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Friday 28 September 2018

日本投降之前 的三件大事



关于决策链、可能有些读者还有一些不明白。笔者举一个例子来形象表述一下。

1945年、日美太平洋战争进行到尾声阶段。此时有三件大事依次发生:

1、美军B-29轰炸机群从塞班不断起飞,使用燃烧弹,将一个又一个日本城市完全烧为白地,带给日本越来越大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2、随后美军又拿下冲绳,并向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分别丢下原子弹。将两个城市夷为平地,并杀伤十几万人。

3、最后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苏军进攻关东军。6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事件的影响力排序

这三件事对于日本中枢决策是否要进行战略投降的影响,我们分为文官、天皇和军人来考察:

1、日本文官包括首相、内阁成员和部分退役军人。与军方有密切关系。并不十分关注民生。因此,在大规模火袭接连焚毁日本城市,日本平民目标的易毁性升至最高时,日本政府虽然表示重视人民所受的痛苦,但并未改变其绝对不考虑投降的立场。

这不是原子弹干的。这是B-29投下的燃烧弹干的

然而、当美军对于作为征兵中枢的广岛和作为物资和作战人员转运中枢的长崎这两个城市分别丢下原子弹后,文官们立即意识到、日本军事目标已经完全暴露在美军火力之下、即将全部被美军摧毁殆尽。这时、他们才主张立即投降。

2、天皇在二战中并不实际过问国事。一直到45年6月8日,仍完全同意本土决战的构想。也未提出投降主张。但在6月20日到7月初,开始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敦促首相派遣特使前往苏联,进行有条件的投降的接洽工作。而原子弹丢下后,天皇立即命令外相东乡去要求首相铃木做出终战安排。

3、在日本决策过程中,军人享有的权力最大。而陆军又比海军占优势。在陆军中,从陆相到士兵、无不主张奋战到底。在45年6月之前,陆相阿南惟几表示,虽然冲绳陷落,但日本仍保有所征服土地的大部分,并未战败。所以、只是希望做出有条件的投降甚至妄想媾和。

至于原子弹丢下、对于军方来说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报销的都是平民,或者次要的后勤支援军事单位,而非拥有实际战力的重兵集团。所以军方依然认为,只要恰当封闭消息,就可以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原子弹对国民和军队的负面影响。

然而,当苏军攻击关东军开始后,军方顿时意识到,负隅顽抗已经失去意义,决定彻底投降。不得不说、日本军方是真正完全不具备任何的预见性、也不具备决策的灵活性的顽固团体。他一定要刀子切到肉上,鲜血开始喷出来、才觉得大事不妙的。否则对他们来说都不叫事儿。

决策矩阵

      如果我们把战争进程与文人、天皇、军队三方关于投降态度的关系做成一个表格,那么就是这样:

文官、天皇、军人对于投降的战略观念转变

这也就是决策矩阵了。 

日本平民真的是很倒霉。这里有李梅火攻东京时的描写:东京地面着火中心区域只能用炼狱来形容。玻璃烧熔了,河流煮沸了,大火消耗掉所有的氧气,火区中心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存,大批走投无路的日本平民跳进河里,以为水能避火,却被沸腾的河水活活煮死。大火造成的高温气体本身就可以致人于死地,地面气温有摄氏上千度,金属和玻璃被融化,人体和很多木建筑在热空气中自发地起火。

即便如此,当燃烧弹掉到平民头上的时候,当孩子和老人在火中挣扎、身上冒着烟翻滚嚎哭的时候,文官是无动于衷的,当平民辛苦多年积攒的财产付之一炬、接下来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的时候,天皇是不闻不问的。

在天皇、文官和军方的眼中,这些日本平民其实并不是鲜活的的人,并不是需要衣食住行,需要亲情,需要生活质量的温暖的人类,而只是某种冷冰冰的数字。某种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食物,就能自我繁殖;提供了厂房,就能生产兵器;征召进军队,就能充作上阵打仗的炮灰的冷冰冰的数字。这些平民、仅仅是“人口”、“战争资源”、“消耗品”而已。虽然那些日本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在B-29投下的燃烧弹肆虐中消失,但天皇、文官和军方却并不以为然。

只有原子弹丢下之后,文官和天皇意识到无力对抗这种大杀器的不对称打击,不仅“人口”迅速降低、“战争资源”急剧消耗、“消耗品”储备即将完结,而且主要的即战力的构成部分--军队后勤单位也将不保,才产生了立即投降的冲动。

而此时、军方依然还泯顽不化地在试图掩盖事实、封锁消息、试图再战。

军方如此的态度、其实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苦难还没有降临到这些赳赳武夫身上,就无法感同身受、不会产生终结错误的意愿。

只有苏军对盘踞东三省的关东军发动总攻、席卷而来的时候,日本军方才终于承认,怎么也不可能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这才悻悻然放下军刀。对他们来说,即使全部的“人口”都消失,也无法在他们内心的天平上产生一丝倾斜。只有外部强大战力对其核心战斗力形成了绝对压制,才能让这些武夫产生慌乱和恐惧,才能让他们放下屠刀。

可见,东亚民族的决策链有其特有逻辑。平民在这个决策链上,永远是处于最低端,无足轻重。

战前估计

可是,日美太平洋海战,难道不是在1944年7月马里亚纳陷落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吗?日本为什么非要打到苏军进攻关东军才忽然惊觉自己会失败呢?

再细究一下,难道不是在取得日本奇袭珍珠港胜利的那一天,日本就已经注定失败了吗?战前,日本专家认为,日本和美国当时的GDP总量有7倍的差距。但战争中,美国开足马力,把他的生产力潜力完完全全发挥出来,远超7倍。

从双方重型水面舰艇的制造数量就可以完全地反映出两国动员能力的巨大差异:日本在大战中一艘重型巡洋舰都没造出来,战列舰造了两艘,还是战前很久就开工的、航母生产和改造总数为15艘。可是美国新造了10艘战列舰、32艘重巡、150艘航母。这样的生产力差距和动员潜力差距,决定了日本如果要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是绝对没有任何胜算的。

非要真的把这些船都造出来,拉到海上打一打,才能明白15艘干不过150艘的道理吗?非要死掉几百万人、才能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决策错误的后果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日美太平洋战争,以美军独立歼灭99%的日本海军和70%的日本陆军、美军获胜为终结。(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飞行力量分散在陆海军,称为陆航和海航))。日本军人死180w,伤700万,平民的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日本决策阶层、实在是惊人的愚蠢。所有日人、就看着自己的国家一点一点的、滑向最终毁灭的深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结果、但是每个人都觉得、其实我也没必要先出头、要死大家一齐死。反正现在燃烧弹还没有丢下来,还可以蹦跶好久呢。

日本人的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心理。日本国民听信了政府宣扬英美=畜生的言论,被绑在战车上、没有了自由、失去了财产,丢掉了性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最终随着日本投降而被解放。
----------------------

"中国的国民听信了政府宣扬英美=畜生的言论,被绑在战车上、没有了自由、失去了财产,丢掉了性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最终随着中国投降而被解放。" , 要是“日本”二字能换成“中国”就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