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17 July 2019

朱元璋的大学梦

01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七月二十三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进入了生命倒计时。国子监近两千名师生接到命令,到奉天门前集合,聆听传达朱元璋发布的圣旨。
明代国子监专志《南雍志》原汁原味地记载下了这篇重要讲话,充满了鲜明的“朱氏风格”,半文半白,通俗易懂,杀气腾腾。
朱元璋首先高度评价了去世的“老校长”——国子监祭酒宋讷,称赞他过去把学生管理得“循规蹈矩,都肯向学”。然后痛斥近年的学校管理层“把宋讷的学规都改坏了”,学生不务学业,培养出的学生“好生坏事”。有鉴于此,朝廷启用年轻人担任学校管理者。
最后,他告诉大家,要听新校长的话,不然后果很严重:一人违反学规,全家充军;敢发帖批评学校的,凌迟处死,家人发配;举报同学发帖或扭送当局的,可获现金奖励。
“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著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反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武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
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帖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帖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钦此。”
在去世前十个月,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龙体,而是大明的教育事业;发表的重要讲话不是交代后事,而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可以说,朱元璋对大明帝国的教育操碎了心。
02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放牛娃、小和尚和乞丐,25岁才加入红巾军抗元,并最终成为继刘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布衣出身的皇帝。
因一贫如洗,身处乱世,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却十分重视教育,从学校建设、师资队伍、教辅教材到考试大纲,都精心擘画,亲自设计,建立了具有大明帝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至元而其弊极矣,上下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元朝的“失学儿童”让朱元璋痛感元朝教育的失败,建政后即设立了中央的学校“国子学”以及地方的学校府州县学。
洪武十五年,他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一手打造国家最高学府。明初“国子监”的办学标准有多高,即使用现代大学眼光来衡量也不逊色。
首先看办学规模,无论在校学生、占地面积和硬件设施,国子监绝对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学
明朝初年的国子监占地就已经“延袤十里,灯火辉煌”。洪武二十六年,国子监的生员已达8000多人,仅教室就有上百间,图书馆(藏书楼)有14座之多。
被称为“号房”的学生宿舍有2000多间,还有被称为“光哲堂”的专门供外国留学生居住的“留学生楼”,但《明史》《南雍志》都没记载是否对亚非拉学生免费。
国子监学生食堂、运动场所、医疗设施一应俱全,有专供学生练习射箭用的射圃,以及酱醋房、菜圃、晒麦场、水磨房、养病所……
其次看物质保障,学生待遇之高令人咋舌。一人读书,全家不愁,不仅不用交学费,家里还能倒赚钱
国子监不仅包吃包住,发统一的校服,还可以携带家眷上学,甚至家眷的生活国家也包了。朱元璋的马皇后专门在国子监设立“红仓”,供监生的家眷居住,并发给生活费。
过年过节,皇帝皇后还会赏赐监生的家属,以示优厚。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赏赐625名有家眷的监生每人钞五锭。洪武三十年,赏赐监生每人夏布五匹,眷属每人夏布二匹。
最后从毕业前途看,朱元璋时期是监生政治地位最高的时代,监生不仅包分配,而且进入官场最低是科级干部,一般是处级,有的直接被擢升为省部级干部。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一次提拔64名监生“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按察使相当于省政法委书记,大学生一毕业就当省部级高官,可见朱元璋对国子监的重视与厚爱。
03
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无以伦比的政治地位,这样的最高学府无疑应当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乐园”,学生的校园生活应当快乐的不得了,但事实却出人意料。
国子监的学生不仅不快乐,还痛不欲生,耳畔经常响起的歌曲是《铁窗泪》:“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手扶着铁窗望外边,外边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何日重返我的家园……”
体罚是家常便饭,考试成绩不好要打屁股,吃饭喧哗要打屁股,同学间嬉戏要打屁股,装病要打屁股,不穿校服也打屁股,在宿舍唱歌也要打屁股……
国子监“绳愆厅”有专门的“红凳”,犯错的学生趴在上面,校工挥舞竹片打其屁股。如果累积违反三次校规以上,屁股都不打了,直接充军发配到云南等边疆。
那么,放假回家是否可以轻松一下呢?当然不能。
没有寒暑假,除每月初一、十五有假外,只有父母去世或者回家结婚可以请假离校,但路途上的时间已经被精确计算,水路每天需走百里,陆路每天60里,如果逾期不归,发配做苦役。
国子监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严格管控,尤其是不允许思想开小差。
学习的“知识”都是朱元璋钦定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还有御制的《大诰》——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件汇编,是《大明律》之外更为酷烈的“法外之法”。
朱元璋还亲自审定教材,当发现《孟子》中有“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大量抨击皇权的言论时,恼羞成怒地说:“如果这老头活到现在,绝不轻饶!”
他下令将《孟子》进行了大量删节,编成《孟子节文》,作为各级学生的教科书。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04
一个大学治理的好不好,校长至关重要。朱元璋看上了河南人。
宋讷,朱元璋最欣赏的国子监校长,河南滑县人。《明史》称“讷性持重,学问该博。”
其实,校长是否老成持重,是否学问渊博都不重要,朱元璋看中的是:能不能不折不扣,甚至变本加厉地执行他的教育方针。
宋讷恰恰符合这个标准——对学生管制到了严酷的地步,有的监生被饿死,有的因无法忍受而自缢。
但宋校长完全不为所动,下面的教职工都看不下去了,联络了吏部的官员,联名希望他退休。但朱元璋的做法是,杀掉了这些批评、反对宋讷的人。
对于宋讷,朱元璋也并不是完全信任。《明史》等史料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
一天宋讷上朝,朱元璋就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啊?”
宋讷惊出一身冷汗,回答说:“昨天有学生走路不小心,打碎了茶器,自己感到有失管教,因此自责生气,圣上怎么知道啊?”
朱元璋于是拿出昨天特务偷偷给宋讷画的像,果然是面有怒色。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只有更加卖命捕蝉,丝毫不敢懈怠。
05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宋讷病死。朱元璋告诫学生要继续遵守老校长的校规,否则小命不保。
四年后,一个叫赵麒学生因无法忍受国子监严苛的生活,就贴大字报批评学校。根据校规,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将被打一百棍,然后发配云南充军。
朱元璋为了杀一儆百,防范今后学生效仿,下令将赵麒斩首示众,并特意在国子监大门树立一高竿,悬挂赵麒的人头。此后,这根高杆就一直伫立在最高学府门口,提醒每个学生,不听话,小心人头上杆。
为防止赵麒的反抗思想成为星星之火,朱元璋还煞费苦心地让人编写了《赵麒诽谤册》和《警愚辅教》两本小册子,发给国子监学生人手一本学习,狠斗内心深处的活思想。
作为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的“大学梦”其实很朴素:用种田、养猪的方式来办教育。
田里不能有杂草,哪怕是鲜花也要除掉,水稻才能长得好;驯服、听话的小猪最可爱,对想跨栏的“害群之猪”要及时处理,防止相互传染。
唯此,“朱氏庄园”才能人畜兴旺,长治久安。
但老朱肯定想不到,才过了几十年,他的“大学梦”就破灭了。
明景泰年间,首开捐资入监之例,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加之科举制度更有利于选拔人才,进士、翰林成为正途,“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到后来,你如果介绍自己国子监毕业的,别人投来的目光就像在说:
唉哟,不错喔,三本中的战斗机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