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16 September 2020

纳粹是如何夺取德国政权的?

 民主政治之所以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选择,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一,坚定不移的价值观;第二,有着完整而且复杂的程序设置。完整不等于是完美,但是一定要有相互制约在里面。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制度设计得就很好,是循环的:总统要受议会、最高法院的制约,但是他又是直接民选出来的;最高法院的法令有的时候要经过议会;议会的裁决有的时候还要被最高法院推翻,所以始终是在循环中,没有一个部门能获得绝对权力。但是,魏玛德国的立法就没有做到这一点。

  (本文为8月30日“共识国际讲坛”施京吾先生讲座的文字整理稿。施先生是文史学者、随笔作家,对法国革命史、纳粹德国史、欧洲宪政史以及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和著作颇多。)
  大家好!很高兴受钝角网的邀请,今天在这里和各位交流。
  我最初想讲讲纳粹主义、纳粹党与德国历史文化的关系,但是涉及的历史线索很长,要从拿坡仑入侵开始讲,而且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像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起源,包括“德国历史学派”即李斯特和罗雪尔的经济学派、统一后的德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众多德国思想家、艺术家,李斯特、黑格尔、尼采、瓦格纳、海德格尔、卡尔·施米特等一大票人,过多了。所以就单刀直入,直接从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开始说起。
79e121e0j00qfmdzb000pc000dw0099m.jpg
  对纳粹德国的认知误区
  说正文之前,先说我们对纳粹德国看法的很多误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资讯的爆炸导致我们的知识碎片化。很多网友也不知道从哪儿看到一些一鳞半爪的文字或者说法,就信以为真,所以我们的读者对纳粹的认识有不少误区,其中有些不太正确的认识,影响到对整个德国史和纳粹德国这一时期的认识。所以,讲纳粹德国之前,我想把几个常见的不太靠谱的说法集中举例,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误区:有很多人认为纳粹党是通过选举上台的。
  我们可以百度一下、谷歌一下,认为纳粹是通过选举上台的,马上就会有很多搜索结果;究竟是不是这样,这个问题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我放在正文慢慢说。
  第二个误区:纳粹党虽然邪恶,但是是一个高度廉洁的政权,没有贪污腐败。
  看过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辛德勒名单》,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辛德勒是如何向纳粹党行贿的,里面有很多细节。前几年还翻译出版了一本书叫《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大概五年前出的,里面就涉及大量纳粹政权的腐败案例。纳粹政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廉洁,没有那么单纯,也是一个高度腐败的政权;而且,在极权主义体制之下,是不可能出现一个纯洁的政府的。即便是民主政府,仍然还会有一些腐败问题;在极权体制之下,腐败是一种常见、惯例,只不过是方法不同而已。所以纳粹政权是一个腐败的政权。
  第三个误区:纳粹党虽然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但是对日尔曼人还是挺好的,非常友善。
  实际上也没这么一回事。我们知道,纳粹德国是一个拥有盖世太保和党卫军的国家,即一个拥有秘密警察和党军的国家——后来纽伦堡审判,这两个组织都被定为犯罪组织——是一个有着政权犯罪组织的国家,你说它对人民友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说法。还有,不知道很多朋友有没有听说过,在纳粹党崩溃的时候,二战末期,希特勒自杀之前,他颁布过一个法令,我们称为“尼禄法令”——尼禄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个暴君——这个法令的内容就是下令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摧毁德国全境所有基础设施,包括桥梁、供电、供水设施,全部摧毁。这个法令的颁布,实际上是把德国人往绝路上逼,那个时候大概有七千万德国人,是让他们陪他一起殉葬。
  第四个误区:纳粹党是左派政党。
  纳粹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右翼政党。我们最近四五年有一个比较广泛的说法,很多网友在各个群里听说过,说是有人提出纳粹是左派;我是一个研究德国史的人,也算是大量读过德国的书,我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也没有听说任何一个作者说过纳粹是左派,这个提法完全不符合事实,这个提法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对德国史、纳粹史都具有颠覆性。要是按照这个纳粹是左派的说法去说,我今天的讲座里的很多表达就会和这个说法产生很严重的矛盾,所以,纳粹是左派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它就是一个极右政权。
  第五个误区:说战后丘吉尔也不知道跟谁说了这么一句话,“难道我们杀错了猪?”
  这个说法也很好玩,什么意思呢?这个说法的意思就是,丘吉尔不应该和希特勒打仗,应该和苏联打仗。如果要是这么说的话,这个很麻烦。我们知道,二战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卷入的人口达到了20亿,仅仅作战面积就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战争中,军民死亡人口达到9000余万,将近1亿,经济损失在当年的统计是5万亿美元,现在我不知道膨胀到多少,可能起码10倍。如果这么大的一场战争,居然打错了,战争的罪犯就不仅仅是希特勒,丘吉尔、罗斯福都成了战争罪犯。这个说法我不知道从哪儿传来的。
  第六个误区:希特勒终结了苏联。
  实际这和历史的表达刚好相反,正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才有了向西扩张的机会,才会有后来的苏东阵营;否则的话,以苏联当时的能力,是完全没有这个机会的。
  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很多:碎片化阅读;我们不再追求完整、系统的知识,只看那些符合自己要求、自己能够接受的内容。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因为对某种体制的不满,于是就美化它的对立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移情,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放在对面另外一个人身上。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纳粹政权绝对不是天使,它的邪恶不亚于任何其他类型的极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面这些误区大家了解一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慢慢说;我们现在就讲纳粹是怎样夺取德国政权的。
  德国“魏玛共和”的建立及其宪法缺陷
  有一种由来已久的看法,说纳粹党上台是民主政治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民主也可能导致专制甚至极权。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法。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有极权主义者或者威权主义者对我们的恐吓,说你要民主的话,就天下大乱。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持早期古典自由主义观念的学者,有一种从众式的惧怕,他们认为民主具有民粹成分,对自由有伤害性。在早期是有过这种现象的,因为早期古典自由主义者大多数都是贵族,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他们在封建时代,是他们区域的主权者,他是这个区域的主人。比如法国,除了有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以外,更多的是第四等级;对第四等级,一般历史书里都不提,这些人就是农民、失地的人,他们完全没有社会地位,让这些人来主导一个国家的权力,确实有一定危险性。但是,时代已经变了,现在再说这种话,我们认为是不合时宜了。

  可以说,纳粹党的上台,既不是选举的结果,也不是民主政治的结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纳粹上台之前的德国1918-1933年这一时期,被统称为魏玛共和时期。魏玛共和国是一个公认的民主共和国,但是它的成立是极为仓促的:因为一战失败以后,皇帝跑了,社会民主党为了防止激进左翼(激进左翼政党主要有两个组织,一个是德国共产党,一个是斯巴达运动)夺权、把德国变成苏俄式的国家,他们抢先就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后来被人叫为魏玛共和国,实际上不是一个正式名称(当时的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国”——编者注)它的建立有相当严重的先天不足,非但不能被认为是德国人的共同意愿,而且有大量极右翼保守势力和极左翼激进势力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个弱小的共和国。尽管魏玛拥有号称当时世界上最民主也最细致的宪法,但是德国政治生态极为脆弱,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党派不是齐心协力维护这个脆弱的民主政体,而是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齐心协力去破坏这个政体。所以当时的德国人将民主制度仅仅视为一种程序性的语言,而不是立国原则。也就是说,魏玛宪法这部被称为最民主的宪法,它并没有真正体现民主原则;相反,它体现了更多的独裁原则,所以民主在德国被迅速破坏不是一个很意外的事情。
  我们知道所有程序都是经过人建立起来的,人建立的东西就很容易会被毁掉,不具有神圣性,没有神圣感,可以被认为变成一种可任意篡改、变动的东西。民主政治在德国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一种投机性的尝试——德国人从历史上就根本不相信民主原则。到了魏玛时期的那些年里,工商界、军队、大地主、负责政府的高级文官,包括学术界的许多知识分子和舆论领袖这些权势阶层,与其说他们支持共和国,还不如说是容忍它吧。为数不少的权势集团,他们从一开始就等待时机要把这个他们厌恶至极的民主制度给清理掉。
  这个时候我们看一下魏玛宪法。魏玛宪法很长,它的制定有非常严重的隐患,基本是由德国的犹太法学家雨果·普罗伊斯(Hugo Preuß)起草;他当时是制宪委员会主任,很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执笔就写出了魏玛宪法的初稿。这个魏玛宪法一方面肯定议会民主制度,所以它总体上是倒向议会民主的;但是同时,为了制衡议会,防止议会权力过大,又赋予了总统强势权力。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马克斯·韦伯,大家都知道,他甚至提出总统必须有权命令军队而不受议会控制,但是遭到了拒绝。尽管这样,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比所有立宪体制的国家元首权力都要大,比英国女王的权力大得多得多。后来普罗伊斯认识到了这个条款的缺陷,曾经提交过修改总统权限说明的一个议案,但是被总统驳回。这个事说明,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你让他放下来,他是非常舍不得的。
  魏玛共和国在政体上是议会制,选举是怎么进行的呢?每6万个人一个议会席位,要命的是不分选区,所以议员的政治态度往往不能反映选区选民的态度;一些真正具有政治品格的政治家,有的时候进入不了议会。巧的是,纳粹党竞选之前得到了大工业家的支持:1932年1月27日,希特勒在杜塞尔多夫的工业家协会上发表演说,正是这次演说,希特勒征服了德国的大工业家,他们为希特勒的纳粹党提供了大量竞选资金,使希特勒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拉票,其他党就没有这个能力。希特勒执政以后,也给这些大工业家大量回报,所以纳粹党不再是一个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而是代表工业金融寡头的政党,纳粹德国也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对政党进入议会既没有设定上限也没有设定下限得票率门槛,候选人只要获得6万张选票,就可以进入议会,所以在魏玛共和国14年时间里,进入过议会的党派有30个;加上总统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一旦解散,公众接着马上就要去投票选举新的议会,导致选举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从这点来看,好像魏玛德国的民主太多了,后来确实是这样,不停地选举,选到最后人就嫌烦了;而且,魏玛德国也没有宪法法院,对所有人的违宪行为没有办法审查。
  这些缺陷,使原本就很脆弱的民主制度受到更加严重的怀疑。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民主共和国之上有一位不受任何制约和拥有独裁权力的总统,一旦他突破宪法规定,所有人对他都束手无策。这个宪法问题是导致德国政体变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个宪法条款叫什么呢?体现在它的第四十八条中,后人称为“独裁条款”。
  纳粹党未能通过选举获得执政权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前,纳粹党一直处于德国政治活动的边缘,是一个完全不起眼的小党,很大程度上只能算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地方性小党;因为希特勒是从慕尼黑起家的,他在慕尼黑1923年制造过啤酒馆暴动以后,被抓到监狱里,坐了不到一年时间,出来的时候就是1924年了,德国形势对纳粹党已经非常不利,依靠暴力和街头行动很难再达到夺权目的,所以他开始走合法道路。这个合法道路是什么呢?就是议会道路,他要通过选举获得权力。1929年之前,纳粹党也取得一些小的成绩,在萨克森州达到过5%的选票,在梅克伦堡拿到过4%的选票,在巴登最多拿到了7%的选票。同时他在国会选举中也获得一些选票,是2.6%,拥有12个席位。但是这个成绩和他要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相比,就可以说是完全不值一提了。
  经济危机以后,纳粹党在议会的席位呈爆发性增长,他在1930年9月14日进行的议会选举中,一举获得640万张选票,拿到了107个议会席位,这次选举使他一跃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第二大党。这个成就对于纳粹党是巨大的,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民主的一个结果。但是进入议会并不等于获得政府权力,政府总理是由议会选举出来的,也就是说,需要得到议会半数以上议员的选票。议会中的另外两个主要大党,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和右翼的基督教中央党长期都是选票数一数二的党,他们不支持纳粹党。另外一个就是德国共产党,德共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的选票始终徘徊在10%左右,低一点7%、8%,我印象中最高的时候达到15%,没有更高了。这三个党全部都拒绝建立一个由纳粹党主导的内阁,这样的话,纳粹党虽然在议会的席位在增长,但是没有获得组阁权。后两次的选举,他获得的选票更多,一次是1932年7月31日的选举,获得了37.4%的选票,同年11月6日的选举中获得了33.1%的选票。这两次议会选举,都使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尤其是第一次37.4%的选票,是魏玛议会选举史上的第二高票——第一高票纪录是社民党,是37.9%,比这个高0.5%。但是由于纳粹党得不到其他党派的支持,所以希特勒无法得到组阁权。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说,如果说德国把议会民主坚持下去的话,希特勒是不太可能成为德国总理的。
  体现德国民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选举是总统选举,魏玛共和国先后产生两位总统,一个就是刚刚建立时候的艾伯特总统,他死了以后,是兴登堡。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1925年当时和兴登堡竞选总统的是他一战时期的老同事、老部下鲁登道夫,当时的鲁登道夫是纳粹党推出的候选人,结果鲁登道夫由于在战争中的名声太臭,只获得了1%的选票,失败了。兴登堡总统任期满了以后,1932年2月份又进行新一轮的大选,共有4位候选人,一位是柏林市长萨姆为首的无党派委员会提名的现任总统兴登堡作为候选人,纳粹党自然就是提名希特勒为候选人,第三位是德共提名它的领袖台尔曼为候选人,另外还有一个右翼的民族人民党也提名了一个候选人,一共有四个候选人。希特勒参加这个总统大选,是在2月22日由戈培尔宣布的,在柏林体育馆召开群众大会宣布的,当时戈培尔非常自信,他说希特勒会成为德国的统帅:“如果我说他是我们的候选人,那么我肯定知道他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德国总统。”但是实际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兴登堡获得了1860万张选票,希特勒获得选票也不少,1140万张选票,台尔曼获得了500万张选票,最后一个获得了255万选票。但是兴登堡获得的选票数量离他直接当选总统还差0.4%,大概是15万张选票,所以又进行了第二次投票。第二次投票,先把第一次投票得票末位淘汰了一个,还有三个,结果兴登堡获得了1930万张选票,希特勒获得了1341万张选票,台尔曼的选票少了100万张,变成了400万张,这样兴登堡第二次当选总统。但是这个时候的兴登堡已经是一个85岁的老人了。
  在这次选举中,希特勒花费了不少心机。在选举之前,就是1932年3月份选举之前,他不是德国公民,是一个无国籍人士;他早年参加李斯特军团,参加了一战,然后一直在德国混,没有国籍:不承认自己是奥地利人,他在这个地方混,就算无国籍人士。他是1932年2月26日才通过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手段宣誓效忠魏玛宪法,就是说,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是一个德国人?1932年2月26日希特勒才是一个德国人,在此之前他不是一个德国人。选举过程中,他领导的纳粹党到处制造事端,在选举会上斗殴,制造流血事件,当时魏玛社会一片混乱。其中有一个非常恶劣的事情就是当时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的王储也把选票投给了希特勒。当时威廉二世逃跑的时候,这个王储要回来,德国政府要他保证不再干预德国的政治生活,这样的话,他才于1924年被允许回到德国,但是他违背了自己的承诺。他的行为对德国强大的极右势力起到了非常恶劣的示范作用。希特勒选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一战以后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纳粹党本质上也是一个青年党,到希特勒上台的时候,1933年希特勒才44岁,所以纳粹党是一个青年党。但是在选举问题上,纳粹党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普鲁士议会,就是州议会的选举,纳粹党从当时的9个席位猛增到162个席位,超过了议会的法定半数,形成对普鲁士州的控制局面。
  正是因为民主制度存在,无论是内阁的产生还是总统的选举,德国最重要的两个选举,都拒绝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就是说在选举过程中,希特勒始终没有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普鲁士州的胜利算是比较大的胜利。实际上希特勒自己也意识到,如果通过民主手段,他可能永远无法掌握德国政权,所以戈培尔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务必在不久后取得政权,否则我们就难以活到选举胜利”。他还说过那句话,就是说“一旦我们进入总理府,就没有打算出来,除非把我们的尸体从办公室抬出来扔在大街上”。所以纳粹党获得德国政权,有夺权和政变的性质,这在后面我们会继续讲。
  兴登堡以总统独裁权任命总理与1930-1932年内阁数次更迭
  导致德国政治转向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社会民主党总理赫尔曼·穆勒下台,被认为是自杀性的辞职行为,他的辞职给德国带来了很多麻烦。1930年3月27日,穆勒领导的内阁宣布辞职,历史学家就认为,这一天是魏玛民主制度真正垮台之日,不仅仅关系到一个联合政府的结束和总理更迭。1930年3月27日这天,开始了不具备议会多数的内阁执政时期;更加不幸的是,这天决定了整个政党国家的命运。也就是说,德国的独裁统治不是从希特勒上台开始的,是从1930年3月27日穆勒政府辞职开始的。这个时候的纳粹党离德国政坛的距离还非常遥远,只获得2.6%的选票,只有12个席位,是绝对的少数派,但是德国实际的独裁就已经开始了。27日穆勒辞职以后,30日兴登堡直接任命中央党的党团主席海因里希·布吕宁为德国总理。这样,布吕宁就成为非议会任命的少数派政府总理,而之前的德国总理都是从议会选举出来的;布吕宁这个总理是兴登堡任命的,他是兴登堡任命的第一个总理。一个少数派的总理,他的施政纲领也就不太能得到议会支持,因为议会没有选他当总理。他怎么办呢?他只好去寻求总统的支持。本来内阁总理是对议会负责,这样就变成了对总统负责,一旦总统不支持总理,总理就没法混了。当然了,布吕宁本身是一个政治家,而且他很严肃;但是兴登堡不是一个政治家,被称为一个顽固不化的老人,他的眼界从来没有超出19世纪普通的普鲁士军官的水平——也就是说,他当个军人还马马虎虎,当总统是不够格的,但是当时的德国情况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来当总统。
  面对当时比较复杂的德国形势,虽然布吕宁本人是一个右翼党派的(中央党是一个中右党),但他为了获得议会的广泛支持尤其是社会民主党的支持,在执政过程中就采取了一定的左翼施政纲领;尤其是在解散钢盔团、与社会民主党建立联合政权的问题上,把兴登堡这个老总统给得罪了。兴登堡是普鲁士的老容克,就是老地主。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冲击后果很严重,德国到了1932年3月份,已经有610万失业人口。布吕宁在治理这个国家的时候手忙脚乱,虽然他竭尽全力,也无法扭转德国的经济形势。他在5月份颁布一项垦殖法令的时候就彻底激怒了兴登堡,因为那个垦殖法令的意思就是要让普鲁士的大地主让出一部分土地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但是这个彻底得罪了兴登堡。1932年5月29日,他在晋见总统的时候,兴登堡给了他一张纸,纸上写着“一、由于政府太不得人心,它已经不再享有从我这里获得发布新的紧急法令的许可。二,政府已不再享有从我处获得人事变动的权力”。布吕宁拿到这条指令之后,他这个总理就没法当了,所以第二天,布吕宁就宣布政府辞职。兴登堡任命的第一个总理就这样垮台了。
  这个时候德国议会已经选不出总理了,布吕宁下台以后,兴登堡就要接着任命第二个,第二个总理叫弗朗茨·冯·巴本(又译为“帕彭”——编者注),是个老贵族。他被任命为总理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党派了,还被视为中央党的叛徒,所以他在当总理期间,对总统的依赖性就比布吕宁更严重;布吕宁已经离不开总统对他的支持了,巴本更离不开总统对他的支持。他是一个1879年出生的世袭贵族家庭的老贵族,是一个极端保守并且想法古怪的极右翼政治家。在出任总理之前,他本来是中央党的成员,但是他坚决反对中央党与左翼的社会民主党的合作;他在1931年10月2日发表一次讲话,表示要建立一种在民主基础上的独裁,后来又发表文章表示,要清除社会民主党在普鲁士的优势,把纳粹分子拉入政府共同承担责任。总体说来,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在倡导一种德国各种形式的极右翼分子大联合,就是把所有的极右翼的党派全部拉拢到他这里来。他本来和兴登堡的关系就不错,可以被认为是兴登堡的亲信;他提出的这些观点也非常符合老总统的口味,兴登堡就决定让他做总理。中央党知道了,巴本在未经党的许可的情况下,跑去任总理,这不行的,就把他视为中央党的叛徒,就要把他清除出党;在清除之前,巴本自己就退出中央党了,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无党派人士,变成无党派人士以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这样他就更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了。
  1932年6月1日,巴本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也就是说,他是在完全失去议会的支持下宣誓就职的,所以他就职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总统申请解散议会,并且于次日发表声明《议会民主的混乱管理必须结束》。因此,他的内阁不仅遭到左翼的反对——社会民主党和德共肯定是要反对的——持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也反对他,中央党肯定也反对他。他当时提出来要和纳粹党联合,连纳粹党本身都对他感到怀疑,认为他没有这个可能,纳粹党认为如果和巴本联合,也会导致在将来新的议会选举中失去选票;这样的话,纳粹党的议员在国会中也和巴本保持一定距离,不是所有事情上都支持巴本。国会解散以后,1932年7月31日进行了新的选举,在这次选举中,纳粹党大获全胜,获得了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席,一举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是,纳粹党要组阁,席位要达到305席——议会的半数是304席,多1席,就是305席——纳粹党离这个席位数还差75个席位,所以内阁总理还是巴本。选举以后,巴本就按照自己的“奇思妙想”运作。他想了一个“很好的主意”,把第一大党——这时候纳粹党已经是第一大党了——拉入自己的内阁,并且引入希特勒,给希特勒一个副总理的位置。那个时候本来没有副总理职位,新设一个副总理的位置,建立一种双头政治。他跟希特勒提出来以后,希特勒不同意;希特勒只想做总理,不愿意干副总理,所以就拒绝了巴本的提议。
  这个时候的纳粹党已经成为德国议会的第一大党,作为总统,兴登堡就不能对第一大党的领袖不闻不问,所以他就召见了希特勒,也看看这个人能不能加入内阁,能不能执政;也劝说希特勒,希望他加入巴本内阁,做一个副总理,搞双头政治。希特勒表示,要为他自己和他的党取得政府的领导权和全部的国家领导权。这是希特勒提出来的。但是当时的总统顾问迈斯纳(Otto Meissner)意识到希特勒的说法会威胁到总统的地位,就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希特勒当然不愿意出任副总理,所以会谈就不欢而散。
  1932年11月24日,兴登堡通过国务秘书发表声明,明确指出希特勒所希望实现的那种总统内阁将导致国家运用暴力手段,使它转变为一党专政,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在德意志民族内部矛盾的急剧激化。这个声明在当时看来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判断,但是过了两个月,兴登堡就把自己说过的话忘了。
  1932年11月这个时候,巴本没有料到,他不仅拉拢希特勒的愿望落空,而且还导致纳粹党和中央党在议会内的某种联合,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反对巴本,这个使巴本更加没有办法在议会展开工作,所以他再次说服总统要解散刚刚选出的议会。议会也给他一个下马威,议会刚开幕就对巴本提出不信任案,巴本得了多少张票的支持呢?42张。而且更要命的是,巴本的内阁成员也不支持他。这样,除了总统兴登堡一个人支持他以外,巴本失去了所有人对他的支持,所以他成为一个孤家寡人,他的工作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开展,他只好于12月2日提出辞职。在这之前,刚刚解散的议会又举行了一次大选,纳粹党在这次新的大选中也受到了一定挫折,失去了34个席位,本来就差75个席位才能组阁执政,现在又少了34个,差了109席,希特勒当总理的希望就越来越渺茫。巴本是兴登堡任命的第二个总理,辞职以后,总统接着又任命了第三个总理,这个总理叫施莱谢尔,他于1932年12月3日,就是巴本辞职的第二天就职当总理。
  希特勒以罕见方式上台
  从布吕宁开始到巴本,到施莱谢尔,兴登堡总统在两年时间里,已经连续任命了三个总理。施莱谢尔是什么人呢?本来是个军人,是德国国防部办公室主任,被称为是一个搞阴谋的邪恶奇才,是非常有手腕、特别喜欢搞阴谋的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布吕宁、巴本出任总理以及下台,都和他的阴谋操纵有关,他不停在总统面前和其他人面前煽风点火。他希望布吕宁上台,就说布吕宁怎么怎么牛;希望巴本上台,就说巴本怎么好;希望巴本下台的时候,就把巴本说得一钱不值。总统任命他作为总理,结果,这个长袖善舞、精通阴谋的施莱谢尔登上总理宝座之后——他不是一贯对别人玩阴谋吗?现在他是总理了——现在别人也开始对他玩阴谋了。而且,这个人不灵通的一面也暴露出来了,别人对他玩阴谋的时候,他束手无策。
  施莱谢尔是一个公认的右翼保守主义分子,在政治倾向上,他和容克出身的兴登堡、巴本是比较一致的,对希特勒也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他在过去的政治生涯中玩弄的阴谋太多,所以各个党派对他的印象也不好。他把中央党的布吕宁搞下台,中央党肯定对他特别痛恨;他为了拉拢议会党团,就去讨好左翼的社会民主党。这个非常好玩,布吕宁和施莱谢尔都是右翼政党,他们都要去讨好左翼政党。施莱谢尔作为右翼的阴谋家上台以后,推出了一套左翼的施政纲领,就引起了德国工业企业家和普鲁士的容克地主的反对,他们一起跑到兴登堡那儿告状;尤其是普鲁士的这些庄园主、大地主,他们把兴登堡视为自己的利益代表,他们就向总统告状,说施莱谢尔怎么怎么不行,希望总统能把这个总理踢出去,不让他干了。施莱谢尔的执政过程又是和巴本、希特勒的阴谋联系在一起的;巴本下台以后,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企图东山再起,所以就跟希特勒联系,说我们是不是再搞一个内阁。怎么个搞法呢?他又把他的双头政治的想法提出来了:还是我当总理,希特勒你当副总理。但是希特勒坚决不答应出任副总理。到了1933年1月4日,巴本与希特勒进行了一次带有政变性质的秘密会晤,目的就是推翻施莱谢尔政府。所以他的性质是很恶劣的。戈培尔(后来纳粹的宣传部长)在会见的第二天——他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很多——他在日记中写道:至少有一件事现政府是知道的,即我们要严肃地对待推翻政府的事,如果这次政变得逞,那么我们的为期就不远了。
  这个时候兴登堡又突然想起来希特勒;1933年1月22日晚上,他派自己的儿子奥斯卡·兴登堡(我们习惯称为“小兴登堡”)和国务秘书迈斯纳跑去找希特勒,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秘密会谈。希特勒的表态和以往一样:我很想干一届总理。在秘密会谈的过程中,希特勒说服了小兴登堡。小兴登堡就带着希特勒的想法,向他老子汇报;在后来的几天里,他又说服了老兴登堡。这个时候,巴本、希特勒,还有一个极右翼的德意志民族人民党领袖胡根贝格,三个极右翼分子,对施莱谢尔就形成了围攻之势。这个时候,施莱谢尔面临的情况和当初巴本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既得不到中央党的支持,也得不到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也是一个孤家寡人。但是,他无论如何还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尽管他是一个阴谋家,他的执政纲领仍然是以维护国家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为出发点的,所以他选择的是一个左翼的施政纲领,说明他在自己的政治立场上是有所退步的;但是他的问题可能出在他完全缺乏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格局和意志上。直到1月27日,兴登堡仍然坚持不会考虑希特勒成为政府总理;那个时候兴登堡把希特勒误认为是一个波希米亚人,他说:这个波希米亚下士只配做一个邮政部长,天天在舔我的邮票(邮票正面是兴登堡头像,背面刷胶,舔一舔)。他说希特勒只会干这个事情。如果说在这个时候施莱谢尔坚持自己的意志的话,就轮不到希特勒成为总理,结果在最关键的时候,施莱谢尔自己扛不住了,他1月28日向总统提出辞职。从12月3日上台到第二年1月28日辞职,他的总理干了不到60天,是最短命的总理。到了1月29日,施莱谢尔辞职的第二天,巴本、希特勒、胡根贝格三个极右翼分子在一起会谈,讨论建立新内阁。这个时候总理已经辞职了,要建立一个新的内阁,讨论新内阁问题。新内阁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巴本和胡根贝格的双头内阁,另外一个是希特勒和巴本的双头内阁。但是,巴本、胡根贝格的双头内阁,实际上是原来巴本内阁的复制品,所以在向候任内阁成员征求意见的时候,这些候任成员都不愿意加入巴本内阁,只愿意加入希特勒-巴本内阁。这样的话,希特勒内阁就成了新政府的方案,就变成了希特勒做总理,巴本做副总理。结果,到了29日夜里,也可以说是30日凌晨,兴登堡就批准了希特勒-巴本内阁方案;前两天他还在反对希特勒做总理,结果他就批了。
  所以,在希特勒成为总理之前,整个德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希特勒会成为德国总理。这样,1933年1月30日中午,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纳粹政权就这么产生了。希特勒是兴登堡任命的第四个总理。所以,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得出来:希特勒成为总理,和民主选举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就是总统任命的总理。希特勒成为总理,是政治史上非常罕见的一幕,罕见在什么地方呢?他几乎是被他的政治反对派联手抬上德国总理位置的。当时同意他做总理的这些人,巴本也好,胡根贝格也好,迈斯纳也好,大小兴登堡也好,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纳粹党成员,而且他们对希特勒本人都有看法,尤其像兴登堡这样的老贵族,他根本就瞧不起一个奥地利来的流浪汉。他们当时的目的是给他做个总理,给他几个阁员的位置,11个阁员好像给了3个位置,通过其他阁员来制约他。结果,这样很蠢笨的一个愿望也落空了。
  后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在希特勒成为总理的第二天,兴登堡的老部下鲁登道夫就发表了一封信,写给兴登堡的;信上怎么写的呢?我念一下,“你将我们神圣的祖国德国拱手交给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煽动分子,我可以庄严地预测,这个恶魔会把我们的帝国扔进深渊,给我们的民族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即使你已躺在坟墓,我们的后代也会为你的所作所为而诅咒你”。这个信写得是非常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但是鲁登道夫本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怎么又会写这样一封信呢?而且这封信被公布以后,后来很多研究德国纳粹史的历史学家都读过这封信,给鲁登道夫不太光彩的历史增了很大的面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顶峰就是,伊恩·克肖(Ian Kershaw)在二十几年前,大概1997、1998年写了一部《希特勒传》,中国有出版的,很厚的上下册,大概八九十万字,非常厚的一部书,也引用了这封信。但是根据最新的资料,即两三年前的一个资料,这封信是鲁登道夫自己伪造的,因为兴登堡总统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档案,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这封信,而且也没有人提到过这封信。后来经考证,这封信是伪造的,谁伪造的呢?鲁登道夫本人伪造的。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再读到相关著作,看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这封信是假的。
  希特勒的上台并非依凭民主制度
  最后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希特勒上台的民意问题,它和民主之间的关系问题。希特勒上台还是有相当大的民意基础的:在德国有选票的人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希特勒的积极支持者;有三分之一是他的坚决反对者,比如德共肯定是坚决反对希特勒的,包括社会民主党也反对他;还有三分之一是处于中间地带,支持他也行,反对他也可以。就是说,纳粹党确实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但是民意本身不是民主。如果说民意和民主有所关联的话,那也属于最低程度的关联。民意只是一般的群众性的意见,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辛普森案件:相当多的美国公众都认为辛普森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但是辛普森没有因为民意的汹涌受到制裁;在经过一套完整复杂的法律审查以后,他被宣告无罪。后来,对美国公众采访的时候,他们普遍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辛普森有罪。这个就是民意和民主之间的关系。从程序上来讲,德国政府首脑不直接从选民投票中产生,德国议会也确实有很多问题,魏玛宪法问题非常多,但是作为议员,还是具备一些政治家素质的。这些议员不会像我们聊天的时候,在微信群里简单地发一点消息,支持特朗普的,把拜登说得一无是处;支持拜登的,把特朗普说得一无是处。作为政治家,他们不会简单地屈从民意。作为议会的两个最重要的政党,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和右翼的中央党,它们都不支持希特勒。德共在议会的席位上虽然不是很多,虽然占不了主流,但是10%,最多时15%的席位也不少,也有六七十个,甚至将近一百个席位,他们更不支持希特勒,更是纳粹党的坚决反对者。
  在这种情况下,纳粹党在议会选举过程中获得了比其他党派多得多的选票,37.4%的选票,已经是第一大党了,后来百分之三十三点几的选票,也是第一大党,但是它在议会里,无论怎么努力,就是得不到总理这个位置,拿不到超过半数的支持。
  从1930年3月30日,布吕宁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以后,到希特勒上台,兴登堡连续任命了四任总理;这四任总理都不是通过民主程序,而是通过独裁程序产生的。可以说,希特勒的独裁正是兴登堡独裁的继续;希特勒的独裁必须要得到总统支持,才能成为现实;如果总统在最后的时候没有任命他做总理,德国就不会出现纳粹党的统治,但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兴登堡妥协了。兴登堡是利用宪法漏洞,实现自己的独裁。尽管总统从立宪的原则上是一个象征性职位,但是在关键时刻不受任何限制,他所签署的法令可以立刻兑现成权力。后来国会纵火案以后,兴登堡签署的授权法就取缔了德国公民的权利。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再讲魏玛宪法。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德国人对民主制度天然很冷漠,从多次的议会选举、总统选举,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德国人的投票率还很高,也很踊跃;但是同样也不意味着德国人对民主制度有多热爱,更表现出的是德国人所具有的强大的工具理性和投机性——“这个民主也许能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就试一试。”当这种投机心态破产的时候,德国的民主制度也就破产了。
  民主政治之所以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选择,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一,坚定不移的价值观;第二,有着完整而且复杂的程序设置。完整不等于是完美,但是一定要有相互制约在里面。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制度设计得就很好,是循环的:总统要受议会、最高法院的制约,但是他又是直接民选出来的;最高法院的法令有的时候要经过议会;议会的裁决有的时候还要被最高法院推翻,所以始终是在循环中,没有一个部门能获得绝对权力。但是,魏玛德国的立法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民主政治的效率很可能不高,因为有这么多程序要走,但是这是政治审慎的必然要求——只有审慎的政治,才可能减少犯错误的机会。近代德国的政治就缺乏这种审慎性,从帝国宪法开始,一直到后来希特勒独裁,德国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个也是极权政治反民主、反自由的结果。
  今天我讲的就到这里,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各位同道批评。谢谢。
  问答
  提问:施老师把希特勒上台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楚,其中有很多偶然,是不是可以说明,其实历史没有什么必然,而是一连串的偶然?
  施京吾:从我们现代人的说法来看,历史有因果性,一个人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必然会引起一些后果,但是从整个宏观历史发展来看,没有必然性的东西在里面。不是说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不一定的。比方说,有一个叫张三的人打了李四,李四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对打,一个是报警,都有因果性的。但是,是必然的对打还是必然的报警?
  提问:选举时期的纳粹党的施政纲领和后来独裁时期的施政纲领,有哪些质的区别?
  施京吾:严格来讲,纳粹党是没有自己的纲领的,这是在实践过程中讲的。但是早期它有一个纲领,叫“25点纲领”,从纲领里反映了德国中下层右翼的基本思想:反对大工业家,反对大地主阶级,要平分他们的资产;但是是右翼的东西,首先不反对私有化。然而,随着纳粹党不断壮大,它基本上抛弃了自己的纲领,特别是1930年在杜塞尔多夫的工业俱乐部,获得了德国300个大工业资本家的支持;这个时候,纳粹党就已经不再代表德国中下层了,已经转向国家资本主义了。而且它的25点纲领一天也没有落实过。它直到执政的时候还讲“25点纲领要永远作为纳粹党的纲领”,但是它所做的事情的内容和25点纲领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反犹还有一点关系,其他的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
  纳粹党内部斗争中,有一个党内对立派斯特拉塞派,斯特拉塞(Strasser)兄弟还要坚持右翼的底层路线,就不断遭到希特勒的反对,最后斯特拉塞也被赶走了。它真正执政后的纲领和1920年代提出的东西不是一回事,而且纳粹党是一个非常有投机性、非常讲工具理性的政党,什么对自己有利它就干什么。
  提问:纳粹除了反犹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还有哪些明显特征?都说德国人二战后对纳粹反思十分彻底,目前在德国本土或德国以外的地方还有没有有组织的纳粹地下组织及信徒?
  施京吾: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扩张冲动,非常具有侵犯性,一般来说属于右翼的内容。二战以后的反思,如果没有国际压力,我觉得德国人没有那么自觉。从梅尼克《德国的浩劫》一书里就可以看出来,他完全不承认纳粹是德国的特有产物,认为仅仅是一个意外。
  提问:纳粹德国后来为什么决心要走向战争?这是它的政治体制决定的?还是它有着一种雪耻性的民族主义?
  施京吾:两者兼有,后者的主导性更大。雅利安人在种族主义问题上有一种天下我最伟大的冲动,一战的失败对于德国人也是不可忍受的耻辱。
  提问:纳粹德国为什么坚持要实施种族灭绝?是真的笃信优生学还是在政治方面另有所图?
  施京吾: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就有偏见;德国只是表达得特别恶劣。一战失败后,德国又拒不承认是战场的失败,这样犹太人就成了替罪羊。加上种族观念的影响、心理的偏执,很多因素的结果。
  提问:纳粹通常被认为是极右,但很多政策和实践又符合极左特征,应该怎么来看?
  施京吾:对。我们区分左右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分析的。说某人左某人右,就是因为这人奉行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说到统治形式,无非那么几种,既然要获得绝对权力,就只能被认为是极权主义了。
  提问:一些文字里描写希特勒是一个心胸狭窄、报复心强、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投机分子。您对希特勒个人的评价是怎样的?
  施京吾:这么说希特勒,当然也可以。我对他个人评价肯定是不高的。只是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表现出来的东西比这么说要复杂得多。他早期的那种判断力几乎无人能及,进退自如。所以不太好用一般优点缺点的概念对他进行结论。但他思想上的那种极端、偏执也同样罕见。
  戈培尔在看处死囚犯的影片时几乎昏厥,但对那么大规模的屠杀犹太人,眼都不眨的。
  提问:德国人素来理性冷静严谨,为什么希特勒一步步登上神坛,有必然性吗?
  施京吾:德国人奉行工具理性,基本放弃了价值,或者叫“价值相对化”,这么做那么做,他们无所谓。德国文化一定会产生希特勒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不一定会获取政权;而一旦获取政权以后,德国就一定会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们知道的关于现代自由民主的基本理论书籍,几乎没有一本是德国人写的。各位不妨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我们能报出来的名字,要么英国人,要么法国人,有时候是意大利人、荷兰人等,一般就是没有德国人。
  德国文化不代表西欧文化,他们自己就把自己和西欧区分开了。在那个年代的德国书里,他们自己就说西方的民主如何如何,西方的自由如何如何。德国文化代表的是东欧文化。德国的极右保守势力的气氛特别浓厚。
  实际上很难说东普鲁士他们是日耳曼人。统一德国的也是普鲁士。像俾斯麦、兴登堡实际是斯拉夫人。现代社会交通方便,人群不断移动,欧洲国家又小,两三百年就搞不清是哪个民族了。他们和拉丁人、斯拉夫人混居那么多年,没有什么纯种的雅利安人。
  提问:纠错机制是如何定位和形成的?放之于其他地方有可能吗,譬如美国式样的纠错能移植吗?
  施京吾:必须要有国际压力,德国、日本都是如此,没有国际占领、没有强行变革的话,很难会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提问:目前德国民族性会与某个势力勾结成为发动下一次大战的危险吗?类似于当年纳粹与日本军国联盟?
  施京吾:目前看不出来有这种可能性,算是转化得比较成功吧。而且美国太强大了,德国两次都栽在美国手上,很多认识也变化了。尤其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根本不知道美国人会打仗,以为一个德国人能打败十个美国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