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出差路过温州。
当时温州炒房团已经蜚声海内外。想象中,这里既然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该是遍地黄金繁荣无比。
出机场的时候,吓了一跳。真实的温州,城建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有钱的地方,倒像是一个放大点的县城。
温州当地朋友告诉我,温州人的确有钱,但是政府却没有什么钱,所以也搞不起什么大的建设项目。
没错,满大街的豪车提醒我,这里的居民藏龙卧虎不少富豪。然而,狭窄拥挤的街道,加上显得凌乱的新老建筑,告诉我这里的经济结构,和其他的地方完全不同。
浙江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甚至也不是一个国家政策眷顾的地方。浙江却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最早发展的地区。特别是敢干敢闯的温州人,早早就把生意做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年代,中国还处于物质匮乏的时期。温州的小商品,快速地填补了市场的缺口。也为温州人赚得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桶金。
此后温州的制造业一边继续滚动发展,精明的温州商人,也在全球开拓市场,四处寻找商机。只要有赚钱的机会,都会出现温州人的身影,财富的马太效应,对于温州人来说,完全是一个滚雪球的发展模式。
温州是典型的高度市场化经济模式。政府的作用很小,因此“温州模式”充满了活力,成就了传奇的“温州模式”。在这里,民间投资活跃,民营经济发达并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温州的民营经济走得太快,30年左右的时间,就迅速从小商品经济,走到了金融炒作的钱生钱模式。
温州的蜕变,从炒房开始。
当中国的住宅市场,开始进行商品化改革以后,温州人早年积累的资金,迅速进入了这个领域。温州人的资金,信用,团结,加上精明眼光,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以至于“温州炒房团”成为国内一景。凡温州炒房团过处,涨声一片。
炒作房地产,赚钱可比做小商品买卖来得快,来得多,还来得轻松。短短几年时间,尝到甜头的温州资本迅速扩张,炒房之后就是买煤矿,一度几乎买断大批山西、内蒙的中小型煤矿。在煤炭紧缺价格居高不下的那些年,很多煤老板日进斗金。
当年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很多大宗农产品的炒作,这些民营资本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股市上的江浙资本,号称“涨停敢死队”的激进操作,也少不了这些资本的影子。
没有人会对快速积累的财富不动心,对比来钱慢的实业生产,困难重重的产业升级,走资本自我增值道路,是一种“聪明人”的选择。
何况,银行业对浙江的商业,向来都是大开绿灯,不管你用不用得着那么多钱,银行经理们,都想方设法把钱贷出去。
玩到后来,温州的民间借贷也越搞越大,高峰时期,几乎人人参与。
简单地说,温州的私营经济,用三十年不到的时间,走完了美国200年的经济升级转型。从实业起家,一直走到金融投资金字塔顶端。
美国人炒作大宗商品还有石油,温州人炒作煤炭和房地产。“东方犹太人”的绰号,可不是白来的。
所有的炒作,都蕴含了泡沫。而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如同所有的江湖故事一样。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金融炒作,一定会抬高房地产的价格,同时对实业形成排挤效应。炒作来钱快,企业家对于产业升级,自然也不会太上心。试想炒几套房子赚千万,辛辛苦苦搞生产,一年也许赚不来多少。谁会有好心态,去忍耐生产的辛苦寂寞?
温州的财富越来越多,银行存款也非常高。但是负债和贷款,也变得越来越危险。金融玩大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杠杆,一分钱要做五分钱的生意,其中四分钱是银行贷款来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温州的私营经济,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服装鞋帽眼镜这一类的轻工业,既没有转型升级,也没有顺势而变。
晴天给人送伞的是银行家,雨天要收走雨伞的,也是银行家。金融泡沫破裂的时候,金融巨兽露出了狰狞的血盆大口,不仅将很多人之前的盈利吞回去,甚至让很多人赔进去全副身家。至于早年投资煤矿的资本,除了大量被强制国有化收回,煤炭价格一路下滑,很多投资也无利可图。
从2011年以来,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的消息,就常常见诸媒体之上。一直到去年,温州的经济数据才开始缓慢有了起色。然而本地的房价掉去了差不多一小半,银行里也累积了很多断供的物业。
当然,对于温州炒房团的近况,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几乎谁都不提。仿佛这些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宣传温州炒房团后期的失败,等于给房地产行业挖坟,这种事情当然要低调。
我从心底里钦佩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万事开头难,浙江早年企业家的起步,几乎都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拼,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才成就“浙商”这个群体。
在这些企业家的身上,充满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勇于开拓,志在四方,努力在每一个市场夹缝里,寻找赚钱的机会。
温州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祥地,也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样板。从某种方面来看,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缩影。
在财富的原始积累完成以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继续投入技术研发,进行产业升级,还是用钱生钱搞金融投资?
经济转型升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失败率很高。熬过去收获当然也很大,这当中最佳典型,当属华为,高强度的长期技术研发投入,最终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勇夺世界第一,而且直到现在还能够保持高速成长。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不可能有这样的前瞻眼光,更不可能有这样的魄力,守住基本产业,拿着手里的资产增值,就成了大多数的自然选项。
早年房地产炒作的成功,又大大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犹如吸毒上瘾,很难戒除。
2008年以后政府出台“4万亿”大规模刺激经济,大量资金流向了包括浙江在内的经济发达、信用较好的地区。银行业过度竞争,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主动降低放贷标准,其中就蕴藏了危机。
这简直一次金融血洗的“完美风暴”。
经过几年低谷期的休养生息,从银行账面上看,温州经济在缓慢恢复元气。然而,时代已经变了。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都短缺的年代,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竞争。温州人如果拿不出优质的产品,创新的东西,想要夺回以前的优势,已经越发困难。
然而,我还是宁愿相信温州经济的重新崛起。只要企业家的精神没有丧失,充满变化的市场,总归能够找到一席之地。何况,数百万分布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并没有脱离商界一线。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泡沫破灭之后,重新生长出来的树木,会更有韧性。
温州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简单。它其中有深刻的教训,温州泡沫的兴起和破灭,不仅是温州的教训,也是全国应该引以为鉴的惨痛经验。
1. 温州模式过于强调私营经济的活力,政府在其中发挥的指导调控作用很小。因此都是处于野蛮生长的模式,很容易走到泡沫极端。没有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做缓冲,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加剧。
2. “小政府”未必就是好事,小政府模式,带来企业的自由度提升,但是也意味着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藏富于民到了极端,不一定真的有宣扬那么好的效果。
3. 房地产和金融,一定会抬升制造业成本,同时对人才的引入,构成负面的驱逐力量。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大量依赖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热衷于炒楼卖地。房价泡沫化以后,产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早晚支撑不了畸形的房价。因此,房地产的泡沫苦果,全国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尝到。
4. 不注重产业升级,不与时俱进跟进新兴产业,再赚钱的买卖,也都难以持久。再多的钱,如果不投入实业的精益求精,这些钱很快就会流入赌场一样的资本炒作市场。
5. 全盘私有化的经济模式不可取。推崇私企作用,无法形成集群产业链优势、转型升级受阻(企业家懒得听你的)、公共服务能力低下、宏观调控能力不足(放任自生自灭)。
转动地球仪,一个个地方看过去,凡是炒房搞金融的地方,持续一段时间繁荣以后,必然会实业衰退,失业率高涨,逐渐丧失活力。这教训,从日本、英国、美国、香港、东南亚,概莫能外。
温州也许是一个典型,但是并不是个案。国内走在温州路上的城市,还有很多。
如果人类从历史中有任何教训的话,那就是人类从来不会吸取历史教训。因为眼前的利益,总比长期的利益更容易变现。将来怎么样?对于只有几年任期的官员来说,多半也就是“我走以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阻止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羁绊很多,温州教训也是其中之一。希望温州人能够早日走出阴霾,为国人树一个迈步从头越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