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朋友的一条微信。是一张截图,题目是:武汉火车站附近今起爆发社会恶劣事件——面馆老板因与食客发生口角冲突被砍头断臂,事后扔进垃圾桶。现场十分血腥,被围观群众拍下,迅速在微博等网络媒体上传播。
说实在的,看到的第一时间我都懵了。在恐怖电影里看到的情节,竟活生生上演到现实生活中来。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酿成来这起极其凶残且恶劣的悲剧事件。
据当时在场群众供述,事件还原以下经过:被害人姚某,几年前与前妻离婚,带着12岁儿子来到武汉,独自撑起一家面馆。今年春节过后,店里帮工伙计还未到岗,他就一人忙活。
那天中午来了三个年轻人,要了三碗热干面,狼吞虎咽坐着吃起来。
事件冲突的导火索来自于面条价格上涨,却并未更换面馆招牌。招牌上显示的4元一碗,在实际付账过程中,姚某要求5元一碗。
而据周围同行讲述,姚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春节前涨价在业内看来都不算事,也许是十五刚过,价格还没来得及回调。
三人中,两人没有言语。只有22岁的胡某用四川话向老板提出异议:牌子上写的四块一碗,你怎么要多收几块钱索?
可能当时姚某心情烦躁,用平时习惯了的大嗓门吼:我说几块就几块,吃不起别吃!
至此,犯罪嫌疑人胡某与其争执,激烈的时候,姚某一把掐住胡某脖子抵到墙上,被胡某同伴劝开。
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也许双方都是脾气暴的人,两人又开始激烈争吵。后来,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况下,胡某操起案板上的刀,砍向姚某的腿和胳臂,姚某栽倒在地。
可当时胡某已经杀红了眼,后来就发生了让在场所有人尖叫、惊呼,目瞪口呆的一切,以至于同行小伙伴都吓傻了。
整个行暴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可残忍程度光是看图都充满血腥,让人不寒而栗。
02
这是刚经历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后,又一恶性事件。老虎事件中,人们明白不要轻易违背现有规则,否则付出血的代价。而纵观此次事件经过,我们又能读出什么?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思考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其中深度思考尤为重要。
1、出门在外,请务必好好说话
人身处陌生环境,在不清楚当时当地风俗习惯、人文礼节,人物性格等相关诸多复杂因素的情况下,切记不要心急口燥,火气冲冲。
事件中,姚某对胡某等人的态度,是非常傲慢且有损对方权益的。
收款时若好好说,现在还在涨价期间,五元一碗,又或者在三人到店前就说明好情况,也许就是不一样的结局。
店铺的面价由老板定夺,在明码标价的情况下,消费者接受此价格,则默认接受服务方的规则。但在事后被告知规则不对,就会产生一种欺骗感。
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此时,只要老板和气解释,我想明事理的人会接受,若是不接受也没必要较真,大不了就按原价,三块钱没必要浪费口水和心情啊。
为了几块钱花掉大部分时间,是一种穷人思想,只在乎眼前利益,不考虑实际很长远收益。
恰恰是那一句:吃不起别吃!
挫伤了外地打工胡某的自尊心,由此急于挽回颜面,也正是如此,两人间火药味持续升级,从言语暴力上升到肢体暴力。
敲黑板啊,不要嘴贱。
2、一个成年人应锻炼自我情绪控制与管理的能力
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当陷于苦恼、生气等负性情绪,出现行为冲动时,可采取4AS(Four Ask Step)反复问自己:值得吗,为什么,合理吗,该怎样
值得吗?自我控制
为什么?自我澄清
合理吗?自我修正
该怎样?自我调适
研究表明,人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就会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特别容易上火,产生怒气,朋友就告诉他,当他生气时,立刻去厨房倒一杯热水,等到它放凉,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就会渐渐平稳。
而多次如此后,每当他情绪激动,身体和大脑就记住了当时的场景,即使没有放凉一杯热水,也条件反射,经过心理暗示告知自身冷静下来,保持理智。
由此,越来越好掌控了自己的情绪。
一个情绪不能控制,就像事件中的胡某,被情绪支配,终究酿成无法回避的惨剧。
被情绪摆布,成为一副躯壳。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情绪就是它身上的利器。
3、不管是说话、做事,都应充分考虑后果再行动
古人言:三思而后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不是没有道理啊。
说什么话,先过过脑子,如果说出这句话,对方会产生怎样的感受,不可只顾自己,忽略他人。
做什么事,更要深思熟虑,考虑到最佳和最差后果。一个人拥有心智的成熟才能有健全的人格。
03
口无遮拦、情绪泛滥,缺乏管理,冲动暴躁都是这次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的,事情的发生发展从来不是断面的,它是多方面一同融合、联系,彼此发展。
若是当事人注意到这其中任何方面,切断它们的联系,我想就不会造成如此惨烈的后果。
之前一直看刑侦事件,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杀念,只是源于一句听上去刺耳的话,或挑拨,或傲慢,或粗鲁无礼的举动。
说起来杀人者在这件事情中责任不可推卸,但其被害人也有不对的地方,若他不去用激烈言辞挑战对方的底线,言语中透露出轻视、看不起、嫌弃的意味,态度不那么骄横,高人一等,或许不会引来杀身之祸。
而同样的,在杀人者一方,他的压力也许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贫穷,想改变却没有太多能力,长期在社会上受到欺瞒、轻视,原本的自尊心相当敏感、脆弱,外地打工,缺乏安全感,诸多原因,致使心灵一直被负面情绪滋养。
鲁迅曾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胡某选择了爆发,让情绪占据整副躯壳,将现实模拟成杀戮人间游戏,犯下大罪,漠视生命,挑战法律的底线,可也不得不说是一件悲剧。
心中回荡的只有那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04
痛定思痛,不管是凶手的直接、毫不犹豫和残忍,还是被害人生前的傲慢、无礼,死后的血腥残暴。
都是人性里最阴暗面的展现。
其实,一个社会的治安稳定,并不能完全依仗法律的权威,法律只是让那些欲起杀念、心生歹意的人有所畏惧,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还是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还是要时刻谨记:做一个善良的人,对他人有所敬畏,对生命足够珍视。既不鄙夷他人,也不妄自菲薄,积极健康面对当下的困难,学会坚强,不放弃希望。
在个人教养方面,好好说话,不妄言。说话前真心诚意考虑对方的感受,行动上,推己及人,陌生人之间以礼相待,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懂得人人生而不易,不要看轻了任何一个努力活着的人。
而在法律方面,知法懂法守法,不要挑战法律的权威和人类的底线。
每个人都该对他自己的言行负责,并且也只能如此。
社会风化需要的是集体共同建设,而如今网上四川、湖北等地开始地域之争,实在太不理智。
如果人人都能对自己更高要求,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只希望这样的惨剧不要再发生多少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能从中获得教训,通过思考,对自己负责。
生命只有一次,人人都该珍惜。
---------
说实在的,看到的第一时间我都懵了。在恐怖电影里看到的情节,竟活生生上演到现实生活中来。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酿成来这起极其凶残且恶劣的悲剧事件。
据当时在场群众供述,事件还原以下经过:被害人姚某,几年前与前妻离婚,带着12岁儿子来到武汉,独自撑起一家面馆。今年春节过后,店里帮工伙计还未到岗,他就一人忙活。
那天中午来了三个年轻人,要了三碗热干面,狼吞虎咽坐着吃起来。
事件冲突的导火索来自于面条价格上涨,却并未更换面馆招牌。招牌上显示的4元一碗,在实际付账过程中,姚某要求5元一碗。
而据周围同行讲述,姚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春节前涨价在业内看来都不算事,也许是十五刚过,价格还没来得及回调。
三人中,两人没有言语。只有22岁的胡某用四川话向老板提出异议:牌子上写的四块一碗,你怎么要多收几块钱索?
可能当时姚某心情烦躁,用平时习惯了的大嗓门吼:我说几块就几块,吃不起别吃!
至此,犯罪嫌疑人胡某与其争执,激烈的时候,姚某一把掐住胡某脖子抵到墙上,被胡某同伴劝开。
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也许双方都是脾气暴的人,两人又开始激烈争吵。后来,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况下,胡某操起案板上的刀,砍向姚某的腿和胳臂,姚某栽倒在地。
可当时胡某已经杀红了眼,后来就发生了让在场所有人尖叫、惊呼,目瞪口呆的一切,以至于同行小伙伴都吓傻了。
整个行暴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可残忍程度光是看图都充满血腥,让人不寒而栗。
02
这是刚经历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后,又一恶性事件。老虎事件中,人们明白不要轻易违背现有规则,否则付出血的代价。而纵观此次事件经过,我们又能读出什么?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思考让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其中深度思考尤为重要。
1、出门在外,请务必好好说话
人身处陌生环境,在不清楚当时当地风俗习惯、人文礼节,人物性格等相关诸多复杂因素的情况下,切记不要心急口燥,火气冲冲。
事件中,姚某对胡某等人的态度,是非常傲慢且有损对方权益的。
收款时若好好说,现在还在涨价期间,五元一碗,又或者在三人到店前就说明好情况,也许就是不一样的结局。
店铺的面价由老板定夺,在明码标价的情况下,消费者接受此价格,则默认接受服务方的规则。但在事后被告知规则不对,就会产生一种欺骗感。
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此时,只要老板和气解释,我想明事理的人会接受,若是不接受也没必要较真,大不了就按原价,三块钱没必要浪费口水和心情啊。
为了几块钱花掉大部分时间,是一种穷人思想,只在乎眼前利益,不考虑实际很长远收益。
恰恰是那一句:吃不起别吃!
挫伤了外地打工胡某的自尊心,由此急于挽回颜面,也正是如此,两人间火药味持续升级,从言语暴力上升到肢体暴力。
敲黑板啊,不要嘴贱。
2、一个成年人应锻炼自我情绪控制与管理的能力
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当陷于苦恼、生气等负性情绪,出现行为冲动时,可采取4AS(Four Ask Step)反复问自己:值得吗,为什么,合理吗,该怎样
值得吗?自我控制
为什么?自我澄清
合理吗?自我修正
该怎样?自我调适
研究表明,人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就会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特别容易上火,产生怒气,朋友就告诉他,当他生气时,立刻去厨房倒一杯热水,等到它放凉,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就会渐渐平稳。
而多次如此后,每当他情绪激动,身体和大脑就记住了当时的场景,即使没有放凉一杯热水,也条件反射,经过心理暗示告知自身冷静下来,保持理智。
由此,越来越好掌控了自己的情绪。
一个情绪不能控制,就像事件中的胡某,被情绪支配,终究酿成无法回避的惨剧。
被情绪摆布,成为一副躯壳。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情绪就是它身上的利器。
3、不管是说话、做事,都应充分考虑后果再行动
古人言:三思而后行,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不是没有道理啊。
说什么话,先过过脑子,如果说出这句话,对方会产生怎样的感受,不可只顾自己,忽略他人。
做什么事,更要深思熟虑,考虑到最佳和最差后果。一个人拥有心智的成熟才能有健全的人格。
03
口无遮拦、情绪泛滥,缺乏管理,冲动暴躁都是这次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的,事情的发生发展从来不是断面的,它是多方面一同融合、联系,彼此发展。
若是当事人注意到这其中任何方面,切断它们的联系,我想就不会造成如此惨烈的后果。
之前一直看刑侦事件,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杀念,只是源于一句听上去刺耳的话,或挑拨,或傲慢,或粗鲁无礼的举动。
说起来杀人者在这件事情中责任不可推卸,但其被害人也有不对的地方,若他不去用激烈言辞挑战对方的底线,言语中透露出轻视、看不起、嫌弃的意味,态度不那么骄横,高人一等,或许不会引来杀身之祸。
而同样的,在杀人者一方,他的压力也许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贫穷,想改变却没有太多能力,长期在社会上受到欺瞒、轻视,原本的自尊心相当敏感、脆弱,外地打工,缺乏安全感,诸多原因,致使心灵一直被负面情绪滋养。
鲁迅曾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胡某选择了爆发,让情绪占据整副躯壳,将现实模拟成杀戮人间游戏,犯下大罪,漠视生命,挑战法律的底线,可也不得不说是一件悲剧。
心中回荡的只有那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04
痛定思痛,不管是凶手的直接、毫不犹豫和残忍,还是被害人生前的傲慢、无礼,死后的血腥残暴。
都是人性里最阴暗面的展现。
其实,一个社会的治安稳定,并不能完全依仗法律的权威,法律只是让那些欲起杀念、心生歹意的人有所畏惧,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还是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还是要时刻谨记:做一个善良的人,对他人有所敬畏,对生命足够珍视。既不鄙夷他人,也不妄自菲薄,积极健康面对当下的困难,学会坚强,不放弃希望。
在个人教养方面,好好说话,不妄言。说话前真心诚意考虑对方的感受,行动上,推己及人,陌生人之间以礼相待,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懂得人人生而不易,不要看轻了任何一个努力活着的人。
而在法律方面,知法懂法守法,不要挑战法律的权威和人类的底线。
每个人都该对他自己的言行负责,并且也只能如此。
社会风化需要的是集体共同建设,而如今网上四川、湖北等地开始地域之争,实在太不理智。
如果人人都能对自己更高要求,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只希望这样的惨剧不要再发生多少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能从中获得教训,通过思考,对自己负责。
生命只有一次,人人都该珍惜。
---------
好好和家人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01
好朋友蓉在美甲店里做指甲,中间进来一个电话,因为不方便接听,蓉按了免提,电话那端传来一段低沉的男中音。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会有什么安排吗?
蓉:没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烦你帮我把衣架上的两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应该会用到。
蓉:是一件深蓝色和一件咖色的吗?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没事先挂了。
店里的小妹好奇,忍不住问蓉:“这是谁啊?你男朋友吧?”
蓉说:“哪是什么男朋友啊,这我老公啊,都结婚十年啦。”
小妹大惊:“十年?!可据我所知,身边的老夫老妻们对这类家事,不应是拿起电话就说‘喂!你在哪?早点把我衣服送去洗了!急等着用!’”
蓉笑着解释说:“先生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从认识他起,不管是对她,还是对其他人,一律是谦逊有礼的态度。”
不仅他如此,他家里人也这样。蓉说:“刚开始跟他家人打交道,也有点不习惯。”
你帮他们随手买点水果、收拾家务、做个小菜,他们会说:“谢谢你哦,麻烦你啦,辛苦你啦。”
后来慢慢发现,他们这样说话,并不是跟你客气、拿你当外人。而是就是这样的语言习惯,不仅是对儿媳,对儿子、包括对自己孙子,都是这样。
嫁给一个说话温和的男人(家庭),蓉说,日子久了,倒也发现其好处来。
第一是蓉自己的性格在发生改变,以前脾气火爆,现在待人接物平和多了。连她自己家人都说,现在和她说话明显比以前顺畅舒服。
第二是和老公基本吵不起来。家里的那些问题,有什么是不能好好说话解决的呢?
第三是儿子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性格阳光活泼、健康开朗。他说话也小绅士范儿十足,在人群中从不畏生,也懂得照顾别人,这点很令家人欣慰。
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的确幸福感更强。
02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复一日的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本来丈夫只是想让妻子关一盏灯,调节一下眼睛的疲劳度;
却一开口说成:你开那么多灯干嘛?不浪费电?!就不知道考虑下别人!
本来妻子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尽快收衣服;
一个电话打过来,却成了质问:你在干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本来丈夫只是想建议妻子,这条路上直行更安全;
话到嘴边却成:怎么随便变道!不要命了吗?撞上责任都是你的!你负得起吗?
本来母亲只是批评儿子,考试可以更加认真和仔细;
一张嘴成了:你这眼睛干嘛用的?跟你爹一样瞎!
明显可见,同样的语义以礼貌、温和、留有余地、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是另一方的感激、体贴、关怀和实际行动;
而同样的语义以简单粗暴、上纲上线、指桑骂槐、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则是对方的暴跳如雷、火线升级和拒不行动。
不仅是夫妻之间,后者也更容易与外人发生是非口角。
几天以前,骇人听闻的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起因只是一碗面涨了一块钱?
而如果店老板换一种平和的口吻,说:“对不起,春节开始因为原材料上涨,我这也加价一元钱。还没来得及改动标牌,请您理解”。多半会相安无事。
可事实是,这老板盛气凌人地说 :“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吃不起别吃,给老子滚!”结果遇上了同样脾气暴戾和性格偏执的吃客,却不想丢了性命。
不仅是成人之间,未成年的世界里也是同样。
因为家有小娃,我特别关注过多起校园霸凌案。承然,这些施暴的孩子多半性格有问题,但那些看似偶然被施暴者选中的不幸孩子,却都有着惊人的共性:
他们多半行为怪异或举止另类(落单者最容易被攻击),要么怯懦胆小或自卑孤僻(与父母完全零沟通),要么太过强势或者太过软弱,要么不会说话要么一说话反而引爆对方……
对家人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是夫妻双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03
我的好朋友妙妙,从小出生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后的她,情绪依然特别敏感。
她说自有记忆以来,父母虽然相爱,但几乎从没停止过吵架,怒吼、冷战、甩头而去的戏码经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脸。有时候上一秒觉得很温馨,下一秒立刻风云突变。
所以她的性格特别脆弱,一直端着小心、察言观色、活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注意,跌落万丈深渊。
并且长大后的她,说话方式也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的氛围,内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话到嘴边就换了一种说出的方式,引得周围人败兴散去。
结婚后的她,不免和先生常常发生口角。某次和先生大闹,看到女儿在旁吓得抽泣,她忽然记起自己小时候的痛苦回忆,于是下定决心以绝对的清醒和克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让女儿重蹈覆辙。
幸运的是,不仅她和先生的关系得到改善,女儿如今也一天天明媚开朗起来,甚至连仪态也较以前更大方得体。
我们的语言似乎在暗示着肢体语言,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当说话文明有礼,肢体语言也跟着优雅讲究起来,做人处事更加圆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边的正面反馈。
而当说话粗俗暴戾,肢体语言也跟着嚣张跋扈,做人处事更加乖张偏执,也更容易陷入周边的负能量中。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多半成长于家庭。
好好和家人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一个家庭里,大人的争吵,无论谁赢,输掉的总是孩子;而大人的通达,哪怕表面不争,真正赢的,总是这个家。
好朋友蓉在美甲店里做指甲,中间进来一个电话,因为不方便接听,蓉按了免提,电话那端传来一段低沉的男中音。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会有什么安排吗?
蓉:没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烦你帮我把衣架上的两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应该会用到。
蓉:是一件深蓝色和一件咖色的吗?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没事先挂了。
店里的小妹好奇,忍不住问蓉:“这是谁啊?你男朋友吧?”
蓉说:“哪是什么男朋友啊,这我老公啊,都结婚十年啦。”
小妹大惊:“十年?!可据我所知,身边的老夫老妻们对这类家事,不应是拿起电话就说‘喂!你在哪?早点把我衣服送去洗了!急等着用!’”
蓉笑着解释说:“先生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从认识他起,不管是对她,还是对其他人,一律是谦逊有礼的态度。”
不仅他如此,他家里人也这样。蓉说:“刚开始跟他家人打交道,也有点不习惯。”
你帮他们随手买点水果、收拾家务、做个小菜,他们会说:“谢谢你哦,麻烦你啦,辛苦你啦。”
后来慢慢发现,他们这样说话,并不是跟你客气、拿你当外人。而是就是这样的语言习惯,不仅是对儿媳,对儿子、包括对自己孙子,都是这样。
嫁给一个说话温和的男人(家庭),蓉说,日子久了,倒也发现其好处来。
第一是蓉自己的性格在发生改变,以前脾气火爆,现在待人接物平和多了。连她自己家人都说,现在和她说话明显比以前顺畅舒服。
第二是和老公基本吵不起来。家里的那些问题,有什么是不能好好说话解决的呢?
第三是儿子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性格阳光活泼、健康开朗。他说话也小绅士范儿十足,在人群中从不畏生,也懂得照顾别人,这点很令家人欣慰。
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的确幸福感更强。
02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复一日的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本来丈夫只是想让妻子关一盏灯,调节一下眼睛的疲劳度;
却一开口说成:你开那么多灯干嘛?不浪费电?!就不知道考虑下别人!
本来妻子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尽快收衣服;
一个电话打过来,却成了质问:你在干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本来丈夫只是想建议妻子,这条路上直行更安全;
话到嘴边却成:怎么随便变道!不要命了吗?撞上责任都是你的!你负得起吗?
本来母亲只是批评儿子,考试可以更加认真和仔细;
一张嘴成了:你这眼睛干嘛用的?跟你爹一样瞎!
明显可见,同样的语义以礼貌、温和、留有余地、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是另一方的感激、体贴、关怀和实际行动;
而同样的语义以简单粗暴、上纲上线、指桑骂槐、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则是对方的暴跳如雷、火线升级和拒不行动。
不仅是夫妻之间,后者也更容易与外人发生是非口角。
几天以前,骇人听闻的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起因只是一碗面涨了一块钱?
而如果店老板换一种平和的口吻,说:“对不起,春节开始因为原材料上涨,我这也加价一元钱。还没来得及改动标牌,请您理解”。多半会相安无事。
可事实是,这老板盛气凌人地说 :“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吃不起别吃,给老子滚!”结果遇上了同样脾气暴戾和性格偏执的吃客,却不想丢了性命。
不仅是成人之间,未成年的世界里也是同样。
因为家有小娃,我特别关注过多起校园霸凌案。承然,这些施暴的孩子多半性格有问题,但那些看似偶然被施暴者选中的不幸孩子,却都有着惊人的共性:
他们多半行为怪异或举止另类(落单者最容易被攻击),要么怯懦胆小或自卑孤僻(与父母完全零沟通),要么太过强势或者太过软弱,要么不会说话要么一说话反而引爆对方……
对家人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是夫妻双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03
我的好朋友妙妙,从小出生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后的她,情绪依然特别敏感。
她说自有记忆以来,父母虽然相爱,但几乎从没停止过吵架,怒吼、冷战、甩头而去的戏码经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脸。有时候上一秒觉得很温馨,下一秒立刻风云突变。
所以她的性格特别脆弱,一直端着小心、察言观色、活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注意,跌落万丈深渊。
并且长大后的她,说话方式也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的氛围,内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话到嘴边就换了一种说出的方式,引得周围人败兴散去。
结婚后的她,不免和先生常常发生口角。某次和先生大闹,看到女儿在旁吓得抽泣,她忽然记起自己小时候的痛苦回忆,于是下定决心以绝对的清醒和克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让女儿重蹈覆辙。
幸运的是,不仅她和先生的关系得到改善,女儿如今也一天天明媚开朗起来,甚至连仪态也较以前更大方得体。
我们的语言似乎在暗示着肢体语言,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当说话文明有礼,肢体语言也跟着优雅讲究起来,做人处事更加圆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边的正面反馈。
而当说话粗俗暴戾,肢体语言也跟着嚣张跋扈,做人处事更加乖张偏执,也更容易陷入周边的负能量中。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多半成长于家庭。
好好和家人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一个家庭里,大人的争吵,无论谁赢,输掉的总是孩子;而大人的通达,哪怕表面不争,真正赢的,总是这个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