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3 January 2018

逃离上海滩

最近一篇《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的自述文章在网上流行开来,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逃离北上广深的大讨论。文中,对老家的一切满是鄙夷,对北京是充满了感情,读罢整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其中透露着一股浓重的矫情,什么在老家吃不到海底捞、肯德基之类的,什么老家的人充满各种肥料气息,几乎融入不了……
全文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对于家乡的感情,而满是对北京的摇尾乞怜,难怪乎很多人读完了之后不是感觉扎心了,而是觉得这篇文章是不是某个中介枪手所写的,毕竟一个对家乡没有丝毫感情的人实属罕见。
有人说,逃离北上广深,逃得掉的是肉体,逃不掉的是精神,逃得掉的是高房价,逃不掉的是底层身份。不管怎么说吧,曾经在一线城市里求学,求职或者生活过的人们,想要离开时,确实存在着种种的不舍和遗憾。离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去在一线城市的一切,身份、工作、资源,人们不舍一线城市里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遗憾没能尽早扎下根来,为自己的未来甚至下一代占据一个优势的区位。
但去年底离沪返乡的一位同事,他甚至放弃了已经到手令人羡慕的上海户口,在跟笔者告别的时候深谈了一次,他对大家想当然认为的那些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解析,让我这个在沪十多年的新上海人听完后相当吃惊,毕竟他才来上海不过五年!原话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主要的意思和观点还时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最近的上海人口数据发布出来,让我再一次联想起了那一晚把酒浇离愁之后的深谈。
先说一声房价吧,这是逃离北上广深话题的源头,要不是因为高得离谱的房价,很多才俊应该也不会轻易选择走,但事实就是高房价碾压了很多人的理性和梦想。他说,像他这样“来晚了”的年轻人,想要扎根在上海滩太难了,这个我深表认同。关注这个公众号很久的老铁们应该还能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简单算过一笔账,举的例子是上海外环外闵行区买房的例子,详细的不赘述了,算下来大致就是对于一枚刚毕业没多久的青年来说,想要买房必须得到父母百万以上的现金支持,必须有每月两三万的税前收入,才能勉强够买一套80平左右的小两房作为扎根的根据地。
他说,他们家在中部的二线城市,虽然家境还算不错,但是掏出一百万以上的现金还是有难度的,需要找女朋友家里凑,需要找亲戚借,如果这么做,不仅背负房贷,背负首付的欠债,还欠下了大量的情债,不仅掏空了父母一辈子打拼而来的积蓄,而且还要搭上自己这个小家庭未来至少十几二十年的收入。想想父母也就快要退休了,自己的事业虽然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可能性,但是背负的压力实在太大,马上面临着结婚的一大笔开销,未来还有父母的养老钱,养育孩子的开销,想想也觉得如果在上海未来不会有太乐观的景象。
其次,对于大家都舍不得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他的看法也让我震惊!我不曾想到一个来沪这么点时间的小伙,竟然对这些问题都有理解和研究。他说,他在外租房认识了几个朋友,大家平常聊天和身边的案例是他观察这些问题的立足点。上海当然聚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但是绝大多数分布在市中心比如黄浦区(包括卢湾区),老静安区,杨浦区,徐汇区等之类的地方,闵行的房价已经够让人受不了的了,市区的那些地段根本不是普通新上海人可以考虑和企及的,按他的原话说,“把我全家卖了都买不起啊”。所以,优质的教育对普通的新上海人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望,更多的成为一种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对照,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未来自己的孩子成长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地带,即使有户口,对口上的顶多也就是菜市场小学,而那些费用高昂,还需要打鸡血面试才能录取的民办学校根本不敢想!
对于医疗资源,的确,上海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著名医院,比如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孩子看病的医院也很多很赞,比如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等等,但是你深入思考一下,如果普通的感冒发烧拉肚子疾病,需要每次都跑这些高大上,看病队伍排到大门口的大医院去折腾吗?更多的时候,还不是选择地段医院或者离住址近一点的综合性大医院吗?比如在闵行南部片区,大家还不是都往某某大学附属医院跑吗?这个医院不是也经常出一些治错病,判断错诊疗方向和治死人这样的医疗事故吗?真正需要依靠大医院的能有几次?当然啦,我们最好一辈子都不用进大医院看病,平安健康才是福气啊!退一步讲,哪怕某一天,很不幸,家人亲属的确需要进大医院看病了,需要住院,那么请问,你一个住在闵行区的人,每天来回奔波去医院照顾家人吗?以上海交通的尿性,开车不现实,地铁人挤人,公交站站停,如果需要跨区照顾,光路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足够让人奔溃了,到了医院还能安心照顾病人?所以最后还不是跟外地的来沪病人家属一样,要在周围的小旅馆和民房里将就一下。当然这些都只是表面的,他进一步说,关键的关键是,在我们这种行业,在我们的人际圈,认识一些具有医疗资源的朋友的机会微乎其微,更多到时候只能求助于同事,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与医生搭上关系,现在看病排队又是那么困难,你说你身在上海,其实与外地人何异?他这样的诘问,真的把我问懵了。最后,他总结说,上海的优质资源确实很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居于社会中下层甚至是底层的穷苦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意义呢?正如上海很富庶,各种商品和服务很到位,但是我们自己兜里没钱,那些高档的商店和场所,对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一样。
接下来,他聊了聊上海的人口问题。据他观察,上海最近两年的外地来沪人口应该是在净流出的,看看身边的例子就知道了,很多人回了老家,还有的去了苏杭,畸形的房价逼得人们纷纷离开,让新来的,后来的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关于人口,他对上海的未来感到非常担忧,不是新人不来了,或是次新人离开了,而是上海的老龄化问题太严重了,他租住的一个老小区里,出门抬头低头,到处都是老年人在活动在锻炼在跳舞。具体的数据他没有去查询,但是他觉得上海是他在中国呆过的三个大城市中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这里我要作个补充,按照2016年的人口统计,上海市总人口的平均年龄是41岁,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二,第一的是居于东北的某个人口净流出大省。
他说,这么高比例的老年人,让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并不看好,的确,上海的平均寿命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的,老年人的比例和数量也是非常高的,所以社会的养老供养负担很重。据他观察,上海之所以没有像北京那样在二十天里为了调控房价连下十几道令牌调控,最后房价应声下落,跌幅超过一成,而上海只是念来念去满篇经文,也就做做样子搞了个紧箍咒罢了,所以只是有那么一丁点的调整,并没有北京那么夸张。为什么?因为北京的人口负担轻,而且很多央企都归口在北京,北京不是那么强烈的需要依靠房地产来解决养老问题。而上海不一样,上海的老龄化那么严重,很多上海老人的子女还都出国生活了,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怎么安排,他们依靠什么?除了那些机关退休的公务员,拿着高额养老金,享受着公费医疗,很多工薪阶层个的养老金也就够生活开支,那么人到晚年,生老病痛是很正常的,很多饮食起居也需要有人照顾,资金从哪里来?本身这么大体量的老年人数量对财政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上海可没有像北京那么多的央企归口。老龄化这么严重,怎么办?依靠房地产啊,高的房价可以让那些家庭陷入困境的老年人通过出租房屋,置换地段差一些的房子等手段,来获得经济来源,获得养老的资本,而这些资金的来源正是需要吸引源源不断的外地大学生来解决,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收割后来者(韭菜)。可怜这些新来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孝顺和供养自己的父母长辈,却要为上海老人的养老问题实打实的付出自己全家的积蓄和未来二三十年的辛勤劳动。不觉得可悲吗?更何况,人口的萎缩和可调配资源的减少,未来等我们这代人在上海退休的时候,养老金估计会少得可怜,钱全部被当下的老人“透支”掉了。想一想吧,去年毕业季的时候,上海的两位大佬破天荒第一次前往上海两座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给毕业生上形势教育课,挽留外地的学生,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啊,没看懂这个信号吗?如果上海真的那么吸引人,如果上海的人口结构不是存在问题,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何必放下身段去劝毕业生留沪与上海共享发展繁荣呢?说道此处,我竟无言以对。
最后,他说从个人感觉上他不喜欢上海人,他觉得上海人虽然总体上都是好的,他也没有要攻击上海人的意思,但是上海人群体中的一些特征还是让他觉得难以忍受,最核心的就是计较。他说后来他跟其他朋友交流后也想明白了一些,当年国民党撤退的时候,榨干了上海的财富,绝大多数的资本家和有钱阶层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上海小市民,工人阶层,包身工和佣人保姆等,当下的很多老人都是他们的子女,父母亲大人从小所教育的勤俭,节约,精明,让他们受用一生,但也难免落入斤斤计较的俗套,所以他不喜欢,更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他选择离开。
他对上海观察了五年,却似乎比我这个在上海生活了十五年的人看得更深更透更长远。当然我并不是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他的一些思考和见解的确在人云亦云的社会里显得难能可贵。
通过走的人的视点,我们发现,逃离上海滩并不是无的放矢和无病呻吟的,我们既看到了他们现实的无奈,也看到了上海未来的隐忧。而这,远比那篇卖掉北京500万房产的心灵鸡汤来得更实际更引人深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