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我看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是发了个这个:
和我对话的是去年我认识的一个做高速AD/DA芯片设计的,我记得以前好像是德州仪器的研发员。其实我是幸灾乐祸的。因为以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可能有人觉得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在这上面投入很多了,但我看到的可不是这样的。我和一些做基础零部件、各种硬件研发的人交流,包括汽车、新材料、芯片这些方面的新兴公司,他们反映的普遍情况是:国内企业提不出要求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做超级电容的项目的时候,我调查的那个厂产品指标在国际上只能算中上,只是质量控制得非常好。
既然产品指标不是最好的,那怎么办呢?这个厂的办法是根据客户要求调整产品的性能。比如说你要内阻小,那就放弃一点儿容量;你要容量大,那内阻做大点儿;你要容量大、还要内阻小,那就把尺寸做大点儿,价格贵点儿;你要电压高,那使用寿命就短点儿。外国客户对于这个就非常满意,给出一个具体的指标来,你要是能达到,就给高价采购,如果达不到,那也可以商量一下哪些方面性能指标做些让步。做出样品来了,客户会拿回去反复测试,这种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对于各种工艺和技术的了解就越来越深,产品就越做越先进。然而国内客户来了,只能提出一两项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能怎么改?不知道。那就把这个零件装到整个产品上去试,试了不出问题就行,结果导致要么试验周期特别长,要么就是试验样本特别少,一旦量大了就冒出各种问题。
然而真的是外国人就更聪明,更善于经营么?不是,其实上面这个例子里,外国公司负责国内采购业务的还是中国人,负责测试产品和提出指标要求的也是中国人。
这还算好的。另一次调查一个做汽车塑料件的公司,他们做出来一个世界领先的零件,国内车厂不敢用,不敢用的原因是车上的零件参数都是照抄国外的,企业不知道这些零件的参数为什么要设置成这样,一旦换了新设计的零件,有些参数不一样后,就不敢用了,以至于这家公司只能先申请成为外国大厂的供应商,拿到通用和大众去做测试,等到通用和大众先采用了,国内公司才敢采用。
更早以前,我认识的另一个公司,做编码器的,遇到的问题也一模一样,更惨的是他们做的这个产品是国外对中国禁售的,以至于拿到国外去做认证也没公司采购他们的,国内的厂就更不敢用了,熬了近十年,最后还是因为国内某些武器上需要被禁运,实在买不到,才从这家公司购买,然后这家公司才熬出头。
所谓为啥我幸灾乐祸啊,因为中国人不是做不出来东西,而是既然能躺着赚钱,就没人愿意站起来,非要狗急跳墙的时候才会蹦跶一下,然后做硬件的这批人才有活路。
当然,如果美国把设计用的数据库也封了,那只好大家一起哭吧。其实我是觉得,既然说什么举国之力,那就该趁现在数据库还能用的时候,赶紧砸钱给几个高校,把数据库里的各种参数验证一遍,这样顶多也就比美国落后一两代产品,但起码半导体产业里大部分产品都能保住。
另一方面,昨天晚上我和几年前做担保做基金的两个同事吃饭,
同事B:“你咋又离职了?”
我:“现在没啥生产性企业的项目需要我尽调了,风控岗要么是网贷的,要么就是国企的,很多工资不到8000;行业分析岗位全是地产,密密麻麻的房地产招聘啊;剩下的全是国企,还要金融专业硕士。”
同事B:“那你自己的项目呢?”
我:“推进得太慢,我总要另外找个糊口的工作吧?我有个朋友在做海外投资,我在考虑去他那儿做个销售岗。”
同事A:“跨度太大了吧?小贷过桥业务最近很不错啊,都是一些不错的企业缺钱。”
我:“然后这一波做完,这些企业也就没了,然后我又换工作?还是说我能给国企放高利贷?”
同事A:“怎么不能给国企放?我们还给政府项目做过桥呢。国家觉得国企比私企好管嘛,现在我们两个都在国企,除了公司里一堆关系户和一堆莫名其妙的学习会议,其他都好。遇到什么大会我们都要看新闻直播,还要写报告如何在某某精神下开展业务,我一个做资金业务的,你说拿什么精神指导?”
同事B:“我们只要坚持到直播开始后十几分钟就可以开溜了。”
同事A:“我们全程不许走。”
我:“你们这些,国资开担保的也算够了,国资开小贷的算啥?还有你们给国企和政府项目放那么高利息,怎么过会?”
同事A:“不要这么说嘛,我们是投行~~,而且这种左口袋装右口袋的事,有什么不能过的?”
我:“……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同事A:“我们还是有评审会的。”
我:“国企那个评审会,你问问B,他们的审核水平相比我们当初在民营担保的时候如何?”
同事B:“不要这么说,我们的客户都是资质非常优良的,所以审核差一点也没关系。”
我:“所以赔了多少?这几年年年亏吧?”
同事B:“那个只是代偿而已,还是有不少抵押物的,不能全算坏账。”
我:“当年你自己在民营担保做风控的时候,违约才多少?”(备注:当时我们在同一家公司的时候很多业务是无抵押的,风控部通过的业务,确实还不起钱的大概也就1.3%,处置资产后坏账0.8%)
同事B:“呵呵~~”
我:“中兴的事情你们听说了吧?换国企上去,对内倒是好管了,就这效率对外会被打猪头吧?”
同事A:“中小民营企业撑起了中国70%的经济,你觉得呢?”
为什么我举这个例子?很多人说中兴很像国企。
而如果是国企换到中兴的位置上,在电脑里留下所有策划报告才是正常的。因为做这种事,走了正常流程,留下足够的证据,出了问题参与的人才能丢锅,如果真的想有些人说的那样,什么都秘密进行,不留任何痕迹,那等不到美国来查,这些参与的人就会被同事以轻则违规、重则贪污的方式给弄得身败名裂了。那个长江学者自己成立公司以更低价格进口试验材料,结果以贪污50万的罪名被关进监狱的事情,难道这么快就被大家忘了?
中兴这些人如果不走正规流程审核,不存好各种会议记录,不通报公司里其他同事,那很可能将来也就跟这个长江学者一样了。而如果做好这些东西,哪怕将来出事,也不至于自己顶锅。只是他们没料到美国会那么强硬,但美国再强硬,也就是要求开除了几个高管。为什么其他参与的人连奖金都没被扣,全靠这几份保留下来的文件的作用啊。
中美贸易战第一回合,我就说了中国瞄准特朗普的票仓,而特朗普瞄准的是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企业。
第二回合:
中国国企已经收购了民营企业!
中国国企已经进入世界XX强了!
中国派出了国企!
国企A上去了!
……
和我对话的是去年我认识的一个做高速AD/DA芯片设计的,我记得以前好像是德州仪器的研发员。其实我是幸灾乐祸的。因为以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可能有人觉得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在这上面投入很多了,但我看到的可不是这样的。我和一些做基础零部件、各种硬件研发的人交流,包括汽车、新材料、芯片这些方面的新兴公司,他们反映的普遍情况是:国内企业提不出要求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做超级电容的项目的时候,我调查的那个厂产品指标在国际上只能算中上,只是质量控制得非常好。
既然产品指标不是最好的,那怎么办呢?这个厂的办法是根据客户要求调整产品的性能。比如说你要内阻小,那就放弃一点儿容量;你要容量大,那内阻做大点儿;你要容量大、还要内阻小,那就把尺寸做大点儿,价格贵点儿;你要电压高,那使用寿命就短点儿。外国客户对于这个就非常满意,给出一个具体的指标来,你要是能达到,就给高价采购,如果达不到,那也可以商量一下哪些方面性能指标做些让步。做出样品来了,客户会拿回去反复测试,这种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对于各种工艺和技术的了解就越来越深,产品就越做越先进。然而国内客户来了,只能提出一两项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能怎么改?不知道。那就把这个零件装到整个产品上去试,试了不出问题就行,结果导致要么试验周期特别长,要么就是试验样本特别少,一旦量大了就冒出各种问题。
然而真的是外国人就更聪明,更善于经营么?不是,其实上面这个例子里,外国公司负责国内采购业务的还是中国人,负责测试产品和提出指标要求的也是中国人。
这还算好的。另一次调查一个做汽车塑料件的公司,他们做出来一个世界领先的零件,国内车厂不敢用,不敢用的原因是车上的零件参数都是照抄国外的,企业不知道这些零件的参数为什么要设置成这样,一旦换了新设计的零件,有些参数不一样后,就不敢用了,以至于这家公司只能先申请成为外国大厂的供应商,拿到通用和大众去做测试,等到通用和大众先采用了,国内公司才敢采用。
更早以前,我认识的另一个公司,做编码器的,遇到的问题也一模一样,更惨的是他们做的这个产品是国外对中国禁售的,以至于拿到国外去做认证也没公司采购他们的,国内的厂就更不敢用了,熬了近十年,最后还是因为国内某些武器上需要被禁运,实在买不到,才从这家公司购买,然后这家公司才熬出头。
所谓为啥我幸灾乐祸啊,因为中国人不是做不出来东西,而是既然能躺着赚钱,就没人愿意站起来,非要狗急跳墙的时候才会蹦跶一下,然后做硬件的这批人才有活路。
当然,如果美国把设计用的数据库也封了,那只好大家一起哭吧。其实我是觉得,既然说什么举国之力,那就该趁现在数据库还能用的时候,赶紧砸钱给几个高校,把数据库里的各种参数验证一遍,这样顶多也就比美国落后一两代产品,但起码半导体产业里大部分产品都能保住。
另一方面,昨天晚上我和几年前做担保做基金的两个同事吃饭,
同事B:“你咋又离职了?”
我:“现在没啥生产性企业的项目需要我尽调了,风控岗要么是网贷的,要么就是国企的,很多工资不到8000;行业分析岗位全是地产,密密麻麻的房地产招聘啊;剩下的全是国企,还要金融专业硕士。”
同事B:“那你自己的项目呢?”
我:“推进得太慢,我总要另外找个糊口的工作吧?我有个朋友在做海外投资,我在考虑去他那儿做个销售岗。”
同事A:“跨度太大了吧?小贷过桥业务最近很不错啊,都是一些不错的企业缺钱。”
我:“然后这一波做完,这些企业也就没了,然后我又换工作?还是说我能给国企放高利贷?”
同事A:“怎么不能给国企放?我们还给政府项目做过桥呢。国家觉得国企比私企好管嘛,现在我们两个都在国企,除了公司里一堆关系户和一堆莫名其妙的学习会议,其他都好。遇到什么大会我们都要看新闻直播,还要写报告如何在某某精神下开展业务,我一个做资金业务的,你说拿什么精神指导?”
同事B:“我们只要坚持到直播开始后十几分钟就可以开溜了。”
同事A:“我们全程不许走。”
我:“你们这些,国资开担保的也算够了,国资开小贷的算啥?还有你们给国企和政府项目放那么高利息,怎么过会?”
同事A:“不要这么说嘛,我们是投行~~,而且这种左口袋装右口袋的事,有什么不能过的?”
我:“……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同事A:“我们还是有评审会的。”
我:“国企那个评审会,你问问B,他们的审核水平相比我们当初在民营担保的时候如何?”
同事B:“不要这么说,我们的客户都是资质非常优良的,所以审核差一点也没关系。”
我:“所以赔了多少?这几年年年亏吧?”
同事B:“那个只是代偿而已,还是有不少抵押物的,不能全算坏账。”
我:“当年你自己在民营担保做风控的时候,违约才多少?”(备注:当时我们在同一家公司的时候很多业务是无抵押的,风控部通过的业务,确实还不起钱的大概也就1.3%,处置资产后坏账0.8%)
同事B:“呵呵~~”
我:“中兴的事情你们听说了吧?换国企上去,对内倒是好管了,就这效率对外会被打猪头吧?”
同事A:“中小民营企业撑起了中国70%的经济,你觉得呢?”
为什么我举这个例子?很多人说中兴很像国企。
而如果是国企换到中兴的位置上,在电脑里留下所有策划报告才是正常的。因为做这种事,走了正常流程,留下足够的证据,出了问题参与的人才能丢锅,如果真的想有些人说的那样,什么都秘密进行,不留任何痕迹,那等不到美国来查,这些参与的人就会被同事以轻则违规、重则贪污的方式给弄得身败名裂了。那个长江学者自己成立公司以更低价格进口试验材料,结果以贪污50万的罪名被关进监狱的事情,难道这么快就被大家忘了?
中兴这些人如果不走正规流程审核,不存好各种会议记录,不通报公司里其他同事,那很可能将来也就跟这个长江学者一样了。而如果做好这些东西,哪怕将来出事,也不至于自己顶锅。只是他们没料到美国会那么强硬,但美国再强硬,也就是要求开除了几个高管。为什么其他参与的人连奖金都没被扣,全靠这几份保留下来的文件的作用啊。
中美贸易战第一回合,我就说了中国瞄准特朗普的票仓,而特朗普瞄准的是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企业。
第二回合:
中国国企已经收购了民营企业!
中国国企已经进入世界XX强了!
中国派出了国企!
国企A上去了!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