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一代战略巨星布热津斯基辞世。与历史上同类重量级人物一样,布热津斯基的物质生命虽已结束,但他的思想和学说依然深刻影响着现实世界。
自战后改制以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美国国家战略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日趋重大的作用。在这个委员会内,目前最强大的两个派系,就是基辛格派和布热津斯基派。深度理解布热津斯基其人其书,是深度理解美国国家战略演变的重要线索。
如果说基辛格是战略阴谋大师,布热津斯基就是当之无愧的战略阳谋大师。《竞赛方案》《大棋局》《战略远见》,堪称布热津斯基的阳谋三部曲。
这三本书各有一个副标题,分别是:《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这三个副标题清晰地表现了美国面临的战略环境的变迁,不变的则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战略思维。也可以说,这是布热津斯基针对不同的战略环境,为美国量体裁衣打造的战略宏图。
本专题将立足这三部战略著作,剖析布热津斯基的三份大战略宏图,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大棋局1.0
说到布热津斯基的思想与学说,就不能不提他那部闻名遐迩的《大棋局》。说来巧合,今年恰是《大棋局》刊行20周年。这本书虽然在篇幅上很小,可在内容上却“很大”。一如这本书的销量很可观,但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
在《大棋局》一书中,布热津斯基虽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大棋局”这个概念,但其实真正的1.0版大棋局,早在其1986年刊行的《竞赛方案》中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部书中,布热津斯基开宗明义地阐明,美苏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竞争,更是两个帝国体系间的竞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国家为了全球优势而竞争。尽管这两个国家都被世人尊为超级大国,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苏联其实是一个军事力量尤其是常规陆战力量一枝独秀的国家,美国却是一个各项指标较为平均的综合性大国。故而,只要苏联不战胜就会失败,只要美国不战败就是胜利。
核武器的出现,杜绝了大国间的全面热战,无疑更有利于美国这种综合性帝国,而非苏联这种军事帝国。但是,苏联的战略家们从不甘心束手待毙。他们要努力发挥苏联的军事优势,不断改变棋局的力量对比。
于是,输出革命、代理人战争、低强度局部战争……就像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武器库,不断切割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其背后隐藏着的,则是苏联不变的地缘诉求:进入大洋。
也可以说,苏联的优势就是美国的劣势,苏联的劣势正是美国的优势。
苏联雄踞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可以四面出击,享有内线作战优势,既可伺机鲸吞,又可用“切香肠”战术稳步蚕食,从而得寸进寸、得尺进尺,是典型的陆权巨无霸的代表。
美国却远离欧亚大陆,常常感到鞭长莫及。但是,美国控制海洋,这恰是苏联的致命伤。由于地球表面的70%为水体所覆盖,因而控制海洋,就是控制全球机动自由,控制全球物流网。
与俄罗斯相比,美国的优势在于其控制海洋
自彼得大帝时代,俄国的战略家们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能拥抱海洋,俄国永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俄国虽然在北冰洋上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奈何受技术限制,无用武之地。所以,彼得大帝的毕生功业,就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其后继者则不断向黑海出海口冲刺。可是,无论是波罗的海还是黑海,都是封闭的海。俄国要想实现质变,就必须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获取优质海岸线和不冻港。正是在这三条线上,形成了从沙俄到苏俄时代不断的战略传承。
美国要做的,就是用围堵战略困住这个国家,使之与大洋绝缘。也只有全面封堵,方能加剧这个帝国内部的脆弱性,最终不战而胜。这不仅是对付苏联的方略,也是对付所有欧亚大陆上一切图谋冲向星辰大海的陆权强国的方略。
在这个全球性竞争中,欧亚大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美苏争霸虽然是全球范围的,但有其中心重点:欧亚大陆。这个大陆是这场争夺的地缘战略的焦点,也是地缘政治的目标。”“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支配了全球。”
美苏争夺欧亚大陆的竞争,一开始聚焦在欧亚大陆的两端。
在西线,双方立足铁幕进行对峙,形成了北约与华约对抗的基本格局。在东线,美国则发挥海空军优势,打造岛链战略,阻止苏联在太平洋方向获得不冻港。
波斯湾地区
到布热津斯基著书立说的时代,美苏争霸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微妙却深远的变化。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的不断攀升,使得里海-波斯湾资源圈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随着英国撤出苏伊士以东地区,印度洋成为巨大的战略真空,苏联海军随之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同时,在大陆上则出现了苏印联手、阿富汗逐渐变成苏联势力范围的新情况。
相形之下,美国的主要盟友、基地和海外驻军几乎都在欧亚大陆的两端,而这些盟友越来越需要波斯湾的石油资源。也可以说,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区,日趋成为美国布防最疏松之处、盟友力量最脆弱之处,又是苏联的主攻方向——通过出兵阿富汗,联络印度,扶植缅甸,苏联显然正在进行一次向印度洋的全面冲刺。正是在这个状态下,布热津斯基继欧洲第一战线、远东第二战线之后,提出了著名的第三战线概念。
这条战线首先是防止里海-波斯湾资源圈为敌对势力控制,其次是阻止苏印会师,最后还要防堵苏联获得印度洋上的开放性海岸线和战略性不冻港。正是这三条战线,将欧亚大陆分成了四个战略区块:线内的苏联帝国和线外的三个围堵区。
美国要做的就是以围堵战略困住苏联,同时用接触战略渗透苏联,最终不战而胜。在围堵的过程中,形成了关键节点上的“要害国家”。如何甄别并形成对相关国家的控制,就成了国家战略时间表上分清主次轻重的重要依据。
大棋局2.0
重估欧亚大陆:苏军退出阿富汗、美军赢得海湾战争与苏联全面解体,标志着前述战略设想的完美实现,但整个战略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解体制造了大片权力真空有待填补,南部战略区却因为极端主义的崛起和苏联的退潮,日趋碎片化、火药桶化。但是,欧亚大陆的战略重要性丝毫没有降低。对此,布热津斯基在1997年刊行的《大棋局》中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
“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看一下地图就会知道,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约75%。它的企业和地下矿藏在全世界物质财富中占有大部分份额。欧亚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四分之三左右也在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国家。排在美国后面的六个世界经济大国都在欧亚大陆。公开的核大国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不公开的核国家也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并有意谋求地区霸权和(或)全球影响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所有可能在政治和(或)经济上对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欧亚国家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
1989年,苏军从阿富汗撤军
在历史上,“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并力争成为全球性大国”。因而,“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当年美苏争霸,就是为了阻止苏联一统欧亚大陆。如果苏联解体的结局是产生了比苏联更可怕的对手,形成了比两极格局更难解的局面,那就很难保证美国笑到最后。
换言之,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业已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了一场比快的竞赛——是美国还是周边国家先填补苏联解体制造的真空地带,将画出下一阶段大国博弈的起跑线。
也可以说,《大棋局》其实是在一个没有苏联的世界里,为美国绘制的2.0版大棋局宏图。
布热津斯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作为一个远离欧亚大陆的国家,美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的战略宿命。这种远离,既是美国的最大优势,也是美国的最大劣势。其弱点在于容易遭到孤立,优点在于便于制衡。
当年大英帝国就是通过扮演离岸平衡手玩转了欧洲棋局,进而玩转了全球棋局。作为放大版的英帝国,美国现在要通过更高明的制衡战略,玩转欧亚大陆。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在书中所说的,“美国如何驾驭管理欧亚大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果美国直接和相关国家拼抢苏联解体制造的真空地带,空间劣势就会被放大,同时,美国的力量则会被稀释,最终一无所得,甚至处处激起反感乃至反抗。所以,更高明的策略是,通过利用本地国家之间的矛盾,间接达成美国控局的效果,只要不出现新的苏联,只要局面在美国掌控之中,就是美国的胜利。
四个战略区设计:要想玩赢这场制衡游戏,第一步要先看清棋盘。
布热津斯基在书中感叹,“对美国来说,幸运的是欧亚大陆太大,无法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辽阔和分裂,为美国的介入提供了极佳抓手。但同时,也是因为这种辽阔性,使得参与这场棋局的国家并非两个或两派,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属性。美国的巨大力量,是改变这些国家间关系的有力砝码。然而,如果放得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故而,在看清棋盘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在棋盘甄别棋手。
在“要害国家”的基础上,布热津斯基这一次更精确地区分出两类国家:
第一类国家是地缘战略棋手国家,指的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致影响美国的利益的国家”。
第二类国家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这类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
随着形势的变化,每一类国家的名单都不是固定的。布热津斯基认为,当下存在五个最重要的地缘棋手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五个最重要的地缘支轴国(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
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布热津斯基进一步将欧亚大棋盘划分为四个区域:中央区、西部区、南部区、东部区。将这个分区和《竞赛方案》中的分区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深刻的连贯性。
由于苏联的解体,中央区明显缩小了。同时,其他三个区域在向中央伸展的同时,相互间的边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竞赛方案》的第三条战线,当年并不包括阿富汗、中亚的五个斯坦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土耳其。原因在于,除土耳其外的其他国家,当年或是苏联的一部分,或由苏军控制,同属于大苏联帝国,而土耳其则是北约的一员。《竞赛方案》的第一战线,是沿着华约和北约的对峙线划分,所以把土耳其包含在了第一战线之内。
现在,中央区和东部区几乎各被一个棋手大国所控制,这两个国家就是俄罗斯与中国,西部区则存在着两个互相制衡的棋手大国——法国和德国,在南部区与东部区的交界处,则活跃着第五个棋手大国——印度。南部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缺乏主导性地区强国,而且正酝酿着极端组织泛滥的大潮,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日趋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巨型巴尔干。
在这个新环境中,布热津斯基要利用苏联解体、极端伊斯兰势力崛起,引导欧亚大陆上的各强国,围绕里海-波斯湾资源圈展开向心竞争。一向与伊斯兰势力关联深厚的土耳其,就不免和阿富汗、五个斯坦国、三个外高加索国一起进入南部区了。
至于《竞赛方案》中的第二战线,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美国获得了虚线所显示的政治安全边界,但是,美国从未放弃实线所代表的军事安全边界,从而为《大棋局》中分裂东方预设了伏笔。
于是,《竞赛方案》中围绕苏联帝国展开三个围堵区的设计,就变成了围绕欧亚大陆巴尔干圈层展开的四个战略区设计。
五大战略任务:在明确了前述一个目标(掌控欧亚大陆)、两类国家(地缘战略棋手国、地缘政治支轴国)、四个区域(中央区、西部区、南部区、东部区)之后,布热津斯基为美国设置了五大战略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继续挤压俄罗斯。
布热津斯基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依然是美国最大的地缘对手。所以,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持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活动空间,最终将之降服,安置进美国的霸权秩序之网。
为达到这个目的,美国不仅要联合其他四个地缘棋手国家一起挤压俄罗斯,还要善加利用乌克兰、阿塞拜疆、土耳其三个地缘支轴国家——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将在根本上动摇泛斯拉夫统一运动的合理性。一个拥有了新的油气管线网的阿塞拜疆,则将彻底改变苏联时代的资源流向结构,最终让里海资源直接进入西方世界,从而降低当地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土耳其则是实现新油气管线网络联通的重要中转站,又肩负着黑海守门员的重要任务。换言之,布热津斯基列出的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中,有三个是针对俄罗斯的。
但是,这种挤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等于帮助俄罗斯周边国家顺势扩张,无异于美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垮了苏联,这些国家却摘走了大部分果实。所以,接下来的三个任务就至关重要。
阿塞拜疆是高加索南部地区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
第二个任务是,阻挠法德联合,掌控西部区。
欧洲各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面临美苏中印等陆地大国的崛起,越来越感到自身的渺小,急于抱团取暖。法德和解的实质即在于此。所以,美国要想方设法阻止欧洲统一,管控欧洲的发展方向。
对美国而言,非常有利的一点在于,因为历史的原因,法德对欧洲的定义并不一致。法国更注重南进,整合北非法语区。德国则注重东进,整合传统的德意志文化势力范围。
美国要做的就是利用二者的矛盾,由美国来扮演欧洲合理边界的划定者,进而掌控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限度,实质是要利用法德矛盾控制欧洲,进而掌控西部区,影响中央区。既要利用欧洲各国挤压俄罗斯,还不能允许欧洲趁机做大,这就是布热津斯基的底牌。
第三个任务是,阻挠中日冲突,分裂东部区。
面对中日美战略三角,很多美国战略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像利用法德矛盾那样利用中日矛盾,实现美国的控局。然而,布热津斯基却不赞成这种选择。
不赞成的原因,《大棋局》书中语焉不详,但可以顺着其思维逻辑进行逆向推理:
欧洲问题的实质是,法德要通过联合来根本改变现实世界中的权力结构,所以,美国要阻挠其合作。但在远东,中日根本不存在合作问题,恰恰有一个对抗尚未彻底完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太大,其潜力和空间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而日本又是一个如此令人不放心的国家——不要忘记,历史上日本就是利用了英俄矛盾崛起,又最终摧毁了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帝国,也曾短暂建立一个巨型帝国。
一旦中日对抗启动,就必将倒向剧烈冲突。即便短期内两败俱伤,但从历史上看,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复原能力极强的国家。率先复兴的那一个,就将成为无可置疑的东方霸主。故而,无论哪一方获胜,都对美国不利。换言之,通过挑拨中日冲突进而牟利的做法,虽然有短期的战术收益,却存在长期的战略风险。
最好的做法就是维持中日和平现状,让中日之间的最后一战永远不要发生,从而自动分裂东部区——不再让日本扮演一个东部区内的捣蛋分子,而是将日本及其周边岛链、海域,从东部区中永远分裂出来,进而引导中国西进,形成中俄在中亚五国的持久地缘竞争。这样,美国就可以在看好日本、协调中日矛盾的同时,灵活利用中俄矛盾达成控局。
为达此目的,他一再强调:削弱在日驻军的做法和放任日本扩张的做法,都是错误举动。绝对不能再让日本成为有明确势力范围、不受管控的地区大国,但可以给予其全球大国的荣誉,由美国带领日本多参与全球事务。随着日本逐渐走出较小但较精确的“远东”,进入更大但也更模糊的“亚太”,日本的力量自然受到稀释。同时,东部区也随之分裂,使得美国可以更自如地处理美中关系。
至于中国,则可以做日本不能做的事情——在远东获得自己的势力范围,做地区大国。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和美国在势力范围边界上达成共识——在岛链防线前适可而止,且不能以战胜日本为头号战略目标。
第四个任务是,利用南部区的全球巴尔干化,推动欧亚大陆上的各强国展开向心竞争。
离岸制衡战略成立的基本前提,是美国牢牢控制海洋。故而,所有企图冲向大洋的大陆国家,都是美国首要封堵、打压的对象。同时,要引导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欧洲列强,展开进军南部区的向心竞争——这些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里海-波斯湾的油气资源,又都承受着南部区的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威胁,有充分的理由深入经营这个地区。
相形之下,美国绝对不能深入南部区,但又要确保美国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前沿存在,从而若即若离地隔岸观火,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地投注资源,通过改变具体的国家关系和国家发展方向,让自身成为控局者。这些国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展开一场独特的竞争:看谁能在美国的朋友圈里挤得更深。
如果前述四个任务发展顺利,美国就可以考虑启动第五个任务: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展出一个新的地区组织,进而在推动前述各国向心竞争的过程中,将这个组织深入覆盖整个欧亚大陆,最终全面改造甚至替代联合国——在他看来,联合国代表的是1945年的权力关系和治理需求,早就过时了。
《战略远见》:大棋局3.0
按照《大棋局》的战略规划,美国无疑应该重新强化两翼,削减中央,从东西挤压俄罗斯,进而推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俄罗斯等地区强国,围绕里海-波斯湾资源圈展开向心竞争。美国只要稳坐钓鱼台,进行制衡分化,即可稳稳控局。
这个设计一度为美国政府所采纳。但是,“9·11”及其之后的一连串剧变,却彻底葬送了苏联解体制造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在2012年刊行的《战略远见》一书中概叹的:“由于民众对世界历史与地理的无知,追名逐利的大众媒体利用公众的恐慌心理,帮助善于煽动宣传的小布什政府,用八年时间将美国变成了一个四处炫耀武力的国家。‘反恐战争’成了外交政策的代名词,美国很大程度上未能制定一个能够在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维护自身长远利益的战略。由于上述原因,美国在21世纪的新兴挑战面前几乎毫无准备。”
“小布什总统任期中代价高昂的单边主义,导致了中东长达10年的战争,以及总体而言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脱轨。2008年的金融风暴,几乎使一场灾难性的经济萧条加速到来,从而促使美国和西方许多国家突然认识到,自己在未受管制的贪婪面前的系统性弱点。”
美国的系统性弱点: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21世纪的新兴挑战”,一个是美国内部的“系统性弱点”。如不能深刻理解这两点,就难以深刻理解布热津斯基的2.0版大棋局。
事实上,比恐怖主义和俄罗斯更让西方世界不安的,其实是中、印两个东方人口大国的复兴,以及那个藏在美国身后韬光养晦、非我族类的日本。
这可不是布热津斯基的一家之言。早在1999年,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编纂的跨世纪年度“全球战略评估报告”中,已经把俄、中、印三国列为有可能对美国的全球利益和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未提及俄罗斯对美国的威胁和不利影响。到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出台,俄罗斯居然彻底消失,而只剩下中、印被列为全球最大权力变量所在。对日本的猜忌、防范,更是从未远离美国决策层。
美国的系统性弱点,则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国家债务不断增加且终将不堪重负。
2.金融体系存在缺陷。
3.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流动陷入停滞。
4.国家基础设施破败不堪。
5.公众对世界极其无知。
6.政治体制日趋僵化且党派色彩浓厚。
尽管黄金时代去而不返,六大劣势严重影响了“美国梦”的全球形象,但美国还没有变成破铜烂铁。布热津斯基指出美国的六大劣势后,又强调了美国残存的六大优势:
1.整体经济实力依然占优。
2.源自企业家文化和卓越高等教育机构的科技和创新能力。
3.人口基础相对雄厚(包括总量、出生率、老龄化程度、吸引和同化移民的能力)。
4.反应性动员能力。
5.独特的地理位置。
6.包括人权、个人自由、政治民主和经济机遇在内的一整套价值观。
他尤其强调:“美国的建国原则影响深远,经济模式极具活力,人民与政府关系良好。这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制度是美国在全球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展示出美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才能重新恢复其历史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吸引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剔除掉这些话语的立场色彩,实质是布热津斯基要立足文化优势、价值观优势,整合其他优势,改造劣势,打造一个新棋局,也就是3.0版的大棋局。
既然1997年的世界格局已经远去,就要让地球转动起来,换一个视角再看世界。这一转,就转出了《战略远见》第一章的第二幅插图——跨大西洋联盟:
接着,布热津斯基将地球又转了一下,画下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美国主导的,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大西方阵营,占据了全球人口总量的15.9%,世界总产值的46.3%,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7%。这个阵营首先是引领全球文化的核心圈,同时又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进而再形成一个强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就可以无敌天下,实质是要让世界变相回到甲午战争之前西方掌控世界的旧格局。只不过,当时的“西方”局促在欧洲一隅,群龙无首。现在的“西方”则更大、更具活力,而且有了明确的领导者——位于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国。
这就像一个特权俱乐部,内部可以适当展开有限竞争,但首先要在美国老大的带领下,共治非西方世界。
美国四大战略任务: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美国要完成如下四大战略任务——
任务一:立足自身的六大优势,克服六大劣势,实现复兴。同时立足文化共性,对外再打一场文化整合战争。
肢解苏联,靠的就是文化战,只不过那是一个以破坏性、肢解性为主导的文化战。这一次略有不同。苏联解体的现状还要努力维持,但同时要更加发挥美国文化的融合威力,形成新的大西方阵营。
任务二:改造欧盟。
改组欧盟,是因为欧盟大而无当,又不思进取——对外不配合美国的全球秩序维持,无所事事;对内追求“一种由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从摇篮到提前退休)的生活方式”,造成与经济增长无关的公共债务越来越大。
结果就是,欧盟已经丧失了利用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拖后腿的队友,但同时又抱着个大欧洲的梦想不放弃。如果有一天真振作起来,又会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全球霸权的承重墙。所以,欧盟要重新找回历史上的战斗、进取、创新性格,但又要接受美国的领导:“在经济上,欧洲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参与方;它的人口和对外贸易远超美国。然而,欧洲仍然只能在半统一的西方当中,通过其与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经济联系,更具体的是通过北约的联系,充当美国的低级地缘政治伙伴。”
任务三:改造土耳其与俄罗斯。
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半西方国家,退一步就会演变成非西方国家,进一步则可以进入西方阵营。在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代表伊斯兰势力,与基督教世界进行长达六个世纪的对抗,后来又因其世俗化而成为欧洲防范苏联帝国迂回欧洲和极端伊斯兰势力渗透的前沿据点。俄罗斯本是西方的一员,在皇室政治时代,一度深度融入欧洲大家庭,长期活跃在欧洲列强俱乐部内,既对内竞争霸主地位,又对外一起瓜分世界。
如果美国能将这两个国家改造成功,不仅将戏剧性地改变全球力量分布,而且将历史性地重塑“西方”,还可以利用土耳其与俄罗斯在“西方”内部更有效地制衡法、德、意等老盟友。同时,还能构筑起针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防波堤。
故而,确保土耳其的世俗化、俄罗斯的西方化,是未来美国全球战略的两大重点。其中,对俄罗斯的同化改造尤其困难。
深度改造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希望,在于普京之后的俄罗斯出现一个乐于深度西化的新领导人,同时又要严防俄罗斯得寸进尺,将计就计,重新变成新的苏联。
布热津斯基尤其担心,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地缘要点上伺机扩张。但是,他表述得非常巧妙,为了强化世界秩序离不开美国的印象,他在《战略远见》中说,“一旦美国衰落”,俄罗斯就会在前述三个点上发力:
“在成功扩张格鲁吉亚的情况下,俄罗斯很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地迫使阿塞拜疆就范。面对重振雄风的俄罗斯,阿塞拜疆绝不会公然反抗,欧洲也将面临更大压力,不得不接受俄罗斯的政治日程。”
如果美国力量显著衰落,就将“为俄罗斯提供一个不冒任何风险,便可吞并白俄罗斯的大好契机。俄罗斯仅需动用小规模部队甚至无须动武便可达成目的,除有损其负责人的地区大国的形象之外,无须付出任何代价。与格鲁吉亚不同,白俄罗斯既得不到西方的军事援助,也得不到西方的政治同情。没有美国的支持,欧盟不可能做出回应,而对一些欧洲国家而言,白俄罗斯的前途命运与它们没有多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将陷入极大的被动。中欧国家处于害怕俄罗斯今后得寸进尺,可能会要求北约采取行动,但随着美国的衰落,北约要作出强有力的集团回应将难上加难”。
乌克兰则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断刺激俄罗斯,使之“丧失耐心而仓促施压,西方又对此置若罔闻,欧盟周边将可能陷入混乱”。
所以,单纯的文化融合并不足以确保政治合作,还必须通过地缘控制、内部改造等多种方法,才能确保一个美国领导的大西方阵营。
任务四:维持旧南方,打造新东方。
美国重塑西方需要时间,更需要好的战略环境。这个环境的底线是:美国重组西方之前,不能出现大的干扰因素。美国重组西方之后,不能出现足以与之抗衡的同级别对手。故而,南部战略区要继续保持欧亚巴尔干的动荡属性。同时,要站在亚太的尺度上,重新划定东部战略区的范围。
因为重塑西方的需求,将必不可避免地从美国的核心盟友圈层中舍掉韩国和日本。这只是时间问题和表述问题,但舍不得的却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性。
在2.0版的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更多是立足中美日三角,分裂东部区,维持地区和平,进而无限拖延一场有可能促生一个海陆双元强国的地区冲突,同时还要形成中美联手挤压俄罗斯的陆权合作,以及美日联合维持亚太海上秩序的海权合作。
可是,今日世界时过境迁。俄罗斯已经利用“9·11”提供的反恐红利,事实上重返大国舞台。潜在的东方对手中却又多出个印度。事实证明,印度也是一个很善于见缝插针的国家。他同样利用了反恐红利,与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各国眉来眼去,更利用了奥巴马“重返亚太”的机遇,变“东望”为“东进”,加速介入太平洋事务。
面对这种新格局,布热津斯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对俄罗斯改为文攻武卫的同时,要在东方同时平衡三个大国的压力,不能允许其中任何一个成功,甚至不能允许其中任何两个深度结盟去搞垮或搞乱第三个,更不能允许这三个国家全面结盟,又不能让这三个国家全面大混战——那样有可能诱惑俄罗斯南下,吸引极端伊斯兰势力东进,从而造成全球局势彻底脱离美国掌控。
所以,必要的时候,可以抛出日本,让中日印搞三角制衡,但美国要确保三国间的斗而不破,最终在这种复杂的制衡再制衡中,形成一个更稳定、更少冲突的新东方,从而让美国有时间、有精力去融合出一个驾驭世界的更大、更具活力的新西方。
到新西方君临天下的那一天,就是全世界政治家都必须学会看以北冰洋为核心的世界地图的那一天,也是破碎的非西方世界蛮夷化、边缘化、附属化的一天。
读懂战略阳谋,洞悉美国棋局
通过对三版大棋局的追溯,可以发现,布热津斯基作为美式旋转门制度的成功者,其著述即是对过往美国战略的高度凝练和独特反思,同时又为未来的美国战略建言献策、运筹帷幄。
反之,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最终形成的行动,必然是经过复杂的部门过滤、糅合了决策者风格与随机应变的混合品。布热津斯基只是诸多构想提供方之一。在卡特政府时期,布热津斯基因为身居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要职,对美国国家战略的观察较为真实、深刻,建议也较多得到采纳、推行。
苏联解体后,布热津斯基虽然退出一线,但仍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其2.0版大棋局一度影响了美国的外交举措。但是,“9·11”事件、小布什的错误举措、普京的趁机翻盘、安倍的浑水摸鱼,彻底葬送了2.0版大棋局。
布热津斯基的3.0版大棋局,能否为特朗普所用,无疑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在卡特政府时期,布热津斯基身居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要职
事实上,特朗普上台背后的“通俄门”,和他一再展示要大力度改善美俄关系,无不预示着大国关系的重新洗牌即将开始。然而,由于国内舆情的反弹,和“通俄门”事件的纠缠,才使得特朗普放缓美俄和解的过程,甚至在朝鲜问题上抛出中美合作的橄榄枝。
这些貌似矛盾的举动,其实是转型期美国战略的内在纠结的表现。如何从反恐战争浪费的10年中走出,仍是美国战略家们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无论美国未来如何行动,我们通过对布热津斯基思想的梳理,都要先从中学会深度理解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阳谋。
阴谋就像扑克牌游戏中的底牌,绝对不能让对手看穿,但真翻开了,基本上人人都能理解。阳谋则像围棋中的落子,每一步都是光明正大、天下皆知的,可真能明白如此落子的意义的人,永远是少之又少的。
正因为说穿了大家都能懂,所以要保密。而那些亮出来你也不懂的,就可以不必保密。
在现实国际战略中,既有阴谋的成分,也有阳谋的成分。阴谋主要与动机和手段相关,即你究竟为什么做这件事,以及你会用什么手段做这件事。阳谋则和做什么有关,即如何在目标和手段之间找到具体行动的落子点。
阴谋的好处在于可以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缺点是难以充分动员,限制了基层主动性,更限制了讨论、完善的可能性。结果很有可能是,两三个人在密室里搞出了一个,或自以为高明,其实愚不可及,或确实高明,却无法得到国人的理解和呼应。这还是两三个人身在庙堂的情况,假如这两三个人不在庙堂之上,而是在江湖之远的地方密室私语,就有可能彻底沦为不为人知的自娱自乐。
阳谋的缺点就是阴谋的优点,阳谋的优点也正是阴谋的缺点。
阳谋家要做的事情,可以昭告天下,公开出版。如果你不能达到和他们同级别的思维高度,看一万遍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下棋。而且,正因为可以公开出版,所以可以公开讨论,不断完善,激发更强大的思想不断汇集。
在任何国家,能看清未来的人方能占据先机。然而,这洞察未来、占据先机的人,往往在江湖之远的地方。不幸的是,江湖的特点永远是龙蛇混杂、泥沙俱下,而且蛇远远多于龙。比平均素质,庙堂人永远胜于江湖人,而且远远胜于。但比某个具体领域的最高值,往往是江湖人胜于庙堂人,而且是远远胜于。
如何让那极少数的江湖龙凤,超越江湖骗子的万千杂音,脱颖而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整套人才使用的旋转门机制,这里首先是一个内部的人才竞赛、方案竞赛的公开化招标过程,而非自以为高明的暗箱操作、任人唯亲。故而,阴谋论往往成为无能者的遮羞布,一如阳谋设计永远是强者的倚天剑。
但是,凡是威力巨大的剑,都是双刃剑。正是麦金德、菲格莱为英帝国竭尽忠诚的思想,激发了德国同行豪斯浩弗的反超,险些葬送了英语世界的霸权。同样,正是在麦金德、菲格莱与豪斯浩弗的基础上,美国同行斯皮克曼开启了新的边缘地带论,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基辛格与布热津斯基。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军事领域。一战后,正是英法内部先行者们关于机械化战争的思考,激发了德、苏同行的灵感,形成了德国的闪电战与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同样,英美在航空技术和航母列装上走在前列,可第一个成功运用航母集群战术痛击敌手的却是日本海军。
这就提醒我们,思想激发不仅在一国之内展开,也在国际层面展开。然而,如果因此就取缔阳谋的生存空间,那就不免因噎废食。
实际上,国际层面的激发和互相激发,是一个复杂的长期互动的结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拉采尔的新地理学说,老毛奇、俾斯麦的实践,岂不也早已激发了英语世界的同行?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科学、艺术领域。
也正是这种长期互相激发,使得人类的智慧不断向高阶段发展。那种闭目塞听,先堵住自己人的嘴,又不屑于也不善于倾听别人声音的人,是自掘坟墓的人,永远无法进入国际间深度智力互动的阳谋竞争层面。同时,那种以为可以堵住自己人的嘴,同时窃取别人思想的人,则是自作聪明的人,等于是永远只嚼别人吃过的馒头,因缘巧合,或能成功于一时,但终将彻底戕害本国的核心创新能力与高端学习能力。最终,国家之间将出现一个断层,形成两类截然不同的国家,一类是通过密切互动形成强大创新力的国家,一类是不能或不愿参与互动的国家。这后一类国家,往往走上闭门造车、出门翻车,或整天超车却突然发现别人不再用车的不归路。
二战结束后,中情局,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智库的制度化、网络化,既是美国对战略决策程序的完善,更是对人才流动链条的完善。
民间战略人才可以通过智库进行旋转,可以成为情报分析员,可以成为战略设计师,还可以做五角大楼的顾问,甚至成为驻外使节,参与颜色革命、跨国冷战。
布热津斯基就是这个人才旋转门的受益者。他以学者身份出场,却得以深度参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设计,更在卡特总统时期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直接走向执行前台。此后,他虽未再担任如此重要的公职,却始终对民主党高层的外交政策设计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旋转”过程中,他既参与了阳谋的论战,又参与了阴谋的执行。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相关著作中对落子点从不避讳,却从来不解释如此布局、取舍的战略实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阴谋和阳谋的平衡把握。
所以,大棋局,无论是1.0版、2.0版,还是3.0版,确实都是一家之言,而非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轻视大棋局的理由,而要看到,这一家之言其实就是冰山一角,反应的是美国战略家群体的庞大体量和思维活跃度。故而,在评估一个大战略设计的价值时,决不能局限于其是否为当局所采纳,更要看到,这个设计是否激发了更强大的思维互动,是否为国家提供重要的战略备胎。
具体到前述三部著作,《竞赛方案》与《大棋局》是强联系,因为这两个方案都是以将俄罗斯彻底降级、彻底打出大国舞台为目的而设计的方略。但是,《大棋局》与《战略远见》的联系就较为隐晦,因为战略环境发生了更根本的变化,也就更不易看出其中的因革损益。
总之,方法可以不同,敌友可以变换,海陆关系、欧亚大陆的重要性、美国的地理位置,却是相对不变的常量。在布热津斯基看来,美国要做的,就是立足常量,影响变量,最终实现对全球事务的领导。
对此,我们不必认同其立场和目标,却不能不重视其思维理数和方法论,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读布热津斯基这种战略家的书,一定要结合战略环境的变迁,看透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反推其出牌逻辑,方能入室操戈,将其思想利器为我所用。否则就会陷入其字面含义的纠缠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为其牵引,替其背书,在不知不觉间忘记自己的目标和立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到这一步,也就是古人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作为与美国隔洋相望的新兴大国,中国如何形成自己的战略阳谋设计能力,与我们是否在制造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样重要,一样深刻影响大国博弈的进程和结局,值得每一位向往星辰大海的年轻人为之卧薪尝胆、斩将搴旗。
自战后改制以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美国国家战略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日趋重大的作用。在这个委员会内,目前最强大的两个派系,就是基辛格派和布热津斯基派。深度理解布热津斯基其人其书,是深度理解美国国家战略演变的重要线索。
如果说基辛格是战略阴谋大师,布热津斯基就是当之无愧的战略阳谋大师。《竞赛方案》《大棋局》《战略远见》,堪称布热津斯基的阳谋三部曲。
这三本书各有一个副标题,分别是:《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这三个副标题清晰地表现了美国面临的战略环境的变迁,不变的则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战略思维。也可以说,这是布热津斯基针对不同的战略环境,为美国量体裁衣打造的战略宏图。
本专题将立足这三部战略著作,剖析布热津斯基的三份大战略宏图,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大棋局1.0
说到布热津斯基的思想与学说,就不能不提他那部闻名遐迩的《大棋局》。说来巧合,今年恰是《大棋局》刊行20周年。这本书虽然在篇幅上很小,可在内容上却“很大”。一如这本书的销量很可观,但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
在《大棋局》一书中,布热津斯基虽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大棋局”这个概念,但其实真正的1.0版大棋局,早在其1986年刊行的《竞赛方案》中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部书中,布热津斯基开宗明义地阐明,美苏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竞争,更是两个帝国体系间的竞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国家为了全球优势而竞争。尽管这两个国家都被世人尊为超级大国,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苏联其实是一个军事力量尤其是常规陆战力量一枝独秀的国家,美国却是一个各项指标较为平均的综合性大国。故而,只要苏联不战胜就会失败,只要美国不战败就是胜利。
核武器的出现,杜绝了大国间的全面热战,无疑更有利于美国这种综合性帝国,而非苏联这种军事帝国。但是,苏联的战略家们从不甘心束手待毙。他们要努力发挥苏联的军事优势,不断改变棋局的力量对比。
于是,输出革命、代理人战争、低强度局部战争……就像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武器库,不断切割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其背后隐藏着的,则是苏联不变的地缘诉求:进入大洋。
也可以说,苏联的优势就是美国的劣势,苏联的劣势正是美国的优势。
苏联雄踞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带,可以四面出击,享有内线作战优势,既可伺机鲸吞,又可用“切香肠”战术稳步蚕食,从而得寸进寸、得尺进尺,是典型的陆权巨无霸的代表。
美国却远离欧亚大陆,常常感到鞭长莫及。但是,美国控制海洋,这恰是苏联的致命伤。由于地球表面的70%为水体所覆盖,因而控制海洋,就是控制全球机动自由,控制全球物流网。
与俄罗斯相比,美国的优势在于其控制海洋
自彼得大帝时代,俄国的战略家们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能拥抱海洋,俄国永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俄国虽然在北冰洋上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奈何受技术限制,无用武之地。所以,彼得大帝的毕生功业,就是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其后继者则不断向黑海出海口冲刺。可是,无论是波罗的海还是黑海,都是封闭的海。俄国要想实现质变,就必须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获取优质海岸线和不冻港。正是在这三条线上,形成了从沙俄到苏俄时代不断的战略传承。
美国要做的,就是用围堵战略困住这个国家,使之与大洋绝缘。也只有全面封堵,方能加剧这个帝国内部的脆弱性,最终不战而胜。这不仅是对付苏联的方略,也是对付所有欧亚大陆上一切图谋冲向星辰大海的陆权强国的方略。
在这个全球性竞争中,欧亚大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美苏争霸虽然是全球范围的,但有其中心重点:欧亚大陆。这个大陆是这场争夺的地缘战略的焦点,也是地缘政治的目标。”“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支配了全球。”
美苏争夺欧亚大陆的竞争,一开始聚焦在欧亚大陆的两端。
在西线,双方立足铁幕进行对峙,形成了北约与华约对抗的基本格局。在东线,美国则发挥海空军优势,打造岛链战略,阻止苏联在太平洋方向获得不冻港。
波斯湾地区
到布热津斯基著书立说的时代,美苏争霸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微妙却深远的变化。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的不断攀升,使得里海-波斯湾资源圈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随着英国撤出苏伊士以东地区,印度洋成为巨大的战略真空,苏联海军随之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同时,在大陆上则出现了苏印联手、阿富汗逐渐变成苏联势力范围的新情况。
相形之下,美国的主要盟友、基地和海外驻军几乎都在欧亚大陆的两端,而这些盟友越来越需要波斯湾的石油资源。也可以说,欧亚大陆的中央地区,日趋成为美国布防最疏松之处、盟友力量最脆弱之处,又是苏联的主攻方向——通过出兵阿富汗,联络印度,扶植缅甸,苏联显然正在进行一次向印度洋的全面冲刺。正是在这个状态下,布热津斯基继欧洲第一战线、远东第二战线之后,提出了著名的第三战线概念。
这条战线首先是防止里海-波斯湾资源圈为敌对势力控制,其次是阻止苏印会师,最后还要防堵苏联获得印度洋上的开放性海岸线和战略性不冻港。正是这三条战线,将欧亚大陆分成了四个战略区块:线内的苏联帝国和线外的三个围堵区。
美国要做的就是以围堵战略困住苏联,同时用接触战略渗透苏联,最终不战而胜。在围堵的过程中,形成了关键节点上的“要害国家”。如何甄别并形成对相关国家的控制,就成了国家战略时间表上分清主次轻重的重要依据。
大棋局2.0
重估欧亚大陆:苏军退出阿富汗、美军赢得海湾战争与苏联全面解体,标志着前述战略设想的完美实现,但整个战略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解体制造了大片权力真空有待填补,南部战略区却因为极端主义的崛起和苏联的退潮,日趋碎片化、火药桶化。但是,欧亚大陆的战略重要性丝毫没有降低。对此,布热津斯基在1997年刊行的《大棋局》中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
“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看一下地图就会知道,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约75%。它的企业和地下矿藏在全世界物质财富中占有大部分份额。欧亚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四分之三左右也在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国家。排在美国后面的六个世界经济大国都在欧亚大陆。公开的核大国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不公开的核国家也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并有意谋求地区霸权和(或)全球影响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所有可能在政治和(或)经济上对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欧亚国家的力量加在一起远远超过美国。”
1989年,苏军从阿富汗撤军
在历史上,“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并力争成为全球性大国”。因而,“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当年美苏争霸,就是为了阻止苏联一统欧亚大陆。如果苏联解体的结局是产生了比苏联更可怕的对手,形成了比两极格局更难解的局面,那就很难保证美国笑到最后。
换言之,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业已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了一场比快的竞赛——是美国还是周边国家先填补苏联解体制造的真空地带,将画出下一阶段大国博弈的起跑线。
也可以说,《大棋局》其实是在一个没有苏联的世界里,为美国绘制的2.0版大棋局宏图。
布热津斯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作为一个远离欧亚大陆的国家,美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的战略宿命。这种远离,既是美国的最大优势,也是美国的最大劣势。其弱点在于容易遭到孤立,优点在于便于制衡。
当年大英帝国就是通过扮演离岸平衡手玩转了欧洲棋局,进而玩转了全球棋局。作为放大版的英帝国,美国现在要通过更高明的制衡战略,玩转欧亚大陆。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在书中所说的,“美国如何驾驭管理欧亚大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果美国直接和相关国家拼抢苏联解体制造的真空地带,空间劣势就会被放大,同时,美国的力量则会被稀释,最终一无所得,甚至处处激起反感乃至反抗。所以,更高明的策略是,通过利用本地国家之间的矛盾,间接达成美国控局的效果,只要不出现新的苏联,只要局面在美国掌控之中,就是美国的胜利。
四个战略区设计:要想玩赢这场制衡游戏,第一步要先看清棋盘。
布热津斯基在书中感叹,“对美国来说,幸运的是欧亚大陆太大,无法在政治上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辽阔和分裂,为美国的介入提供了极佳抓手。但同时,也是因为这种辽阔性,使得参与这场棋局的国家并非两个或两派,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属性。美国的巨大力量,是改变这些国家间关系的有力砝码。然而,如果放得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故而,在看清棋盘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在棋盘甄别棋手。
在“要害国家”的基础上,布热津斯基这一次更精确地区分出两类国家:
第一类国家是地缘战略棋手国家,指的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致影响美国的利益的国家”。
第二类国家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这类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
随着形势的变化,每一类国家的名单都不是固定的。布热津斯基认为,当下存在五个最重要的地缘棋手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五个最重要的地缘支轴国(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
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布热津斯基进一步将欧亚大棋盘划分为四个区域:中央区、西部区、南部区、东部区。将这个分区和《竞赛方案》中的分区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深刻的连贯性。
由于苏联的解体,中央区明显缩小了。同时,其他三个区域在向中央伸展的同时,相互间的边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竞赛方案》的第三条战线,当年并不包括阿富汗、中亚的五个斯坦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土耳其。原因在于,除土耳其外的其他国家,当年或是苏联的一部分,或由苏军控制,同属于大苏联帝国,而土耳其则是北约的一员。《竞赛方案》的第一战线,是沿着华约和北约的对峙线划分,所以把土耳其包含在了第一战线之内。
现在,中央区和东部区几乎各被一个棋手大国所控制,这两个国家就是俄罗斯与中国,西部区则存在着两个互相制衡的棋手大国——法国和德国,在南部区与东部区的交界处,则活跃着第五个棋手大国——印度。南部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缺乏主导性地区强国,而且正酝酿着极端组织泛滥的大潮,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日趋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巨型巴尔干。
在这个新环境中,布热津斯基要利用苏联解体、极端伊斯兰势力崛起,引导欧亚大陆上的各强国,围绕里海-波斯湾资源圈展开向心竞争。一向与伊斯兰势力关联深厚的土耳其,就不免和阿富汗、五个斯坦国、三个外高加索国一起进入南部区了。
至于《竞赛方案》中的第二战线,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美国获得了虚线所显示的政治安全边界,但是,美国从未放弃实线所代表的军事安全边界,从而为《大棋局》中分裂东方预设了伏笔。
于是,《竞赛方案》中围绕苏联帝国展开三个围堵区的设计,就变成了围绕欧亚大陆巴尔干圈层展开的四个战略区设计。
五大战略任务:在明确了前述一个目标(掌控欧亚大陆)、两类国家(地缘战略棋手国、地缘政治支轴国)、四个区域(中央区、西部区、南部区、东部区)之后,布热津斯基为美国设置了五大战略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继续挤压俄罗斯。
布热津斯基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依然是美国最大的地缘对手。所以,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持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活动空间,最终将之降服,安置进美国的霸权秩序之网。
为达到这个目的,美国不仅要联合其他四个地缘棋手国家一起挤压俄罗斯,还要善加利用乌克兰、阿塞拜疆、土耳其三个地缘支轴国家——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将在根本上动摇泛斯拉夫统一运动的合理性。一个拥有了新的油气管线网的阿塞拜疆,则将彻底改变苏联时代的资源流向结构,最终让里海资源直接进入西方世界,从而降低当地国家对俄罗斯的依赖。土耳其则是实现新油气管线网络联通的重要中转站,又肩负着黑海守门员的重要任务。换言之,布热津斯基列出的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中,有三个是针对俄罗斯的。
但是,这种挤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等于帮助俄罗斯周边国家顺势扩张,无异于美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垮了苏联,这些国家却摘走了大部分果实。所以,接下来的三个任务就至关重要。
阿塞拜疆是高加索南部地区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
第二个任务是,阻挠法德联合,掌控西部区。
欧洲各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面临美苏中印等陆地大国的崛起,越来越感到自身的渺小,急于抱团取暖。法德和解的实质即在于此。所以,美国要想方设法阻止欧洲统一,管控欧洲的发展方向。
对美国而言,非常有利的一点在于,因为历史的原因,法德对欧洲的定义并不一致。法国更注重南进,整合北非法语区。德国则注重东进,整合传统的德意志文化势力范围。
美国要做的就是利用二者的矛盾,由美国来扮演欧洲合理边界的划定者,进而掌控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限度,实质是要利用法德矛盾控制欧洲,进而掌控西部区,影响中央区。既要利用欧洲各国挤压俄罗斯,还不能允许欧洲趁机做大,这就是布热津斯基的底牌。
第三个任务是,阻挠中日冲突,分裂东部区。
面对中日美战略三角,很多美国战略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像利用法德矛盾那样利用中日矛盾,实现美国的控局。然而,布热津斯基却不赞成这种选择。
不赞成的原因,《大棋局》书中语焉不详,但可以顺着其思维逻辑进行逆向推理:
欧洲问题的实质是,法德要通过联合来根本改变现实世界中的权力结构,所以,美国要阻挠其合作。但在远东,中日根本不存在合作问题,恰恰有一个对抗尚未彻底完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太大,其潜力和空间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而日本又是一个如此令人不放心的国家——不要忘记,历史上日本就是利用了英俄矛盾崛起,又最终摧毁了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帝国,也曾短暂建立一个巨型帝国。
一旦中日对抗启动,就必将倒向剧烈冲突。即便短期内两败俱伤,但从历史上看,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复原能力极强的国家。率先复兴的那一个,就将成为无可置疑的东方霸主。故而,无论哪一方获胜,都对美国不利。换言之,通过挑拨中日冲突进而牟利的做法,虽然有短期的战术收益,却存在长期的战略风险。
最好的做法就是维持中日和平现状,让中日之间的最后一战永远不要发生,从而自动分裂东部区——不再让日本扮演一个东部区内的捣蛋分子,而是将日本及其周边岛链、海域,从东部区中永远分裂出来,进而引导中国西进,形成中俄在中亚五国的持久地缘竞争。这样,美国就可以在看好日本、协调中日矛盾的同时,灵活利用中俄矛盾达成控局。
为达此目的,他一再强调:削弱在日驻军的做法和放任日本扩张的做法,都是错误举动。绝对不能再让日本成为有明确势力范围、不受管控的地区大国,但可以给予其全球大国的荣誉,由美国带领日本多参与全球事务。随着日本逐渐走出较小但较精确的“远东”,进入更大但也更模糊的“亚太”,日本的力量自然受到稀释。同时,东部区也随之分裂,使得美国可以更自如地处理美中关系。
至于中国,则可以做日本不能做的事情——在远东获得自己的势力范围,做地区大国。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和美国在势力范围边界上达成共识——在岛链防线前适可而止,且不能以战胜日本为头号战略目标。
第四个任务是,利用南部区的全球巴尔干化,推动欧亚大陆上的各强国展开向心竞争。
离岸制衡战略成立的基本前提,是美国牢牢控制海洋。故而,所有企图冲向大洋的大陆国家,都是美国首要封堵、打压的对象。同时,要引导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欧洲列强,展开进军南部区的向心竞争——这些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里海-波斯湾的油气资源,又都承受着南部区的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威胁,有充分的理由深入经营这个地区。
相形之下,美国绝对不能深入南部区,但又要确保美国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前沿存在,从而若即若离地隔岸观火,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地投注资源,通过改变具体的国家关系和国家发展方向,让自身成为控局者。这些国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展开一场独特的竞争:看谁能在美国的朋友圈里挤得更深。
如果前述四个任务发展顺利,美国就可以考虑启动第五个任务: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展出一个新的地区组织,进而在推动前述各国向心竞争的过程中,将这个组织深入覆盖整个欧亚大陆,最终全面改造甚至替代联合国——在他看来,联合国代表的是1945年的权力关系和治理需求,早就过时了。
《战略远见》:大棋局3.0
按照《大棋局》的战略规划,美国无疑应该重新强化两翼,削减中央,从东西挤压俄罗斯,进而推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俄罗斯等地区强国,围绕里海-波斯湾资源圈展开向心竞争。美国只要稳坐钓鱼台,进行制衡分化,即可稳稳控局。
这个设计一度为美国政府所采纳。但是,“9·11”及其之后的一连串剧变,却彻底葬送了苏联解体制造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在2012年刊行的《战略远见》一书中概叹的:“由于民众对世界历史与地理的无知,追名逐利的大众媒体利用公众的恐慌心理,帮助善于煽动宣传的小布什政府,用八年时间将美国变成了一个四处炫耀武力的国家。‘反恐战争’成了外交政策的代名词,美国很大程度上未能制定一个能够在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维护自身长远利益的战略。由于上述原因,美国在21世纪的新兴挑战面前几乎毫无准备。”
“小布什总统任期中代价高昂的单边主义,导致了中东长达10年的战争,以及总体而言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脱轨。2008年的金融风暴,几乎使一场灾难性的经济萧条加速到来,从而促使美国和西方许多国家突然认识到,自己在未受管制的贪婪面前的系统性弱点。”
美国的系统性弱点: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21世纪的新兴挑战”,一个是美国内部的“系统性弱点”。如不能深刻理解这两点,就难以深刻理解布热津斯基的2.0版大棋局。
事实上,比恐怖主义和俄罗斯更让西方世界不安的,其实是中、印两个东方人口大国的复兴,以及那个藏在美国身后韬光养晦、非我族类的日本。
这可不是布热津斯基的一家之言。早在1999年,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编纂的跨世纪年度“全球战略评估报告”中,已经把俄、中、印三国列为有可能对美国的全球利益和战略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未提及俄罗斯对美国的威胁和不利影响。到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出台,俄罗斯居然彻底消失,而只剩下中、印被列为全球最大权力变量所在。对日本的猜忌、防范,更是从未远离美国决策层。
美国的系统性弱点,则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国家债务不断增加且终将不堪重负。
2.金融体系存在缺陷。
3.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流动陷入停滞。
4.国家基础设施破败不堪。
5.公众对世界极其无知。
6.政治体制日趋僵化且党派色彩浓厚。
尽管黄金时代去而不返,六大劣势严重影响了“美国梦”的全球形象,但美国还没有变成破铜烂铁。布热津斯基指出美国的六大劣势后,又强调了美国残存的六大优势:
1.整体经济实力依然占优。
2.源自企业家文化和卓越高等教育机构的科技和创新能力。
3.人口基础相对雄厚(包括总量、出生率、老龄化程度、吸引和同化移民的能力)。
4.反应性动员能力。
5.独特的地理位置。
6.包括人权、个人自由、政治民主和经济机遇在内的一整套价值观。
他尤其强调:“美国的建国原则影响深远,经济模式极具活力,人民与政府关系良好。这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制度是美国在全球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展示出美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才能重新恢复其历史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吸引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剔除掉这些话语的立场色彩,实质是布热津斯基要立足文化优势、价值观优势,整合其他优势,改造劣势,打造一个新棋局,也就是3.0版的大棋局。
既然1997年的世界格局已经远去,就要让地球转动起来,换一个视角再看世界。这一转,就转出了《战略远见》第一章的第二幅插图——跨大西洋联盟:
接着,布热津斯基将地球又转了一下,画下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美国主导的,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大西方阵营,占据了全球人口总量的15.9%,世界总产值的46.3%,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7%。这个阵营首先是引领全球文化的核心圈,同时又是全球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进而再形成一个强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就可以无敌天下,实质是要让世界变相回到甲午战争之前西方掌控世界的旧格局。只不过,当时的“西方”局促在欧洲一隅,群龙无首。现在的“西方”则更大、更具活力,而且有了明确的领导者——位于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国。
这就像一个特权俱乐部,内部可以适当展开有限竞争,但首先要在美国老大的带领下,共治非西方世界。
美国四大战略任务: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美国要完成如下四大战略任务——
任务一:立足自身的六大优势,克服六大劣势,实现复兴。同时立足文化共性,对外再打一场文化整合战争。
肢解苏联,靠的就是文化战,只不过那是一个以破坏性、肢解性为主导的文化战。这一次略有不同。苏联解体的现状还要努力维持,但同时要更加发挥美国文化的融合威力,形成新的大西方阵营。
任务二:改造欧盟。
改组欧盟,是因为欧盟大而无当,又不思进取——对外不配合美国的全球秩序维持,无所事事;对内追求“一种由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从摇篮到提前退休)的生活方式”,造成与经济增长无关的公共债务越来越大。
结果就是,欧盟已经丧失了利用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拖后腿的队友,但同时又抱着个大欧洲的梦想不放弃。如果有一天真振作起来,又会从根本上动摇美国全球霸权的承重墙。所以,欧盟要重新找回历史上的战斗、进取、创新性格,但又要接受美国的领导:“在经济上,欧洲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参与方;它的人口和对外贸易远超美国。然而,欧洲仍然只能在半统一的西方当中,通过其与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经济联系,更具体的是通过北约的联系,充当美国的低级地缘政治伙伴。”
任务三:改造土耳其与俄罗斯。
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半西方国家,退一步就会演变成非西方国家,进一步则可以进入西方阵营。在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代表伊斯兰势力,与基督教世界进行长达六个世纪的对抗,后来又因其世俗化而成为欧洲防范苏联帝国迂回欧洲和极端伊斯兰势力渗透的前沿据点。俄罗斯本是西方的一员,在皇室政治时代,一度深度融入欧洲大家庭,长期活跃在欧洲列强俱乐部内,既对内竞争霸主地位,又对外一起瓜分世界。
如果美国能将这两个国家改造成功,不仅将戏剧性地改变全球力量分布,而且将历史性地重塑“西方”,还可以利用土耳其与俄罗斯在“西方”内部更有效地制衡法、德、意等老盟友。同时,还能构筑起针对伊斯兰极端势力的防波堤。
故而,确保土耳其的世俗化、俄罗斯的西方化,是未来美国全球战略的两大重点。其中,对俄罗斯的同化改造尤其困难。
深度改造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希望,在于普京之后的俄罗斯出现一个乐于深度西化的新领导人,同时又要严防俄罗斯得寸进尺,将计就计,重新变成新的苏联。
布热津斯基尤其担心,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地缘要点上伺机扩张。但是,他表述得非常巧妙,为了强化世界秩序离不开美国的印象,他在《战略远见》中说,“一旦美国衰落”,俄罗斯就会在前述三个点上发力:
“在成功扩张格鲁吉亚的情况下,俄罗斯很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地迫使阿塞拜疆就范。面对重振雄风的俄罗斯,阿塞拜疆绝不会公然反抗,欧洲也将面临更大压力,不得不接受俄罗斯的政治日程。”
如果美国力量显著衰落,就将“为俄罗斯提供一个不冒任何风险,便可吞并白俄罗斯的大好契机。俄罗斯仅需动用小规模部队甚至无须动武便可达成目的,除有损其负责人的地区大国的形象之外,无须付出任何代价。与格鲁吉亚不同,白俄罗斯既得不到西方的军事援助,也得不到西方的政治同情。没有美国的支持,欧盟不可能做出回应,而对一些欧洲国家而言,白俄罗斯的前途命运与它们没有多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将陷入极大的被动。中欧国家处于害怕俄罗斯今后得寸进尺,可能会要求北约采取行动,但随着美国的衰落,北约要作出强有力的集团回应将难上加难”。
乌克兰则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断刺激俄罗斯,使之“丧失耐心而仓促施压,西方又对此置若罔闻,欧盟周边将可能陷入混乱”。
所以,单纯的文化融合并不足以确保政治合作,还必须通过地缘控制、内部改造等多种方法,才能确保一个美国领导的大西方阵营。
任务四:维持旧南方,打造新东方。
美国重塑西方需要时间,更需要好的战略环境。这个环境的底线是:美国重组西方之前,不能出现大的干扰因素。美国重组西方之后,不能出现足以与之抗衡的同级别对手。故而,南部战略区要继续保持欧亚巴尔干的动荡属性。同时,要站在亚太的尺度上,重新划定东部战略区的范围。
因为重塑西方的需求,将必不可避免地从美国的核心盟友圈层中舍掉韩国和日本。这只是时间问题和表述问题,但舍不得的却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性。
在2.0版的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更多是立足中美日三角,分裂东部区,维持地区和平,进而无限拖延一场有可能促生一个海陆双元强国的地区冲突,同时还要形成中美联手挤压俄罗斯的陆权合作,以及美日联合维持亚太海上秩序的海权合作。
可是,今日世界时过境迁。俄罗斯已经利用“9·11”提供的反恐红利,事实上重返大国舞台。潜在的东方对手中却又多出个印度。事实证明,印度也是一个很善于见缝插针的国家。他同样利用了反恐红利,与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各国眉来眼去,更利用了奥巴马“重返亚太”的机遇,变“东望”为“东进”,加速介入太平洋事务。
面对这种新格局,布热津斯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对俄罗斯改为文攻武卫的同时,要在东方同时平衡三个大国的压力,不能允许其中任何一个成功,甚至不能允许其中任何两个深度结盟去搞垮或搞乱第三个,更不能允许这三个国家全面结盟,又不能让这三个国家全面大混战——那样有可能诱惑俄罗斯南下,吸引极端伊斯兰势力东进,从而造成全球局势彻底脱离美国掌控。
所以,必要的时候,可以抛出日本,让中日印搞三角制衡,但美国要确保三国间的斗而不破,最终在这种复杂的制衡再制衡中,形成一个更稳定、更少冲突的新东方,从而让美国有时间、有精力去融合出一个驾驭世界的更大、更具活力的新西方。
到新西方君临天下的那一天,就是全世界政治家都必须学会看以北冰洋为核心的世界地图的那一天,也是破碎的非西方世界蛮夷化、边缘化、附属化的一天。
读懂战略阳谋,洞悉美国棋局
通过对三版大棋局的追溯,可以发现,布热津斯基作为美式旋转门制度的成功者,其著述即是对过往美国战略的高度凝练和独特反思,同时又为未来的美国战略建言献策、运筹帷幄。
反之,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上,最终形成的行动,必然是经过复杂的部门过滤、糅合了决策者风格与随机应变的混合品。布热津斯基只是诸多构想提供方之一。在卡特政府时期,布热津斯基因为身居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要职,对美国国家战略的观察较为真实、深刻,建议也较多得到采纳、推行。
苏联解体后,布热津斯基虽然退出一线,但仍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其2.0版大棋局一度影响了美国的外交举措。但是,“9·11”事件、小布什的错误举措、普京的趁机翻盘、安倍的浑水摸鱼,彻底葬送了2.0版大棋局。
布热津斯基的3.0版大棋局,能否为特朗普所用,无疑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在卡特政府时期,布热津斯基身居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要职
事实上,特朗普上台背后的“通俄门”,和他一再展示要大力度改善美俄关系,无不预示着大国关系的重新洗牌即将开始。然而,由于国内舆情的反弹,和“通俄门”事件的纠缠,才使得特朗普放缓美俄和解的过程,甚至在朝鲜问题上抛出中美合作的橄榄枝。
这些貌似矛盾的举动,其实是转型期美国战略的内在纠结的表现。如何从反恐战争浪费的10年中走出,仍是美国战略家们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无论美国未来如何行动,我们通过对布热津斯基思想的梳理,都要先从中学会深度理解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阳谋。
阴谋就像扑克牌游戏中的底牌,绝对不能让对手看穿,但真翻开了,基本上人人都能理解。阳谋则像围棋中的落子,每一步都是光明正大、天下皆知的,可真能明白如此落子的意义的人,永远是少之又少的。
正因为说穿了大家都能懂,所以要保密。而那些亮出来你也不懂的,就可以不必保密。
在现实国际战略中,既有阴谋的成分,也有阳谋的成分。阴谋主要与动机和手段相关,即你究竟为什么做这件事,以及你会用什么手段做这件事。阳谋则和做什么有关,即如何在目标和手段之间找到具体行动的落子点。
阴谋的好处在于可以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缺点是难以充分动员,限制了基层主动性,更限制了讨论、完善的可能性。结果很有可能是,两三个人在密室里搞出了一个,或自以为高明,其实愚不可及,或确实高明,却无法得到国人的理解和呼应。这还是两三个人身在庙堂的情况,假如这两三个人不在庙堂之上,而是在江湖之远的地方密室私语,就有可能彻底沦为不为人知的自娱自乐。
阳谋的缺点就是阴谋的优点,阳谋的优点也正是阴谋的缺点。
阳谋家要做的事情,可以昭告天下,公开出版。如果你不能达到和他们同级别的思维高度,看一万遍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下棋。而且,正因为可以公开出版,所以可以公开讨论,不断完善,激发更强大的思想不断汇集。
在任何国家,能看清未来的人方能占据先机。然而,这洞察未来、占据先机的人,往往在江湖之远的地方。不幸的是,江湖的特点永远是龙蛇混杂、泥沙俱下,而且蛇远远多于龙。比平均素质,庙堂人永远胜于江湖人,而且远远胜于。但比某个具体领域的最高值,往往是江湖人胜于庙堂人,而且是远远胜于。
如何让那极少数的江湖龙凤,超越江湖骗子的万千杂音,脱颖而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整套人才使用的旋转门机制,这里首先是一个内部的人才竞赛、方案竞赛的公开化招标过程,而非自以为高明的暗箱操作、任人唯亲。故而,阴谋论往往成为无能者的遮羞布,一如阳谋设计永远是强者的倚天剑。
但是,凡是威力巨大的剑,都是双刃剑。正是麦金德、菲格莱为英帝国竭尽忠诚的思想,激发了德国同行豪斯浩弗的反超,险些葬送了英语世界的霸权。同样,正是在麦金德、菲格莱与豪斯浩弗的基础上,美国同行斯皮克曼开启了新的边缘地带论,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基辛格与布热津斯基。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军事领域。一战后,正是英法内部先行者们关于机械化战争的思考,激发了德、苏同行的灵感,形成了德国的闪电战与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同样,英美在航空技术和航母列装上走在前列,可第一个成功运用航母集群战术痛击敌手的却是日本海军。
这就提醒我们,思想激发不仅在一国之内展开,也在国际层面展开。然而,如果因此就取缔阳谋的生存空间,那就不免因噎废食。
实际上,国际层面的激发和互相激发,是一个复杂的长期互动的结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拉采尔的新地理学说,老毛奇、俾斯麦的实践,岂不也早已激发了英语世界的同行?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科学、艺术领域。
也正是这种长期互相激发,使得人类的智慧不断向高阶段发展。那种闭目塞听,先堵住自己人的嘴,又不屑于也不善于倾听别人声音的人,是自掘坟墓的人,永远无法进入国际间深度智力互动的阳谋竞争层面。同时,那种以为可以堵住自己人的嘴,同时窃取别人思想的人,则是自作聪明的人,等于是永远只嚼别人吃过的馒头,因缘巧合,或能成功于一时,但终将彻底戕害本国的核心创新能力与高端学习能力。最终,国家之间将出现一个断层,形成两类截然不同的国家,一类是通过密切互动形成强大创新力的国家,一类是不能或不愿参与互动的国家。这后一类国家,往往走上闭门造车、出门翻车,或整天超车却突然发现别人不再用车的不归路。
二战结束后,中情局,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以兰德公司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智库的制度化、网络化,既是美国对战略决策程序的完善,更是对人才流动链条的完善。
民间战略人才可以通过智库进行旋转,可以成为情报分析员,可以成为战略设计师,还可以做五角大楼的顾问,甚至成为驻外使节,参与颜色革命、跨国冷战。
布热津斯基就是这个人才旋转门的受益者。他以学者身份出场,却得以深度参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设计,更在卡特总统时期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直接走向执行前台。此后,他虽未再担任如此重要的公职,却始终对民主党高层的外交政策设计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旋转”过程中,他既参与了阳谋的论战,又参与了阴谋的执行。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相关著作中对落子点从不避讳,却从来不解释如此布局、取舍的战略实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阴谋和阳谋的平衡把握。
所以,大棋局,无论是1.0版、2.0版,还是3.0版,确实都是一家之言,而非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轻视大棋局的理由,而要看到,这一家之言其实就是冰山一角,反应的是美国战略家群体的庞大体量和思维活跃度。故而,在评估一个大战略设计的价值时,决不能局限于其是否为当局所采纳,更要看到,这个设计是否激发了更强大的思维互动,是否为国家提供重要的战略备胎。
具体到前述三部著作,《竞赛方案》与《大棋局》是强联系,因为这两个方案都是以将俄罗斯彻底降级、彻底打出大国舞台为目的而设计的方略。但是,《大棋局》与《战略远见》的联系就较为隐晦,因为战略环境发生了更根本的变化,也就更不易看出其中的因革损益。
总之,方法可以不同,敌友可以变换,海陆关系、欧亚大陆的重要性、美国的地理位置,却是相对不变的常量。在布热津斯基看来,美国要做的,就是立足常量,影响变量,最终实现对全球事务的领导。
对此,我们不必认同其立场和目标,却不能不重视其思维理数和方法论,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读布热津斯基这种战略家的书,一定要结合战略环境的变迁,看透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反推其出牌逻辑,方能入室操戈,将其思想利器为我所用。否则就会陷入其字面含义的纠缠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为其牵引,替其背书,在不知不觉间忘记自己的目标和立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到这一步,也就是古人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作为与美国隔洋相望的新兴大国,中国如何形成自己的战略阳谋设计能力,与我们是否在制造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样重要,一样深刻影响大国博弈的进程和结局,值得每一位向往星辰大海的年轻人为之卧薪尝胆、斩将搴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