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多响马,四川多袍哥,自古皆然。
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川渝一直是是非之地,似乎长时间只处在一个季节:多事之秋。无论是重庆薄王当政时的唱红打黑,还是近来一些四川权贵富豪纷纷涉罪落马, 都是例子。尤其有趣的是,在内幕曝光后,有心人还会发现,袍哥一词频频出现。有人认为,以“涉黑”之名被收审的地方富豪,和曾在巴蜀大地风行一时的袍哥组 织有着承继关系,并认为这是一种川渝独有的富于地域特色的情况,袍哥现象于是引人瞩目,令人好奇。
身为四川人,我自小对袍哥一词耳熟能详,并明白它只是方言中的常用词,更多地存在于巴蜀民间口语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言及袍哥,多数情况下,是针对个人的行为、做派和风格,语义的褒贬,随语境不同而有区别,而并非意味着此人是袍哥组织的一员。
哥老会与青帮、洪帮并列,是中国近代三大帮会组织,明末清初出现的民间秘密会社。袍哥即哥老会成员的俗称。现在一般认为,哥老会源自四川,后发展至云贵、湖广、两广,陕甘乃至新疆。
哥老会是秘密会党,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一直是清廷剿除的对象。但根植民间、立足江湖的袍哥,更多的是标榜传统道德、讲究袍泽情谊、宣扬江湖义气;不过, 袍哥们在政治上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从行径看,其中的多数人更像是一群愚昧盲从的蛮勇之辈,惯于以利益为导向的见风使舵,而其中堪称英雄,有益 于世道者,可谓凤毛麟角。一方面,清廷禁止和镇压的结果,是袍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袍哥也曾积极襄助清廷,比如,在清剿太平天国中成名的曾国藩麾下的湘 军将领、四川人彭玉麟及其众多部下,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袍哥;后来在义和团暴乱中,袍哥会众也积极响应老佛爷的号召,烧教堂、灭洋人。
不过,为清王朝敲响了丧钟的四川保路运动,袍哥厥功甚伟。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包括后来成为共和国国家领导人的张澜、吴玉章等,在属于同盟会会员的同 时,也都有袍哥名分;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四川首任督军尹昌衡,更将袍哥公口堂子设到了督军府,在官衙升起了大汉公的旗号,这堪称袍哥历史中辉煌的一页。
在四川地界内的辛亥革命,更有“袍哥革命”的别称。遍布全川城乡的袍哥组织,成为了推翻清朝的主力军。袍哥势力借此达到顶峰,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后,注册 登记成为合法组织,翻开了袍哥迅猛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此前以游民为主,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秘密会社和非法组织,时来运转,拆除了原来的藩篱,打破了行业和阶 层的界限,急剧壮大。在这一被称为“袍哥翻身”巨变中,史料显示,当时近60%以上的川人都参加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袍哥组织。仅重庆码头,职业袍哥即 有10万人之众。袍哥组织的合法化和公开化,还开启社会中上阶层人士加入袍哥组织,以及袍哥开始分流和多元化的先河。
从此有了清水袍 哥和浑水袍哥之分。前者不乏权贵名流,会众大都从事正当行业,雅人混江湖,多用软实力;本分人家入会,则多半是顺应时势,从众而为,以保家庭平安,求生活 稳当;浑水袍哥则不改流民匪盗本色,依旧做“棒客”、“棒老二”—巴蜀方言中土匪的别号。袍哥兴盛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现象,以及改变和塑形的民俗习惯,也自 此在盆地内有无远弗届之势。袍哥们推崇的道义畅行,甚至于许多袍哥黑话、隐语、暗号,逐步扩散于民间,演变成方言中的日常用语,至今盛行不衰。
民国时代是袍哥的鼎盛期,袍哥组织几乎渗入了社会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辛亥革命后,袍哥成为四川地方势力的代表,控制了社会,左右着政局。
国难当头,袍哥也有神勇奉献。抗战期间,350万川军开赴抗日前线,伤亡64万,这两者均居全国之冠,而被俘率亦全国最低,豪气和刚烈毕现。简而言之,这抗日正面战场上,每5位中国军人就有1位四川人,而他,就可能是一位袍哥。(四川军阀杨森就是一位袍哥,在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中,表现得也是豪气干云。)
换言之,断言四川多数家庭,都与袍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虚夸之言。就拿我自己说事,我出生在袍哥组织覆灭的时代,但我的外公,就是双凤驿的袍哥的 舵把子,人称陈舵爷。双凤驿是唐朝即开设的成渝古道上的驿站。据我母亲回忆,双凤驿方圆几十里内,但凡公私大小事有了纠纷,几乎都要靠舵爷排忧解难。而每 家甘蔗种植户,每年敬贡一升白糖,就是舵爷权势的红利;所幸陈舵爷死得早,再晚几年,就难免被当作一方土豪劣绅镇压。
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之一的俞培伦大将军,则是我父亲的表叔。俞培伦是留日学生,炸弹专家,曾参与刺杀清廷北洋大臣端方、摄政王载沣,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杀。他是否加入袍哥 未知,但其家族先后有9人加入同盟会,而至少他的两位叔叔俞汉之和俞彤甫,则既是同盟会会员,也是不折不扣的袍哥大爷和舵把子。
袍哥 组织以民间为基础,深植于本土,势力之强,常令权倾一时者也不得不侧目。1939年,国民政府转移至陪都重庆,数百万逃难同胞涌入,一时粮食紧缺,蒋介石 手令征粮。委员长手下的粮食部长因各地豪绅不买账不配合而急火攻心、无可奈何;蒋介石只好令军统头目戴笠拜会重庆袍哥的总舵爷石孝先求助。石总舵爷号令一 出,附近几十个县区的大米三天内大都航运到了朝天门码头。
袍哥作为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帮会组织成员的称谓,早已为历史所尘封。严格而 言,在上个世纪中叶,袍哥组织经历过政府登记,继而被当作反动会道门取缔之后,曾经的袍哥大爷、舵把子们,命运各异,有的侧身高堂,有的寄命参事室文史 馆,有的流亡异乡,有的成了阶下囚,有的被敲了砂罐(枪毙);而袍哥中的下层,则可以作鸟兽散一言以蔽之。
袍哥们往昔的言行功过,则 存在于文史资料等文献以及民间口头传说之中,也渐为陈迹。但是,尽管袍哥组织鱼龙混杂、清浊交织、黑白难辨,毕竟曾有过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存在多年,因而 不可避免地创造了历史、塑形了所在地的习俗和传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由此催生的袍哥现象和袍哥文化,并未因为个人命运的改变和组织覆灭而终结,而是以文 化的形态落地生根,影响绵延至今,且富于地域特色。
所以,在我看来,近年来川渝那些名噪一时的涉案者、当事人,究竟是不是所谓的袍 哥,或者是什么意义上的袍哥,恐怕是一时难以定论的。袍哥的历史的确血迹斑斑也劣迹点点,戾气、晦气和勇气、浩气并存,复杂难解,但就目前惹眼的情况看, 我认为袍哥却有着一副躺着中枪的倒霉模样。倒是近日见于媒体报道的富豪涉黑的说法,有些颠倒因果,远不如称他们因为涉黑才成为富豪更清楚,更令人信服.
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川渝一直是是非之地,似乎长时间只处在一个季节:多事之秋。无论是重庆薄王当政时的唱红打黑,还是近来一些四川权贵富豪纷纷涉罪落马, 都是例子。尤其有趣的是,在内幕曝光后,有心人还会发现,袍哥一词频频出现。有人认为,以“涉黑”之名被收审的地方富豪,和曾在巴蜀大地风行一时的袍哥组 织有着承继关系,并认为这是一种川渝独有的富于地域特色的情况,袍哥现象于是引人瞩目,令人好奇。
身为四川人,我自小对袍哥一词耳熟能详,并明白它只是方言中的常用词,更多地存在于巴蜀民间口语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言及袍哥,多数情况下,是针对个人的行为、做派和风格,语义的褒贬,随语境不同而有区别,而并非意味着此人是袍哥组织的一员。
哥老会与青帮、洪帮并列,是中国近代三大帮会组织,明末清初出现的民间秘密会社。袍哥即哥老会成员的俗称。现在一般认为,哥老会源自四川,后发展至云贵、湖广、两广,陕甘乃至新疆。
哥老会是秘密会党,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一直是清廷剿除的对象。但根植民间、立足江湖的袍哥,更多的是标榜传统道德、讲究袍泽情谊、宣扬江湖义气;不过, 袍哥们在政治上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从行径看,其中的多数人更像是一群愚昧盲从的蛮勇之辈,惯于以利益为导向的见风使舵,而其中堪称英雄,有益 于世道者,可谓凤毛麟角。一方面,清廷禁止和镇压的结果,是袍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袍哥也曾积极襄助清廷,比如,在清剿太平天国中成名的曾国藩麾下的湘 军将领、四川人彭玉麟及其众多部下,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袍哥;后来在义和团暴乱中,袍哥会众也积极响应老佛爷的号召,烧教堂、灭洋人。
不过,为清王朝敲响了丧钟的四川保路运动,袍哥厥功甚伟。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包括后来成为共和国国家领导人的张澜、吴玉章等,在属于同盟会会员的同 时,也都有袍哥名分;辛亥革命成功后的四川首任督军尹昌衡,更将袍哥公口堂子设到了督军府,在官衙升起了大汉公的旗号,这堪称袍哥历史中辉煌的一页。
在四川地界内的辛亥革命,更有“袍哥革命”的别称。遍布全川城乡的袍哥组织,成为了推翻清朝的主力军。袍哥势力借此达到顶峰,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后,注册 登记成为合法组织,翻开了袍哥迅猛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此前以游民为主,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秘密会社和非法组织,时来运转,拆除了原来的藩篱,打破了行业和阶 层的界限,急剧壮大。在这一被称为“袍哥翻身”巨变中,史料显示,当时近60%以上的川人都参加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袍哥组织。仅重庆码头,职业袍哥即 有10万人之众。袍哥组织的合法化和公开化,还开启社会中上阶层人士加入袍哥组织,以及袍哥开始分流和多元化的先河。
从此有了清水袍 哥和浑水袍哥之分。前者不乏权贵名流,会众大都从事正当行业,雅人混江湖,多用软实力;本分人家入会,则多半是顺应时势,从众而为,以保家庭平安,求生活 稳当;浑水袍哥则不改流民匪盗本色,依旧做“棒客”、“棒老二”—巴蜀方言中土匪的别号。袍哥兴盛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现象,以及改变和塑形的民俗习惯,也自 此在盆地内有无远弗届之势。袍哥们推崇的道义畅行,甚至于许多袍哥黑话、隐语、暗号,逐步扩散于民间,演变成方言中的日常用语,至今盛行不衰。
民国时代是袍哥的鼎盛期,袍哥组织几乎渗入了社会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辛亥革命后,袍哥成为四川地方势力的代表,控制了社会,左右着政局。
国难当头,袍哥也有神勇奉献。抗战期间,350万川军开赴抗日前线,伤亡64万,这两者均居全国之冠,而被俘率亦全国最低,豪气和刚烈毕现。简而言之,这抗日正面战场上,每5位中国军人就有1位四川人,而他,就可能是一位袍哥。(四川军阀杨森就是一位袍哥,在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中,表现得也是豪气干云。)
换言之,断言四川多数家庭,都与袍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虚夸之言。就拿我自己说事,我出生在袍哥组织覆灭的时代,但我的外公,就是双凤驿的袍哥的 舵把子,人称陈舵爷。双凤驿是唐朝即开设的成渝古道上的驿站。据我母亲回忆,双凤驿方圆几十里内,但凡公私大小事有了纠纷,几乎都要靠舵爷排忧解难。而每 家甘蔗种植户,每年敬贡一升白糖,就是舵爷权势的红利;所幸陈舵爷死得早,再晚几年,就难免被当作一方土豪劣绅镇压。
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之一的俞培伦大将军,则是我父亲的表叔。俞培伦是留日学生,炸弹专家,曾参与刺杀清廷北洋大臣端方、摄政王载沣,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杀。他是否加入袍哥 未知,但其家族先后有9人加入同盟会,而至少他的两位叔叔俞汉之和俞彤甫,则既是同盟会会员,也是不折不扣的袍哥大爷和舵把子。
袍哥 组织以民间为基础,深植于本土,势力之强,常令权倾一时者也不得不侧目。1939年,国民政府转移至陪都重庆,数百万逃难同胞涌入,一时粮食紧缺,蒋介石 手令征粮。委员长手下的粮食部长因各地豪绅不买账不配合而急火攻心、无可奈何;蒋介石只好令军统头目戴笠拜会重庆袍哥的总舵爷石孝先求助。石总舵爷号令一 出,附近几十个县区的大米三天内大都航运到了朝天门码头。
袍哥作为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帮会组织成员的称谓,早已为历史所尘封。严格而 言,在上个世纪中叶,袍哥组织经历过政府登记,继而被当作反动会道门取缔之后,曾经的袍哥大爷、舵把子们,命运各异,有的侧身高堂,有的寄命参事室文史 馆,有的流亡异乡,有的成了阶下囚,有的被敲了砂罐(枪毙);而袍哥中的下层,则可以作鸟兽散一言以蔽之。
袍哥们往昔的言行功过,则 存在于文史资料等文献以及民间口头传说之中,也渐为陈迹。但是,尽管袍哥组织鱼龙混杂、清浊交织、黑白难辨,毕竟曾有过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存在多年,因而 不可避免地创造了历史、塑形了所在地的习俗和传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由此催生的袍哥现象和袍哥文化,并未因为个人命运的改变和组织覆灭而终结,而是以文 化的形态落地生根,影响绵延至今,且富于地域特色。
所以,在我看来,近年来川渝那些名噪一时的涉案者、当事人,究竟是不是所谓的袍 哥,或者是什么意义上的袍哥,恐怕是一时难以定论的。袍哥的历史的确血迹斑斑也劣迹点点,戾气、晦气和勇气、浩气并存,复杂难解,但就目前惹眼的情况看, 我认为袍哥却有着一副躺着中枪的倒霉模样。倒是近日见于媒体报道的富豪涉黑的说法,有些颠倒因果,远不如称他们因为涉黑才成为富豪更清楚,更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