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4 July 2023

顏寶剛:「失去轉口港功能」——香港出口連跌十三個月,貨櫃碼頭逐步「送中」


顏寶剛 RFA 20230703

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業界本來寄望能帶動本港貿易,但現實是出口連跌十三個月,昔日作全球港口龍頭的葵青貨櫃碼頭今年首五個月吞吐量不單無起色,過去兩個月更大跌近兩成,全球排名跌至第九位,被多個內地港口超越,本港正失去轉口港功能,港口設施將逐步「送中」。


七一回歸之日,不論特首以至財政司司長均羅列出過去一年的成績表,關鍵績效指標(KPI)成為官員「認叻」的成績表。翻查經濟數據,今年開局又好像交到一個「見得人」的功課:首季GDP增長2.7%,終止去年連續四季按年跌勢,本地生產總值較97年增加超過一倍;失業率回到疫前水平,已經是全民就業;私人消費開支今年首季亦急增13%,可以說是通關因素帶動了「報復式反彈」。

不過在「說好香港故事」的同時,實質經濟卻面臨巨大暗湧,甚至有機會令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無法達標,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心目中全年的GDP 3.5-5.5%增幅成為泡影,可能影響到日後政府財政儲備跌穿警戒線。

說的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進出口貿易。本港出口,已經連跌13個月,5月份整體出口按年跌15.6%,遜於預期的11.1%;而進口按年降16.7%,亦差於預期,連跌11個月。

香港現在幾乎沒有本地製造,貿易數據反映的是轉口貿易,因此由圖表1可見,本港的進出口一直是保持同步趨升或趨跌,所以適宜是進出口數據一同分析。翻查5月本港輸往亞洲的出口貨值下跌18%,輸往大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體出口貨值錄得跌幅。當中輸往最大市場中國內地減少17.5%;進口方面,來自韓國跌幅最大,按年挫46%,而來自中國內地按年亦下滑10.3%。

諷刺的是,政府在解釋進出口數據持續疲弱的原因,只是一味歸咎外圍環境疲弱,反過來在展望未來的時候,卻稱期望內地經濟增長加快可抵消一些負面影響,是完全將內地經濟過去兩個月的失速視若無睹。

的確,香港出口較大佔比是來自電子零件及產品,幾乎佔了本港出口約七成份額,面對全球電子產品需求較受影響,令香港進出口受壓,同類情況亦出現在「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大國上,按圖2的數據,不論台灣、韓國及新加坡,大約都是在去年底出口由升轉跌,其中新加坡情況最誇張,由去年七月出口增幅一度高逾三成,到今年五月已轉为大跌近兩成,反映是中美「脫鉤」之後環球貿易明顯萎縮,香港面對的情況並非特殊

只是留意數據變化,大家會觀察到香港出口的跌幅,遠比其他三個地區更早出現,出口已經是連跌十三個月,是歷來最長的下跌周期,而且經濟師預期本港6月出口會繼續錄得雙位數跌幅。貿發局就修訂今年香港出口增長預測,由早前的5%,下調到0至2%,即是最差情況會是零增長。

眾所周知,香港的轉口港功能過去幾十年都是「服務」內地市場,去年內地面對疫情嚴重,加上中美地緣政治關係惡化,令全球供應鏈斷裂,中國在第四季進出口貿易均呈現負數,本港自不然最受影響。但隨著內地十二月全面解除防疫措施,一度令市場憧憬貿易往來會逐步復常,可惜的是除了三月內地出口一度大增14.8%,之後已經無以為繼,五月內地出口大跌7.5%,反映的是全球主要企業已將生產基地遷離內地,香港的轉口港角色自然受到削弱。

香港貿易轉弱的同時,過去一度是全球最繁忙的葵青貨櫃碼頭,首當其衝,貨櫃吞吐量大跌。翻查香港海運港口局數據,佔本港七成貨運量的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已經連跌十八個月,創有紀錄最大跌幅,吞吐量在去年全年跌11.7%,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

本來踏入2023年,內地香港一月初實現免檢疫通關,粵港兩地陸路跨境貨運恢復正常運作,有業界人士本來寄望能帶動碼頭貨運量產生正面影響,但現實是今年首五個月碼頭吞吐量不單無起色,過去兩個月更大跌近兩成,連續每個月均跌穿處理100萬個標準貨櫃箱的水平。有業界人士已直言,本港正「失去轉口港功能」。

香港昔日全球貨櫃龍頭地位,近年已被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取代,香港貨櫃吞吐量全球排名已經連續兩年(2021-2022年)均降至第9位,近年一直被穩坐「一哥」的上海、以及香港長期對手新加坡所取代,而其他內地城市如寧波、深圳、廣州、青島及天津港等內地城市亦全面超越,更可怕,香港是唯一貨櫃處理量低於2004年時的水平,反映是中國這個生產大國已不再依賴香港的港口進行貿易

習近平在去年香港回歸25周年的發言中,要求香港官員要「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當中航運貿易,正是反映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窗口、轉口港的角色對內地舉足輕重。不過一年下來,香港的航運貿易中心不但未有加強,反而是一步步弱化,甚至作為昔日重要港口用地亦恐遭剷平。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的「香港聯合船塢集團」已向城規會提出申請,將青衣聯合船塢連同附近用地,建議改建逾1.5萬個住宅單位及遊艇俱樂部,反映長和集团對港口業務前景看淡,

香港經濟是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自由市場經濟系統,在轉口貿易中單是收取「手續費」獲利,轉口貿易量已可達到香港GDP的三倍左右,而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轉口服務費,貿易及物流規模就能達到GDP的逾兩成,甚至媲美金融服務業產生的增加值。

現在香港港口功能逐步「送中」,背後反映絕不止是政府發言人說的是因為外圍環境惡化,真正理由是香港已經逐步失去昔日「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現在香港經濟只能單靠內部消費,令陳茂波亦不得不修正前景預測,坦言要全年達到3.5-5.5%經濟增幅有困難,一旦預期增長落空,不單損及民生,更可能影響到日後政府財政儲備會跌穿警戒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