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hursday 27 March 2014

當中國的硬道理碰上臺灣的小清新

假如沒有「中國」,世界是什麼樣子?具體而言,假如在東亞的這塊土地上,沒有中國大陸這部分,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會是什麼樣子?易言之,中國大 陸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東亞諸國的政治現狀。許多政治議題看似是內部的、易解決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存在,就變得異常複雜而充滿了不確定。
過去幾年來,臺灣媒體已經注意到臺灣問題中的「中國因素」。支持與中國發生緊密關係的一派,寧願把中國視為一個像韓國、日本那樣的正常國家,既然全 球化之下跟誰做生意都是做,為什麼不能跟中國做?尤其是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的大市場?讓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而警惕與中國發生緊密關係的一派則認 為,中國沒有放棄併吞臺灣的目的,應該拒絕那些以經濟面目出現的統戰行為。
或有人說,何以認定其為統戰?只吃虧不佔便宜,這在國際貿易關係中是不正常的,除非是想占更大的便宜,否則無以解釋。2012年選舉中的大陸因素, 明眼人都看得到。一味給臺灣人民讓利的大陸政府,多年來始終相信經濟因素是一切問題的決定因素,只要在經濟上與臺灣密不可分,自然在政治上不會吃虧。在更 大的範圍內,比如新疆和西藏,也是同樣的GDP邏輯。
「崛起的中國」的這種邏輯,甚至改變了冷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國的海外投資、援助與貿易,很多是精心設置的政治棋局。比如以在非洲的投資和援助換 取關鍵時候的聯合國贊成票或者反對票。這種行為跟黨國的核心利益相關,在臺灣問題上也是如此。我相信臺灣的執政者不會不知道,只是飲鴆止渴而已。
這種「夾心巧克力」的構成是不可分割的,本來就無法把「糖衣吃掉,炮彈退回」。臺灣如果要與中國大陸做生意,就要承擔伴隨經貿利益同來的統戰風險, 如果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只顧眼前經濟利益,那民眾的對政府的質疑再平常不過。現在看來,馬政府其實並沒有做好這個準備。這次臺灣學生反服貿協議就與此相 關。
從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大陸的對台政策雖多有變化,但大體是根據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綱領,對台、對港政策都是經濟優先,以 經促政。過去的三十年,幾代中共領導人擘劃了一個「硬道理」的藍圖——逐步培養香港、臺灣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依賴到離開中國大陸,實體經濟就要承受巨 大風險的程度。
在2005年兩黨複交以來,「和平統一」的政治性宣告被「和平發展」的經濟話語代替,甚至「兩岸聯手,賺全世界的錢」這樣赤裸裸的話語都可以公開說 出來。這其實很像賭博,高收益當然有高風險。臺灣如果完全依賴大陸市場,固然可以賺錢,可是,除了錢呢?大陸給臺灣的是不是只有錢?有沒有別的東西?套句 2008年選舉前蕭萬長說的話:「笨蛋!問題是經濟!」可是反問一聲:「笨蛋,問題只是經濟嗎?」
馬英九在經濟領域這幾年可一點也沒辜負對岸友党的期待,這當然有其必要性,但並非只能如此。「發展是硬道理」,在臺灣遭遇了「小清新」的反對。一些 臺灣朋友認為臺灣的服務業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複製、不可代替的特徵。比如濃郁的人情味兒,獨具特色的巷弄小店,精緻的創意產業,其背後有轉型以來二十多年的 多元文化的價值支撐,如果被簡單的叢林法則和實用主義所代替,傷害的是多年以來的文化價值成果——這恰恰是臺灣人轉型後最引以為豪的東西。
我們看到,士林王家的案子,美麗灣的案子,大埔事件,在在顯示出發展主義遭遇到的瓶頸。佔領立法院與大埔事件中佔領內政部,差別很大嗎?其實是一樣 的。民選政府也有其不可靠、不可信任的一面。當發展主義與主流價值、社會公義衝突時,要必須阻止民選政府的GDP衝動。那種「吃飽了飯就是人權」的說法, 是把人民當豬來養的政府的認知。
學生佔領立院雖然違法,但根本是為了保護憲政,守護價值。學生們對於服貿協議後臺灣的政經前景感到憂心,以程序正義的名義杯葛,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問 題。假如一個憲政體制無法阻止政府去做一部分人民不願意做的事情,那只是這個體制有漏洞。我相信學生們有自己的底線,民主政治的最大好處不就是可以說 「不」嗎?我比較反感那類指稱學生「違法」的觀點。一個在法治程序 之下不能解決的問題,那一定是只有「違法」才能表達。
我並非鼓勵「違法」。一則是,違法者當然知道違法及其後果,並且沒有證據顯示他們不願意承擔後果,只是他們非如此不足以表達觀點。二則是,立法部門 未能阻止行政部門的一意孤行,立院作為人民選舉的制衡行政部門的民意機構,當然必須尊重民意或者部分民意。重大締約行為不經民意機關審議,這是民主體制的 巨大漏洞。
但這樣說對臺灣又太苛刻。假如大陸與臺灣是「國與國關係」,對外締約必須經立院審決。但目前兩岸關係處於不確定的非戰時的敵對狀態,締約無須立院, 行政部門可以行政條例「備查」然後頒行之。這難道還不是「中國因素」嗎?正是兩岸的「特殊關係」,使得締約這樣的重大政治行動無須考量民意。
從現實情境說,臺灣無法忽視中國大陸而獨立存在。但如果兩岸以這樣的「模糊關係」繼續發展緊密關係時,臺灣的憲政架構就會遭遇嚴重的衝擊,許多事件 無法以對等國家關係處理,導致攸關國家前途的大事決定權僅僅操諸執政黨幾位高層之手。當然,假如沒有中國大陸,這個體制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有海峽問題這個 大帽子在,臺灣永遠不會有正常的國會政治。事情於是回到了原點:臺灣的定位問題。
我再假設一個場景,假如大陸經濟垮塌,無法為臺灣提供GDP貢獻,國民黨還能當選嗎?一些臺灣民眾還會這樣反對嗎?假如這一天真的會到來,那麼臺灣、乃至香港,有沒有做好準備?如果把「中國崛起」當作自身發展的前提乃至唯一前提,請問,會不會比北京對中國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