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5 September 2018

王五四:世道变坏,就是从你把这地洗得干干净净这样开始的.


经历了这么多年互联网事件的洗礼,人民群众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辨别能力,只不过还是过不了名人名言警句座右铭这一关,所以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名言警句,"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先不说人们这么干的动机很难理解,先说说谁是英雄?刘强东吗??显然不是。再说说动机,即便深陷丑闻和离了婚,可一个依然是坐拥百亿财富的电商大爷,一个依然是自媒体界响当当的大妈,对他们落井下石对我们有好处,还是拉他们一把对我们有好处呢?显而易见。很明显作者本人就选择了拉他们一把,人民群众也不比你傻多少啊,肯定也选择拉东哥一把,多少还会给点优惠券的吧。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落井,我们的石头也根本打不到他们,甚至我们手里根本没有石头。
其实人民群众不必多想,专注于事件本身即可,这就像进了一家餐馆,你点了一个鸡汤,你觉得鸡肉有点臭味,老板说这个鸡汤我加了新鲜的松茸,很珍贵的;你还是觉得鸡肉有问题,老板说这个鸡汤还加了名贵花胶,大补;你依然觉得鸡肉是臭的,老板说熬这个鸡汤时还加了瑶柱,肯定鲜美,不仅如此,还加了名贵的香菜;你依然坚持这个鸡是臭的,老板开始指责你这个人了,说你是来故意捣乱的,说自己开个店多不容易,你心一软,觉得也可能是自己太较真了,于是喝了鸡汤,然后拉肚子了,老板热情地为你递上手纸,你热泪盈眶表示感谢,这事就是这么简单的事。
这么多年,中国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弱势群体一旦出现了一点瑕疵就很容易被诟病,受害者更是如此,而强势群体特别是作恶者,有一点点好事即便这个好事明显是为了掩盖他的恶,也会被放大和赞美。这个现象学界称之为"完美受害者",这个概念是指人们会特别在意受害者身上的瑕疵,并认为是这些瑕疵导致了受害者受到的伤害,进而对受害者失去了同情,这也给了很多人替加害者洗地的机会,甚至引导众人对受害者进行谴责,这就是"谴责受害者"文化。
谴责受害者不仅模糊了作恶者的主要责任,还加剧了受害者的痛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公平世界谬误","这种理论认为,倾向谴责受害者的人陷入了一种逻辑谬误,他们假设世界是完全公平的,灾难从不无故降临到人头上,只要行为得当,就绝不会遭受不幸,因此受到伤害一定是因为受害人本身有错,并非所有谴责受害者的人在理智的状态下都会同意这种假设,然而依然会在面对受害者时使用这套思维方式,这背后是对自身脆弱和无助的回避。"
谴责受害者文化在我们这有着很大的市场,一方面是各种洗地者混淆是非推波助澜,从中获取利益,一方面是围观者手里根本没有"石头",对于恶和作恶者,形成不了任何回击,也没有任何有力的解决之道,仅有的有限言论自由,也常常被定义为"小人的狂欢"、"撕裂社会"、"树立阶层对立"、"恶意破坏社会祥和安定的景象",于是朴素的正义感荡然无存,在各类诡辩中迷失自我,要么默不作声,要么谴责受害者,这都是洗地者及其背后的金主喜闻乐见的。
常见的案例有很多,明明是房子被强拆,你说房主贪得无厌漫天要价;明明是孩子被毒奶粉伤害索要赔偿,被说成敲诈勒索;明明是城管打人,被说成小商贩素质低下恶语伤人;明明是大批量疫苗造假,被说成煽动社会不满情绪;明明是学生家长,被说成社会闲散人员;明明是性侵害案件受害者,被说成穿着暴露平时水性杨花……。
与上面相反的是,很多作恶者不明真伪的善举,甚至是衣着长相,往往都能被放大美化,最典型的例子是犹太人大屠杀最终方案执行者纳粹党徒艾希曼,当他坐在审判席上时,"不阴险,也不凶横",完全不像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就那么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他甚至宣称"他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依据《世道变坏,都是从小人狂欢开始的》这篇文章的逻辑和写作特点,写纳粹军官时应该会这么写:快看啊,那个德国纳粹军官的制服好帅好整洁,他还喜欢听巴赫的平均律—C大调前奏曲,真的很有品位,他那双按下毒气室按钮的手,居然还能弹出美妙的钢琴曲,真的太优雅了。
周星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有这么一段对话,"孙:想当年我手拿两把菜刀从南天门砍到蓬莱东路,砍了三天三夜,眼睛都没眨一下!陈:你眼睛不干吗?孙:我TM说我杀人不眨眼,你TM问我眼睛干不干!"我说我杀人不眨眼,你问我眼睛干不干,我说我手起刀落杀人无数,你问我手酸不酸。这就是现状,面对强者时,我们总是很体贴,"领导,我要跟你提意见,你不能老这么不注意休息,累坏了身体是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
世道变坏,肯定不是从"小人"狂欢开始的,世道变坏,就是从你指责受害者的血把地弄脏了,你把地洗得干干净净,就像惨案从没发生过一样开始的。坏人很多,我一般不搭理,这次搭理,是因为,我不是见不得别人坏,而是见不得你们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