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unday 22 March 2020

汪浩:臺灣獨立自保還是交還美國?

汪浩  2020-03-21
台灣究竟有沒有可能獨立自保?或是要依附美國?可從歷史找答案。
從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至1950年6月韓戰爆發,由於中國內戰快速發展,以及對中共抱有幻想,美國政府採取「等候塵埃落定」的對華政策,靜觀其變,不願在軍事上援助中華民國政府。但是,美國政府內部對臺灣政策存在嚴重意見分歧,反反復復,決策和信息都十分混亂美國軍方擔心臺灣不保,將墜入蘇俄勢力範圍,使西太平洋的海島防線出現缺口,甚至主張出兵接管臺灣(还是当年的美国军方有远见,可惜被当时愚蠢短视的国务院反对),但遭到國務院的強烈反對。這段時期,蔣介石與美方就臺灣情勢的交涉對臺灣的地位和前途有長遠的影響。1948年10月,國共內戰局勢惡化,蔣介石就做了最壞打算,指示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國庫黃金轉移到臺灣。11月23日,蔣介石私下與蔣經國商量,準備放棄在大陸的基業,到臺灣重起爐灶,建立反共基地。12月28日,蔣電告親信陳誠,決定任命他為臺灣省政府主席。但是,蔣介石擔心臺灣主權歸屬在法律上有爭議,美國可能企圖收回臺灣托管權,不讓他控制臺灣。1949年1月12日,陳誠在記者會上主張「臺灣為剿共堡壘」。 對於陳誠公開提到臺灣的地位,蔣介石覺得他表達不精準,寫信給陳誠表示:「臺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之性質,何能明言做為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根據也,豈不令中外稍有常識者之輕笑其為狂囈乎。」蔣要陳誠在臺灣主權歸屬問題上低調,同時加強對臺灣的控制。

共軍南下 蔣介石向美求援

1949年春天,蔣介石下野後不久,國共和談破裂,解放軍跨越長江,攻佔南京,直搗上海。5月7日,蔣乘江靜輪逃離上海,來臺灣。在船上,他獨自眺望海洋,「甚想專心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實現之省區也。」,但是,蔣介石認識到,大陸如果淪陷,臺灣要獨立自保非常困難,「實非有賴於美國之協助不可。」。正巧,5月10日,美國陸軍副參謀長,前中國戰區盟軍參謀長魏德邁將軍來信,對中國局勢和美中關係表示關切,特別對建設臺灣為「反共基地」,提出了具體的建議。5月28日,蔣介石給魏德邁回信「臺灣如欲樹立為復興反共之根據地,其有關軍事,經濟,政治各項人才,更非借助於美國不為功,… 如果閣下能來華助余,因彼此相知有素,無謂之隔膜自可消除,則余相信今後中美合作,必能融洽無間。」,通過魏德邁,蔣請求美國全面援助臺灣。
可是,杜魯門總統和艾奇遜國務卿痛恨國民黨腐敗,不願意蔣介石這個舊盟友綁架臺灣,把美國拖入國共內戰。1949年6月15日,蔣介石收到宋美齡從美國來信,告以美國政府對華態度。蔣在日記中寫道「為美國外交及臺灣地位甚憂,以美國確有收回臺灣與承認共匪之可能,國際信義與世態炎涼,益難為懷矣。」6月18日,蔣介石又自記「臺灣主權與法律問題,英,美恐我不能固守臺灣,為共匪奪取,而入於俄國勢力範圍,使其南太平洋海島防線發生缺口,亟謀由我交還美國管理。」蔣說「對此問題最足顧慮,故對美應有堅決表示,余必死守臺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天職,決不能交還盟國。如其願助我力量,共同防衛,則不拒絕,並示歡迎之意,料其絕不敢強力收回也。」,蔣介石此時非常擔心臺灣的主權與法律地位問題,憂慮美國會收回臺灣,因為臺灣是他與國民黨最後的立足之地,要死守才能保命,不能交還美國,但又要拉攏美國與他共同防衛,真是兩難。與此同時,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團長朱世明電陳,盟軍總部對於臺灣軍事頗為顧慮,也有將臺灣移交美國的提議。6月20日,蔣介石回電,讓朱告訴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一,臺灣移交盟國或聯合國暫管之擬議,實際上為中國政府絕對無法接受之辦法,因為此種辦法,違反中國國民心理,尤與本人自開羅會議爭回臺,滿之一慣努力與立場,根本相反。二,中國政府無將都城或最高軍事統帥部遷至臺灣之意。三,臺灣很可能在短期內成為中國反共力量之新的政治希望,因為臺灣無共黨力量之滲入;而且其地理的位置,使今後『政治防疫』工作,亦較徹底成功。」所以,蔣盼望麥帥能向美國政府極力主張「採取積極態度,協助中國反共力量,並應協助我政府確保臺灣,使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希望。」,蔣介石希望能說服麥帥不收回臺灣,轉而協助他抗共保臺。7月8日,朱世明報告說,麥帥表示「臺灣之屬於中國,已無問題。其本人亦主張如此。」而他有機會也會「極力主張積極援華。」

美國威脅放棄國民黨  建議「共同管理台灣」

但是,1949年8月,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艾奇遜公開宣稱美國對中國局勢「袖手旁觀」,其實已經打算放棄蔣介石這個舊盟友,尋求與中共建立新關係。9月24日,美國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師樞安(Robert Strong)奉令告訴外交部美洲司司長陳岱礎「美國政府在國際會談中未提及臺灣問題,亦決無意干涉臺灣。至將來臺灣之發展如何,此時自難逆料。」,師樞安暗示美國打算放棄臺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刻意敵視美國、推行「一邊倒」的親蘇政策。蘇聯立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時與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10月4日,蔣介石在臺北召集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會議,討論保衛臺灣和外交問題。蔣指出,蘇俄承認中共政權後,將給予更多援助,從而訂立同盟,公然以海空軍攻臺,所以對保衛臺灣的戰略,要重新估計,重新策劃。蔣介石還判斷,外交形勢會大變,「英國必承認匪偽,美國即使暫不承認,但其必追隨英國政策,准由匪偽加入聯合國,以替代我政府代表之地位,果爾則我政府在國際上已無立足之地。」不過,他認為,「到此地步,反可自立自強,於事實上並無所損也,要在自強不息而已。」,當時,蔣介石對英美各國都撤消承認中華民國並將它趕出聯合國是有心理準備的。

中美關係白皮書。(資料照,陳明仁攝)在收到東京盟軍總部轉交的信息後,11月3日,美國駐臺灣總領事奉艾奇遜的命令,向蔣介石呈送備忘錄,聲明美國並無軍事協防臺灣之意,但將在現行立法規定範圍內,繼續給予臺灣經濟援助。至於任何其他新援助,則將視中華民國當局是否採取有效行動而定。得到美國國務院這樣的訊息後,蔣介石不死心,他派遣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去游說美國軍方來推動美國軍援臺灣。11月17日,鄭介民與前美國西太平洋海軍司令白吉爾(Oscar Badger)談話,白吉爾當時代表國防部出任國務院顧問,協調對華政策,是國防部內友蔣反共的將領。他向鄭介民提出條件,要蔣低頭認錯,以期說服杜魯門同意軍援臺灣。
白吉爾要求蔣介石改革臺灣政治,「臺灣政府能代表各階層各黨派之利益,而非國民黨一黨專政。」他點名要曾留學美國的前上海市長吳國禎代替陳誠「主持臺政,應給於彼完全之權力,以任用良好之幹部」。如果蔣介石能接受這一改革方案,則美方可以「派遣政治經濟顧問團來臺,協助臺灣當局」。美方還可以「派遣非現役之軍官,每軍別約二十至三十人來臺,協助臺灣的陸海空軍。」另外,美軍可「供給臺灣孫立人部防衛軍六個師之裝備」;「供給海軍巡邏艦約十六艘」;「空軍供給必要之零件材料及修理設備」;「供給少數之雷達站及軍用通信器材」。白吉爾還要求蔣與美國顧問「竭誠合作」。白吉爾代表美國軍方提出的這個方案,逼蔣改革以換取美國協助保衛臺灣。他建議蔣介石將此方案通過顧維鈞大使向國務院提出,實質上是要求蔣介石自己來請求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共同管理臺灣」。12月11日,蔣聽取了鄭介民關於與白吉爾談話的報告,「乃知其政府已有覺悟,如援華必須援蔣,而且必須統一整個援蔣。… 余決將順其意而行,準備再作一次之受欺與倒楣也。」12月13日,為了取悅美國,蔣決定按照白吉爾的要求,讓吳國禎代替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他以為美國政府在軍方的壓力下已改變政策,會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並援助臺灣抗共。12月15日,蔣決定以中華民國政府的名議,向杜魯門總統求救,提出「白吉爾方案」。12月23日,顧維鈞奉命以「白吉爾方案」為基礎,向艾奇遜遞交了全面求救的備忘錄,表示蔣介石有決心對臺灣政治徹底改革。

不干涉台灣情勢 杜魯門與中共親近

可是,蔣介石很快就失望了。在艾奇遜的勸說下,1949年12月30日的國家安全會議決定,「臺灣的戰略重要性不值得公然的軍事行動。」,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聲明》,重申美國尊重中國領土完整,要求所有國家避免在中國領土內獲得勢力範圍或建立外力控制的政權,或謀求特權,並稱上述原則「在目前局勢下對臺灣特別適用」。他重申《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於臺灣歸還中國的聲明,並說臺灣交給蔣委員長管轄後,美國尊重中華民國對該島行政管理已經四年,美國對臺將採取「三無二不」政策:一、美國對臺灣並無掠奪性的意圖;二、美國目前無意在臺灣獲取特權或建立基地;三、美國亦無意使用武裝力量干預現在局勢;四、美國政府將不對在臺灣的國軍提供軍事援助或軍事上的意見。
這是杜魯門明確表示不干涉臺灣情勢,準備聽任解放軍奪取臺灣。1月12日,艾奇遜又發表演講,指出蔣介石現在是「率領殘部守在中國外海小島的難民」。關於臺灣的法律地位問題,艾奇遜認為,「中國人已經行政管理臺灣四年,美國或其他任何盟國都不曾質疑這項權威及這項佔領」。艾奇遜以國家利益、而非意識型態為基礎,試圖引誘毛澤東,鋪陳美中新關係的前景:「我們必須採取我們一向的立場,任何人侵犯中國領土的完整,就是中國的敵人,它的行為違反美國本身利益。」,杜魯門和艾奇遜將臺灣和南韓劃在美國西太平洋的防衛周邊之外,給史達林和毛澤東發出了錯誤的信息。

杜魯門(Harry S. Truman)本決定不援助台灣。(資料照,Wikipedia / Public Domain)1950年1月6日,英國外交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杜魯門政府雖然決定暫不跟隨,但為了與新中國發展關係,決定美國不會軍援臺灣抗共,也不挑戰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的事實主權和管理。對此,蔣介石評論道,「最近美國杜魯門且聲明臺灣為我國民政府所屬領土之一部,而其對我政府繼續承認,并明言臺灣非獨立國家,此語使臺灣倡議獨立自治或托管之邪說者可以熄滅矣。」,但蔣又認為「美國務院是仍固執其成見,不肯改變助共滅台之政策。」1950年1月9日,蔣介石記曰:「近日社會應受美國國務院反對援華之影響,及其聲明,尤其臺灣動搖與不安之現像正在發展未已。又以美國駐臺領事密勸其僑民,謂臺灣恐遭空襲,不如準備回國之消息,更使社會動盪。此皆美共操縱其國務院,而其使領馆多受美共之指使,故使其各地之使領館,凡可動搖我社會與政府之陰謀與行為,無所不用其極也。中華民國完全為美國馬,艾等所斷送矣。」

蔣介石多方斡旋未果 誓言殉國

1950年1月中,面對美國國務院「斷送中華民國」的政策,蔣介石認為「萬事皆在本身,尤其在臺灣能否站穩自立耳。」但是,要如何「站穩自立」呢?1月14日,蔣介石「深思現在危急紛亂無政府之狀態,以及美援絕望之際,如何統一事權,集中力量,以挽救危局於萬一。惟有親任陸海空軍總司令(而不復總統之位),以軍法治理臺灣為反共基地,澄清現局。惟此必為美國反蔣派藉口法西斯復活,然亦無所顧及矣。」,1月15日,他又自記「此時只可盡心保衛臺灣為自立自強之基點,首在社會經濟與軍費之解決;其次為社會民眾組訓與防空之準備;其三為海空軍用油之購備。至於美國之賣華與援華,則於革命之成敗實無關宏旨也。」
當天,蔣還手書遺囑「如果革命失敗,臺灣淪亡時,必以身殉國。」1月26日,蔣介石公開告訴國民黨中常會,「我今天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如果本黨澈底失敗,臺灣淪陷,那我就犧牲在臺灣!」「另一條路是確保臺灣,反攻大陸。」,可見,在杜魯門宣佈不軍援臺灣後,蔣介石非常絕望,覺得「各國政府皆以倒蔣扶共,滅亡中華民國為其不二政策」,他只能不顧中華民國法統,實施軍事管治,才能保衛臺灣,自立自強。當時,蔣介石並沒有中華民國的任何官方身份,他是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實際控制臺灣的,而在美國國務院眼中,他是逃到臺灣的難民。不過,被行政部門拒決後,蔣介石並不完全死心,繼續游說美國軍方和國會來改變杜魯門不軍援臺灣的政策。1月31日,蔣介石接見麥克阿瑟使者,請其轉告臺灣防禦之不足,要求美軍設法解決。很快,2月11日,受美國軍方支持,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Charles Cooke),以個人身分來臺協助蔣介石,成為蔣與麥克阿瑟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柯克來臺後,一度成為蔣介石最信任的顧問,特別在棄守海南島與國軍撤退舟山群島,以及韓戰爆發後繼續駐軍金門外島等,柯克都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韓戰爆發前,1950年4月10日,5月24日,6月16日,蔣介石三次派柯克去東京面見麥克阿瑟,請求麥帥來共同保衛臺灣。蔣介石甚至在5月下旬,通過朋友向杜魯門傳信,表示如果杜魯門能派麥帥來管理和保衛臺灣,他自己願意讓位。
擔憂美國的態度,2月中,蔣介石改變主意,決定復行總統職權,而不是自任陸海空軍總司令以軍法治理臺灣。3月1日,不顧代總統李宗仁的反對,蔣介石在臺北總統府宣佈復行視事,發表文告,痛罵中共「擅改國號,憯立政權。」3月2日,白宮聲明,美國承認蔣介石是「中國政府首腦」。杜魯門總統無意決定「誰是中國總統這一重要的外交問題」。

已做好孤身作戰準備 韓戰爆發讓台灣意外獲援

4月7日晚,因為柯克將去東京,蔣同他商談對麥克阿瑟應談各事。蔣說「第三國際諜探的供詞,先攻臺灣,再逼美軍退出日本之策略,以及最近菲共聲言奪取菲島,以響應中共攻臺之聯合行動,是皆俄共對遠東之整個計畫,情勢嚴重,希望麥帥能回美報告,使其議會與政府對遠東政策能迅速改變,立取行動也。」蔣還讓柯克攜帶他給麥帥的信,敦促麥帥「立即採取行動」。4月下旬,不顧國軍高層的反對,蔣介石決定撤退海南島,放棄舟山群島,「集中全力在臺澎,以確保國家微弱之命根。」,5月13日,蔣自記「軍事計畫第一部,必須集中全力確保臺灣,鞏固此惟一反攻之基地,故必須放棄海南與定海各島,方能加強臺防,以免備多力分,重蹈過去之覆轍。」1950年4月30日,蔣介石判斷,「今後俄國在東方之行動,彼既以新式空軍與高射武器為共匪塡防中國沿海之全線,勿使我空軍再在大陸自由活動,則其中國沿海岸既經確實掌握,而其第二步必將韓國海岸線全部佔領,使遠東沿海岸皆高枕無憂,如此則亞洲大陸不難整個控制矣。美國無知蒙昧,一至於此,能不痛心?」蔣還認為,是美國國務院,不斷聲言南韓不在其太平洋防線之內,喚起俄國侵韓之野心。他「預料俄國今夏在亞洲之行動,必先將南韓完全佔領,使其在東亞海岸線之第一缺口補塞無隙,然後再西向越南,暹羅,緬甸各國海岸線佔據完成,則其南向印尼,西指印度,乃可左右逢緣,為所欲為。」事後證明,蔣介石當時對史達林和毛澤東的戰略意圖判斷非常準確,而他撤退海南,放棄舟山,力保臺澎的行動,讓毛澤東意識到攻打臺灣很困難,促使毛改變主意,同意金日成在中共佔領臺灣之前先入侵南韓,導致韓戰爆發。
但是,史,毛此一決策完全出乎美國政府的意料。當時,美國駐臺領事館估計解放軍會在7月渡海攻臺,所以已在準備撤僑。5月30日,蔣介石公開告訴記者,中共對臺大舉進攻,雖然可能,但非一定。保衛臺灣的武力,正在穩健增強中。蔣私下認為「美使館乘我放棄舟山之時,其又密令僑民回美,以刺激我人心之不安,其三年以來,一貫亡華之政策至今更劇,以期其最後之一逞,而其用意之惡劣,甚於俄共之滅華也。」,當時,蔣介石認定杜魯門政府一意孤行,要拋棄他和中華民國,實施「防華制我」的「毒謀拙策」。
6月10日,蔣介石指示政府高層,須做美國不會援助,最後全島被蘇聯潛艇封鎖之準備。不過,他內心還在企盼美國軍方能「援華保臺」。6月24日,蔣自記「據確報,美國在日本與菲律濱之高級將領,皆一致主張援助臺灣,麥帥之主張尤為堅定,詹生(Louis Johnson,美國防部長)對我私人代表之表示更為懇切,其軍事援我甚有決心,但艾其生仍於其記者席上表示,其不軍事援臺之政策不變,而其宣傳方法則非蔣去臺,不能援臺。…以勢論,艾如不去職,則美國對華政策無轉變之可能,但以理論,為其國家安全,是其無法反對援臺也,未知結果究為如何。」6月24日那天,艾奇遜公開告訴一位記者,美國「不插手臺灣」,蔣日記指的就是這件事,而他獲得的美國軍方與國務院對臺政策爭論的情報非常精確。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之前,美國政府內部對於要不要軍援臺灣,和要除蔣還是援蔣充滿爭議。不顧艱困處境,蔣介石一方面不斷加強對島內的獨裁統治,另一方面不斷遊說美國國會和軍方,企圖迫使杜魯門政府改變對臺政策。但是,誰也沒想到,蔣的救命援手來自莫斯科。史達林決定北韓先進攻南韓,迫使美國不得不馬上採取反制行動。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明確了美國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奪取臺灣的政策。杜魯門指出「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杜魯門提出「臺海中立化政策」和「臺灣地位未定論」,修改了他自己1950年1月5日發表的關於尊重中華民國對臺灣行政管理的聲明。杜魯門對臺新政策的實際結果是美國與中華民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上全面「共同管理臺灣」。




韓戰爆發讓台灣意外獲得美國援助。圖為停戰66周年,北韓軍人在萬壽台向前領導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獻花致敬(資料照,AP)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著作《意外的國父》(八旗,2017),《冷戰中的兩面派》(有鹿,2014)
——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