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14 August 2017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底层中国 —— 评《消失中的江城》

我经常建议那些想了解中国的人,多阅读外国观察者的文章,其中的原因质疑,就是这些人外国人,因为来自外部,能够有更为独特的视角去看中国,因而得出一些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个特点,在何伟的《消失中的江城》一书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例如,他对作为同事,也是一位虔诚的中共党员的孔老师做了一番分析,他说:“(孔老师)是一位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共产党员。他仍然相信共产体制终究能成功,他相信如果这个体制想要成功,像他们这样的人必须付出某种程度的宽恕,耐心和忠诚。他们所相信的不是党的理论,而是一个观念:尽管社会有缺点,像他们这样的人仍然,而且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某方面而言,这是一种民主的想法,或者至少他们满怀希望地期待再当前腐败的体系中找到民主。但他们就是无法忍受完全不参与这个体系的想法。”
分析研究中共的统治基础,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国家暴力是一种角度,谎言的实行和洗脑是另一种角度,还有犬儒主义的分析角度,等等。但是何伟的观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就是那些中共统治的支持者其实内心很清楚这个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这些问题足以构成对这个制度的否定,同时,他们有无法放弃成为体制的一部分带给他们的那种成就感和参与感。这种现象,和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有一点类似:这些人因为思想的匮乏,真心地认为自己在做一些“在腐败的体系中找到民主”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虔诚”的原因。只要这样的人大量存在,中共的统治基础就还不会一夕之间崩溃。
再例如,作者用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山河的画像:“插旗山往南陡直落入辟成梯田耕地的江谷,接近乌江的地方,土地被江东的小村落打断:从远方看起来显得淼小的师范专科学校,藉着烟囱将黄尘排入空气中的陶瓷工厂,长长的水泥突堤以及横渡乌江的老旧渡轮。河中水流迟缓,像在山丘之间摊开来的一匹长长薄薄的灰丝绸。”这幅画面就是真实的中国,在我看来,它比北京和上海更加真实。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其实夹杂了太多的虚假和非中国的东西,当然它也是中国,但是我们应当知道,这不是全部的中国。中国有着丰富的不同层面的图景,北京和上海是,何伟笔下的江城也是。一般的观察者看到的,往往是北京和上海代表的中国,包括经济的繁荣和政治上的宫廷内斗,但是除此之外,江城代表的中国被严重地忽略了,而忽略后者,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在这方面,何伟通过在地的眼光,给我们展现的中国画卷中的一个截面,不要说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看不到,就是中国人自己,那些居住在大城市的学者,90后青年世代,也不一定能有如此清晰的认识。
在何伟的书中,充满了这样的独到观察与见解:“中国缺乏一种传统:将自我建立在一套固定的价值观上,不管别人怎么想。”,“这是任何共产党体系的一个典型模式:恐惧和疑心病从一个阶层传到下一个阶层,结果谁也不相信谁。”,“我几乎可以忍受他们的虚伪和谎言,但无法原谅他们完全缺乏幽默感。一旦你把笑声夺走,中国就变成一个狰狞的国家。”这些观点短小,犀利,深刻,值得读者反覆玩味和深思,而一个真实的中国的画卷,就这样在何伟的带领下缓缓地展开。

何伟作为一个外国人,深入到中国的底层,以他独特的视角,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这些问题放在西方国家,你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放在中国,大家却都习以为常。找到这些问题,呈现这些问题,尤其是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这就是一个逐步深入认识中国的过程。因为中国,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何伟教书的城市涪陵,正是在三峡工程的影响范围内。正如何伟所说:“外国报纸常常刊出挞伐这项工程(三峡大坝)的报导,而像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也有人提出愤怒的批评。”按照正常的思维,受到如此巨大工程影响的人,要被迫离乡背井,生命中遭逢巨大的变动,其不满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何伟告诉我们;“接受到水坝影响的涪陵,却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迹象。在我生活在涪陵的两年期间,我从来没有听到一位居民抱怨三峡工程,但是,我听见他们几乎针对其他每一个敏感话题发牢骚。在重要的地方问题上,涪陵居民无法得到可靠的资讯,这一点再加上政府对于公开抗议的约束,使得市民更难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最重要的是,他们既不期待,也不要求这种资讯。”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这一段描述更加深入到中国社会的肌理中的了。中国进步所面临的障碍很多,从五四时代开始,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就注意到了作为社会基础的普通中国民众身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的问题当年鲁迅就是因为看到中国人的这种冷漠,才决定从用手术刀医治国人的身体疾病改为用笔医治国人的心理疾病。何伟的一句“既不期待,也不要求”,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中国民众文化基因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冷漠这种冷漠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指向他人和与己无关的事情,甚至还指向自身和与自身利益攸关的事情。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听天由命的顺从意识,他们把苦难当作正常,而不是当作不公;面对苦难,他们的心中不是不满,更不是愤怒,而是无奈和接受。(埃,中国人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顺民”)
这样的群体文化心理,在各种文化体系中都是少见的,如果认真分析起来,恐怕一两本书的篇幅都无法完整剖析。这也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由于有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脉络的群体心理,中国人的反抗意识,确实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强烈。不是被逼到最后一步,中国人宁肯选择逆来顺受;而且为了让自己的忍受能够心安理得,还会采取“既不期待,也不要求”的态度。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很多问题,例如:为什么1960年代初的大饥荒导致三千多万人死亡,但是并未在中国掀起大规模民众抗议;为什么中共的谎言如此不堪一击,但是还是有很多国人选择相信。这些现象绝不是仅仅用恐惧就可以解释的。
如果我们把中国比喻为一个巨人,你会被他的体型庞大而产生错觉,认为他雄壮威猛,于是望而生畏。但是这样的一个巨人,两千来的历史却是颠仆曲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他的体型相比极为不符合比例原则,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说,这个巨人的身体内部,在更为细微的层次上,一定有一些内生的疾病元素,存在于细胞中,微血管中。要发现这些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是中国人自己都很难做到。但是在《消失中的江城》中,我们可以从何伟的笔下接触到一些这样的蛛丝马迹。这,就是我高度推崇何伟的根本原因。
要了解中国,就要看何伟的中国观察系列报导,包括我推荐的这本《消失中的江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