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17 June 2014

难住习总的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吗?(共匪其实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的阻碍者)

习近平6月9日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有这么一段: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 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是什么时候呢?学了多长时间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 至1682年间,曾经连续两年零5个月不间断学习西学。时间不谓不早,学的不谓不多,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 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 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 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其实,习总提出了问题,也同时在这篇讲话中多次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制度问题,体制问题,不但束缚了科技工作者,更束缚了他们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更合适的答案了。
康熙确实是开放比较早的皇帝,在西学东渐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康熙是在深入研究儒学,领导编写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之后,开始推广“西学”。 “中学”知识渊博的康熙皇帝一旦接触到西方传教士,能坐下来谦虚地听人家侃大山,有时长达几个小时,并且很快就信服了传教士们拥有比中国先进得多的科学技 术知识,并曾经在南巡时要求清朝各级干部虚心向人家学习,把西方的历法与治水技术引进到中国,用于河川治理。正因为他的这一事迹,康熙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为 “实干家”与“强势领导人”、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
可是,若果真如此,怎么会有习总的疑问?康熙之后发生了什么?中国为什么还一路落后,直到今天?自从英国人李约瑟发出了著名的“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 始,中国科技渐渐落伍了”的“李约瑟难题”后,虽然仁人志士都在试图给出答案,但这些答案显然都不能说服中国人,至少没有说服中国的统治者,否则,中国的 科技到今天也就不会落后那么多了,习总也就不会发出相同的疑问!
就让我们先从康熙入手吧,因为在我看来,问题恰恰可以从他那里找到部分答案。康熙皇帝虽然是第一个从西方传教士那里了解到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 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哲学的皇帝,但他的兴趣仅仅止于这些“奇技淫巧”对自己的统治有什么好处,从一开始就没有从对国家的强大与大众的福祉来考虑。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当康熙一旦发现传教士们带进来的不但有科学技术,更有哲学、宗教与自由思想时,他立马改变了主意,再也不往前走一步,对进一步的开放与交流迅速关上了大门。甚至把一些传播进来的科学成果与思想书籍封存了起来。
按说,一个人的想法并不重要啊,看看“东学西渐”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的路径与方式,几乎没有西方皇帝的干预(中国传统哲学对西方大哲学家都 有很深的影响),不是也传播得很好?可中国的体制不同,无论是科技还是思想,都得皇上点头才能引进,但既然他能点头,也就会摇头。于是,一个泱泱大国唯一 人的马首是瞻,只能靠一个人的“点头”与“摇头”来决定命运,
康熙之后的皇帝更糟糕,一个不如一个。到了慈禧太后,竟然连引进火车都担心震动了清廷的“龙脉”,让维新的大臣在中南海修建了一段铁轨与火车,却不 许用火车头,而是用马拉着列车在海里走了一圈。当黄帝们把一切引进都同“保护清廷统治”联系起来,别说任何先进的思想与管理方式,就是一些可能增加民间力 量、有利开启民智的技术,也都会被他们视为洪水猛兽,用封锁、屏蔽的方式拒之门。
习总在讲话中提到的绘制于1708年《皇舆全览图》,竟然被清廷作为密件封藏,正是因为清廷视整个国家领土为自己的一族一党之私产所致?在这种情况 下,怎容小民知晓与觊觎大清领土?再说,对于一个试图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来说,愚民是最好的统治工具。世界上多个类似的国家与朝代都实行过“闭关锁国”的 政策,原因大同小异。
老杨头 20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