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hursday, 31 March 2022

在地缘政治中迷失的俄罗斯


对于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来说,冷战看起来似乎永无休止,但事后证明那仅仅是俄罗斯的一个历史阶段,并按照地理规律自然终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企图改革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由此暴露出了系统的实际状态。这毕竟是一个由被臣服民族组成的僵化帝国,许多人仍居住在俄罗斯的森林和平原、草原、平地和山区的边缘。实际上,一旦戈尔巴乔夫本人宣布帝国赖以建立的思想戒律存在严重缺陷,整个系统就开始解体,边缘部分纷纷脱离中心,这与其13世纪中期基辅罗斯的失败、17世纪早期中世纪莫斯科公国的结束、20世纪初罗曼诺夫帝国的崩溃是一样的。


这就是历史学家菲利普·朗沃思强调俄罗斯历史的主要特征是“地势总体平坦,国家反复膨胀和崩溃”的原因。事实上,正如地理学家丹尼斯·肖解释的那样,开放的边疆以及由此带来的军事负担,“促进了俄罗斯国家集权”。沙皇的权力是传奇式的,但俄罗斯毕竟曾是弱国,沙皇无法在遥远的省份巩固行政机构,这使得俄罗斯更加容易遭受入侵。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国土面积锐减,成为自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以来面积最小的时期。它甚至失去了乌克兰,那可是基辅罗斯最初的心脏腹地。但尽管失去了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损失了高加索和中亚,尽管车臣、达吉斯坦和鞑靼斯坦在军事上具有不确定性,尽管蒙古成为独立的国家,摆脱了莫斯科的把控,俄罗斯的领土仍然是地球上最大的,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占据亚洲大陆1/3强,陆地边界仍然绵延横跨近一半的世界时区,从芬兰湾直到白令海。这个广阔而裸露的疆域,再也没有山脉和草原的屏障,不得不靠只有苏联一半多一点的人口去守卫。事实上,俄罗斯人口比孟加拉还要少,在整个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只有2700万人。

和平时期的俄罗斯,在地理上从未如此脆弱,但俄罗斯领导人没有时间评估严峻的形势。苏联解体后不到一个月,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在俄罗斯政府公报(Rossiyskaya Gazeta)中说,“我们果断地认为,地缘政治正在取代意识形态”。爱丁堡大学名誉教授约翰·埃里克森(John Erickson)写道:“地缘政治在苏联时期一直被妖魔化了……现在它又带着复仇回来了,困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地缘政治作为一门学科在俄罗斯获得平反,不再有人谴责地缘政治是军国主义的工具,麦金德和马汉等人都恢复了名誉。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以“不折不扣的新麦金德风格”,宣布俄罗斯不得不恢复对“心脏地带的控制”。历史上的起伏跌宕和新的地理薄弱环节,迫使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成为一个修正主义的强权,以一些微妙或不那么微妙的形式收复附近的地盘,如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那里生活着2600万俄裔人。20世纪90年代失去的10年期间,俄罗斯经济在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国力虚弱并备受侮辱,但新一轮扩张正在孕育。


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Vladimir Zhirinovsky)建议,南高加索以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都必须置于俄罗斯的统治之下。日里诺夫斯基的极端主义并不为大多数俄罗斯人所认同,但他仍是俄罗斯思想的一个重要暗流。俄罗斯目前在欧亚大陆的弱势地位,使地理学成为21世纪之交俄罗斯的心病


当然,苏联将永远不会重组,但某种松散的联盟形式仍然可以实现,并延伸到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的边界。重要的是,让它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背后动力是什么呢?俄罗斯还能拿什么在道义上为下一波扩张辩护呢?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一书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开始重提19世纪的欧亚主义学说,以此作为共产主义的替代物,把非俄罗斯民族的苏联人民吸引回来。


欧亚主义非常适合俄罗斯的历史和地理个性。俄罗斯从欧洲一路漫无边际地扩展到远东,两端都不稳固,它以任何国家都没用过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它的欧亚大陆国家特点。此外,封闭的地理形势体现了21世纪的“空间危机”,消解了冷战地区问题专家之间的分歧,使其一致认同欧亚大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陆块,“欧亚大陆”这个概念在未来几年内对地理学家和地缘政治学家将更显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或乌兹别克人将立即把自己视为“欧亚人”,毕竟他们的民族身份承载着所有的历史和情感记忆,而且随着冷战权力集团的崩溃,这种身份有可能得到更丰富的发展。


中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比如说,俄罗斯人以及哈萨克人,即使能通过各种“欧亚联盟”(Eurasian Union)抑制他们的民族对手,欧亚主义也不会成为让他们视死如归的原因;似乎也不会出现某种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使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和其他民族迫不及待地争当欧亚人。(这里的欧亚人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的附属民族)

即使地理是一种能够形成团结的力量,就像美国、英国,或印度、以色列那样,民主、自由和精神元素(如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才是这些国家普遍认同的基础。如果一个民族除了地理就再也没有别的可以团结的力量,正如前独裁者穆巴拉克统治下的埃及,或前执政党自民党统治下的日本,那么国家对于强权的不适将非常强烈。

得益于地理,这些国家也可能是稳定的,但若地理就是全部,那就只能听天由命。因此,厌倦了沙皇统治和共产主义的俄罗斯需要一个超越地理、提振民心的统一理想,这样才能成功地把苏联人民吸引回来。特别是在当今原本就略显稀薄的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的时候更应如此。


事实上,由于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堕胎率和低移民率,到2050年,俄罗斯的1.4亿人口可能会下降到1.1亿。受到普遍环境恶化影响的水质和土壤污染,也正加速这一进程。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公开的伊斯兰社区正在增加,并可能在10年内达到该国人口20%以上。即使他们主要集中在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沿岸的乌拉尔地区,以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但鉴于车臣妇女生育的孩子比她们的俄罗斯姐妹们要多1/3,长此以往,毕竟会有地区分裂主义和城市恐怖主义的隐忧。所谓的欧亚主义和由此催生的独立国家联合体(CIS)赖以维系的是地理纽带,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仅仅以地理为出发点,俄罗斯帝国难获新生,甚至很难与基辅罗斯、中世纪莫斯科大公国、罗曼诺夫王朝以及苏联相提并论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迪米特里·特里宁(Dimitri Trenin)认为,在21世纪,“吸引力胜过强制力”因此“软实力应该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核心”。换句话说,一个真正脱胎换骨的俄罗斯将更有利于向整个欧亚大陆边缘投射其影响力。俄语是从波罗的海到中亚国家的通用语言,俄罗斯文化“从普希金到流行音乐”,仍然需求旺盛。在用知识振兴俄罗斯的过程中,俄语电视台应“成为俄语世界的‘半岛电视台’”。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自由民主将是可以让俄罗斯再次实现其心中“地理命运”的唯一道路。


这种理念与索尔仁尼琴1991年的言论不谋而合,他说:“现在到了该作出毫不妥协的抉择的时候了,要么谋求帝国统治,让自己继续成为受害者,要么实现人民的精神救赎。”事实上,特里宁的分析也有地理方面的因素。他认为,俄罗斯应该更加重视远在欧洲和太平洋边缘的边疆,而不是仅仅重视欧亚心脏地带。一味强调与欧洲合作,将从心态上把俄罗斯往西推移。俄罗斯的人口地图显示,尽管境内的土地跨11个时区,但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居住在毗邻欧洲的最西端。因此,将政治和经济改革与人口结构相结合,可以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地道的欧洲国家


特里宁写道,就太平洋地区而言,“俄罗斯如果把符拉迪沃斯托克视为其21世纪的首都,那将再好不过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国际大都会海港,靠近北京、首尔、上海、东京,这些大都市都云集在这个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因为苏联把远东地区视为原料基地,而不是通往太平洋沿岸地区的门户,从20世纪70年代持续至今的东亚经济崛起与俄罗斯擦肩而过。特里宁说,俄罗斯正承受这种结果带来的痛苦,要弥补这种过失则需要时间。


如今,中国已越过俄罗斯,紧随着环太平洋边缘地区的国家-日本和韩国采用市场经济,现已成为欧亚大陆的巨大力量。北京给中亚提供了100亿美元贷款,帮助白俄罗斯进行货币互换,又给大陆另一端的摩尔多瓦10亿美元的援助,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一片有影响力的区域。对于俄罗斯来说,相应的策略将是在政治上向欧洲靠拢,在经济上向东亚靠拢。如此,俄罗斯或可解决高加索和中亚的问题,那里的人民渴望自由和较高的生活标准,就像欧亚大陆的西部和东部边缘人民业已获得的那样。


其实,俄罗斯在一个世纪前就有过迎接类似命运的机会。1917年的脆弱时期,如果不是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俄罗斯完全有可能演变成为20世纪的法国和德国,哪怕是个贫穷一点、腐败一点和更不稳定的版本至少停泊在欧洲的范畴里,而不是成为后来斯大林式的庞然大物。毕竟旧制度下浓重的沙皇统治、说法语的贵族、资产阶级议会和以欧洲的圣彼得堡作为首都,总体上是面向西方国家的,虽然俄罗斯农民并非如此。俄罗斯的地图在亚洲蔓延,而俄罗斯的人口地图,却心向欧洲


布尔什维克革命完全拒绝了这个准西化方向。同样,自2000年以来普京实行低限度的独裁统治,先当总统后当总理,并拒绝用西方民主和资本主义市场做“冷冻火鸡”试验(4),主要是鉴于20世纪90年代苏联帝国崩溃之后,休克疗法带来的混乱差点吞噬了俄罗斯。普京和时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最近几年都没有将俄罗斯推向欧洲和太平洋,也未实施对苏联人民更有吸引力的改革,事实上,在贸易、投资、技术、基础设施、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反而更显“乌云压顶”

尽管普京严格说来是帝国主义者,但俄罗斯最新帝国毕竟建立在巨大自然资源财富的基础之上,那正是欧洲外围和中国急切需要的东西,因此俄罗斯尚可借此获得利润并对其他地区施加影响。随着俄罗斯的恢复,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并没有令人振奋的思想和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可以提供。实际上,他们所拥有的,上帝施与他们的,就是自然资源财富。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第二大煤炭储量和第八大石油储量,其中大部分在西伯利亚西部,介于乌拉尔山脉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除此之外,西伯利亚东部的山脉、河流、湖泊蕴藏着庞大的水电储备,在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面临水资源短缺困境时显得格外突出。在普京第一任总统任期的7年间,能源收入主要用于扩军,军事预算特别是空军翻了两番,自此俄罗斯军事预算一直水涨船高。如前所述,俄罗斯除了北冰洋和太平洋以外没有明确的地形边界,因此俄罗斯社会“深层次军事化”,并通过建立大陆帝国“无休止地谋求安全感”,这一切普京已通过他的能源哈里发提供了保障。普京没有选择开放俄罗斯、发挥其在整个苏联地区和欧亚大陆边缘相邻地区的软实力潜能,而是走上了新沙皇的扩张之路,幸好其国家拥有的丰富天然资源使他有资本这样做。

Image

然而,普京没有完全放弃俄罗斯在地理上属于欧洲的维度。他对乌克兰的关注,背后还有更大的企图,那就是在海外周边重新打开势力范围,这进一步印证了他想把俄罗斯以非民主的条件锚定于欧洲的野心。乌克兰作为支点国,南部毗邻黑海,西部接前东欧卫星国,它若独立将使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绝缘。然而,乌克兰西部地区奉行希腊和罗马天主教,东部则为东正教;西乌克兰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温床,东部地区则主张与俄罗斯保持更加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乌克兰自身的宗教地理特点使该国具有中东欧之间的边疆作用。


布热津斯基写道,没有了乌克兰,俄罗斯虽仍然是一个帝国,但只能是一个“以亚洲型为主”的帝国,并将进一步卷入与高加索和中亚国家的冲突。一旦乌克兰重归俄罗斯统治,俄罗斯面向西方的人口结构就会再增加4400万人,并同时对欧洲形成挑战和融合之势。根据布热津斯基的观点,下一步俄罗斯所觊觎的波兰将成为“地缘政治的新支点”,决定中欧、东欧和欧盟本身的命运。

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斗争,尤其是和德、法之间的斗争,自拿破仑战争以来一直持续着,今后还将继续如此,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随时命悬一线。苏联帝国虽已解体,欧洲人仍然需要以乌克兰为主要通路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冷战的胜利在相关国内引起了巨大变化,但它无法改变地理事实。澳大利亚情报分析师保罗·迪布(Paul Dibb)认为,一个复兴的俄罗斯可能宁愿“考虑中断复兴,也要创造战略空间”。2008年对格鲁吉亚的入侵,正表明俄罗斯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力量。

在俄罗斯的沉重压力下,乌克兰已同意延长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租约,以此交换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克里姆林宫还试图将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网络置于其控制之下(毕竟,乌克兰还依赖俄罗斯的贸易)。然而,并非欧亚大陆的所有管道地理都对俄罗斯有利。中亚的管道向中国提供油气资源,阿塞拜疆的里海石油,通过管道横跨格鲁吉亚通往黑海,并通过土耳其进入地中海,完全避开了俄罗斯。此外,一个以里海为起点的天然气管道计划,打算横穿整个南高加索和土耳其,通过巴尔干半岛到达中欧,也避开了俄罗斯。不过与此同时,俄罗斯正在筹建从黑海到土耳其的海底天然气管道,以及向西输往保加利亚的黑海海底管道。土库曼斯坦远在里海之滨,通过俄罗斯出口天然气,因此即使有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欧洲特别是东欧和巴尔干地区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俄罗斯。欧洲的未来,正如过去一样很大程度上依赖东方的发展。

俄罗斯手里还有其他筹码:位于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波罗的海海域的强大海军基地;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大量讲俄语的少数民族;亲俄罗斯的亚美尼亚人。此外,格鲁吉亚受到亲俄罗斯的分离省份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威胁;在哈萨克斯坦的空军基地和导弹试验基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空军基地,覆盖范围可达中国、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塔吉克斯坦也允许俄罗斯军队巡逻其与阿富汗的边界。2010年,正是俄罗斯精心策划的媒体宣传和经济压力,帮助驱逐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下台,并指控其引入美国的空军基地等罪行。

此外,俄罗斯必须在辽阔的南部边境,即从北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到紧邻中国的塔吉克斯坦的区域内应对伊斯兰教复兴,那里历史上曾是大波斯文化和语言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俄罗斯为了恢复失去的共和国和建立势力范围,肯定需要与伊朗交好,以使对方不与俄罗斯展开地域性竞争,不输出伊斯兰激进主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