Total Pageviews

Monday 20 March 2017

“回归主业”将成为国内金融业今年的共同要求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讨论十分热烈,从传统的“超级央行”到唐双宁董事长的“金融安全委员会”,从周小川行长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到吴晓灵院长的“监管基本理念”。这些权威人士均在承认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形成与其相配套的监管体系。一时之间,仿佛监管层主要关注的是监管体制自身的问题,试图通过“自我革命”来达成金融体系的进化。可监管层在进行这些战略思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于金融混业经营现状的战术性监管。日前,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就在某论坛直陈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一些风险。其特别强调金融业偏离主业的风险。并称“这是一个战略层级的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忘记本源、偏离主业,盲目搞多元化、全牌照,热衷于跑马圈地挣快钱,导致主业不主、副业不副,有的甚至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也不是就保险而谈保险,而是指出,“这种现象在金融业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有的甚至通过通道、表外等方式规避监管,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大的风险。”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金融混业经营已经出现诸多乱象。保险业在过去几年,在保费收入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上进步显著,但一些中小公司的激进经营风格导致风险暴露,保险本应有的保障功能被弱化,融资功能被放大,保险由“保”改姓“投”。在此趋势下,投资风险偏好提升,投资风格激进,在股市快进快出,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偿付能力也不断承压。在资管行业里,一些违规运营的私募基金和券商,乐于充当银行理财资金的“寄营池”,通过各种通道业务借短贷长,这既偏离了资管行业依靠自身投研能力投资赚钱的本质,又造成实质上的期限错配,极容易带来流动性风险,去年末的债市风波中,基金业正是因为由于在资金来源上过度依赖银行,最终损失惨重。此外,前不久刚被监管层集中治理的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池业务,也是混业经营乱象的典型案例。而这些混业经营的乱象,也加重了陈文辉副主席所另外点名的“激进经营的风险”、“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和“流动性的风险”。
但这些混业经营的乱象并不能遮蔽未来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就从市场供求角度说明了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贷款只是服务经济的一个金融品种,对很多企业来说,贷款不是他需要的(金融产品)。我们觉得通过资管计划、理财对接,实际上是满足了实体经济需求。”沈仁康还认为,客观上金融市场改革也促进了金融业混业经营。“当前金融市场改革日益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均使得金融体系内的需求上升。同时,对银行来说,传统的信贷市场“突然放大”成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在内的全市场,银行在这些市场中有很多经营盈利的空间和需求。”这些盈利空间的存在,让黑市上金融牌照的价格大幅上升。据媒体报道,去年上半年,一张经营范围为全国,业务范围囊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的“全牌照”,裸牌卖到3亿元。现在该裸牌价格已经到了6.5亿元。这些现实的牌照交易价格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混业经营的盈利空间。
实际上,包括保监会在内的监管层在现实监管中已经考虑到这个趋势。本月初,路透报道,保监会正考虑对大小险资实施区别监管:那些规模最大和偿付能力最强的保险公司可能恢复海外扩张,而规模较小的、风险较高的保险公司则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督。而且保监会将改变原有统一的监管框架,而将其变为根据保险机构的资产、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容忍度采取不同监管标准。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为竞争力较强的险企混业经营创造条件。沈仁康两会期间也专门指出,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并没有“把路堵住”,仍留有业务发展空间。沈仁康治下的浙商银行“会继续推动上市企业、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包括跨国并购、行业整合的一些业务需求,以及支持政府产业基金。”由此看来,监管层在“混业经营”上,在对一些高风险业务和机构进行约束之时,仍然会对有前景的金融企业敞开大门。
总体看来,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分析认为,未来监管层可能会要求一些竞争力不够的金融企业“回归主业”。而对一些有前景的金融机构敞开混业经营的大门。但毕竟通过监管层来挑选冠军有着很大的弊端,比如干预市场运作和“寻租”问题。监管层未来仍然需要通过构建合理的监管体制,来明晰市场规则,给市场机制以更大的发言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未来监管层可能会要求一些竞争力不够的金融企业“回归主业”,对一些有前景的金融机构敞开混业经营的大门。整体来看,今年的监管基调将会要求国内金融业都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主业。与此同时,还需通过构建合理的监管体制,来明晰市场规则,给市场机制以更大的发言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