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9 October 2013

日本财团如何全球化运作?


日资企业特点
在日本这些相对松散的财团里,
银行是大脑和心脏,它持有财团所有组成企业的股票,向组成财团企业派遣股东与高级管理人员,并发放贷款。银行也是综合商社的最大股东。
商社是五官和血管,它搜集情报,参与生产企业和科技开发,目的获取生产企业的贸易代理权,而非为了取代生产企业自己办厂。商社为财团服务的中小企业 提供金融贷款融资服务,主要是出于贸易流通业务的需要。 说得更形象一点,它像树根,在所在地区广泛吸取养分供给整个财团。因此,日本商社在股份构成里是不求控股,但求参与。
企业则是强力的手和脚,也是财团航母上面的战斗机,他们以品质来和对手竞争。
因此在财团里最重要的是银行和商社。
日本这些财团通过综合商社为主的销售渠道,利用财团的整体竞争实力来击败全球的竞争对手并且成功的压制所在国的当地的民族产业。
日本财团的特点
1,综合性发展。,日本六大财团建立起一套包括金融,工业,运输,综合商社,情报中心等在内的大企业。对产业链的占领是全序列的。同时加强系列化,财团各大企业都尽量把各种中小企业纳入其本身系统。
2,交叉持股,以银行为核心,以商社为主干
3,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日本政府对内对外政策。
4,全球扩张,从传统产业向新产业跨越。
5,利用所在国的政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竞争对手进行上下游的狙击。(中铝不是最后一个)
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 CORPORATION)可能会开个单篇。
结论
中国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无论银行,央企,地方国企,还是私人企业都比较有实力。
但在开拓国外市场上,就缺乏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 CORPORATION)这样的综合商社。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这些企业都在单打独斗,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相应的市场战略。
反观日本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 CORPORATION)这样的综合商社就极具特点。
1,在所在国不是单纯的代理商角色,他既是所在财团的各大制造企业的代理商,又在所在国地区各种初级产品的采购商和出口承销商。成为所在国家的利益攸关者,而且早期借助ODA开拓市场,这样很容易就在所在国扎下根。
2,在各个国家与该国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在股权设置上不求控股,但求所在。但要求在股权变动时,有认股的优先权。
但在国内貌似比较强势。。。要反思我们的招商政策啊,日本人对国朝某些高位的公关还是很犀利啊
3,少量参股所在国的制造企业以获得贸易优先权
4,凭借在所在国的贸易,关系优势和日本的总部企业也就是所代理的日本产品制造公司在所在国建立合资企业与投资项目降低风险。
日本这样财团,以银行为核心,以综合商社为网络控制上下游产业链与外围的中小企业(零配件供应商),以财团附属的各大制造企业为节点,在国际市场上与竞争对手博弈,罕有败绩。
这样的组织架构尤其独特的优越性,具有上述的有点,但也存在下属缺点
1,系统化,但排外性强。越是系统化的架构越会排斥突变与变异,因为一旦形成系统,财团的所有的相关联企业就必须按照财团的整体战略来转。其它不相关的改变会被屏蔽掉或者边缘化,类似机器内部的联动。
2,在新领域,整体对策较慢。破坏性创造是不可能的。
这个就举例说明吧
1,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
2,搞笑的蓝光联盟,被互联网给玩得。
这些都给我们带来思考,在中国产业要升级的情况下,哪些产业是要按照美国的模式来构建。
传统的行业,是否要按照日本这些模式来构筑,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这些财团之间的交叉持股,只是相互拥有股份,即是抱团取暖,相互依存,不存在上下级别关系。银行持有这些公司股份,可以向财团组成成员派驻管理层,这些公司也可以方便获得银行贷款。
日本六大财团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财团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呈环状持股,是“以资本为纽带”的;但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只是一种横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相互提携业务,因而它只是松散的联合体;但相互交叉持股。
虽然集团也有核心(主要以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主),最高权力机构是“经理会”,但集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额,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体制,日本各个财团从二战的家族财阀发展到现在的松散的财团联盟,在二战后帮助日本离开日本走向世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我举例,富士银行-丸红-久保田 这银行-贸易商-制造企业,开始阶段,海外的销售是开始握在丸红手里。但对于丸红-久保田来说是双赢的,久保田当时还没有那么强实力开拓海外市场,丸红帮助久保田去开拓,大家一起赚钱,虽然付出相关成本,但总体是双赢的。
久保田有实力开拓海外市场时,丸红是帮助久保田在当地落户的,并合资建立生产企业,股份一般控制在15%-20%以下,原来丸红的针对久保田的销售和服务体系也是较为成功的融入随后的新合资公司的销售和服务体系内的。这样比较有效的规避了风险。
丸红不光是久保田的代理商,同时它也是久保田的原材料和部分部件的供应商。
久保田不是所有零部件全部受制于丸红,这方面怎么可能全受制于人,而且通过丸红采购零部件价格估计还要比久保田自己采购还便宜,毕竟丸红采购零部件 也不是针对久保田一家,而是针对财团的所有企业。这种集中采购优势就凸现出来,还有你说的更低成本,你估计都没有读得很细致。在东南亚,久保田在当地的售 价比国朝价格要低10%,国朝的农机产品出口根本就不赚钱,全靠出口退税来挣点辛苦钱,而久保田通过丸红的渠道,把很多外加工件委托当地企业来加工,加上 本地化的生产,我看不出来国朝还有什么价格优势。
无论在东南亚还是土耳其,我们的价格都比当地竞争对手和日资要贵。不是日资不挣钱,是我们根本不挣钱,花钱赔吆喝而已,利润全是来自退税的那一块。我写日本财团的体系,目的就是在传统产业,我们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强项。哪些行业整合要学日资,哪些地区整合要学日资。

国内企业如何开拓海外农机市场?
国内农机市场目前状况
1,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9.7亿千瓦,
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
在国内的农业巨头洛阳一拖,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等。具有国内农机市场丰富的运作经验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对国内的农机市场有深入的了解,拥有全国性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点。目前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海外业务。
国内的农机行业巨头的销售模式
1,在东南亚主要是与当地华人合作,发展有实力的华人合作伙伴。销售如果不理想,代理商会多次变换。
2,代理商以买断为主,销售网络与售后服务主要依靠代理商,代理商同样寻求最低价格。
3,销售策略主要是价格战
4,利润主要来自出口退税
对比下中日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策略我们发现
中方缺点
1,销售体系极不完善,且非常不成熟。缺乏全球化乃至区域化的运营和管理人才。
2,代理商由于初衷是寻找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国内往往把有实力理解为有钱,忽略代理商的行业背景,由于寻找很多的代理商缺乏相关的行业经验,一旦受挫,就会主动放弃代理权。
3,售后维修体系很差,甚至为零。因为是买断性服务,往往把售后寄托在当地代理商身上。
4,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对于客户使用习惯和当地使用条件缺乏深入的认识,还是以国内的经验为主,造成产品不适用当地的生产环境。造成退货,给代理商很大的压力。
5,由于代理商对于价格的要求,国内农机厂商又缺乏对当地产品的深刻理解,难以像久保田(KUBOTA)合理简化产品,只能对自己的供应商要求降价,造成产品总体性能下降。
6,资金回笼困难,国内银行在当地和国内公司在当地是不认识彼此的。
7,国内出口农机的利润主要来自国内的出口退税和所在地政府的补贴。
8,由于国朝和东南亚各国合作模式主要以大项目为主,国朝工业企业缺乏必要的上层关系,在拓展当地市场很难得到所在国的国内政策性的各种支持。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2011年,我们国家有个农机企业,在泰国找到了一个很有实力与势力的华商,对方也有志于扶持国内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要和 日本企业开战。这个华商与泰国王室都有很深的关系,与政府高层也有不错的往来,在泰国也有非常赚钱的产业,甚至有一个小岛,但这个华商买断了50台拖拉机 后,在当地只卖出去几台,坚持一年后只能放弃。他也没把这些机器退回,在自己的工地上拉东西用。
国内这家农机企业只能更换当地的代理商。

这样解释吧,按照农机里用量最大的拖拉机举例。其内部核心部件为下列,这些核心部件附加值非常高。
1,动力系统 —–发动机
2,传动系统 —–变速箱
3,液压系统——泵阀马达
国外主机厂很多都有自己的核心部件厂,例如我列举的久保田(KUBOTA),它就自己拥有非常不错的发动机部门。这样就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并改善自己 的利润。部门之间采购也不过是成本加上10-15%的利润。还有,久保田(KUBOTA)每年大约量产25-26万台拖拉机,这样规模的对外采购,也有效 降低成本。
国内的工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研究所+组装车间。很多的核心部件全部是从外面采购(几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采购成本,我敢说是全球各大主机厂里面价格最高的。无论是主机还是传动还是液压系统。
唯一的就是人工成本,但在泰国本地,泰国的人工成本未必比国内高,再加上设计一些符合泰国和东南亚的简化设计机械。其成本低于国朝也是很正常的。
还是一个个举例说明
1,动力系统 —–发动机
2,传动系统 —–传动轴和齿轮箱
3,液压系统——泵阀马达
发动机国内用常柴,玉柴,潍柴,锡柴的比较多,但这些厂家很多都重视商用车柴油机发展,但对农用的发动机重视不够,原因很多,成本问题,毛利不高,产量不大造成他们对这块不是很重视,所出产品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因此和日本产品相比,持续工作能力不强。
传动系统,问题更加严重,产品质量一般一大堆,国内有传动产品的厂家有将近3000家。能提供优质产品的屈指可数。竞争主要靠价格。市场无序竞争非常激烈,厂家规模普遍偏小。劣质的也不在少数。
液压产品,不想说话,虽然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一个产品的最优性能不是取决于最好的那个零部件,而是最差的那个。木桶理论决定客户对你产品的评价。最简单,你看灾区的挖掘机,基本上都是日本的产品。
为啥,它们基本能连续工作7天。国内的3-4天甚至更低。
因此元件这块,国内离日本德国最顶尖的技术还差20年,差距主要是品控还有材料。设计基本上没问题了。
我觉得最主要是品控,搞好品控,距离差欧美日就5年了。
主要还是人的责任心的差距。
——
中国经济的主脉与次脉分析

财团是一国经济版图中的“一脉”,大国经济势力,有多条主脉,是正常的,即构成了所谓的财团。
可类比的就是过去的军阀,民国两主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各军阀,是一脉;孙大炮-蒋光头是另一脉。其余的,比如云南的蔡锷-龙云等,广西李宗仁,山西阎锡山等,各算较小的一脉
中国经济领域目前一条主脉:中央国资委的央企+财政部下面的大银行,构成了超级康采恩,全球找不到这么大的康采恩。
其余有次脉:上海和重庆比较典型,上海的上海汽车+上海电气+上海国际集团+上海银行+浦发银行+上实集团+…等等,构成上海经济地方主脉(全国看来是次脉);重庆的渝富+八大投+一堆地方国企+地方银行,构成重庆经济主脉(全国看来是次脉)。
这些次脉特点是体量较小,主导权限于省内,但绝大部分仍然是政府控制的,实际控制人是地方政府,代表地方经济利益,屁股和中央是不一样的。但不是每个省都形成了次脉,不特穷特小才有,西藏啥的就没有;另外大省比如广东省就存在多条全国性次脉。
香港台湾的财阀集群,现在看来,实力就和上海、重庆、江苏、北京等的地方主脉(全国次脉)实力在一个量级上罢了。
外资企业在国内也有N多条次脉,比如台湾人代工厂,比如美资企业,港资地产等。但最上层的圈子不在中国大陆,是国外经济主脉在中国的延伸,算不算中国经济一脉呢?不知道。
此外小区域还存在更小的小脉:比如温州服装厂、福建鞋厂、福建人民营医院、北京上地的互联网(以百度为中心展开)等等。这些小脉尚不能主导一省的经 济(但可能主导一县或一市经济),特点是行业圈子。但确实每个圈子可以不听政府的,而且有独立利益主体的领导圈,具备“一脉”的特征。
不入某脉且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即使体量大,力量仍然单薄。比如三一重工,比如永辉超市(或许是错误的,人家未必不入某脉)
民营资本家真想和国企抗衡,要做的是抱团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二主脉”,而不是一天到晚呱里呱的雇佣水军搅乱。其实在互联网革命后,民间资本家完全有形成中国经济第二主脉的潜力;有了第二主脉,才可能坐实反对党,才可能让政协不是橡皮图章。
这即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先在经济领域形成主脉,就不可能坐实能够与CCP竞争的第二执政党。另外民营经济已经占全国GDP的一半(国企才1/3强),完成具有形成第二主脉的潜力。
形成二主脉对所有人都好,相当于做大了全国的蛋糕。苏联自己把主脉搞废了,相当于老子要啃一大口,其余扔掉别人饿死我也不管,结局怎么样都看到了。
其实中国目前的GDP构成,国有的才1/3多点,私营占据半壁江山,完全有形成一条大脉的能力。

如果像美国那样,先有市场,再有强势政府,做个演绎:
市场竞争先形成多条全国性经济主脉(即所谓大财团),外加更多的小点财团。这些财团特点显然全部会是以金融控股为纽带,覆盖很多行业,而且在某一个或几个战略性大行业形成垄断地位。
好比原始大草原上一开始没有政府,只有一大群觅食的原始人。发展到最后必然会形成几个大部落+一群小部落
然后为了抵御侵略,比如英国侵略,部落自然会联合起来,即所谓形成统一的弱势政府;但政府高级官员显然都是财阀代言人。这个政府就只是财团协商场所,之后变成协调机构而已。之后每历一次战争,得由政府出面打,联邦政府的控制力、财税权就要大一些,二战以后已经很大了。
然后每次危机,单独的财团抵御风险能力要弱一些,需要求助于政府;政府有法定的税收权与铸币权,相对有经营风险的单一财团,已处强势。所以每危机一次,政府就会更强势一些,甚至直接收购控股财团核心企业。所以08金融危机以后,华尔街实力大减,美国快像一个单一制国家了。
如果再危机几次,美国出现类似中国的央企集群,也是有这可能的(如果社会思潮出现了左的声音的话);这个集群就会像中国一样,成为高于摩根、洛克菲 勒之类的更大的经济主脉。所谓的美国总统和议员企顶问题,就是过去两百多年,代言政治的遗留;如果真坐实大脉,代言问题就会消失,形成官僚体系。
中国没有经历这样的历程,直接军事革命-红色政权-建设经济-主脉形成并理所当然是政府控制的康采恩。就是今天看到情形,这样官僚实权也确实高于美国同级别的官僚。
所以没有所谓的“财团阴谋控制国家”的阴谋论,中国人不理解“先有市场,后有政府”的过程罢了。

这个论证过程和结论比较粗,还需要观察
美帝政府也是有可能出现危机的,这个时候就仰仗于财团
形成组织需要严密的组织结构
只靠立场和总量是不行的
各省民营资本在省内抱团倒是有基础
问题在于民营企业家天生依附于政府,所以这个短期看来还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政府恐怕也不想形成什么第二主脉,最好是所有主脉一把抓,也是人之常 情。所以中国看似大一统,其实就像你说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一个圈子,和中央未必同心,这个圈子的核心是政府,然后是银行、大型国企作为枝干,下属很多片树 叶。
什么时候民营企业家能够做大?等到太子们纷纷褪去身份,变成“民营企业家”的时候,就做大了。
可以说传统上,西方的跨国商业集团出现得早,而政府又出现得晚、国家比较小,需要从外界融资,而且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强势的王权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