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例证实在不胜列举,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高到伟大领袖,低到监狱犯人,神圣到革命同志,亲密到夫妻兄弟,很难逃脱此一规则。
从伟大领袖毛泽东开始,他可以饶恕与他血战,杀死他无数士兵和战友的国民党将领黄维、杜律明、饶恕清朝皇帝傅仪,但是他决不饶恕叫了他无数万岁,帮他作了无数次罪恶,而只是一次没有完全顺从他的刘少奇,即便刘少奇苦苦求饶也不行。
再说我们的民运同志反对共产党的志向道合一致,为了推翻共产党走到一起来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在一个问题上发生分歧,那么马上就会恨之彻骨,势不两立,从此仇恨远远超过共产党。互相不共载天,双方与共产党罢战,互以彼方为头号敌人,大肆辱骂。以至发展到最后,双方都真诚的相信对方是共产党的特务,是专门派来破坏他反对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的,将共产党推不翻,总是在台上的原因归之于对方头上。(:)
再譬如我们在马路上搬一样很重的东西,如果有一个陌生人来帮你托了一下手,你会感激涕零。但是如果是亲人、朋友、同事来帮助,情况就不一样了,其感激的程度与关系的远近成反比。也就是说关系愈近,感激愈少,到了某一点,就没有感激了。近到非常近,例如妻子,大有嫌帮助不够,手脚太笨,变成怪罪的可能。
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接触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妻子、朋友、亲戚。因此这种日处合餐,夜眠共衾的无时不见的相处中,一句话不合,一件事不悦的可能性是无时不在的。由于这种几乎不可避免的火花,而争吵不让,发展到互相憎恨的例子太多了。结果成了对陌生和平常人的一件事,能够记恩报德,对伤害了自己无数次的敌人可以饶恕,而对于为你做了几万件事的亲人朋友,帮了自己无数忙的同志战友,因为一句话,一件事的不周、不合、不统一,而走向决裂、仇恨、以至怀恨终身的不公平和奇怪现象就这样正常的出现了,而且从来无人发现它的不公平。
如果我们将以上的现象归因于期望值,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妻子、朋友、亲戚、战友的期望值很高。一旦发现不是,就由爱得太切而失望,由失望而生恨,由生恨而闹翻,其结果比对敌人还恨。尽管这非常不公平,但是心里的气愤:“我对他这么好,他对我这样!”实在难以吞息,公平不公平就不管那么多了。
这个情结也可以从中国统治阶级的宁丧外寇,不亡家奴的心态中见到。
中国主子对外夷的警惕,提防和痛恨从古代筑长城就开始了。论亲疏,夷是外,是敌我矛盾,奴是内,是人民内部矛盾,亲疏是不言而喻的。主子要求家奴恨外夷,家奴愈恨,主子愈高兴。如果家奴对外夷不那么恨,或者不恨,主子不高兴,家奴就很可能要成为千夫所指的叛徒。主子最恨的就是叛徒,中国历史传统从来就是对叛徒的惩罚要超过敌人。敌人投降了,还有活的可能,就是杀也只杀敌人一个人。叛徒是绝不饶恕的,连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周恩来杀起叛徒来都杀全家,恨叛徒的程度可见一斑。论功罪,叛徒在背叛前还做过好事,比敌人要好。但是处理叛徒比敌人要狠毒,也是这种情结在作怪吧。这与西方的士兵,在走投无路时允许背叛,投降成了强烈对照。
所以中国的家奴都怕当叛徒,表现爱国时就很过火,很慷慨。但是主子是不是感激呢?如果有一天主子如果要灭亡,他愿意亡在外夷的手里,还是亡在家奴的手里呢?
从道理上说主子这么多年来要求家奴恨外夷,而且家奴这么多年豢养主子,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主子怎么也应该喜欢亡在家奴手上。可是答案恰恰相反,中国所有的主子都宁丧外寇,不亡家奴。为什么宁丧外寇,不亡家奴。这似乎从逻辑上有些说不通。主子要求家奴恨外夷,外夷是敌人,为什么自己亡国时却宁愿将江山送给外夷和敌人,而不给家奴呢?是不是也是这个情结在作怪呢?
所以中国人的普遍的情结是,一旦闹翻时,他们恨战友、同事、家人、叛徒、朋友、家奴超过敌人。可是与战友、同事、家人、亲人、朋友、家奴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又这么多,所以闹翻的可能远远超过敌人。为长远计,中国人成就一个实业,革一个命,组一个家庭的一开始,就要做好反目成仇的准备。如果对方期望值愈高,就愈有威胁,愈危险,一旦闹翻,恨也就愈深。
用诗人的语言说:
蜜月已经开始了,仇恨还会远吗?(:)
说到这里还是打住为妙,再说下去也许有人要控告我将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让外夷知道了,应该当作叛徒处理,大卸五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