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来月,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国内热播,电视收视率夺冠,网上播放达数十亿次,创下国产电视剧收视奇迹。
走红总有走红的道理。在小鲜肉、小美女争奇斗艳,宫斗剧、抗日剧等各种烂剧充斥荧屏的国产剧市场,《人民的名义》的确不同凡响。这部剧一开场就把观众给雷到了,小官巨贪赵德汉的别墅里满墙、满床的人民币,一下子点燃了人们追剧的热情。随着剧情展开,故事场景从北京移到汉东,主要人物渐次登场,汉东官场复杂的人际关系——首长与秘书、师生与校友、一把手与班子成员、空降官员与本地官员、在职官员与退休官员、高官与富商、妻子与情人,盘根错节、相互勾连的帮派体系和裙带体系——被逐一呈现,堪称百科全书式的汉东官场写照。虽然中间部分节奏有些拖沓,废话、套话、啰嗦话过多,但“老戏骨”们演技出色,加之剧情跌宕起伏,颇有悬念,数条故事线索交织,戏剧冲突迭现,使得这部剧能够始终吸引观众的追剧热情。
《人民的名义》塑造了几个令人难忘的官场人物。被下属骗、被老婆坑的“背锅侠”达康书记率先成为网红,其犀利的言词、霸气的作风,连带他的水杯、双眼皮,都受到追捧。“达康”大概是达到小康之意,果然人如其名,他在剧中是一位奉行GDP主义、且政绩和毛病同样突出的改革闯将。据说李达康的原型是曾任宿迁市委书记、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仇和已经被中纪委拿下了,但达康书记没事儿,据说按原著的意思,续集里的李达康会“黑化”)。这位霸气侧漏的省委常委兼市委书记满脑子都是GDP,早年因为GDP闹出了人命,是别人为他背了锅(不知道让别人背锅是不是也有“欺骗组织”、“违反政治规矩”之嫌),后来又因为GDP闹出了惊天动地的“群体性事件”,差点成了反腐运动的牺牲品。GDP蒙蔽了达康书记的双眼,使他对围绕在他身边和他家里的贪腐分子几乎完全没有警觉。副市长出了事,他怕影响光明峰项目的进度而反对立即抓捕;老婆出了事,他在老婆落网前的最后一刻补上了离婚手续,但网民们特别喜欢这位在GDP的泥坑里摸爬滚打却出污泥而不染的达康书记,还为他编写了“GDP之歌”,歌曰:“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达康书记不要哭,祁厅长会笑……”。
剧中的反派人物祁厅长、赵公子也因其鲜明的个性、生动的形象而圈粉无数。公安厅长祁同伟是《红与黑》里于连式的悲剧人物,穷家出身,但志向高远,虽才华出众、学业优秀,却因为被年长十岁的省政法委书记之女梁璐看上而倒了大霉,大学毕业后工作不顺、事业难成,情场失意、官场失败,差点死于非命。在缉毒枪战的生死关头,是“人民”救了他。在尝遍了拒绝高官女儿的苦果之后,他终于认清“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权力”的残酷现实,不得不向梁璐下跪求婚,从此仕途亨通,却灵魂扭曲,走上贪腐滥权的不归路。祁厅长有卑贱、猥琐的一面,比如给省委书记的亲戚哭坟,到老检察长家里干粗活,有狠毒、无情的一面,比如谋杀有恩于自己的学弟陈海,也有“仗义”、“担当”的一面,比如替政治恩人高育良擦屁股,为情人高小琴谋幸福,给三亲六眷、家乡子弟安排工作(他妻子吐槽说“他恨不得把他们村里的野狗弄到公安局当警犬”),最后走投无路,饮弹自尽,也算是一种担当。祁同伟与高小琴都是苦出身,都受尽了权贵的折磨,都是借助权力得以出人头地,二人郎才女貌、“且爱且珍惜”的婚外情一点儿也不显得庸俗,当高小琴说出“你爱我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你不是我的梯子,你是我的一切”时,倒是让人唏嘘动容。
前省委书记的公子赵瑞龙则把官二代的任性、纨绔子弟的顽劣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出场一句“京州不允许有如此牛逼的人存在”,就令人拍案叫绝。他就是一个坏人,做坏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仅仅因为他是“赵家人”(不知道周梅森先生把这个早已有了其他含义的词汇用在剧中是不是别有深意),仅仅因为他被他父亲的权力惯坏了。
与达康书记、祁厅长、赵公子相比,大反派高育良的塑造则不太成功。这位行事谨慎、满嘴官腔、道貌岸然、好为人师的省委副书记曾经是优秀的法学教授,是祁同伟、侯亮平、陈海的授业恩师,也是“汉大帮”的帮主。他喜欢故作高深、卖弄学识,但是他的法学功底似乎并不扎实。他挂在嘴边的,一是“人民”话语,二是辩证法,三是中国史、明史、“万历十五年”,而关于宪法、宪政、法律体系、法治精神、司法体制、律师制度,从来没有听到这位法学教授出身的政法委书记说过哪怕一句有见识、有分量的话。育良书记讲到岳飞死于“莫须有”是因为“情商太低”、不得不死,却没有就此联系到人治与法治的区别,足见其所谓法学教授的身份水分有多大。高育良并不贪财,他其实挺冤枉的,倒在奸商精心设计的美人计之下,如此剧情,倒不如以衣俊卿为原型,把此人设定为专攻马列毛的党校(或社科院)前教授,或会更加合理一些。
《人民的名义》塑造得最不成功的是几位主要的正面角色和“人民”形象。侯亮平、沙瑞金、易学习是反腐英雄、廉政模范(此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习金平,不知是否暗含颂圣之意),但作为戏剧形象,则显得性格呆板、行事单调、语言乏味、形貌刻板。他们完全没有几位反派人物那样直达人性深处的苦与痛、爱与欲、情与仇,没有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有的独特的戏剧冲突元素,因而也就没有触及心灵、激发感情的力量。显见得,在塑造这几位正面人物时,编导为他们设定了某种政治品性并让人物僵化地受此限制,按政治公式来图解他们,因而在文学性、戏剧性方面便大打折扣了。侯亮平和妻子在床上还在谈工作,他干什么都是正气凛然,走到哪都是阳光灿烂,这样的戏剧人物,未免太无趣。沙瑞金更惨,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爱无恨无欲无求,就是一具伪装成活人的政治僵尸。和张丰毅配戏的不是秘书就是下属,他大可以一个表情从头演到尾,演技再好,也没地方用。
这部剧既然叫《人民的名义》,为了这个“名义”,编导设置了一些与整体剧情无关痛痒的多余人物,如郑西坡、郑胜利父子,一心把大龄女儿嫁出去的退休的吴法官,侯亮平家的小表妹,达康书记家的老保姆。其中,油腔滑调、“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网民兼皮包公司老总郑胜利(郑乾)的角色与戏份纯属多余。编导设计此人,大概是为了与年轻的网民,与80后、90后主流电视观众拉近距离,补上该剧没有小鲜肉的缺憾,但这个人物过多的戏份打乱了剧情节奏,削弱了官场生活的主题,十足令人生厌。网上观众每每见到此人,便发出满屏“快进”、“滚蛋”的弹幕来驱赶。但是,尽管安排了这么多的多余人物,“人民”的形象在《人民的名义》中依然灰暗、薄弱,而且窝囊:蔡成功是个刁民,王文革是个暴民,扛过炸药包的老检察长陈岩石是个“老愤青”——如果不是借助他与省委书记沙瑞金的特殊关系,这位“人民”的化身与代言人也就没有任何为民请命的力量。如果剧中设置一两个维权律师的角色,或者设置一两个网上大爆猛料的反腐“黑客”角色,故事也许会更加好看,“人民”的群像也会更加丰满一些。
这部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民”话语泛滥,官员们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是开会还是吃饭,动不动就要拿“党和人民”说事儿,其中贪官尤甚——赵德汉是第一个唱“人民经”的贪官,高育良是“人民经”唱得最响、调门最高的贪官。很多观众对此不以为然,讥讽说,“人民只是个名义”,我倒以为,这是编剧匠心所在,他或许就是要让观众产生“人民只是个名义”的观念,以此形成中共执政理念与官场贪腐现实之间的反讽。当然,“人民”说得太多了,着实令人厌烦。
这部剧除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诸多瑕疵,更大的败笔则是对反腐破案的情节、事件、故事框架的处理。作为反腐剧,它对中共反腐运动的呈现基本上是不真实的。主角侯亮平是省检察院的反贪局长,而不是中纪委的巡视组长,这是剧情构建的一大败笔。众所周知,中共反腐体制一向以中纪委为主体,十八大以来还没有一只“老虎”不是靠中纪委而是靠地方司法系统的常规机制打下来的,对于反腐,地方检察院、反贪局恐怕连配角都算不上。侯亮平、陆亦可、季昌明们在荧屏上一本正经地办案、审讯、“突破”,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现实中的反腐案件,一切“突破”都是在“双规”中实现,检察院对中共官员的所谓审讯,不过是按照纪委的既定结论去补齐法律手续而已。所以,《人民的名义》对于中共反腐的整个叙事框架、戏剧场景,严格说来都是不合格、不真实的。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比如侯亮平与高小琴唱《智斗》,从接风宴、鸿门宴一直唱到审讯室。高小琴作为汉东商界名人、重大犯罪嫌疑人,检察院本该对她的身世、经历作深入调查。她是不是有个双胞胎姐妹,自可一查便知,但该剧为了保留戏剧悬念,偏偏要等到剧末通过审讯室里唱《智斗》来发现,这就演得太过了。
何清涟女士有一个评论很精彩:《人民的名义》展示的不是反腐,而是中国政治生态。笔者是戏剧门外汉,在此斗胆发一点评论:我认为,《人民的名义》对“人民公仆”的塑造胜过“人民”;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胜过正面人物;对官场生活的呈现胜过反腐叙事,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基本成功的官场倾轧剧,而不是一部成功的反腐剧。
走红总有走红的道理。在小鲜肉、小美女争奇斗艳,宫斗剧、抗日剧等各种烂剧充斥荧屏的国产剧市场,《人民的名义》的确不同凡响。这部剧一开场就把观众给雷到了,小官巨贪赵德汉的别墅里满墙、满床的人民币,一下子点燃了人们追剧的热情。随着剧情展开,故事场景从北京移到汉东,主要人物渐次登场,汉东官场复杂的人际关系——首长与秘书、师生与校友、一把手与班子成员、空降官员与本地官员、在职官员与退休官员、高官与富商、妻子与情人,盘根错节、相互勾连的帮派体系和裙带体系——被逐一呈现,堪称百科全书式的汉东官场写照。虽然中间部分节奏有些拖沓,废话、套话、啰嗦话过多,但“老戏骨”们演技出色,加之剧情跌宕起伏,颇有悬念,数条故事线索交织,戏剧冲突迭现,使得这部剧能够始终吸引观众的追剧热情。
《人民的名义》塑造了几个令人难忘的官场人物。被下属骗、被老婆坑的“背锅侠”达康书记率先成为网红,其犀利的言词、霸气的作风,连带他的水杯、双眼皮,都受到追捧。“达康”大概是达到小康之意,果然人如其名,他在剧中是一位奉行GDP主义、且政绩和毛病同样突出的改革闯将。据说李达康的原型是曾任宿迁市委书记、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仇和已经被中纪委拿下了,但达康书记没事儿,据说按原著的意思,续集里的李达康会“黑化”)。这位霸气侧漏的省委常委兼市委书记满脑子都是GDP,早年因为GDP闹出了人命,是别人为他背了锅(不知道让别人背锅是不是也有“欺骗组织”、“违反政治规矩”之嫌),后来又因为GDP闹出了惊天动地的“群体性事件”,差点成了反腐运动的牺牲品。GDP蒙蔽了达康书记的双眼,使他对围绕在他身边和他家里的贪腐分子几乎完全没有警觉。副市长出了事,他怕影响光明峰项目的进度而反对立即抓捕;老婆出了事,他在老婆落网前的最后一刻补上了离婚手续,但网民们特别喜欢这位在GDP的泥坑里摸爬滚打却出污泥而不染的达康书记,还为他编写了“GDP之歌”,歌曰:“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达康书记不要哭,祁厅长会笑……”。
剧中的反派人物祁厅长、赵公子也因其鲜明的个性、生动的形象而圈粉无数。公安厅长祁同伟是《红与黑》里于连式的悲剧人物,穷家出身,但志向高远,虽才华出众、学业优秀,却因为被年长十岁的省政法委书记之女梁璐看上而倒了大霉,大学毕业后工作不顺、事业难成,情场失意、官场失败,差点死于非命。在缉毒枪战的生死关头,是“人民”救了他。在尝遍了拒绝高官女儿的苦果之后,他终于认清“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权力”的残酷现实,不得不向梁璐下跪求婚,从此仕途亨通,却灵魂扭曲,走上贪腐滥权的不归路。祁厅长有卑贱、猥琐的一面,比如给省委书记的亲戚哭坟,到老检察长家里干粗活,有狠毒、无情的一面,比如谋杀有恩于自己的学弟陈海,也有“仗义”、“担当”的一面,比如替政治恩人高育良擦屁股,为情人高小琴谋幸福,给三亲六眷、家乡子弟安排工作(他妻子吐槽说“他恨不得把他们村里的野狗弄到公安局当警犬”),最后走投无路,饮弹自尽,也算是一种担当。祁同伟与高小琴都是苦出身,都受尽了权贵的折磨,都是借助权力得以出人头地,二人郎才女貌、“且爱且珍惜”的婚外情一点儿也不显得庸俗,当高小琴说出“你爱我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你不是我的梯子,你是我的一切”时,倒是让人唏嘘动容。
前省委书记的公子赵瑞龙则把官二代的任性、纨绔子弟的顽劣表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出场一句“京州不允许有如此牛逼的人存在”,就令人拍案叫绝。他就是一个坏人,做坏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仅仅因为他是“赵家人”(不知道周梅森先生把这个早已有了其他含义的词汇用在剧中是不是别有深意),仅仅因为他被他父亲的权力惯坏了。
与达康书记、祁厅长、赵公子相比,大反派高育良的塑造则不太成功。这位行事谨慎、满嘴官腔、道貌岸然、好为人师的省委副书记曾经是优秀的法学教授,是祁同伟、侯亮平、陈海的授业恩师,也是“汉大帮”的帮主。他喜欢故作高深、卖弄学识,但是他的法学功底似乎并不扎实。他挂在嘴边的,一是“人民”话语,二是辩证法,三是中国史、明史、“万历十五年”,而关于宪法、宪政、法律体系、法治精神、司法体制、律师制度,从来没有听到这位法学教授出身的政法委书记说过哪怕一句有见识、有分量的话。育良书记讲到岳飞死于“莫须有”是因为“情商太低”、不得不死,却没有就此联系到人治与法治的区别,足见其所谓法学教授的身份水分有多大。高育良并不贪财,他其实挺冤枉的,倒在奸商精心设计的美人计之下,如此剧情,倒不如以衣俊卿为原型,把此人设定为专攻马列毛的党校(或社科院)前教授,或会更加合理一些。
《人民的名义》塑造得最不成功的是几位主要的正面角色和“人民”形象。侯亮平、沙瑞金、易学习是反腐英雄、廉政模范(此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习金平,不知是否暗含颂圣之意),但作为戏剧形象,则显得性格呆板、行事单调、语言乏味、形貌刻板。他们完全没有几位反派人物那样直达人性深处的苦与痛、爱与欲、情与仇,没有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有的独特的戏剧冲突元素,因而也就没有触及心灵、激发感情的力量。显见得,在塑造这几位正面人物时,编导为他们设定了某种政治品性并让人物僵化地受此限制,按政治公式来图解他们,因而在文学性、戏剧性方面便大打折扣了。侯亮平和妻子在床上还在谈工作,他干什么都是正气凛然,走到哪都是阳光灿烂,这样的戏剧人物,未免太无趣。沙瑞金更惨,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爱无恨无欲无求,就是一具伪装成活人的政治僵尸。和张丰毅配戏的不是秘书就是下属,他大可以一个表情从头演到尾,演技再好,也没地方用。
这部剧既然叫《人民的名义》,为了这个“名义”,编导设置了一些与整体剧情无关痛痒的多余人物,如郑西坡、郑胜利父子,一心把大龄女儿嫁出去的退休的吴法官,侯亮平家的小表妹,达康书记家的老保姆。其中,油腔滑调、“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网民兼皮包公司老总郑胜利(郑乾)的角色与戏份纯属多余。编导设计此人,大概是为了与年轻的网民,与80后、90后主流电视观众拉近距离,补上该剧没有小鲜肉的缺憾,但这个人物过多的戏份打乱了剧情节奏,削弱了官场生活的主题,十足令人生厌。网上观众每每见到此人,便发出满屏“快进”、“滚蛋”的弹幕来驱赶。但是,尽管安排了这么多的多余人物,“人民”的形象在《人民的名义》中依然灰暗、薄弱,而且窝囊:蔡成功是个刁民,王文革是个暴民,扛过炸药包的老检察长陈岩石是个“老愤青”——如果不是借助他与省委书记沙瑞金的特殊关系,这位“人民”的化身与代言人也就没有任何为民请命的力量。如果剧中设置一两个维权律师的角色,或者设置一两个网上大爆猛料的反腐“黑客”角色,故事也许会更加好看,“人民”的群像也会更加丰满一些。
这部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民”话语泛滥,官员们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是开会还是吃饭,动不动就要拿“党和人民”说事儿,其中贪官尤甚——赵德汉是第一个唱“人民经”的贪官,高育良是“人民经”唱得最响、调门最高的贪官。很多观众对此不以为然,讥讽说,“人民只是个名义”,我倒以为,这是编剧匠心所在,他或许就是要让观众产生“人民只是个名义”的观念,以此形成中共执政理念与官场贪腐现实之间的反讽。当然,“人民”说得太多了,着实令人厌烦。
这部剧除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有诸多瑕疵,更大的败笔则是对反腐破案的情节、事件、故事框架的处理。作为反腐剧,它对中共反腐运动的呈现基本上是不真实的。主角侯亮平是省检察院的反贪局长,而不是中纪委的巡视组长,这是剧情构建的一大败笔。众所周知,中共反腐体制一向以中纪委为主体,十八大以来还没有一只“老虎”不是靠中纪委而是靠地方司法系统的常规机制打下来的,对于反腐,地方检察院、反贪局恐怕连配角都算不上。侯亮平、陆亦可、季昌明们在荧屏上一本正经地办案、审讯、“突破”,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现实中的反腐案件,一切“突破”都是在“双规”中实现,检察院对中共官员的所谓审讯,不过是按照纪委的既定结论去补齐法律手续而已。所以,《人民的名义》对于中共反腐的整个叙事框架、戏剧场景,严格说来都是不合格、不真实的。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比如侯亮平与高小琴唱《智斗》,从接风宴、鸿门宴一直唱到审讯室。高小琴作为汉东商界名人、重大犯罪嫌疑人,检察院本该对她的身世、经历作深入调查。她是不是有个双胞胎姐妹,自可一查便知,但该剧为了保留戏剧悬念,偏偏要等到剧末通过审讯室里唱《智斗》来发现,这就演得太过了。
何清涟女士有一个评论很精彩:《人民的名义》展示的不是反腐,而是中国政治生态。笔者是戏剧门外汉,在此斗胆发一点评论:我认为,《人民的名义》对“人民公仆”的塑造胜过“人民”;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胜过正面人物;对官场生活的呈现胜过反腐叙事,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基本成功的官场倾轧剧,而不是一部成功的反腐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