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10 September 2024

我眼中的美国



陈旧的基础设施

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多星期,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机场、地铁、火车站等,很多公路也都非常破旧,比如旧金山市区的很多马路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损坏待修补的状态,而且市区里有些地方看起来挺脏的。

我猜是因为美国 (欧洲同理) 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年代比较早,年久失修就导致了现在的这种破旧的观感,而且因为政府本身多年的财政赤字,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政府拨款的高优先级不在城市基础设施上面,因为基础设施虽然旧,但基本没有大问题,就这样凑合着用了。

顺便说一下,美国有超过两万个机场,在其国内基本代替高铁满足了国民的中长途出行,这大概也是美国的高铁系统不发达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多机场距离市区很近,特别是那些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建的机场,那时候很多城市规划可能都还没完全确定,而且城市土地还比较充裕,当然还有商业上的考量,离市区近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市区经常可以看到飞机从头上掠过;后来政府规划新建的机场因为噪音、安全和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原因而大多选择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修建了。
基于信用的社会体系

前面讲过,美国的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套自我监督的信用体系上的,比如坐公交基本没人查票,火车站是开放式的,有购票机器,自己买票自己上车,很多时候也没有列车员查票 (不是全部没有,也有会查的),就算你逃票也没人管,地铁就更不用说了,就那个地铁站的设计,逃票不要太容易,而且我发现马路上也基本没有摄像头,开车如果闯红灯也没人抓,高速公路上虽然有限速指示牌,但实际上没有测速仪,也是全靠自觉。

上一篇文章分享过几个小故事,我在旧金山市区和硅谷那边都曾遇到过坐公交刷不了 Clipper 卡的问题,但是司机都是直接让我去后面坐着,不用付钱了,而且看起来日常中司机也不怎么管坐车的乘客有没有刷卡或投钱,基本也靠乘客自觉;还有本文章前面分享的在圣地亚哥那里坐城市轻轨上车前忘买票的故事,它那个设计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在乎坐车乘客到底买没买票,因为上下车是不需要查票的,自由上下车,买票是在轨道旁边的自助购票机器上买,你买不买票不影响你坐车,你买的票的目的站点是哪个也不影响你可以在任意一个站点下车。

这倒不是因为政府觉得本国人的道德水平普遍很高不会逃票,主要是在美国逃票被认定是“窃取有价服务”的行为,你要是没有被查到就算了,一旦被查,可能要面临高额罚单和强制社区劳动,不仅会在个人档案中留下犯罪记录,而且会影响到其信用记录,甚至可能影响就学、就业、贷款。所以我觉得美国政府对于这种让个人自我监督的执法思路是从成本对冲的角度考量的:通过提高个人的违法成本从而达到缩减在公共服务上需要投入的监督人力成本;再比如信用卡,在美国绝大多数个人日常消费都是通过信用卡,而个人一旦发生了不良的信用记录,其信用卡的正常使用就会收到很大的限制,将对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一旦个人信用记录出现“污点”,则很容易被金融机构、商家列入“黑名单”,之后再申请贷款、找工作时将面对诸多难题。美国雇主在面对求职者时,尤其是较为重要的金融财会类岗位,往往会先调取其信用报告,考核其信用记录基本情况,并从侧面窥探其人品可靠程度。虽然可能不多,但是也有听说在婚恋交友、房屋租赁的时候对方会要求提供信用记录以了解其财务和生活状况,因此,这就要求个人对其信用进行严格的自我监督。

所以,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上的博弈论实际应用,政府和公民处于对抗游戏中,政府的诉求是规范公民行为,又因为政府在其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可以制定部分游戏规则,迫使公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权衡与博弈,从而完成对公民行为的约束。

 
科技创新中心

美国作为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在那边确实能感受到极强的科技气息和极客文化,如果在硅谷 Mountain View 山景城那边的话,有机会可以看到 Waymo(waymo.com) 等自动驾驶公司的汽车在路上跑,或者如果在旧金山市区想体验一下坐自动驾驶汽车出行可以下载 Waymo 的手机 app 打车。如果是打 Uber 的话,今年 5 月份 Waymo 和 Uber 达成合作,提供接载乘客出行的网约车和 Uber Eats 优食订单派送服务,不过好像主要是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等城市,加州那边还没消息。

不过 Uber 目前正在弗吉尼亚州的费尔法克斯、迈阿密、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和山景城试行自动派送服务,全方位投入全电动人行道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向社区派送订餐,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在路上看到。

去年有看到新闻说 Amazon 计划在加州等地方投放 Prime Air 无人机,用来送快递,也不知道后来搞得怎么样了,我在加州的时候倒是没看到。

在硅谷还可以去参观各大科技公司,Google、Intel、Apple、Facebook、IBM,还有一些科技博物馆,像是 Intel 的芯片博物馆、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和 NASA Ames 研究中心。

在圣地亚哥的 GopherCon 2023 大会上也能看到很多科技公司的技术演讲,关于一些技术实践的分享,涉及了很广泛的领域,比如这两年最火的生成式 AI – 类 GPT 模型、游戏、云服务、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网络、密码学、云原生、DevOps 等等,在 GopherCon 你甚至能听到关于 Rust 的技术分享🐶

我们都知道全球科技行业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很多都是从美国开始的,这与鼓励创新和随处可见的黑客文化不无关系,比如在 Go Contributor Summit 上的参会者可能从事的技术方向各不相同,但是大家在探讨 Go 未来的可能性的时候更喜欢天马行空地畅想而不受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且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开发者自发地、无偿地去为一个基础技术贡献他们的才智,仅仅是为了 having fun;再比如今年的 GopherCon 上有大佬过来教大家怎么用 TinyGo 去玩嵌入式系统,通过可编程硬件教你怎么去 hack 硬件,操控大疆无人机,控制机器人,驱动 MIDI 控制器来制作音乐,破解并操控 LED 灯和 OLED 屏幕,使其按照你的喜好闪烁起来…
多种族和移民文化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和移民国家,这个每个人都知道。在美国,你走在大街上可能一路上能看见来自全世界各个种族的人,比如我在旧金山那边坐公交和打 Uber,司机有美国白人、黑人、南美人、中东人、华人,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各种英语口音袭来🥹,而圣地亚哥也有很多亚裔人口,还有墨西哥人和其他拉美裔,我发现我和非移民的美国本地人用英文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对方是移民且带有比较重的口音之时,我就发现我经常很难听清他们的话,必须全神贯注仔细听才可以大致听懂,所以看来我的英文水平应该还是不太行😂;当然,在唐人街的话就轻松很多,大多数时候可以直接用普通话或者粤语。

喜欢多元化的人大概也会喜欢美国的这种多种族和移民文化,可以看到不同种族的人和感受不同的文化,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多元化的人、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思想。美国的科技引领全球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通过移民吸收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通过聚集全世界各行各业的精英,促进本国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我记得以前在油管上看过一个在美国纽约的街头采访,主持人会在路上找一个个在纽约当地工作生活的人,问他们如何看待纽约这座城市,各种各样的看法都有,什么曼哈顿房价贵、物价消费水平高、生活节奏很快等等,其中有一个人的说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大概是这么说的:“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城市!在纽约,你随便走进一家餐厅,就能看到一台桌子上坐着一群人,他们中有美国人、阿根廷人、印度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德国人、日本人等等,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用同一种语言 – 英语在讨论工作、生活…,你在世界上的其他城市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只有在纽约才能看到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想这位路人的此番看法大概也能推而广之到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和其他地方。
小费文化

这又是一个美国在世界上臭名昭著的产物,我不仅看过中国人骂,还看过日本人骂,看过欧洲人骂,我甚至还看过美国本地人也在骂!小费这种东西就是典型的资本家将劳资矛盾转移给消费者的无耻行为,本来服务业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应该是由其雇佣者去解决,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应该由市场或者政府去操心,至少不应该由消费者来操心,但是很遗憾,在美国小费文化已经根深蒂固。

而且,我感觉美国的小费文化正在往失控的方向走,我在美国的时候,晚上在酒店刷 tiktok 的时候,有刷到一个视频,那视频收集了很多美国本地人在网上对服务业小费越来越高越来越离谱的吐槽,第一个是美国年轻女生吐槽她有一次早上上班前去咖啡厅买咖啡,结账的时候刷卡要给小费,她看了一眼上面的三个小费比例,在美国结账的时候通常会在账单上面给出你愿意付的小费,按你消费的金额的比例算,会有三挡,从低到高,以前通常最低档是 15%/18%,你可以直接选择其中一个比例付小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给任意其他的数额,那个小姐姐当时看到的三档中的最低档是 25%,于是她吐槽这个太离谱了,服务员就只是把咖啡递给她而已,这就要收四分之一的小费?第二个是一个美国大姐,她的遭遇甚至更加离谱,她说她有一次去一个 grocery store 也就是杂货店买东西,她结账的时候看到旁边有自助结账的机器,于是她就直接通过机器结账,刷了信用卡付款之后她居然看到屏幕上弹出一个窗口,请她为此次服务付小费,她说她当时简直想骂人,WTF?我用的是自助结账机器,又没有人给我提供服务,这为什么也要付小费?然后她霸气地就直接把窗口×掉走人。还有其他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我个人也很不喜欢这个所谓的小费文化,感觉这东西已经在日常消费中无孔不入,吃饭喝咖啡要给小费,打车要给小费,买东西要给小费,甚至住酒店也要每天给打扫房间的清洁工小费,如蛆附骨如影随形。。。而且要是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好也就算了,虽然大部分时候服务员的态度确实都还是不错的,但我也遇到过服务员的服务和态度很一般的时候,最后结账的时候也要收个 20% 的小费,就端个盘子上来,全程来回不到十米,而且态度也不好,我心想你 TM 哪来的脸这也敢要 20% 的小费啊?而且小费最早是给服务员的,因为店主付给他们的基本工资很少,所以小费是他们另一个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我去某些很小的店吃饭,都没有服务员,就是店主自己招待客人,结果最后这 TM 还要小费,合着现在小费这个东西就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呗。。。直接变成了税可还行。


Homeless 问题

我前面讲过很多在美国路上看到 homeless 的事情,说实话,在美国的街头上行走,碰上 homeless 的概率确实挺高的,通常不需要大惊小怪,但是偶尔会有一些精神状态有问题的,突然发作,也挺瘆人的,尽量离远一点,我前面也讲过两个相关的例子。我当时预订了圣地亚哥在市中心的民宿之后,房东还和我说附近可能有 homeless,一般不会有什么事,但要是你实在觉得很不舒服或者对你影响很大,可以打电话给他,他找人过去驱赶一下。关于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homeless,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吸毒毁了生活,有的是因为精神疾病,有的是因为失业了所以流落街头,还有很多人是因为破产,破产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因为创业破产、有的因为赌博破产,甚至有不少是因为离婚要付给前妻一大笔赡养费而破产,总之大多数是被迫成为 homeless 的,好像也有极少部分是主动选择成为 homeless 的,这我就不懂了。

因为吸毒、赌博而成为 homeless 的这些自作孽的例子就不说了,有一部分 homeless 是因为生病了,特别是精神疾病,我曾经在 Quora 上看过有一个答主讲述他哥哥成为流浪汉的事情,应该是几年前的回答了,我记得那个答主说他哥哥当时五十多岁快六十了,然后精神出了问题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没病,所以拒绝去看医生,然后就天天住在自己的房车里到处去流浪,答主和他的另一个兄弟给他付油钱和买食物,还有买其他一些杂物,他拒绝搬到两个兄弟的家里住,还说他会去找一份工作,城里的流浪汉收容所只会让那些有工作但是没地方住的人进去,所以他也去不了,而且如果是有精神疾病要先接受药物治疗。

现在来讲讲因为破产而成为 homeless 的情况,美国是一个消费主义极度发达的国度,而个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信用破产,前面说过美国的个人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信用破产,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变成 homeless,因为你在个人信用记录破产情况下基本不可能找到工作,而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当仅存的积蓄花完之后就只能流落街头;有一种导致信用破产的情况是学生贷款,因为美国的教育产业是市场化的,所以高中、大学的学费很贵,特别是大学,很多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会通过学生贷款来支付学费,参加工作之后需要从自己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来还学贷,一旦失业就会断贷,然后导致信用破产,美国现在约有两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根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学生毕业之后三年内学贷的断供率还不低,在 10% 左右,我记得三个月前拜登政府宣布免除 80 万学生总额 近 400 亿美元的学贷的新闻还挺火热的;还有一种破产是离婚破产,美国以前有不少州是有离婚丈夫须终身付高额赡养费给前妻的法律的,即便是无过失离婚,现在好像是改成了离婚之后付赡养费直到前妻再婚,这好像也是不少美国人破产的原因。另外,目前有一种观点是人类现行的所有经济制度都有结构性缺陷,导致全世界会周期性反复地发生经济危机,而每次全球性、区域性的经济危机都会导致大量的公司和个人破产,比如上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以及 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失落的三十年;而 2007-2008 年的环球金融危机则更是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在非世界战争时期前所未有的衰退,美国更是在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此次危机更是成为了后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的导火索,运动后期越来越多因为经济危机失业的人群加入其中,最后更是导致了暴力冲突。

关于欧美真实的 homeless 的情况,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油管上的一个频道看看,叫 Invisible People,上面有很多对 homeless 的采访,其实蛮心酸的,是我在美国的时候在 Quora 上搜为什么美国那么多 homeless 的时候看到的,我晚上在酒店的时候会看看。其中观看次数最多的一个采访视频,是一个刚满 18 岁就变成 homeless 的男生,他被他的母亲赶出家门让其自生自灭,对他说你成年之后就要自力更生了,采访那天刚好是他的 18 岁生日,他说这是他成为 homeless 的第一天,他那时候在盐湖城,正在找一个地方过夜,他说他当前最大的目标就是能找到办法回加州,然后完成他的高中学业…,这个节目通常会在最后问被采访者如果给他三个愿望,他/她会许什么愿,这个 18 岁的少年说第一他希望他父亲还在世,第二希望他能再见到他的姐姐妹妹们,第三希望他能回家,最后主持人说话的声音都哽咽了;还有一个在洛杉矶的 homeless,他和妻子在一起,一开始他妻子家里打电话邀请他们过来一起住,但是当他们到了之后却一直联系不上妻子的家里,电话一直没人接,于是他们就被流落街头了,她老婆不得不去卖淫赚钱后来还意外怀孕了,他们在街上经常被偷东西,还经常被黑帮"收税",他被黑帮打过十几次,后来他老婆还得了脑癌导致癫痫,采访者问他如果给他三个愿望它会许什么愿,他想了很久,他说这很难,他很久没有许愿祈求什么了,因为他每天都在忙着生存下去,最后他说第一他希望他老婆的身体能好起来,第二他希望他能有一个家庭,前面他提到如果他有家庭可能就不会沦落至此了,我猜测他应该是孤儿,他说他想不到第三个愿要许什么,留给有需要的别人吧;还有一个老人在丹佛,声称是空军退役老兵,身患皮肤癌、痛风、风湿性关节炎、肺病、哮喘,脑子里有过两个弹片,虽然已经取出来了但他还是经常癫痫发作所以驾照被吊销了,每个月只有 230 美元的补助,他说昨晚他的所有东西都被人偷了,背包、衣服、鞋子所有东西,这种事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他说他这辈子养育了三个继女、三个继子,三个亲生儿子 (不太确定,因为他后面又说了三个继子,不确定是纠正前面的话还是并列的),以及一个胖前妻,但是现在没有人赡养他,他的三个愿望是做自己、有一个房子可以住、还有一个浴室可以洗澡。他很乐观,他说:“我愿意接受现在的自己,尽管做现在的自己非常不容易,上帝说过他会拯救世人,希望他能说到做到。”

城市里的 homeless 泛滥确实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生活,很多人不喜欢、厌恶甚至是憎恨 homeless,但是确实有很多人不是自愿成为 homeless 的,我想我真正想说的是:普通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帮助别人,不要圣母心泛滥,但是倒也不必那么急切地投入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怀抱。
工作, 消费, 房价

湾区那边有很多科技公司,许多从世界各地过去的人在那边从事互联网或者其他科技领域的行业,有很多华人和印度人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里,Google、FaceBook (现在叫 Meta)、Amazon、Airbnb 等公司里有很多华人工程师,我记得以前 Airbnb 里工程师有将近一半是华人,现在不清楚还有没有这么多。所以,如果是计算机行业的人,在湾区的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而且硅谷作为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如果是在那边工作还可以做很多前沿的科技方向,除了那些大公司,还有很多小而美的前沿科技公司,当然,前几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大裁员,在硅谷那边好像也不少,就业环境估计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毕竟还是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机会还是很多的,而且美国政府也是很欢迎全世界的科技人才前往美国的,当然,前提是人才。

我个人感觉那边的消费还是挺高的,前面也说过美国的消费主义盛行,物价也高,当然房价也很高,当时在那边看了一眼了周围的房价,着实很高,加州的房价在全美也算是名列前茅了,当然,全世界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房价就没有也不可能是便宜的;而且加州的税也很重,个税:联邦税和州税、销售税、房产税等,也算是美国税收最重的州之一了。加州具体的个人收入、物价、房价和税收等信息,网上一大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以上就是我对美国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东西仅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以及部分是从一些网上的资料得来的,可能是片面的或者主观的,未必可以代表真正的、客观的情况,敬请谅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