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15 July 2023

王莹 (电影演员)

 

1935年主演《自由神》的王莹,载《电通》1935年第1期.

王莹(1913年3月8日—1974年3月3日),原名喻志华,又名王克勤乳名桂贞,生于中华民国安徽省芜湖民国时期话剧电影演员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宝姑》、《两种美国人》等。文革时期被迫害至死.

1921年 ,王莹的亲生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去世。 1922年她参加了上海芸术剧社的演出。在《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的话剧中以扮演儿童角色初次亮相。作为一名天才儿童而受到了欢迎。

  1. 1928年喻志华改名为王莹。1930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入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1932年后,在辛酉、联合、四十年代等剧社中演出话剧,同时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等影片中有所表演。

    1934年王莹赴日本东京大学艺术系学习。1935年回国, 回国后,曾在电通影片公司主演《自由神》。

    1935年,王莹与已婚的中国共产党情报人员袁殊同居。袁殊被捕,假叛变供出王莹和夏衍,但夏衍已经转移,王莹表面上也只是一般左翼分子,王莹被捕一周后被释放。

    1936年与当时的著名影星金山恋爱同居,1936年,话剧《赛金花》排演,而和女演员蓝𬞟(后来的江青)竞争主演,后王莹借助与金山的关系,威胁导演要“另组剧组”,挤下江青,拿下赛金花一角,和江青起了冲突。

    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三队。1939年任新中国剧团副团长兼演员。 1930年代末期年与已婚的谢和赓相爱,与金山分手。谢和赓将妻子杜璇和孩子抛弃,带着情妇王莹赴美国公费学习。1951年,杜璇登报声明与谢和赓离婚,谢和赓与王莹在美国纽约结婚。

    1954年底,谢和赓在麦卡锡主义风潮中被美国移民局逮捕,被驱逐出境,王莹随谢回国后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

    1967年在江青的指使下,被四人帮诬为“三十年代黑明星”、“美国特务”。王莹和丈夫谢和庚被关进了秦城监狱,在狱中她遭受了长达7年的折磨,下肢瘫痪,在她的死亡书上,留下的仅有这个6742的代号(1967年第42号囚犯)。

    1974年3月3日王莹逝世,再过5天就是她61岁生日。

    1979年名誉被恢复。1987年她的传记《洁白的明星——王莹》出版。2005年11月1日,谢和庚逝世。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神仙台陵园建起了王莹和谢和庚合葬墓,墓碑上刻着原国务院外交部长黄华亲笔题写的“革命精神垂范千古”。[2]

    与江青的恩怨

    王莹在上海参加革命后结识了洪深、夏衍等左翼文艺家,开始从事话剧表演。王莹与江青结仇也是因为表演。那时的江青还叫蓝𬞟,蓝𬞟在联华影片公司最大的愿望是成为最红的电影明星。《赛金花》是夏衍创作的话剧剧本,王莹与蓝𬞟竞争女主角赛金花的角色,经过金山的运作,王莹挤掉蓝𬞟成为女主角。1936年11月,金山、王莹与其他演员和职员成立了"四十年代剧社",与上海金城大戏院签了约。11月19号公演话剧《赛金花》,王莹出演女主角,《赛金花》上演后,场场爆满,连续二十场的出演,让23岁的王莹一举成名,轰动上海滩。

    王莹的成名,让江青气急败坏,加之当时小报报道江青争演《赛金花》落败的事件,更让蓝𬞟觉得没有面子,对王莹嫉恨在心。 这个始末,导致了江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王莹的迫害。[3]

    参考资料


  2. 美女影星因民国曾与江青争角色 文革时被整死. 凤凰网历史. 2013年11月26日 [2014年6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12日).

  3. 裴毅然. 紅色史褶裡的真相(一): 初期紅事·延安紅史. 独立作家. 2015-04-30 [2016-11-29]. ISBN 9789865729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9) (中文(台湾)).

  4. 民国女星王莹与江青的恩怨往事. 中国网. 2008-12-19 [2014-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2).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8%8E%B9_(%E7%94%B5%E5%BD%B1%E6%BC%94%E5%91%98)

-------------------------------------

“少年党员”王莹的传奇人生

在上海,她是不畏强暴的“洁白明星”

  王莹原名喻志华,曾用名王克勤,乳名桂贞,1913年3月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小王莹8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她随父亲来到南京后不久,父亲就又娶了一个妻子。后母将王莹视为累赘,当年冬天,就硬逼着她远离家门。祖父领着王莹来到老家芜湖,在一所教会学校寄宿读书。后母的虐待激起了她发奋苦读的志气。她的年龄在班里最小,但各门功课学得是最好的。高小毕业后,14岁的王莹被“父母”以5千块大洋卖给芜湖当地一薛姓人家当童养媳,王莹备受欺凌。一年多后,她逃奔到汉口的舅舅家。好心的舅母收留了她,给她改名王克勤,并把她送到湖南长沙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学习。

  1927年春,北伐军开进了长沙城,王莹惊喜地发现她的老师、共产党员阿英(钱杏邨)在行进的队伍中,他告诉她许多革命的道理。王莹组织了二三十个同学,赶排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文艺节目,打着旗帜到街道、工厂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湖南省主席、军阀何健向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阿英让王莹给三位地下党员送情报,被国民党军警得知了,到湘雅护士学校搜捕她。在同学的掩护下,王莹逃离了长沙,来到南京。

  1928年秋,王莹经地下党组织安排,由南京来到上海,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济难会”,并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艺术大学。她结识了女作家谢冰莹,谢非常喜欢这个天真文静而又坚强的小姑娘,并将自己的“莹”字拆出来,给她把“王克勤”改名为“王莹”。王莹根据党的指示,投入到了方兴未艾的左翼话剧运动的大潮,加入由阿英、夏衍等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和“中国左翼剧团联盟”。这里聚集着冯乃超、孟超、沈西苓、吴印咸、陈波儿等名重一时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王莹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走上舞台,并渐渐崭露头角。她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由洪深编剧、导演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接着又主演了《西线无战事》、《阿珍》、《炭坑灰》、《酒店》、《约翰·曼利》等进步话剧。王莹的斗争精神为大家所佩服,她的表演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她像一颗新星在剧坛冉冉升起。1930年春,刚刚度过自己16岁生日的王莹,在阿英、阳翰笙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莹真正成为明星,是从话剧舞台走上电影银幕后开始的。

  1933年3月,在瞿秋白参与下成立了“左翼电影小组”,这标志着中共对电影运动领导权的初步确立。王莹和郑君里、舒绣文、赵丹、金山、袁牧之、白杨、陈波儿、聂耳、贺绿汀等一大批影剧新星、思想进步骨干,被纷纷介绍到各影业公司,成为中国早期“默片”时代的中坚。王莹触“电”的第一部影片是根据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的影片《女性的呐喊》,王莹扮演一个叫“叶莲”的女工。第二部影片是《铁板红烛泪》,反映的是贫苦农民联合起来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故事,王莹扮演女主角“小珠”。这部影片公演后轰动了整个影坛,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各大报纸都对王莹的表演赞不绝口。此后王莹又主演了《同仇》、《自由神》、《塞上风云》等影片,这些影片也为王莹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在繁忙的演出期间,爱好文学的王莹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游记、评论等,如《剪秋萝》、《春雨》、《衣羽》、《西安的女儿》、《新女性的推荐》等,受到国内文艺界的重视和赞赏。她和陈波儿是被大家公认的“电影圈内的女作家”。她洁身自好,为自己定下规矩:第一,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戏,决不做于事业和身心修养无益的事;第二,决不同流合污,决不做言不及义的闲聊。此刻她已不满上海电影界里的某些不良现象,1934年初春,个性极强的王莹只身远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求学。

  翌年王莹回国,与初出茅庐的蓝苹(即江青)一起,参加了由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的影片《自由神》的拍摄,王莹饰演女主角陈行素,蓝苹则扮演女配角。那时她们配合默契,形同姐妹。1936年底,上海“四十年代剧社”决定排演夏衍创作的《赛金花》,这部话剧以“庚子事变”为背景,影射了当时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者卑躬屈膝的丑态,也歌颂了京都名妓赛金花的爱国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确定由谁来饰演主角赛金花时,大家一致公推王莹。可是急于出名的蓝苹却胡搅蛮缠,到处活动,坚持自己来演主角,此事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最终她也没能争上主角。从此,王莹成为她切齿难忘的仇人。

  这年11月,《赛金花》在上海公演后,立即引起各界关注,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观众多达3万余人,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1937年3月间,全国人民呼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国民党态度暧昧。《赛金花》在南京演出时受到国民党的压制,宣传部长张道藩指使特务向舞台砸东西,无理取闹,王莹坚持斗争照旧演出,她的勇敢精神得到观众和朋友们的高度赞赏。虽然《赛金花》最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但王莹在剧中精彩的表演和临危不惧的表现,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的烽火很快蔓延到中原地区。王莹的爱国激情也像烽火一样燃烧起来。她和戏剧家洪深、金山等人组成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移动演剧二队”(后改称“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奔赴苏、皖、豫、鄂、赣等十几个省,历时20多个月。王莹等将大卡车布置成“流动舞台”,巡回演出《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剧目。每次演出,都是先由洪深发表抗日演说,冼星海教唱抗日歌曲。演出千余场,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的演出队实际上是一支宣传抗日主张、鼓动人民斗志的宣传队。

  1937年10月,王莹和她的救亡伙伴从洛阳抵达武汉,王莹代表演剧二队在欢迎大会上介绍了他们在前线演出的情况。次年,王莹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的身份,参加组织了“七七”周年活动和为抗日募捐演出,群众献金踊跃。“中共献金团”开着大卡车来捐献,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邓颖超等领导都将自己7月份的薪金捐了出来。仅5天时间就募捐100多万元。不久,演剧二队为给华北义勇军募捐,在武汉集中了13个演出队举行会演,赵丹和王莹分别担任了大型话剧《最后的胜利》男女主角。随后,王莹参加武汉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大会,她在会上朗诵了鲁迅的散文《野草》,演唱了《鲁迅先生哀歌》、《战歌》等。周恩来曾来到演出队驻地看望,他握着王莹的手说:“王莹同志,我希望能多看到你的演出,你现在演得很不错啊!”王莹听了感到心里热乎乎的。随后王莹又与夏衍合作创作了剧本《台儿庄之战》,奔赴台儿庄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在南洋,她是义演募捐的“马来亚情人”

  1939年4月,为适应战局的变化,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改名为“中国救亡剧团”,并在剧团内成立了中共特别党支部,金山和王莹分别担任正副团长兼主要演员。党指示由他们带队到南洋群岛义演募捐,为抗日筹集军费。出国前,他们应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的邀请赴桂林演出,走遍第五战区的抗日前线,给李宗仁、白崇禧和秘书谢和赓留下了深刻印象。广西省政府对他们出国演出也很支持,谢和赓专门将一笔经费亲手交给了王莹,并转交了郭德洁赠与王莹个人的5000元营养费。这次她和谢和赓见面李克农在场,王莹由此才知道了谢和赓是地下党员。以前他们在南京相识,很谈得来,但王莹并不知道谢的真实身份,更无法预料这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人日后能成为自己的丈夫。

  中国救亡剧团在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诸岛义演两年时间,经过大小村镇上百个,行程两万多里,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次“戏剧长征”。当时,《南洋商报》为王莹开辟专栏“长征杂缀”,发表了她几十篇报告文学,连载一年多,累计二三十万字。王莹用“姑姑”(周恩来)、“大伯”(董必武)、“老乡”(李克农)为代号,通过白崇禧的机要秘书、中共秘密党员谢和赓,经常把剧团演出和筹赈募捐的情况,及时向他们汇报,使中共南方局随时了解剧团在海外的工作。1939年3月8日,该团到达安南西贡时,金山和王莹署名并加盖印章的汇报信,专门发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

  广大侨胞十分喜欢王莹真挚、精湛的表演,她主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演一次他们掉一次眼泪。南洋各种中英文报纸称她是“马来亚情人”。剧团一面演剧,一面宣传抗战,号召为支援抗战募捐。许多华侨受到感动,纷纷捐款捐物,倾囊相助。

  1941年春,中国救亡剧团获得巨大的成功回国。这次为期两年的南洋之行,通过义演筹集赈款5000万美元,还有大量军需物资、医药器械等物品,有力地支援了祖国抗战;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全民抗战,联络感情,使南洋侨胞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在美国,她是宣传中国抗战的“友好使者”

  1942年暮春,在中共的争取下,王莹、谢和赓以国民政府“选派留学生”的名义,手持国民党外交官护照,离开重庆赴美。

  出发前,周恩来在郭沫若家里和红岩村曾三次找他们谈话:“你们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肩负着我们党的外交人员的重大使命。要多做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工作,要宣传全国抗战的真实情况,要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再也不能实行一党专政和军阀独裁了。你们要利用各种渠道,让外国记者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要广泛地交朋友,比如对史沫特莱、斯特朗这些老朋友,你们跟她们是很容易接近的。有一个人你们必须争取,她就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赛珍珠幼年随父母到中国,待过很长时间。她的成名作《大地》,就是以中国农民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虽然她反对共产主义,但她在美国的声望很高,争取到她对我国抗日战争的同情与支持,对于争取到美国政府和人民有很大的作用。……”王莹和谢和赓此次美国之行和在美国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为便于开展工作,他们对外隐瞒了自己的中共党员身份。周恩来还特意交代说:“你们的组织关系,只有叶剑英同志、董老、颖超、克农、罗青长知道……因此你们到美国后,绝对不可暴露你们的党员身份。”

  1942年7月中旬,王莹和谢和赓到达美国。他们拜会了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胡适,会见了旅美作家林语堂,与他们交谈了留学的打算。王莹先后在贝满女子学院、耶鲁大学文学院、邓肯舞蹈学院学习。她和谢和赓分别住在纽约的两个地方。他们很快又以留学生的身份,结识了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并转达了周恩来、宋庆龄等人的问候。王莹以自身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赛珍珠。第一次见面后,王莹就被赛珍珠热情地安排在她座落于青山农场的别墅中住了十几天。以后每到学校假期,赛珍珠总要将王莹和谢和赓接到青山农场来住上一段时间,他们畅谈中国文学,叙说各自的身世。当王莹谈及自己不幸的童年,以及怎样与封建势力斗争逃出魔掌、投身革命洪流时,赛珍珠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吩咐自己的秘书记录下来,并鼓励王莹将这段经历写成自传体小说。于是王莹在赛珍珠那间爬满青藤的房子里开始了写作,这就是后来王莹发表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宝姑》。

  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了周恩来的远见,由于与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密切交往,王莹在美国的活动很快打开了局面。赛珍珠亲自为王莹主持记者招待会,宣传王莹参加中国抗日活动的事迹。她还翻译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邀请王莹为“东西方文化协会”的董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使王莹得以顺利组织人员排练节目。赛珍珠亲自担任报幕员,陪王莹到美国各地演出。王莹还参加演出了美国广播剧《美国向中国说话》,她在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美国人的妻子,一家美国报纸评论说:“王莹在美国初次登台,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经历,几乎轰动美利坚。”王莹一面演出,一面积极为《纽约时报》、《华侨日报》等报刊撰写文章和社论。赛珍珠的热情参与和王莹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美国各报的广泛报道,千千万万的美国人由此而得知了来自中国的抗日女明星——王莹。

  1943年3月15日,在东西方文化协会的安排下,王莹应美国政府的邀请,在白宫演出英语版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唱《卢沟桥》、《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中国抗战歌曲和民歌,赛珍珠身穿晚礼服亲自担任报幕员。罗斯福总统因身体不适,摇着特制的手推车带领夫人和三个子女来到剧场,白宫高级官员和各国驻美使节都来观看演出。演出结束时,人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总统夫人走上台来与王莹合影,她说:“总统因下肢瘫痪,不能上台与你合影留念,由我代表他。总统要我转告你,美中两国有传统的友谊,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以后应真诚良好地交往,这是美国公众的愿望。”王莹进白宫演出的消息被美国各家媒体争相传播之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美国和二战交战国。

  1949年6月,王莹和谢和赓得知在美国“考察”的冯玉祥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将要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便专程去看望他。冯非常高兴,挥笔给谢和赓画了一头老黄牛,给王莹画了一幅牵牛花,他说:“我给谢先生画的《牛》,是根据鲁迅先生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而画的,希望谢先生永远做一头为民众工作的‘牛’。我给王小姐画的《牵牛花》,是祝王小姐永远‘牵’着‘牛’,百年偕老,和谢先生共同为国家的兴旺富强而努力。”王、谢两人当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但心里却不是滋味:谢和赓自从提出解除不幸的婚姻,已拖了七八年了,他们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1950年2月10日,谢和赓手举着姐姐从桂林寄来的一封信,万份喜悦地跑到王莹住处,大叫着:“莹啊,大喜事,姐姐来信啦!法院已判决我和她(前妻)离婚啦!”多年以来,他俩一直遵循着周恩来的指示,“为了党的工作,做未婚夫妇。在谢和赓没有离婚之前,不许结婚,也不许同居”,每天10点钟一到,谢就会离开王莹的住室。房东太太对这两个中国人的纯洁爱情赞不绝口。这种苦熬的日子终于结束了!1951年2月22日,他俩到纽约市政府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书。年底,就在王莹快要完成《宝姑》的英译稿时,她怀了3个月胎儿不幸流产,这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此王莹再也没有生育过孩子。

  王莹思念祖国,她与谢和赓开始筹划回国之事。当时,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美之间本来就脆弱的友谊,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同时“麦卡锡主义”的反共风潮弥漫全美,他们已无法再通过正常途径回到祖国,于是决定先到英国,再转道苏联回国。但他们担心的事情到底发生了,夫妻二人在途中被美国移民局逮捕,并被投进了哀离思岛监狱!哀离思岛是专门拘押外国人的荒凉海岛,这个岛上有个“魔王”叫佛曼,他亲自审讯王、谢,威逼他们加入美国籍。王莹、谢和赓断然拒绝说:“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加入美国籍!”赛珍珠等美国友人闻讯实施营救,对他们提出保释要求时,移民局长的反驳理由是:“因为机密档案上机密情报指出,这两个外国人都是现行活动的共产党员。”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再加上周恩来的亲自关照,中国外交部通过第三国(印度驻美大使斡旋),与美国进行了一个交换:用朝鲜战争中的几个美国战俘换回了王莹和谢和赓。

  王莹和谢和赓是在美国移民局的武装押送下离开美国的。

在北京,她成了被江青诬陷的“美国特务”

  1955年元旦之夜,他们辗转半个地球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首都北京。当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切接见他们时,这两位历经坎坷从未落泪的坚强的共产党人,此时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董必武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们作了高度的赞扬:“你们在美国13年,光荣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谢和赓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编辑室任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王莹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做编剧工作。他们注定是一对患难夫妻。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谢和赓贴了一张“反对官僚主义”的大字报,被打成右派发送到北大荒劳改。本来非常活跃的王莹从此沉寂了,她凄然地离开原单位,来到香山脚下“狼见沟”村住了下来。在这里,她一面继续完成小说《宝姑》的写作,一面苦等丈夫回来。

  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李克农等领导同志后来闻知了此事,马上指示有关部门将谢和赓从北大荒调回北京治病,使他们夫妻于1959年中秋节在香山相聚。王莹激动地写了一首诗:“教导莫忘周董叶,热忱关怀有克农。平生最爱是‘九秘’(谢和赓),万苦滴甘也相随!”

  1960年12月,电影界在北京香山饭店聚会,当时已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的王莹也接到了通知,但她认为自己已脱离电影演员职业多年,也没创作出很好的剧本,就没有赴会。周恩来参加了这次聚会,他环视大厅,问:“为什么不见王莹参加?她是党派入电影界的第一批党员。”他随即派人把她从家里接到会上,并向大家介绍说:“王莹同志很小就参加革命,是我们党里不多的少年党员之一。三四十年代,她是很优秀的演员。1940年,她曾去南洋各地演出抗战戏剧,南洋侨胞都很喜欢她,称她是‘马来亚情人’。”在场的电影艺术家们,都向王莹投去赞许的目光。47岁的王莹低头笑笑,腼腆得像个小姑娘。1961年7月1日,周恩来与参加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的同志们来到西郊香山休息,特意邀请了尚在逆境中的王莹、舒绣文和孙维世3人参加游览。1962年王莹开始了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的写作。

  夫妻俩戴着“帽子”,在香山度过了几乎与世隔绝的8年后,厄运再次降临。

  1967年7月1日,在江青授意下,一伙造反派乘坐汽车挥舞棍棒,冲进香山狼见沟,他们蛮不讲理地把谢和赓和卧病在床的王莹强行抓走。在逮捕谢和赓时,王莹质问:“你们为什么要逮捕他,他犯了什么罪?”“他是国民党反革命,是大右派,是反对毛主席的大罪犯!”而王莹的罪名是“三十年代的黑线人物”、“叛徒”、“美国特务”。他们双双被投入秦城监狱,分别关押。

  在审讯中,王莹发现他们把矛头对准周总理,是想通过“专案”来整周总理的黑材料!江青这时总算有了报仇的机会,当年没有当上《赛金花》主角的铭心之恨油然而生。王莹在狱中被折磨得下肢瘫痪,浑身抽搐,不能讲话,直到1972年11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狱方才把她送进医院治疗。对于王莹的遭遇,近在咫尺的谢和赓却毫不知情。多年来,他曾多次要求和她见上一面,但均遭拒绝。

  1974年3月3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形销骨立的王莹躺在破旧的棉被里瑟瑟发抖。此刻,很难把这个面容枯老的女人与当年舞台上靓丽的风云女子联系起来。其实她的年龄并不算大,再过5天就是她59岁生日。然而她等不到了,在孤寂中永远闭上了她那美丽而忧伤的眼睛……

  在王莹去世的当天,也不通知任何亲属,遗体就被匆忙火化了。有关方面出具的死亡诊断书上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只有收监时的一个犯人囚号:6742!标有这个代号的骨灰盒被撂在一个殡仪馆里。

  谢和赓对这一切无从知晓。他曾巧妙地在“交代材料”里夹了一封短信,叙述自己的病情,这封信几经周折送到了周总理的手中。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机关释放谢和赓出狱治病。这样,在王莹去世一年多后,谢和赓于1975年5月15日被解除监禁。当时他曾天真地想,王莹和自己同属一个专案,自己出来了,她当然也会出来的,他还在“盼望着与妻子的团聚”。当他向有关部门询问王莹的情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王莹一年前已经死了!”谢和赓一听顿时如五雷轰顶,栽倒在地。后经医生抢救才脱离危险。好心的香山狼见沟乡亲闻讯将这个可怜的病人接回了家。

  谢和赓强忍悲痛,支撑着病体,将王莹的骨灰盒找回,埋在香山半腰一处叫作“梅山”的空地上,这里因长眠着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而得名,此处也算是艺术家的安身之地了。

  1979年7月6日,国家文化部正式下达文件,为王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文件指出:“王莹同志在三十年代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期间及以后没有任何问题。原死亡报告和审查结论中说王莹是‘叛徒’和有‘特嫌’的诬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此案纯属冤案,应予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清除影响。”北影在王莹追悼会上致悼词说:“王莹同志遭到的迫害,是在叛徒江青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是因为王莹同志熟悉和了解江青的一些情况,江青就借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机会,公报私仇,杀人灭口,以泄她对王莹同志多年的积恨。”

  王莹冤案的平反和谢和赓本人党籍的恢复,又给了谢和赓好好活下去的力量。他重修了王莹的墓地,并刻了两方汉白玉墓碑,一块立在山上,一块放在自己的寝室里,每当思念妻子的时候,他就轻轻地抚摸石碑,默默地诉说心里话……

  谢和赓拖着病体整理亡妻的百万字遗著《两种美国人》和《宝姑》。两部长篇小说分别在1980年和198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谢和赓在《撰写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说出他喜悦的心情:“这两书的完成,尤其是对《宝姑》中英文书稿的完成,对我来说,欢乐的心情是难以言传的。”夏衍在书序中说:“从三十年代开始,王莹就开始写作,她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捷。我相信她的小说一定能得到知音者的赏识。这两部小说近六十万字,而且还有多种译稿和修改稿,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作为演员的王莹又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作家。这样的同志是不应当忘却,也不能忘却的。”长篇小说《宝姑》曾在《收获》杂志连载,著名作家韦君宜评论说:“王莹在艺术技巧的高超之处,还在于她用生花的多彩的笔,写出生活的自然美,写寻常景,抒动人情,知音的读者和评论者,都会理解。”评论家王子野在《读书》杂志撰文称,王莹的作品是“自传文学的一朵鲜花”。

  王莹,这位“少年共产党员”并没有被忘却,满山摇曳的红叶和鲜花,吟唱着她不平凡的美丽人生。

fro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29124035/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423/70424/6183932.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