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8 September 2014

感觉单位招的毕业生一届不如一届



所在单位是一个设计院,大型的国有设计院,其是一个中层,他说这些学土木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国内土木、建筑四大名校。
他的感慨获得了不少共鸣,其余人士也在微信群里陆续吐槽。基本的说法就是:做事主动性不够;个性太强,集体观较弱;专业基础越来越差;想跳槽随时跳槽,眼高手低。
这个观点貌似以前70后也此吐槽过80后;80后也如此吐槽过90后,那么,为何人们总有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呢?(至少在专业度上)
这个问题笔者留在后面回答。而是先回到昨天的问题上。昨天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笔者详细看了下,总体感觉比以前进步不少。比如取消体育、艺术类加分等等。
但是,技术性的改革仍然无法面对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上大学值不值就成为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尤其是摆在部分偏远农村父母的面前。
教育在中国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也一直印刻在无数家长的心目中。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赢得了大片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状况比比皆是,勇于尝试在市场拼搏的个体户们赢得了 财富,也赢得了拿固定工资的老师、医生、工程师们的羡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专业技术及人才的需要使得人们再次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这一 波“读书无用论”就此消停。
那么,为何现在企业中层抱怨一代不如一代,一届毕业生不如一届呢?这其实和现在部分农村地区沉滓泛起的“读书无用论”是一脉相承的。
1、现在大学的教育已经较为脱离实际社会需求,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在学校仍然接受的是传统的理论式教育,所以导致一届不如一届的说法有市场。
2、大学扩招后,的确招的学生越来越多,包括一些名校。整体来说,学生平均“素质”的确有所下降。一代不如一代的(一届不如一届)的说法可以理解。
3、精英教育转向为普通教育。上面这位中层是上世纪80年代受到的名校高等教育,那个时候能在其所读的大学就读,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其本身也是受到的是精英教育。但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工厂化流程生产出来的学生,整体来说和精英教育有一些差别,或者说差距。
上面3个理由初步解释了一届不如一届的原因(但实际上,后浪推前浪,经过社会的熏陶,后浪最后还是比前浪强,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说差距主要在高校培养阶段)
那么,为何部分农村出现读书无用论呢?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增加,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激增等,使得现在大学生开始自降身价,同未接受过高 等教育的普通工人一起进入劳动市场竞争。而一个未受过任何职业训练的大学生同一个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民工相比,其显然并不占据优势。因而,在农村地区, “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大学无用论”再次回潮,并呈蔓延之势。
1、对于部分农村家长而言,高校投入过高,但收益较小,自然有个比较
过去,农村学子寄望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跳龙门”,从而完成自身命运的转变。但现今的高考,公平性已经不如从前,而自主招生、特长生等措施显然进一步 打压了其升学的空间。不断上涨的学杂费对于经济条件不佳的某些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有的家庭甚至就此背负沉重的债务。而巨额花费完成学业后,却 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对上大学的作用产生怀疑。
如今在重点高等院校完成四年学业,普遍需要4万元或更多。而二本、三本、高职高专院校学费只会更多。心如明镜的家长面对高昂的费用和可预期的低回 报,自然会在心中有一本账。不读大学,精通一门技术,成为熟练工人,四年下来或可赢得更多回报,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了。面对农村普遍的低社会保障水平, 家中多一个经济来源,更是能够帮助日益年迈的父母。
2、高校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大学毕业并非就代表好收入,仅仅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但很多家长难以接受
面对“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各方都有各方的见解。一方认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尽管在短期中应届生可能不如熟练工人工资 高,但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潜质,对国家未来发展更为关键,对此,不可以唯工资论而短视。另一方则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也是要进入就业市场的,而实 际的工作磨练更能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也更多,且是否读大学也要考虑具体的家庭状况,社会就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必须转变原先那种读完大学 当白领,坐办公室的就业观念。
3、现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毕业生收入很多没有职业学校的学生高
另有一种观点也相当流行,即如今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怪当初的高等院校扩招。不可否认,高校扩招后,某些院校随意扩充专业,扩大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跟 不上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但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不是过高,而是太低。我国大学生人口占比为8%,世界中、低收入国家大学生平均比例为 24%,更不用说美国的35%。为了保障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高等教育不可废止。
事实上,由投入产出比不匹配而出现的“读书无用论”,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化不平衡,而这又根源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 面的缺陷。就业市场上大量缺乏的是熟练的装配工、水电工、木工、快递员,而供给过剩的则是大量的文职打字员。就业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使得近些年既有大学 生表示找工作难,工资低,又有大量高薪蓝领岗位表示找不到人。
这背后,其实质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地位的缺失。大学扩招后,大量文科类的万金油专业应运而生,而与之相比,在德国等国家,职业教育在教 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通过在课堂的理论与在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整个 国家经济能力的飞跃。而在中国,大学的精英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成功的代表,而若考上了高职高专院校,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
幸而,中国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据此前的《新闻联播》报道,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高校改革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将合理配置现有高校资源,同时让企业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一线人才待遇,从而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地位,让其不再低人一等。而教育部也应出台相关措施,如校企联办、学费减免、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与职业学校及学生以支持。
4、农村里分出的金凤凰遭遇了现在流动上升难的问题,这个以前相对少出现
人才的流动性与上升通道的确比以前更难了,这个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其实不仅是农村,在城市,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
总之,教育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效用,对于许多寒门学子而言,高等教育仍然是其改变人生命运轨迹的一重要机会,“读书无用论”与“反智论”不可取;但读书可读有用之书,接受职业教育,走向就业岗位,亦是一种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