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unday, 8 April 2018

诗词中的四大喜事,看完心情大好


或许你每天看到的诗词是这样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又或许是这样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高蟾《金陵晚望》
于是,有些读者反馈,为什么总发这些忧愁悲伤的作品呢,就不能来写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吗?
当然可以,只是太少
其实,不仅限于古诗词,从我国整个文学史来看,感人至深的还是那些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写穷苦与愁恨的作品。这大概与我国古代社会乱离,民生多艰,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忧患意识有关。
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对此有较好的总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看悲伤的诗词,过乐观的生活。悲伤并不是让你消极失落,而是让你拥有一颗活泼的心,一个善感的灵魂。
那么诗词中的喜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一、金榜题名之喜
古代男子实现理想抱负的一个重要门径就是科举入仕,然而并非所有有真才实学之人都能顺利进入仕途。著名的苦吟诗人孟郊就是一个典型,他两试进士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放榜之日,他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正值春风骀荡、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诗人考中进士,遂了平生所愿,他心中的欢畅之情是难以抑制的。他喜不自胜,跨马疾驰,打算一日之内就把整个长安的繁花看尽。
句中的‌‌“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又是诗人脸上洋溢的喜悦之情;而‌‌“得意‌‌”,既有登科后的扬眉吐气,也有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这两句是所有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之人的共同写照。
二、久别重逢之喜
古代交通条件不便,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每一次离别就有意味着再难重聚,因此,久别重逢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许久不见,不期而遇本应该高兴,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又为重逢增加了一丝悲的成分。所以,诗词中的惊喜往往是悲喜交加的: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相别十年得以重逢,实属不易,这珍贵的相会是值得人高兴的。他们或许一起回忆其十年之前的畅饮之事,充满了温馨幸福。然而这欢娱只是一时的,又或许只是表面上的,他们最多的还是悲伤。
悲伤的是时间飞逝,人事全非,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整个人都变得苍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摆在眼前,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
三、获罪遇赦之喜
安禄山攻陷长安后,王维被捕,并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王维因在叛军任过职,按理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王维才得宽宥。他心中感戴皇恩,写下《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这首诗: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诗人遇赦心情舒畅,看到花儿仿佛也被人的喜气所感染,一齐含笑开放;听到啼鸣,就好像鸟儿也懂得人的欢心,而纷纷飞来歌唱。花自然是不会因人而‌‌“笑‌‌”的,鸟也不会因为人的欢快而‌‌“唱歌‌‌”,诗人用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来写自己的喜不自胜之态,十分生动形象。
四、天降甘霖之喜
中国古代经常发生旱灾,如果没有良好的救灾措施,会造成局部地区人口锐减,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危及王朝存亡。在这种情况下,天降甘霖无疑是全国的一大喜事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据记载,在诗人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这美妙的雨声,就感到无限的喜悦,这喜悦的背后恰恰反映了诗人崇高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诗人的笔下,春雨不再是冷漠的无情之物,而是一位温柔体贴的女子。她不想打扰正在入睡的人们,所以,等到夜深她才悄悄地降落下来,滋养着整个干涸的大地。‌‌“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表明春雨是有心‌‌“润物‌‌”,无心讨‌‌“好‌‌”人们,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诗人妙笔生花,热忱地表达了对无私春雨的赞美和热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