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七十多年的痛苦煎熬,垂暮之年的哈耶克亲眼见证了苏维埃的覆灭,并且终于让人们相信: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乌托邦。但是,晚年的哈耶克对于人类的前途,却感到异常悲观。
恰逢哈耶克诞辰120年,世界越发难以平静。这位先知最后的预言,对每个人的生活秩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被忽略的财富转移
货币(金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和载体:个人财产以货币为尺度,市场交易以货币为媒介,企业经营以货币为目标,政府征税也以货币为对象……财富,意味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多的自由选择,还意味着"驱使他人"的能力。
英国作家贝洛克说:"谁控制了财富生产,谁就控制了人类"。
那么,财富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呢?孟德斯鸠说,在公平的规则下,财富凝聚着勤奋、智慧和诚信等个人美德——毋庸置疑,财富从根本上是由每一个诚实劳动、公平交易的人,在市场中创造出来的。
但是,几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甘愿以"诚实劳动和公平交易"的手段获取财富。人类历史充斥着贪婪的奴隶主、偷抢拐骗的罪犯、巧取豪夺的官僚……他们根本不创造财富,却一直掠夺他人创造的财富,试图控制他人的生活,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冲突乃至战争。(参阅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为了保护个人的财产,免遭他人控制,人类逐渐确立了边界明确的私有产权制度。从《旧约》的摩西十诫,到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都强调"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每个人的财产"。
欧洲启蒙运动以后,财产权被视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并且,人类终于认识到:对私人财产和自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不受制约的公权力(参阅洛克《政府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制止腐败,人类建立了限制权力、遵守契约的现代政治秩序。
但是,对于保护私有财产,仍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长期被人忽视:铸币权。
亚当·斯密说:"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次第削减。"
历史证明了斯密的远见:从东方的汉武帝到西方的英国国王,从两千年前的王莽,到两千年后民国,直到最近的拉美委国,只要铸币权被垄断,就绝不可能抑制住超发货币的冲动。并且,由于这些货币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流通的"法币",因此百姓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法币"贬值得多么厉害,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产被稀释、被掠夺,直到通货膨胀引发经济萧条、压垮整个国家。
▴ 杨小凯:银本位使中国侥幸躲过了大通胀,但是统制和法币最终埋葬了民国经济(点击欣赏音乐相册《决定中国国运的三次大辩论》)
可见,铸币并不会创造财富,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掠夺财富。
但即使如此,长期以来,国家垄断铸币权的现象,仍被人们视为"天经地义"。直到哈耶克在晚年的最后思考,终于打破这个"神话"。
◎哈耶克:孤独的先知
在20世纪初,全世界的民族国家空前强大,它们肆无忌惮地滥发货币、持续输出通货膨胀,终于摧毁了自由市场,引发全世界的大萧条。这时,苏俄、纳粹奉行的乌托邦主义,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救世良方"。在人类面临重大危机之时,很多学者去往美国,继续思考人类的政治和经济——哈耶克就是其中一员。
1944年,哈耶克以《通往奴役之路》向世人预言:消灭私营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的第一步;乌托邦主义无视基本人性,只会带来匮乏、混乱和奴役,最终自我毁灭。多年来,这本书唤醒了无数乌托邦患者,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在东欧的红色恐怖时期,持有该书甚至会被判重刑。诺奖得主弥尔顿·弗里德曼,将这本书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
二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主导了整个主流经济学界,各国纷纷滥发纸币、扩大赤字,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哈耶克饱受嘲笑和攻击,成为"孤独的反对派"、"资本家的走狗"。直到1970年代,欧美爆发"滞涨"危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凯恩斯主义声誉扫地。在危难中,哈耶克的思想终于受到了重视,当市场的权利重新回到企业家手中时,英美两国的经济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哈耶克也因此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 瑞典国王为哈耶克颁奖,同台领奖的乌托邦主义者缪达尔,质疑哈耶克的获奖资格(点击欣赏音乐相册《乌托邦的掘墓人》)
1989年,哈耶克出版《致命的自负》一年后,东欧政权纷纷垮台。随后,柏林墙轰然倒塌,超级大国苏维埃灰飞烟灭,累累罪行暴露在阳光下。历经七十多年的痛苦煎熬,垂暮之年的哈耶克,终于使人们相信了他终生持守的信念: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乌托邦。
哈耶克战胜了凯恩斯,还亲眼见证了苏维埃的崩溃——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乌托邦的掘墓人。这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的美名。
1989年,哈耶克90岁华诞之际,撒切尔夫人写信向他致敬:"到本周,我荣任首相一职已达10年,很多人宽宏地评价我们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但如果没有那些价值和信念将我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并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方向,我们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您的著作和思考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启迪,是极端重要的。您对我们厥功至伟!"(参阅巴曙松先生为《货币的非国家化》所作的序)
▴ 一键收藏哈耶克作品集
◎如何挽救个人自由?
然而,晚年的哈耶克对人类的前途却是无比的悲观。他认为:个人自由正在灭失,因为乌托邦主义的冲动永存于人性之中,狂妄而短视的人类渴望建立"人间天国",他们总是拥抱那些承诺"包办一切"的强权政治,甚至为此愿意牺牲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哈耶克所引用的证据包括:欧美在战后的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对富人征收高税的民粹政客在全世界普遍受到欢迎,这极大地伤害了人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尤其是扼杀了公正与自由。(参阅艾伯斯坦 《哈耶克传》)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哈耶克一直在思考个人自由的实现方式,力图找到一种"不算太糟糕的经济制度"(包括货币、产权等市场规则)。
▴ 多任总统因借鉴他的思想缔造繁荣,但他对政客的评价历来不高
通过分析历史上多次大萧条、大通胀、大失业,哈耶克发现了"铸币权被垄断"与"通往奴役之路"的隐秘关系:一旦赋予"法币"不可撼动的正当性,个人就无可避免地"在冠冕堂皇的旗号下被剥削","无论多低的通货膨胀,都会积累成全局性的大灾难"。
如何破除"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大规模失业—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周期性诅咒?哈耶克说,"首先要使个人免于滥发货币的强制剥削,破除对铸币权的垄断"。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再次凸显凯恩斯主义"货币刺激"的危害,也证明了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先见之明。
那么,实行"货币的非国家化",会不会形成市场垄断、乃至通胀掠夺呢?事实上,只要免于强制力干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自由市场的本质是自愿、开放、竞争,人们在市场中的博弈是长期的、反复的。因此,私企发行的货币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公民可以根据该企业的信誉、币值的稳定程度来自愿选择。就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一家私企发行的货币,如果没了信用、失去购买力,人们便会毫不客气地抛弃它,改用其他私企发行的货币。
▴ 先知书店独家定制,巴曙松作序
其实,市场与货币的历史比国家久远得多,货币在产生之初,本来就是以私人信用自由竞争的(例如毫不起眼的贝壳也可以充当货币);所谓"通货膨胀",恰恰是国家垄断了货币发行之后才产生的。
哈耶克主张,货币的使命应该回归个人自由本身:只有铸币权真正掌握在私人机构手中,个人自由才可能得到最大保障; 对货币信用的选择自由,不仅是个人经济自由的切实保证,而且是制止通货膨胀、经济持续增长的不二法门。
这一天才的洞见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它几乎颠覆了迄今所有关于货币的"正统"观念,也成就了哈耶克最后一部经济学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英文版主编阿瑟·塞尔登叹服:"这项发明,也许是说给生活在后天的人听的"。
在该书出版前,哈耶克通常被视为反凯恩斯主义的斗士。此后人们认识到,由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哈耶克不仅是乌托邦主义的掘墓人,也为人类未来的自由列出了一份说明书。
◎"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
本书2007年引入中国大陆,随后绝版至今。很多渴望理解财富本质、经济自由的人,一直都想收藏阅读,二手书竟然一度被炒到1000元左右,在"书价只剩下纸张成本"的年代,这种"洛阳纸贵"的情形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商品市场没有 自由竞争,质次价低的企业就会鸠占鹊巢;思想市场没有自由竞争,错误的思想就会流毒人间。"好的思想不应被禁锢、被埋没,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哈耶克一直坚信,人类是观念的动物,观念和目的指导着每个人的行为,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
正如巴曙松先生所说,"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些经典著作、代表性的学者,往往在大变革时期,会被人频繁地提及。亚当·斯密是这样,凯恩斯是这样,哈耶克,也是这样。"
先知书店深知此书的价值,在哈耶克诞辰120周年之际,有幸与海南出版社合作,推出修订-精装典藏版《货币的非国家化》。
为什么要读这部经典?毛寿龙教授一语点破:"货币,在老百姓手里,是钱;在企业家手里,是资本;在从事货币交易的市场里,它是资产。但在国家手里,它是货币,可多可少,只是方便的一般等价物或者记账工具,有时候还是征税工具。要让货币成为钱、成为资本、成为资产,从秩序维度来说,非国家化是根本的方向。《货币的非国家化》是货币市场化理论的经典著作,不能不读。"
美国经济学教授杰夫里·伍德说:"本书要把'政治上的不可能',变成我们可以把握的可能。"
---------------
哈耶克的思想是怎样彻底征服我的?|杨小凯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而无孔不入。
我是一个有一套独特经济思想的人,对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从没有崇拜感,对其中几位还觉得他们是很难值此获此殊荣的,而且我是个对科学方法有嗜好的人,对那些非数学的思想从来不重视。哈耶克是一个从不用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但我读了他的著作后,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的感觉。
我自己也讲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从来没有的感觉,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读了他的书,对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入骨髓的变化。让我记录下我读哈耶克著作的感想,与读者分享。
哈耶克对20世纪的乌托邦主义(编者注:即SH主义)思想的批判,与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思路很不一样。今天大多数对乌托邦主义进行批评的中国人,多是从乌托邦主义实行以后经济效率不高着眼的。而哈耶克对乌托邦主义批判的着眼点却是制度形成的机制。
▲1974年瑞典国王致哈耶克的诺奖颁奖词: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
哈耶克认为,自由社会的制度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从没有人有意去设计整个社会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互相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自发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竞争过程也使人无法垄断制度设计和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这种垄断来损人利己,所以信息的合成过程会将信息传递中的歪曲降到最小。
而乌托邦主义制度是世上第一个由某些思想家为社会总体设计的一种制度,它不是自发地在一个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受某个思想家所知信息局限,不可能是亿万人交互作用、将不同的信息综合使用的。
在哈耶克看来,一个自由的社会与一个乌托邦主义国家的差别,一是在自由社会中,制度和秩序是自发形成的,不可能由少数思想家设计。二是自由社会中的制度都是一些游戏规则,人们只对游戏规则是否公正做判断。
而乌托邦主义社会的特点是,事先规定了谁应该是胜者,什么应该是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因此在乌托邦主义制度下,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将他们的欲望强加于其他人。试想想,一场球赛如果在未赛前就预定了谁是胜利者,这还有何公平竞争可言?
▲经济市场没有公平竞争,质次价高的企业就会鸠占鹊巢;思想言论没有公平竞争,错误观念就会流毒人间。
自由社会中并没有"一定要消灭乌托邦主义制度"或是"必须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定,只有一些基本的竞争规则。制度的自发发展是基于规则公平的共识,至于是乌托邦主义、或资本主义、或其他制度获胜,是一个无人能预料的事。
我读哈耶克的书之前就有一个想法,乌托邦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差别并不是计划与无计划的差别。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比乌托邦主义中还多,例如,麦当劳的经营中就有总部对各连锁店的很多指令性计划。但根本的差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计划是通过计划权利的自愿自发的买卖而形成,但乌托邦主义社会中的计划是用政府的垄断权强制形成。
当时我并未读哈耶克的书,但看了他的书后才发觉,他的思想涵盖了我的想法,细想起来,我大概是看了弗里德曼等人的书,间接受了哈耶克思想的影响。再看看胡平等人讲到:乌托邦主义经济是看得见的手,所以当这种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时,人们不会自愿地接受市场的惩罚,因而造成改革的困难。看过哈耶克书的人都会发觉,这些思想都是他所首创的。
哈耶克指出,在一个自由经济中,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所以强制执行游戏规则就会十分有效,输了的人无法不认输,因为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没法与之辩论,也无法抗拒它的惩罚,受罚人也无法责怪任何他人。
▲市场对投机者的惩罚:2008金融泡沫破裂,大批企业破产
但乌托邦主义制度却有只看得见的手来执行奖惩,失败者总会有办法找政府,抱怨奖罚不公平,或不合理。因此,游戏规则无法强制执行,或曰预算约束总是软的。在这种环境中,公平竞争的游戏是无法玩起来的。
哈耶克的思想,其实与经济学界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主流学派南辕北辙。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所谓科学方法派,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假定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能用数学最大化问题求解,理性经济人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能用一般均衡或对策论(或赛局理论,game theory)来求解。
很多这个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往往热衷于用数学模型来证明"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另外一些以经济理性为号召的经济学家,以数学模型来证明看不见的手的优越。
哈耶克的思想与这类想法都不同。他强调对经济理性的迷信可能导致经济制度的失败。其实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对什么叫理性,什么叫非理性,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判断,或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世上很多从常理看来非理性的行为,也许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做出贡献。例如,很多破产的企业,就为成功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每一个成功的芯片企业前面,都有无数个殉道的企业
我们最好放弃对经济理性的追求,承认自己对经济理性的无知,因而只是追求游戏规则的公平,接受这些游戏规则下出现的东西,不论其是理性、还是非理性。
我是一个热衷于模型(包括对策论模型)和新的科学方法的经济学家。但凭我的直感,我觉得哈耶克的非数学的经济思想,比现有最好的经济数学模型深刻得多。也许数学模型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之后,我们能用非常复杂高深的数学工具严格证明哈耶克的假想。
遗憾的是,现在用数学模型最纯熟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我看来是思想相当浅薄的一批人。更为可惜的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这样一个从浅薄到高深的渐进和积累过程。
我是企图用数学来证明哈耶克思想的人。我与黄有光教授发表的一本书(见Yang and Ng,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jzation,1993,North-Holland),在第15章用一个数学模型证明,完全理性的行为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不能通过各种组织实验(包括试验不是最有效的组织)发现最有效的组织。因此,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某些非理性行为有可能有助于社会发现最有效的组织。
在此书的第3章,我们用一个序贯对策均衡模型证明,市场制度的功能并不是让所有人分享所有信息;恰恰相反,市场制度会促进专业化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使得人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专业的知识,但却能享受所有专业部门的产品。市场的功能在于,当每人只知道整个社会的信息的极少一部分时,人们却能充分利用这所有部分信息的集合。这正是哈耶克思想精髓之一。
按这种思想,如果某个人或政府声称能获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因而看出了"市场失灵",进而加以纠正,此人必是过分狂妄,对市场的功能毫无所知。
哈耶克对现代发达国家的制度最重要的批评之一,是对国会立法权的质疑。他认为国会立法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游戏规则有关,例如专利法的通过;另一部分是与社会需要什么有关,例如环境保护法的通过。哈耶克认为,后一部分应属行政当局的政策,而不是属于立法。这两部分的活动应该分开,不应该由一个立法机关来做。
其理由是,立法机关不应该关心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应该关心游戏规则的公正;至于参加游戏者个人的不同目标,那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统一的。如果立法当局为社会制定共同目标,并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社会就会走向"被奴役之路"。
哈耶克对宗教的看法以及对迷信人类理性和崇拜科学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有启发意义。哈耶克认为历史上能生存下来的制度都不是来自于社会科学和人类的理性,而是来自宗教和意识形态。
▲"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已绝版
宗教和意识形态不是理性的,但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准则,决定了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游戏规则,意识形态也提供了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承诺机制。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会使最有利于自发秩序扩张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在社会流传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胜出的宗教意识形态的追随者并不是凭理性选择宗教,正如母亲爱孩子不是凭理性一样。但在社会演化过程中,不爱孩子的母亲就会因后代死亡率高而绝种,不利于自发社会秩序扩张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也会灭绝。因此,历史上长期能生存发展的宗教,虽不是基于理性,但却是形成有效制度的基础。
杨小凯生前成果丰硕,出版了多部重量级中英文专著。但因特殊原因,杨小凯的多数著作早已绝版。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知,满足书友们阅读、收藏杨小凯作品的愿望,纪念杨小凯先生逝世14周年,先知书店为您奉上国内外首次结集出版的《杨小凯学术作品全集》(九卷本)。这套书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具收藏价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