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恍如隔世。这段经验比任何时代都更遥远。它是30年前的往事,但时代变化及其对人的塑造,已经把自身的一部分尘封在历史远端,然而照片中的一切,犹如当时的一股清风,仍然在吹动衣衫和发梢。其中的人事历历清晰,犹如揽镜自照,那时的东方情调、人格力量和社会风气,具有决定性历史时刻转瞬即逝的气息,但它的形象又超越了事件,成为一种理想主义的原型,一种纪念碑式的精神写照。昔日的理想惹人泪下,对当代中国人来说,那是遗失的精神家园。
11个人物反应出了他们周围的事件。外部压力把他们凝聚为一个整体,后排的四个人物可望朝前,中间的人物充当堡垒,前排则是一道竭力支撑的人墙,两个男青年挽手捍卫着一条界限。我们看到确实有一条细绳,紧拽在不同人的手里,握住线绳的一位戴眼镜的女士,与她身边只露出头的女青年,有一样的坚定勇毅的表情,照片左侧的身穿黑西装的男青年,几欲崩溃地宣泄着愤怒和痛苦,在其他几张脸孔上,不同的表情表现出迷惑、吃惊、失落、迫切地张望,以及一张出离现场,淡淡地看向观众的眼睛。
真实场景中的所有表情都耐人寻味。然而,前景中带来了明亮色彩、像仙女一样美丽的女孩。带来了非常不同的节奏。她把这一复杂场景中惊醒动魄的气氛统驭起来,使之具有经典性,令人想起纪念七月革命的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她的黄色上衣和黑袖边洋溢着青春气息,又富于80年代末那股自由叛逆的艺术风格。雅致的灰裙子,保有学院气息。红色的塑料凉鞋流露出的少女情怀,与额头上红色头带与其说两相呼应,不如说造成激烈的反差。无论如何,我们会被她美丽的长发、光洁的脸庞、温柔的眼睛、深眉和红唇所吸引,愿意在她的手势下安静下来,相信美好的生活在等着我们。她像圣女一样站在前面,用身体尽力隔开人群,护卫过于疲弱躺倒在地的同学。她的在场——她的姿态和表情,令这个紧绷的场景得到了一丝安宁,但她头带和身上的绶带仍预示着危险,这一丝安宁处于巨大的动荡不安之中。
这一组群像把外在世界,反应在自身之中。反应着当时最珍贵的现场,也反映了记录我们来历的过去,以及我们不详的未来。
八十年代末的中国青年,拥有美丽的成长故事:从天真到知性,从知性到怀疑,从怀疑到叛逆,从叛逆到努力开创一个新局面。照片中的每一个人,被同样的希望感召着,这一希望从照片中扑面而来,依然极富感染力。然而,八十年代的社会精神以这一时刻为节,就此消失陨落。此后30年,个人的生命体验,却因为已经超越了几个时代而无法辨认自己。面临此照,我们看得到历史的混沌、无情,也看得到我们自己生命的失控与复杂。
这张照片令人有切肤之痛,同时又韵味无穷,源于它那鲜明牢靠的记录价值。我们不但把这张照片当作事实来看,同时把其中的面貌、衣装、环境、文化,当作历史来认识。这张完美的摄影作品中蕴含的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勇气以及冷静,使得摄影对象——那个时代、那个事件、在场的人物深刻展现出其生存实际,以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的方式被了解被尊重。摄影也得以摒弃唯美及人工的倾向,独立于绘画,创出了新的美学领域:一个可以被仔细观看的真实世界,关联着现实和人性、瞬间和历史,参与创造着我们的文化。
同时,正如布列松的洞察,世间万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有一个瞬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在摄影中,使得微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这张照片正闪烁着这种决定性瞬间的光芒,它在那个瞬间,把人物、现场、时代和文化的表象和内涵一并囊入其中,加以概括,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成为永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