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改朝换代不用进行制度革新,最省事,当然容易成功)
中国历史上有个谜团,十几次改朝换代获得了成功,而十几次大的改革却大都失败了,以至于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中国历史上可见的都是鲜血和权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学作品和银幕上还都是在歌颂着这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制度改革却从来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大改革事件
1.子产改革成功,得善终。
2.商鞅改革,秦强,商鞅被车裂,改革措施大多保留。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但后被判乱杀死,赵国人亡政息。
4.西汉王莽改革失败,身死名灭。
5.北魏皇帝元宏迁都并向汉人学习,改革成功,元宏盛年病死。
6.唐代刘晏、杨炎经济改革成功,两人均屈死。
7.唐代王叔文 、王伾的"永贞革新 "失败,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死。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参与了永贞年间的改革。太子政变成功后,他们都遭清算。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写下《永州八记》,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小石潭记》。——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8.北宋范仲淹整顿吏治的"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官。
9.王安石变法失败,其人隐退后病逝。
10.明朝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在其为首辅的十年间成功,其病逝后改革废止,最终失败。
11.洋务运动成功,达到了发展工业等目的,但甲午海战惨败。
12.倡导君主立宪的百日维新失败,光绪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
13。清末立宪失败,皇族内阁引发国内不满,武昌起义枪响,清亡。
中国历史上有个谜团,十几次改朝换代获得了成功,而十几次大的改革却大都失败了,以至于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真的是这样吗?
都说改革触犯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不行,外国的改革同样也是触犯利益,为什么英国宪章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 (现代日本史)能够成功?
在转型话题方兴未艾的今天,变革成为这个时代绕不过的主题。在《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中,著名政论家、学者马立诚 先生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大改革,为中国这一独特的政治文化做了史实注解,对当下的改革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而是从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着眼于那些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着重探讨了对这些变革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人物,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我们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也给那些曾经或者依然被我们误读的"伟人"或"罪人"一些尽量客观的评价和展示。
纵观本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改革、变法,以暴力为前提的,大多获得通过、推行,并短期产生效果;而那些以制度改革、利益重新分配为目的的变革大多困难重重并最终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结果是改革没有成功,而那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随着王朝的垮塌而一无所得。
本书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为我们还原了一些历史事件,展现了一些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甚至有很多曾经以为的可能与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历代大臣都非常忌讳"朋党"的嫌疑,范仲淹却直接上书皇帝:我就是搞朋党,我搞的是正义的朋党。——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王莽真的是篡政吗?
大多数人提到王莽的时候就是篡位的印象。通过书中《乌托邦改革家王莽》我们可以了解到王莽的改革其实有很多措施是非常有益的,在很多方面促进了社会和思想的进步。而且王莽的上台也有很多官员、百姓是发自内心的拥护的,这与我们原先的很多观念是不同的。
胡适曾撰文称王莽是1900年前的一位"社会主义者"。(参阅《胡适口述自传》历史大家唐德刚执笔)
柏杨说,王莽夺取政权的目的与诸多只想当皇帝的人不同,他有远大的抱负,获取权力是为了实践儒家学说,缔造一个理想世界。
王莽的改革非常激进,尤其喜欢改名。最极端的例子是将"无锡"改名为"有锡"
吕思勉论王莽说:"平心论之,正觉其精神之诚挚尔。"三位的意见,很值得参考。
2.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凯恩斯主义
北宋王安石变法是很受争议的。个人觉得,历史将他推上了潮头,他也充分地把握了机会,试图力挽狂澜。略去细节,纵观王安石变法的整体效果,感觉与今天我们国家所采取的很多策略类似,或者说今天我们采用了很多与王安石变法 相似的变法内容:"通过加强集权和政府包办的方法解决财政困境,不可抑制地走上了剥夺民间财富的路径,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其结果是必然达不到"富民"的目的,哪怕是"富国"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从历史上看,政府高度垄断所得越多,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越不利,越容易形成政府对经济集权的依赖。"这一点上,秉持"入大火如入清凉界"的张居正与王安石类似,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者",也为这位首席宰相蒙上一层阴影。
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是以统购统销平抑物价,却给基层官员留下了极大的寻租空间,造成政府与民争利——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3.清末立宪
历史上中国首次的立宪革命波澜壮阔,让人读来心潮澎湃,其中众多的人物为今天的我们依然传颂。而关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一场大辩论到今天为止也是有参考借鉴意义的,其实,我们今天依然面临着一百多年前的环境。在双方辩论中,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开明专制论》中指出,中国不应再实行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决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今天读来依然心有戚戚焉。
眼看山雨欲来、大厦将倾,可是当事者迷,清政府在最后的时刻依然心存侥幸,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攫取权利,占有利益。戊戌维新提出来要求是很温和的,可是掌握大权的人一点变动都接受不了。拒绝改革,对维新派采用那么严厉的镇压手段,这是清廷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上可见的都是鲜血和权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学作品和银幕上还都是在歌颂着这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心狠手辣的官场。相反对于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制度改革却从来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这几年,中国思想界的一大变化,是渐渐告别了革命,认为改革优于革命。对比一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哪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只有改革。从这里看中华民族的危机和未来,即在于改革。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也有时机。如清末大势已去,统治者再紧急抛出改革方案,就已经来不及了。
皇族内阁引发国内激烈反弹,就连很多改良派都痛骂这是无耻的欺骗。——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而很多悲观者认为,既得势力太大,奈何不得。其实每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不独中国如此。邓小平推动改革的时候,也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利益集团,为什么他就能推动改革呢?在《历史的拐点》这部书中,我们会很有兴味的发现,答案早已在风中飘扬。
*注:本文选自网络,标题、导语、图片系千字君所加,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千字文华)并附公号二维码。获取更多好文、好书资讯、名家讲座及深度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推荐您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微信公众号:酷哥说、先知书店(备用号)。
中国历史上有个谜团,十几次改朝换代获得了成功,而十几次大的改革却大都失败了,以至于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中国历史上可见的都是鲜血和权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学作品和银幕上还都是在歌颂着这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制度改革却从来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大改革事件
1.子产改革成功,得善终。
2.商鞅改革,秦强,商鞅被车裂,改革措施大多保留。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但后被判乱杀死,赵国人亡政息。
4.西汉王莽改革失败,身死名灭。
5.北魏皇帝元宏迁都并向汉人学习,改革成功,元宏盛年病死。
6.唐代刘晏、杨炎经济改革成功,两人均屈死。
7.唐代王叔文 、王伾的"永贞革新 "失败,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死。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参与了永贞年间的改革。太子政变成功后,他们都遭清算。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写下《永州八记》,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小石潭记》。——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8.北宋范仲淹整顿吏治的"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官。
9.王安石变法失败,其人隐退后病逝。
10.明朝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在其为首辅的十年间成功,其病逝后改革废止,最终失败。
11.洋务运动成功,达到了发展工业等目的,但甲午海战惨败。
12.倡导君主立宪的百日维新失败,光绪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
13。清末立宪失败,皇族内阁引发国内不满,武昌起义枪响,清亡。
中国历史上有个谜团,十几次改朝换代获得了成功,而十几次大的改革却大都失败了,以至于有人说:"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真的是这样吗?
都说改革触犯了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不行,外国的改革同样也是触犯利益,为什么英国宪章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 (现代日本史)能够成功?
在转型话题方兴未艾的今天,变革成为这个时代绕不过的主题。在《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中,著名政论家、学者马立诚 先生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3大改革,为中国这一独特的政治文化做了史实注解,对当下的改革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而是从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着眼于那些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着重探讨了对这些变革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人物,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我们看清历史的本来面目,也给那些曾经或者依然被我们误读的"伟人"或"罪人"一些尽量客观的评价和展示。
纵观本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改革、变法,以暴力为前提的,大多获得通过、推行,并短期产生效果;而那些以制度改革、利益重新分配为目的的变革大多困难重重并最终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结果是改革没有成功,而那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也随着王朝的垮塌而一无所得。
本书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为我们还原了一些历史事件,展现了一些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甚至有很多曾经以为的可能与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历代大臣都非常忌讳"朋党"的嫌疑,范仲淹却直接上书皇帝:我就是搞朋党,我搞的是正义的朋党。——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王莽真的是篡政吗?
大多数人提到王莽的时候就是篡位的印象。通过书中《乌托邦改革家王莽》我们可以了解到王莽的改革其实有很多措施是非常有益的,在很多方面促进了社会和思想的进步。而且王莽的上台也有很多官员、百姓是发自内心的拥护的,这与我们原先的很多观念是不同的。
胡适曾撰文称王莽是1900年前的一位"社会主义者"。(参阅《胡适口述自传》历史大家唐德刚执笔)
柏杨说,王莽夺取政权的目的与诸多只想当皇帝的人不同,他有远大的抱负,获取权力是为了实践儒家学说,缔造一个理想世界。
王莽的改革非常激进,尤其喜欢改名。最极端的例子是将"无锡"改名为"有锡"
吕思勉论王莽说:"平心论之,正觉其精神之诚挚尔。"三位的意见,很值得参考。
2.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凯恩斯主义
北宋王安石变法是很受争议的。个人觉得,历史将他推上了潮头,他也充分地把握了机会,试图力挽狂澜。略去细节,纵观王安石变法的整体效果,感觉与今天我们国家所采取的很多策略类似,或者说今天我们采用了很多与王安石变法 相似的变法内容:"通过加强集权和政府包办的方法解决财政困境,不可抑制地走上了剥夺民间财富的路径,大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其结果是必然达不到"富民"的目的,哪怕是"富国"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从历史上看,政府高度垄断所得越多,对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越不利,越容易形成政府对经济集权的依赖。"这一点上,秉持"入大火如入清凉界"的张居正与王安石类似,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者",也为这位首席宰相蒙上一层阴影。
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是以统购统销平抑物价,却给基层官员留下了极大的寻租空间,造成政府与民争利——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3.清末立宪
历史上中国首次的立宪革命波澜壮阔,让人读来心潮澎湃,其中众多的人物为今天的我们依然传颂。而关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一场大辩论到今天为止也是有参考借鉴意义的,其实,我们今天依然面临着一百多年前的环境。在双方辩论中,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开明专制论》中指出,中国不应再实行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决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今天读来依然心有戚戚焉。
眼看山雨欲来、大厦将倾,可是当事者迷,清政府在最后的时刻依然心存侥幸,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攫取权利,占有利益。戊戌维新提出来要求是很温和的,可是掌握大权的人一点变动都接受不了。拒绝改革,对维新派采用那么严厉的镇压手段,这是清廷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上可见的都是鲜血和权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学作品和银幕上还都是在歌颂着这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心狠手辣的官场。相反对于那些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制度改革却从来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这几年,中国思想界的一大变化,是渐渐告别了革命,认为改革优于革命。对比一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哪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只有改革。从这里看中华民族的危机和未来,即在于改革。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也有时机。如清末大势已去,统治者再紧急抛出改革方案,就已经来不及了。
皇族内阁引发国内激烈反弹,就连很多改良派都痛骂这是无耻的欺骗。——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而很多悲观者认为,既得势力太大,奈何不得。其实每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不独中国如此。邓小平推动改革的时候,也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利益集团,为什么他就能推动改革呢?在《历史的拐点》这部书中,我们会很有兴味的发现,答案早已在风中飘扬。
*注:本文选自网络,标题、导语、图片系千字君所加,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千字文华)并附公号二维码。获取更多好文、好书资讯、名家讲座及深度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推荐您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微信公众号:酷哥说、先知书店(备用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