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建立69年的前苏联宣告解体。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拥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军 队,陆军、海军、空军及其导弹部队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但强大的军力,为何在1991年夏秋之交,当苏共面临生死关头,是什么让军队放弃了这个红色政权?
军队开进莫斯科
《南周》近日报道,天濛濛亮,大批坦克、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重型卡车迟缓地向市中心挺进,早起的乘客和公交车司机惊呆了。广播里传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的声音: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
“戈 尔巴乔夫肯定是被软禁了。如果他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是他自己出来讲,而是他们替他说?”人们议论纷纷。当时中共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人员、现在的兰州大学中 亚研究所教授杨恕,打开电视机时,发现好几个频道停播了,其他还在播放的频道全是放芭蕾舞《天鹅湖》等节目。在使馆大食堂吃早饭时,大家议论纷纷。杨恕意 识到:出大事了。
当天,代总统亚纳耶夫还宣读了一份命令:从当日凌晨4点起,在苏联部份地区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这一天正是1991年8月19日。在夏秋之交的莫斯科,苏联解体前最重要的一幕在此上演。
前苏联建立庞大军力
8 月19日凌晨,苏联国防部长办公室的灯光没有熄灭过,亚佐夫元帅一夜未眠。按照亚佐夫的命令,当天清晨,坎捷米罗卡师的一个坦克团、塔曼师一个摩托化步兵 团、图拉空降师的一部份,以及其他小股部队,向首都市中心的目标进发。军队已接管了电视中心,塔斯社、政府大楼、电报电话局等重要目标。
这个红色政权迷信枪杆子,建立了庞大的军力。不只是本土,苏军在东欧的几个盟国也有驻军,他们几度直接出面干预盟国内政,建立和扶植亲苏政权,且屡试不爽。上世纪50、60、70年代,军队先后受命出兵,平息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
亚佐夫就任国防部长后短短几年间,苏联内部狼烟四起,外高加索、波罗的海等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主权独立。面对危机,地方当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动用军队。1989年4月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发生骚乱,军方驱散示威人群造成流血事件,亚佐夫饱受外界指责。
军队高官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到了1980年代后期,因国家经济不振,戈尔巴乔夫主动放弃争夺军事优势,转为裁减军备。戈尔巴乔夫的种种改革举动,使军队各方面的抱怨声越来越高。
1991年8月4日,戈尔巴乔夫飞往克里米亚福罗斯别墅,休假两周后返回莫斯科,8月20日出席新联盟条约签字仪式。按照新的联盟条约,新的联盟之下是一个个主权共和国。签署新联盟条约,就意味着苏联这个主权国家的灭亡,对于军队高官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于 是,那些后来被称为“政变分子”的人,来到莫斯科列宁大街尽头一座代号为ABC的克格勃秘密据点密谋。来自军方的代表有亚佐夫元帅、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 司令瓦连尼科夫大将、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上将。这些参加密谋的人,在“8.19”事件结束后成了“水兵寂静监狱”的狱友。
亚佐夫的办公厅主任伊万绍夫中将回忆:“失望是使这位一向循规蹈矩的国防部长(亚佐夫)站起来反对总统和军队最高统帅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亚佐夫看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已经不符合从前所宣布的改革目标了。”
军队开进首都 不开枪的士兵
尽管戈尔巴乔夫几年前把亚佐夫从遥远的远东调到首都,有知遇之恩,但亚佐夫是旧体制的受益者,旧体制让他到达权力的顶峰。最终,他下定决心,同意执行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把军队开进首都。不过亚佐夫在下令时强调,军队进驻只是为了维护秩序,而不是战斗。
8 月19日当天,杨恕是中共驻莫斯科大使馆第一个上街的人。上午,大批坦克还在陆续开入城区。街道平静,商店开门营业。莫斯科大剧院的左侧,停了几辆军车。 几个士兵拿着枪。有几十个市民走上前质问士兵:“你们跑到城里来干什么?”士兵说:“我也不知道干什么,让我们来,我们就来了。”市民又问:“那你拿着枪 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要开枪?”士兵说:“枪里没有子弹。”市民说:“没有子弹你们可以发嘛。”杨恕对南都周刊记者回忆。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举着一个纸 牌,上面写着“孩子们回家去”,这是对士兵们说的,落款是“战士母亲协会”。
“军队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亚佐夫下令撤军
“军队为什么原地不动?它应当显示力量。”紧急状态委员会曾多次催促亚佐夫下令采取行动,驱散克里姆林宫前的人群,但亚佐夫必须考虑行动可能引起的流血事件。如果导致大量流血,军队永远无法洗清掉这个罪责。敌人在哪里?是那些说着俄语、喝着伏特加的同胞吗?
黎明时分,又一阵坚决的电话铃声响起,亚佐夫不得不拿起话筒。“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们希望国防部长到他们那里去。”打来电话的是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我不能去那里。” 亚佐夫断然拒绝,他让阿恰洛夫带话,“告诉他(克留奇科夫),军队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当天清晨,国防部召开了部务会议,出席会议的所有军官一致认为,应该把军队从莫斯科撤出去。于是,亚佐夫下令撤军。阿恰洛夫说:“感谢上帝,幸亏我们没开一枪。”苏联的社会基础已发生改变,旧体制没有能力去调动整个军队参与其中。
三天后,68岁的苏军元帅阿赫罗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的办公室里上吊自杀。死者穿着整齐的军服,身上佩戴着荣誉奖章。手里没有枪,元帅把窗帘绳折在一起做成绳索。“我不能再活下去了。”放在一边的遗书写道。苏联官方没有表示慰问,第一个为他写下祭文的是一位美国将军。
亚佐夫赢得俄罗斯人的尊重
两个月后,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
亚佐夫及一些老战友住进“水兵寂静”监狱,三年后获俄国家杜马大赦出狱;2004年11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向81岁的亚佐夫授勋,作为他的生日贺礼。面对民众始终坚持“不开枪”的举动,为亚佐夫赢得了俄罗斯人的尊重。
军队开进莫斯科
《南周》近日报道,天濛濛亮,大批坦克、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重型卡车迟缓地向市中心挺进,早起的乘客和公交车司机惊呆了。广播里传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的声音: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
“戈 尔巴乔夫肯定是被软禁了。如果他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是他自己出来讲,而是他们替他说?”人们议论纷纷。当时中共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人员、现在的兰州大学中 亚研究所教授杨恕,打开电视机时,发现好几个频道停播了,其他还在播放的频道全是放芭蕾舞《天鹅湖》等节目。在使馆大食堂吃早饭时,大家议论纷纷。杨恕意 识到:出大事了。
当天,代总统亚纳耶夫还宣读了一份命令:从当日凌晨4点起,在苏联部份地区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这一天正是1991年8月19日。在夏秋之交的莫斯科,苏联解体前最重要的一幕在此上演。
前苏联建立庞大军力
8 月19日凌晨,苏联国防部长办公室的灯光没有熄灭过,亚佐夫元帅一夜未眠。按照亚佐夫的命令,当天清晨,坎捷米罗卡师的一个坦克团、塔曼师一个摩托化步兵 团、图拉空降师的一部份,以及其他小股部队,向首都市中心的目标进发。军队已接管了电视中心,塔斯社、政府大楼、电报电话局等重要目标。
这个红色政权迷信枪杆子,建立了庞大的军力。不只是本土,苏军在东欧的几个盟国也有驻军,他们几度直接出面干预盟国内政,建立和扶植亲苏政权,且屡试不爽。上世纪50、60、70年代,军队先后受命出兵,平息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
亚佐夫就任国防部长后短短几年间,苏联内部狼烟四起,外高加索、波罗的海等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主权独立。面对危机,地方当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动用军队。1989年4月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发生骚乱,军方驱散示威人群造成流血事件,亚佐夫饱受外界指责。
军队高官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到了1980年代后期,因国家经济不振,戈尔巴乔夫主动放弃争夺军事优势,转为裁减军备。戈尔巴乔夫的种种改革举动,使军队各方面的抱怨声越来越高。
1991年8月4日,戈尔巴乔夫飞往克里米亚福罗斯别墅,休假两周后返回莫斯科,8月20日出席新联盟条约签字仪式。按照新的联盟条约,新的联盟之下是一个个主权共和国。签署新联盟条约,就意味着苏联这个主权国家的灭亡,对于军队高官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于 是,那些后来被称为“政变分子”的人,来到莫斯科列宁大街尽头一座代号为ABC的克格勃秘密据点密谋。来自军方的代表有亚佐夫元帅、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 司令瓦连尼科夫大将、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上将。这些参加密谋的人,在“8.19”事件结束后成了“水兵寂静监狱”的狱友。
亚佐夫的办公厅主任伊万绍夫中将回忆:“失望是使这位一向循规蹈矩的国防部长(亚佐夫)站起来反对总统和军队最高统帅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亚佐夫看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已经不符合从前所宣布的改革目标了。”
军队开进首都 不开枪的士兵
尽管戈尔巴乔夫几年前把亚佐夫从遥远的远东调到首都,有知遇之恩,但亚佐夫是旧体制的受益者,旧体制让他到达权力的顶峰。最终,他下定决心,同意执行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把军队开进首都。不过亚佐夫在下令时强调,军队进驻只是为了维护秩序,而不是战斗。
8 月19日当天,杨恕是中共驻莫斯科大使馆第一个上街的人。上午,大批坦克还在陆续开入城区。街道平静,商店开门营业。莫斯科大剧院的左侧,停了几辆军车。 几个士兵拿着枪。有几十个市民走上前质问士兵:“你们跑到城里来干什么?”士兵说:“我也不知道干什么,让我们来,我们就来了。”市民又问:“那你拿着枪 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要开枪?”士兵说:“枪里没有子弹。”市民说:“没有子弹你们可以发嘛。”杨恕对南都周刊记者回忆。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举着一个纸 牌,上面写着“孩子们回家去”,这是对士兵们说的,落款是“战士母亲协会”。
“军队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亚佐夫下令撤军
“军队为什么原地不动?它应当显示力量。”紧急状态委员会曾多次催促亚佐夫下令采取行动,驱散克里姆林宫前的人群,但亚佐夫必须考虑行动可能引起的流血事件。如果导致大量流血,军队永远无法洗清掉这个罪责。敌人在哪里?是那些说着俄语、喝着伏特加的同胞吗?
黎明时分,又一阵坚决的电话铃声响起,亚佐夫不得不拿起话筒。“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们希望国防部长到他们那里去。”打来电话的是国防部副部长阿恰洛夫。“我不能去那里。” 亚佐夫断然拒绝,他让阿恰洛夫带话,“告诉他(克留奇科夫),军队不再玩这个游戏了。”
当天清晨,国防部召开了部务会议,出席会议的所有军官一致认为,应该把军队从莫斯科撤出去。于是,亚佐夫下令撤军。阿恰洛夫说:“感谢上帝,幸亏我们没开一枪。”苏联的社会基础已发生改变,旧体制没有能力去调动整个军队参与其中。
三天后,68岁的苏军元帅阿赫罗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的办公室里上吊自杀。死者穿着整齐的军服,身上佩戴着荣誉奖章。手里没有枪,元帅把窗帘绳折在一起做成绳索。“我不能再活下去了。”放在一边的遗书写道。苏联官方没有表示慰问,第一个为他写下祭文的是一位美国将军。
亚佐夫赢得俄罗斯人的尊重
两个月后,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代之以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
亚佐夫及一些老战友住进“水兵寂静”监狱,三年后获俄国家杜马大赦出狱;2004年11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向81岁的亚佐夫授勋,作为他的生日贺礼。面对民众始终坚持“不开枪”的举动,为亚佐夫赢得了俄罗斯人的尊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