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6

中国GDP总量居第二,青年就业却艰难


中国青年一代中的精英,不少聚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年有不少反映他们生存状态的报告文学、电影问世,“蚁族”成为他们很不喜欢的标签。并非他们乐意留在这些城市挣扎求存,而是在中国的数百座城市中,几乎只有一线大城市才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二线城市的人就需要拼爹、拼家族关系了。三线城市与小城镇的生活状态,只能用“无所事事”与“绝望”两个词来形容。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里那对重庆沙坪坝与湖北宜昌的白描,就是当代中小城镇青年的生活状态。于建嵘贴切地将中国那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依然失业的青年称为“底层知识青年”。
在机会最多的北京工作与奋斗,几乎是中国青年一代的最高理想。今年9月共青团北京市委编著出版《中国式奋斗》一书,描绘了北京青年一代的生活状态。这本书的出版源于2013年10月北京团市委启动的“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该调查历时一年半,共回收了10.8万份问卷,调查了22类青年群体,对六千多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北京青年分成了五个区别明显的圈层。出生于北京的“原住型”户籍青年(占比31.5%),“迁入型”户籍青年(占比14.5%,有好的教育背景,在体制内单位工作)。“门槛型”流动青年,多为在京居住八年以上,收入水平在整体青年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上的青年群体,占比约7.1%,其中相当部分供职于新闻出版、媒体娱乐、非公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等体制转轨型单位或其自身是自由职业者。“普通型”流动青年为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的青年,占比33.3%。“流动人口二代”,出生在北京或小时跟随父母到北京,占比6.9%,是“已经北京化”,但又无法成为“完整北京人”的群体。
从全国各地进入北上广的青年当中,只有少数精英能进入体制内工作,大多数人只能在京漂流,其中少部分能力极强的精英青年,能在新闻出版、媒体娱乐、非公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中谋职并获得较好待遇。但这类职位只有北上广才能提供,尤其是兼具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因其资源集中,最具优势。离开北上广这些机会之地,他们将无用武之地。更多的青年只能苦苦挣扎于北上广社会的底层,在“蚁族”中淹留。这些人有段时期曾因生活艰难而逃离北上广,但最终因家乡所在的二三线城市没有机会,又回流大城市,继续漂流。
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首都与大城市,几乎都是该国青年的寻梦之地,只是这梦越来越现实,最后仅与就业有关。中国的海归学成回国,不少人也只能低薪就业,几乎就是当代中国青年陷入无梦时代的缩影。
中国学者于建嵘将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称之为“底层知识青年”,认为他们缺少出路,与改革开放形成的排斥性体制(我称之为“身份型社会”)有关,“官二代”和“富二代”在破坏着社会基本的公平和公正规则。这种破坏正在动摇“底层知识青年”心中的公平正义理念,引起对立情绪,底层知识青年将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于建嵘没说出来的事实是:许多底层知识青年认为只有结束中共一党专制的社会主义体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
出国吧,国外的机会无论如何也比中国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