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26 July 2021

若沈元不死,前途无量


沈元


1

对于今天的北大学生,沈元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未名湖畔那些意气风发、步履匆匆的学子们,几乎没有人知道,六十多年前,在同样的地方也曾行走过一名意气风发、步履匆匆的学子,他就是沈元。

 1970418日,沈元在北京被枪决。703月到4月,和他一样先后被枪决的北大同窗还有:中文系林昭,外语系顾文选,哲学系黄中奇,化学系张锡琨 1938年,沈元出生于上海一家书香门第,父亲沈昌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镇江县县长,后在抗战时期主持修建滇缅公路,功勋卓著,因"涉历巨险,忧劳至疾"而病逝。母亲何天予,早年毕业于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位汉语言学家。姑母是协和医院医学博士,姑父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主任、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20095月,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沈元遗著《〈汉书补注〉批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为其写了序言。世人这才知道,原来沈元与家世显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为表兄弟。 沈元小时候很孤独,不到一岁,父亲便随政府撤离到了西南,不久母亲也带了哥哥姐姐去了重庆。他太小,就留下来跟着奶奶。到抗战胜利,家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故,父亲在後方因公殉职,母亲带着兄姐归来,沈元已经7岁了。 

2

沈元从小学习优秀。1955年,沈元以高考文史类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学习中国古代史,专攻秦汉史。

 17岁的沈元志向高远,刚进学校,他就踌躇满志地对同学说:我们就是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沈元的放言高论、出色学业,常常招来异样的目光。 他的同学郭罗基是历史系55级党支部书记。全年级分三个班,沈元在一班,郭罗基在三班,一班的党员常常向他汇报沈元的问题。二年级时由于专业调整,郭罗基被调到了一班,他发觉,沈元之所以成为问题人物,是他才华出众,遭人妒忌。沈元被人指责不靠拢党组织,他却对郭罗基个人很欣赏,说:"我们班上只有郭罗基是有人性的共产党员。" 五十年代,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是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主要意见有三种: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战国封建论,以翦伯赞为代表秦汉封建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把三种主要意见都囊括了,但首先是肯定了西周封建论,故此论颇为时髦。 北大学生大多是翦门弟子,受其影响都认为西周封建论最没有道理,战国封建论理由也不充分。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那么长?这个难题激励了研究,史学界为此开了不少讨论会,发了不少论文。沈元从初中开始就思考这个问题,对秦汉史兴味甚浓,大二写学年论文,他的选题是《论汉武帝》。 沈元长相清秀,面皮白净,常穿灰布中山装,戴近视眼镜,一副典型的书生模样。他整天忙于学业,要看大批的参考书,还要做许多的摘录,是那种天才加勤奋的学生。沈元每日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就是到图书馆自修,他说:我走进图书馆,就像饿牛进入水草地。

3

1956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後,召集全体代表连夜开会,作了《个人崇拜及其後果》的长篇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问题。一时间,国际上对斯大林议论纷纷,引起强烈反响。

 沈元不仅学习勤奋,还心系天下,关心时政要闻。这年2月,他在阅览室里看到一份《工人日报》,上面用英文全文刊载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看到斯大林在肃反中大开杀戒,受害者达七十万人之多,他非常震惊。当时大学生大都选择学习俄语,不能阅读英语报纸。沈元在中学学过英语,就借助字典摘译了部分内容,供同学们私下传阅。 看了沈元的翻译私货,宿舍里每天晚上都在议论斯大林的问题。经过深入思考,沈元提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揭露的事实,为什么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苏联史》中都看不到?哪样的历史是信史?沈元的看法很有见地:中国封建王朝的史官还能秉笔直书,社会主义时代为什么不能写信史?斯大林为什么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干了坏事为什么能够长期隐瞒?赫鲁晓夫只是谴责个人崇拜,没有触及根本。沈元认为,根本上是制度问题。沈元提出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大家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使命: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学家?谁来继承太史公的传统赫鲁晓夫的二十大报告,在国内是绝对保密的,只传达到高级干部,老百姓不得与闻。沈元却将它翻译出来,供人传阅,真是极为冒险。1956年,全社会贯彻"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双百方针,是难得的思想宽松的年头,这大概是当时沈元没有被追究的原因。 1957年春天,毛泽东和各级党委千呼万唤,鼓励知识分子大鸣大放,要求党外人士提意见。得风气之先的北大学子,没有等待邀请,在519日这天,自己就开始鸣放起来。沈元与四二三号宿舍的同学,即在历史系宿舍外面贴了鸣放标语,办了壁报《准风月谈》,批评某些党员和党支部压制鸣放。 沈元支持鸣放,却不同意一些人煽动情绪,"搞得燕园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在辩论台上多次与同学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北大在按百分比划右派时,潜心学问、深钻故纸堆的沈元,因为平时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与某些激进党员进行辩论,仍然被划为了"右派"。上级认为,"他其实早就是右派了",认定他的《准风月谈》是向党进攻。追溯到他翻译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私下的评论,指控他"恶毒攻击社会主义时代",进一步将他定性为"极右"。 不久,沈元被开除学籍,发配到北京西郊劳动改造。那一年,他才19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4

19571960年,沈元和其他的右派同学一起,去京西门头沟斋堂劳动。那里是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北大党委书记史梦兰的家乡,也是北大下放人员的劳动基地。斋堂分东、西二部,都是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子,历史系、中文系、数学系和物理系的下放老师和右派都在东斋堂。沈元听说要到斋堂去,事先查阅了各种地方志书,了解到明清时期,斋堂是京西重镇,曾设过"巡检司"。这是他的习惯,即使是去劳改,也忘不了收集资料。

 沈元和右派同学一起,先是修斋堂公路,抬石头。太阳出山上工,落山才收工,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又苦又累。后来有了人民公社,搞大跃进,入冬了,天天挑灯夜战,深翻土地,一翻就是三五米深。一日三餐窝窝头、苞谷粥,总也吃不饱。劳苦困顿,加上营养不良,沈元患了肝炎,这病从此伴随了他短暂的一生。 1961年,沈元劳改三年后回到北京。幸好有高级知识分子的姑母姑父,他们特别心疼他,收留他住进了北京东城史家胡同19号的家。

5

沈元被取消了学籍,不能再回北大继续学业。他"摘帽"后,开始在街道劳动。业余时间,沈元便一头钻进北京图书馆自学,苦心孤诣,埋头研究,写出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才华见识颇为卓著。恰巧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黎澍正在寻觅一位称职的助手,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刘导生推荐给他沈元写的九篇文章,黎澍读完文章,十分欣赏沈元的才华,认定沈元就是自己要找的助手。刘导生和黎澍都是有胆识且爱惜人才的领导,遂破格录用沈元为近代史所实习研究员。

 沈元一到社科院,便展露出他的才华。1962年第3期《历史研究》发表了沈元《<急就篇>研究》。这是一篇对汉代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进行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文章展现了作者对史学、文字学和音韵学的深厚功底和新颖的视角,在言必称阶级斗争的时代,此文如一缕春风,使人耳目一新,在史学界引起极大轰动。 很多学者对该文倍加赞赏。耿法称,沈元对《急就篇》的考订研究超越了同样关注此问题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从《急就篇》研究汉代社会的性质,更是前无古人。郭沫若读後称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史学大家范文澜读後也说:"至少比我写得好。" 接着,沈元在1963年第1期《历史研究》上又发表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的长篇文章。同年212日,《人民日报》从中摘录一万字,以《论洪秀全》为题,发了整整一版,这在49以后极其罕见,沈元再次博得满堂喝彩。一时间,从南到北的学者,人人争说沈元,由此而派生出"沈元道路"一说。 接纳沈元的历史学家黎澍说:"近代史研究如有十个沈元,面貌就能根本改观。"对一个小辈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实在是前所未有,何况沈元又曾是右派分子。此言一出,引起史学界极大的震动。这一年,沈元24岁,曾经的北大才子,已逐渐成长为历史学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处于众,谗必随之。北京大学历史系有人向中宣部控告称:沈元是右派,报刊这样发表他的文章,是公然宣扬白专道路,对抗党的教育方针,对担任党团工作的学生干部是严重打击。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发话,要学部就此问题进行调查。为保护沈元,息事宁人,在当时情况下,不再发表其文章是唯一办法。 之后,沈元又写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副主编丁守和看后,认为文章颇佳,便署假名"张玉楼"发表在《历史研究》上。正好《人民日报》让他们推荐文章,丁守和便将这篇文章和近代史所所长刘大年的《关于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起送往《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编辑以文章质量取胜,最终采用了沈元的文章。 有人知晓内情,知道"张玉楼"即沈元,便不依不饶,一直告到最高层,田家英只得向丁守和建议,以后少发他的文章。这一年,沈元25岁,功底深厚、文采出众,是史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64年,沈元利用故宫的材料,写了《中国历代尺度概述》。这次丁守和原本说不发了,但知道他写这篇文章下了很深的功夫,内容是关于科技史的,无关政治,且有很大实用价值。他不忍心埋没这样的好文章,最终还是发表了,用的是"曾武秀"的笔名。结果还是有人发觉了,反映上去,研究所党委书记找丁守和谈话,下了最后通牒:中宣部有通知,以后不准再发沈元的文章了。一个学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此被彻底封杀。

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学术权威相继被打倒。因为沈元的问题,不少人遭到牵连,受尽折磨。社科院周予同被打得跪在地上认罪,接纳沈元的刘导生、黎澍也挨了无数次批斗。

 专注学术治学的沈元,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年仅28岁,就被列入要打倒的"历史学界十大权威之一",除他之外九人,都是历史界大师级的人物。他和家人走到哪里,红卫兵就追到哪里。曾经接纳过他的研究所,将他扫地出门。他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姐姐早已自顾不暇,哪里还敢收留他? 沈元被抓去大会斗、小会批,还带高帽游街。每次挨完批斗回家,姑父就流着泪对他说:"孩子,你哭吧,你抱着我哭吧!"还说:"你进近代史所时,领导人向康生汇报,康生指示:你们要好好教育他。现在又指示,'你们要狠狠斗他'!" 19689月,沈元实在忍受不了批斗和躲藏,走投无路之时,竟然破釜沉舟,用鞋油涂黑面孔,化妆成黑人,闯进非洲国家马里驻华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与中国关系友好的马里大使不敢收留,通报中国政府逮捕了他。30岁的沈元,即刻便从历史学者沦为了阶下囚。 1970年,北京市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沈元是运动中的第三批遇难者。127日处决的"文革思想者"王佩英、马正秀等19人,是第一批遇难者。第二批是35日被处决的遇罗克、顾文选等19人。第三批就是沈元等10余人。沈元那年32岁,他想逃离那个时代,保存自己,继续历史研究,最终却因此丧命。 执行枪决两年后,他的家人才收到"枪决通知",因为执行枪决的人,要来他家中索取5分钱的子弹费! 文革结束,许多人获得平反。沈元的姐姐沈蓓和八十岁老母不断进京上访,要求查清沈元的问题。1980年春天,她们终于拿到一张正式平反通知:被告沈元……因现行反革命叛国罪……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〇年四月十八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本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决书。二、对沈元同志宣告无罪。" 儿子被杀十年后,沈元母亲拿着这份平反通知,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撕心裂肺地恸哭呼喊:"我不要纸,我不要纸呀!我要人!我只要活生生的人!" 沈元的一包文稿,在动乱中被研究所行政人员拿走,不肯归还。他的遗物就只有一部读过的《汉书》,满篇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用以补充前人的注解。因无人识宝,这部书才得以幸存。沈元的兄长沈荃、姐姐沈蓓,奔走数年,出资数十万,才使《〈汉书补注〉批注》最终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以告慰沈元的在天之灵。 参考资料:1、言正社《枪决的高考状元》2、《沈元之死》3、海杰夫《被处决的状元——"右派"沈元》4、郭罗基《一个人才,生逢毁灭人才的时代:哀沈元》5、何小权《北大天才学生沈元文革惨死记》6、雷光汉《关于沈元的一封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