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历史上,19世纪中后期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包括南北战争、淘金运动、西部开发、修建横贯大陆铁路、东部工业城市的大量涌现、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入主白宫等,这些事件在历史教科书上多有记载。不过,19世纪下半期牛群长距离运输的兴起则较少人谈及。事实上,从1866年开始,其后20多年间大量牛群从得克萨斯州被迁赶到东北部的堪萨斯州,成为当时广阔西部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而与之伴随的「牛仔」,则通过小说及电影等的广泛传播,成为美国人在全世界的标志性形象。
南北战争爆发后,得克萨斯州的许多牧场主加入南军作战,牧场中的牛群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大量繁衍,到了战争结束时,得克萨斯州的牧牛比战前成倍增长,据估计数量多达500万头。但在南方,由于内战导致经济萧条,对牛以及牛肉的需求并不旺盛,牛的价格最低每头只卖2美元。倒是北方地区,由于工业化的开始以及移民的大量迁入,城市持续增长、新的工厂和工业中心不断建成,人们对牛肉制品的需求很大。当时芝加哥是铁路交通枢纽,又是肉制品制造中心,在芝加哥,每头牛的价格可以高达40美元。如果能够将牛从得克萨斯州运往芝加哥,将获得巨大利润。不过,当时的火车只通到堪萨斯州,从堪萨斯到得克萨斯还有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因此,将牛群从得克萨斯州运到堪萨斯就成为关健,而最经济的方法只有一个,赶着牛群走到堪萨斯。
一般说来,赶着牛群走长途的话,牛群的行走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天40公里,但这样的话,牛很快就会掉膘变瘦,到了目的地时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因此,负责照看牛群的牛仔通常每天会走20多公里,以此控制牛群的行走速度,以便让牛有休息、吃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牛的健康与体重。不过,按照这样的速度行走的话,意味着从得克萨斯的家庭牧场到堪萨斯需要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在长途跋涉中,由于牛群的数量有时高达数千头,当时的牛主要是长角牛,牛头上的两只角像弯弓,比较凶猛。牛仔既要照看牛群,不让牛掉队,还要控制牛的行进速度,对牛仔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每个牛仔因此需要配备三匹马。除了风餐露宿,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是家常便饭,十分辛苦,但也因此造就了牛仔刚毅勇猛、坚强沉着的性格与形象。
在将大量牛群从南方运往北方的过程中,有一位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本在芝加哥做牲畜交易的约瑟夫-麦考伊(Joseph McCoy)深知将牛从南方运到北方的巨大利润,他从芝加哥来到堪萨斯的小镇阿比林(Abilene),在铁路线附近建起了酒店、旅馆、牲畜圈养场、办公楼及银行等,并且花了5000美元到处张贴广告,保证以高价购牛。得知消息后,得克萨斯州的牧场主们开始雇用牛仔将牛群赶往堪萨斯,有一位牧场主花了5400美元购买了600头牛,结果麦考伊以16800美元将这批牛买进,而联合铁路公司也在阿比林修了一条铁路支线,这样就方便将牛装上火车运往芝加哥及各地。在此后20多年间,麦考伊以讲信用著称,收购了约200万头牛并将这些牛装上火车运往各地,而当地也随之繁荣起来,被称为西部的第一个「牛城」(cow town)。
从得克萨斯将牛群赶往堪萨斯最有名的路途是「奇泽姆道」(Chisholm Trail),通过这条通道的有数百万头牛,描写牛仔的著名西部片「红河谷」 (Red River)就是以发生在这条通道上的牛仔故事为题材拍摄的。 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铁路的扩展及运输的普及,不再需要长距离赶着牛群前往铁路车站,因此再也难以看到十几名牛仔赶着数千头牛长途跋涉的壮观场景,留给人们的只有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画面。不过,如果谈起「狂野西部」的话,人们不会联想到疯狂淘金的矿工、也不会联想到修建铁路的工人,更不会联想到开垦荒地的农民,唯一能引起人们联想的只有一个词:「牛仔」。
注:本文转自美国国务院博客「雾谷飞鸿」,属于其「美国历史」系列,原文标题是「19世纪的牛群运输及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