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演唱:包美圣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当歌迷们跟着包美圣唱这首《兰花草》,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词作者会是现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 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 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 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 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这首校园歌曲曾风靡大陆和港台,原是胡适晚年所作诗歌《希望》的第一节。
胡适确“从山中来”,原本是个安徽绩溪深山村野的孩子,“带着兰花草”,也是有案可稽。笔者来到胡适故居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整个村子陷入雾霭朦胧之中。故居装饰的图饰乃为兰蕙组成的 “纯兰”世界。遥想当年:胡适在兰的幽香中开卷展读,9岁时便偷读《水浒传》等小说,在书斋中不敢读,往往借上茅厕机会偷看。有一次母亲发现了,批评他 说:“字是孔夫子造的,要敬惜字纸,你拿书到厕所里去看,那是践踏字纸,得罪了孔夫子,如若得罪孔夫子你就变得不聪明了。”
几十年后,胡适仍感动地称母亲为“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父亲过世时,胡适才3岁,但胡适上蒙馆开蒙的几部教材,都是父亲生前为他编选订就的:《学为人师》、《原学》和《律诗六钞》。
1917年12月30日结婚那天,胡适挥毫自题婚联:
三十夜大月亮 廿七岁老新郎
胡适结婚时已经27岁,刚刚受聘为北大教授,当称老新郎;江冬秀28岁,更是老新娘了。新房里,有12扇落地隔扇门,上面满是阴刻的兰草,气韵生动,格调清雅,据说是徽州墨模高手胡国宾的作品。
胡适希望村中有人为他的婚联配对凑趣。上庄不失为诗礼之乡,一个叫胡毓蛟的族人,挥毫配对:
出亚十三年 周游六万里
胡适留美7年,但他13岁由母亲做主,与14岁的小脚姑娘江冬秀订婚,从胡适赴上海求学的时候算起,正是13年,而江冬秀空阁守待,侍候婆母13年,堪称美谈,所以有“十三年”一说。“六万里”系指中美往返的里程。
《希望》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胡适漫漫情感路,步步惊心、磕磕绊绊,可他终究是兰花君子。
1914年,远赴重洋的胡适结识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古生物学教授的千金韦莲司。1933年6月18日至10月5日,胡适三度赴美,43岁的他跟48 岁的韦莲司再度相逢。韦莲司在1933年9月13日的信中写道:“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在9月27日致胡适的信中,她又写道:“你已经全然 地了解我了,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 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身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留美岁月中,另一个叩开胡适爱情心窗的是才女陈衡哲,只是硬生生杀出个任叔永。尴尬的是,任叔永是胡适多年的好友,温文尔雅的胡适彰显了“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的清境,称陈衡哲为“最早的同志”。
兰为君子之香,胡适有君子之风,不知他温和、雍容的性格,是不是与这满室的兰草有关?
上庄村头的杨林桥是胡适早年的恋人曹诚英退休后捐钱所建。曹诚英比胡适小11岁,同父异母的三姐是胡适的三嫂,两家关系亲密。曹诚 英喜欢兰花,1918年胡适回家乡时,她随口说了一句“最好从北京带些兰花种子来”,胡适记在心上,当真带了来。曹诚英十分感激,一直铭记在心。
胡适把1923年春到6月24日三个多月与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清修寺的同居生活称为“神仙生活”。 8月25日陈衡哲离开烟霞洞,特地写信给胡适:“敬问你和曹女士安好,真正打扰你们了。”
同年10月4日,胡适收到汪精卫的来信。汪精卫曾应徐志摩之邀与胡适等同游杭州,他见曹诚英伴胡适而行,看出其中隐情,所以在信中 附了一首小诗《晓烟》:记得江南烟雨里,小姑鬟影落春澜。“小姑鬟影”便指曹诚英。胡适很喜欢这首诗,把它粘贴在日记上。10月11日夜,胡适把徐志摩拉 到他住的沧州别墅闲谈,问徐志摩:“我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冒险?”
曹诚英怀上胡适的孩子,使得回到北京的胡适不得不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到厨房一手拿菜刀,一手抱住大儿子祖望,同时怀抱小儿子思杜说:“你要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儿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儿子不要了!我们母子三人就这样死在你面前!”此后胡适不再提离婚了。
曹诚英比胡适多活了11年,她的墓孤零零地立在家乡的村口,那里是胡适回乡的必经之处。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 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
演唱:包美圣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当歌迷们跟着包美圣唱这首《兰花草》,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词作者会是现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适。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 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 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 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 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这首校园歌曲曾风靡大陆和港台,原是胡适晚年所作诗歌《希望》的第一节。
胡适确“从山中来”,原本是个安徽绩溪深山村野的孩子,“带着兰花草”,也是有案可稽。笔者来到胡适故居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整个村子陷入雾霭朦胧之中。故居装饰的图饰乃为兰蕙组成的 “纯兰”世界。遥想当年:胡适在兰的幽香中开卷展读,9岁时便偷读《水浒传》等小说,在书斋中不敢读,往往借上茅厕机会偷看。有一次母亲发现了,批评他 说:“字是孔夫子造的,要敬惜字纸,你拿书到厕所里去看,那是践踏字纸,得罪了孔夫子,如若得罪孔夫子你就变得不聪明了。”
几十年后,胡适仍感动地称母亲为“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父亲过世时,胡适才3岁,但胡适上蒙馆开蒙的几部教材,都是父亲生前为他编选订就的:《学为人师》、《原学》和《律诗六钞》。
1917年12月30日结婚那天,胡适挥毫自题婚联:
三十夜大月亮 廿七岁老新郎
胡适结婚时已经27岁,刚刚受聘为北大教授,当称老新郎;江冬秀28岁,更是老新娘了。新房里,有12扇落地隔扇门,上面满是阴刻的兰草,气韵生动,格调清雅,据说是徽州墨模高手胡国宾的作品。
胡适希望村中有人为他的婚联配对凑趣。上庄不失为诗礼之乡,一个叫胡毓蛟的族人,挥毫配对:
出亚十三年 周游六万里
胡适留美7年,但他13岁由母亲做主,与14岁的小脚姑娘江冬秀订婚,从胡适赴上海求学的时候算起,正是13年,而江冬秀空阁守待,侍候婆母13年,堪称美谈,所以有“十三年”一说。“六万里”系指中美往返的里程。
《希望》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胡适漫漫情感路,步步惊心、磕磕绊绊,可他终究是兰花君子。
1914年,远赴重洋的胡适结识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古生物学教授的千金韦莲司。1933年6月18日至10月5日,胡适三度赴美,43岁的他跟48 岁的韦莲司再度相逢。韦莲司在1933年9月13日的信中写道:“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在9月27日致胡适的信中,她又写道:“你已经全然 地了解我了,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 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身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留美岁月中,另一个叩开胡适爱情心窗的是才女陈衡哲,只是硬生生杀出个任叔永。尴尬的是,任叔永是胡适多年的好友,温文尔雅的胡适彰显了“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的清境,称陈衡哲为“最早的同志”。
兰为君子之香,胡适有君子之风,不知他温和、雍容的性格,是不是与这满室的兰草有关?
上庄村头的杨林桥是胡适早年的恋人曹诚英退休后捐钱所建。曹诚英比胡适小11岁,同父异母的三姐是胡适的三嫂,两家关系亲密。曹诚 英喜欢兰花,1918年胡适回家乡时,她随口说了一句“最好从北京带些兰花种子来”,胡适记在心上,当真带了来。曹诚英十分感激,一直铭记在心。
胡适把1923年春到6月24日三个多月与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清修寺的同居生活称为“神仙生活”。 8月25日陈衡哲离开烟霞洞,特地写信给胡适:“敬问你和曹女士安好,真正打扰你们了。”
同年10月4日,胡适收到汪精卫的来信。汪精卫曾应徐志摩之邀与胡适等同游杭州,他见曹诚英伴胡适而行,看出其中隐情,所以在信中 附了一首小诗《晓烟》:记得江南烟雨里,小姑鬟影落春澜。“小姑鬟影”便指曹诚英。胡适很喜欢这首诗,把它粘贴在日记上。10月11日夜,胡适把徐志摩拉 到他住的沧州别墅闲谈,问徐志摩:“我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冒险?”
曹诚英怀上胡适的孩子,使得回到北京的胡适不得不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到厨房一手拿菜刀,一手抱住大儿子祖望,同时怀抱小儿子思杜说:“你要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儿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儿子不要了!我们母子三人就这样死在你面前!”此后胡适不再提离婚了。
曹诚英比胡适多活了11年,她的墓孤零零地立在家乡的村口,那里是胡适回乡的必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