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纽约的中国人一定都知道法拉盛。这是纽约最大的华人聚居区,从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定居在这里,很快无论是人口还是规模都超过了有100多年历史的曼哈顿老唐人街。走在这里的街道上,感觉就像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大陆小县城,除了这里的店招牌都是中英双语,就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和纽约其他地方一样,法拉盛有很多直接用数字序号命名的路。法拉盛的市中心有一条40路(40th Road),一个星期前,这条街上死了个女人,从临街的窗里跳下来,摔得满脸都是血,说是在四楼做“那行”的按摩女,说是警方扫黄时本想逃跑却慌不择路,说是来自中国东北,名叫CiCi。
40路相当于法拉盛的簋街,两旁都是中餐馆,每天缭绕着让人垂涎的烟火气,吸引着来自全纽约甚至整个美东的中国胃。
而在这些餐馆的缝隙里,还夹杂着一些面目模糊的窄小门脸,那就是CiCi她们工作的地方。食色性也,按摩院建在美食街上似乎是天经地义,两者间通常也都分租互惠和谐共生。
40路既是食街,也是烟花巷。有时候,那些按摩女还会站到路边来招徕生意。
CiCi跳下来的时候,就落在一楼的餐馆门前。这家餐馆正在歇业装修,我去的那天门前仍然摆放着施工时常见的塑料防护栏,柏油路上有些破损的坑洞,积着些污水,水坑里竟也能映出一角蓝天。
CiCi曾无数次进出过的那扇小门仍然敞开着,除了门牌号,没有任何标识,门里是一段楼梯,楼梯很陡,后半段隐没在看似无边无际的黑暗里。
但这条路上已经完全看不出CiCi留下的痕迹,路边停着的卡车上,各家店里的伙计们忙着上货卸货,旁边超市门前的货摊上,一个华人大妈正吆喝着叫卖翠生生的油麦菜,旁边的印度小贩正在边说边比划向一个几乎不会英文的华裔路人兜售廉价珠宝,对面的餐馆门前照样排着一队慕名而来等座的食客。
这家叫豫园的餐馆开了不到两年,已经算是这条街上的老字号,法拉盛餐饮林立竞争残酷,餐馆今天开明天关走马灯式的更换东主、厨师和菜式成了常事。
这是一个习惯了来来走走的地方,这里的人也是,他们都是远道而来,挣钱糊口各怀心事,即便搭伙合租平日里也难得见面,他们习惯了不问出处不问归处,不道一声再见就突然消失。CiCi的离去大概也不过是这种躁动不安的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环。
如果你不知道法拉盛在哪儿,想想《伟大的盖茨比》里盖茨比每次驾着拉风的跑车从安静的长岛奔向纸醉金迷的曼哈顿途中必经的那个广告牌,矗立在堆积成山的灰黑色工业垃圾旁边,上面一双眼睛,躲在圆镜片后面直勾勾盯着惨淡的人间,这个垃圾场旁边就是今天已经变成了纽约最大唐人街的法拉盛。
法拉盛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17世纪反抗荷兰殖民者钳制宗教自由的“法拉盛宗教自由陈情书”就是在这里诞生,这也使它成了美国宗教自由思想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中后期,这里的居民都是以白人为主,即使70年代台湾留学生和韩国移民开始在这里落脚,法拉盛的居民仍然以教育素质高于平均著称。
从90年代中开始,大量涌入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彻底改变了法拉盛的面貌,在很多老纽约的眼中,法拉盛就像一个家中突遭变故的富家子,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从峨冠华服举止风雅变成了破衣烂衫乱像迭出。
1996年,时任法拉盛市议员郝理升(Julia Harriso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甚至把这里的亚裔叫做“强盗”,说他们不是做血汗工厂就是做偷渡生意。
也难怪郝理升当时口不择言,相对之前中国移民大多来自广东福建的时代,90年代末中国的下岗风给纽约带来了更大一波的移民潮,这次他们来自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四面八方。那些不说广东话,因而在曼哈顿唐人街无法立足的新移民全都来了法拉盛。
2000年我刚到美国时,走在法拉盛的街头已经可以听到祖国各地的口音。人口结构变了,郝理升这样的白人政客难免紧张,事实上自2001年至今,法拉盛市议员的位子已经牢牢把控在华人手中。
但不管什么人坐江山,辛苦辗转的新移民多的地方,乱象总是不可避免。在法拉盛你几乎可以见到在中国街头所能见到的一切市井生态:卖盗版碟的小哥、算命的瞎子、把河南人当成脏字来对骂的路人、一步一岗派发“学英语”“免费美容”小广告的大叔大婶。
也是在这里,大概是2010年左右吧,我在街头偶遇过一个老熟人。他是中国南方一所大学文科系的教授,访学来美硬留了下来。那时候他大概已经在美国滞留了十年,还没拿到绿卡。
他说他找到了新工作,我说不错啊,他说,不好,跟专业无关,是一家电脑公司;我说那也不错啊,至少是高科技嘛,他说不是高科技,帮忙搬电脑;我说那就好好学英语然后换工作,他说年纪大了学不会;我说那要不就回国吧,他说,混得不好没脸回去……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只好跟他道别,看着他踯躅的背影消失在缅街的人海里。我从此再没见过他。
还有一些事更让人说不出话来。几年前一个叫张政的22岁东北移民因为一家叫“美中移民”的事务所帮他办绿卡时有所疏忽导致失败,一怒之下杀了两个人还放了一把火把这家罗斯福大道上的事务所烧了个干净。
还有个叫黄真的上海移民,就在CiCi跳下来的那幢楼附近,把为他介绍工作未成、还导致他背上了遣返令的职介所上海老乡吴芊的心肺掏出来装在袋子里扔掉了。
曼哈顿唐人街的老华侨们大多都是早就扎下了根,已经是美国公民,七大姑八大姨都已经在美国团圆了。而法拉盛的新移民更多是身无定所心无挂靠的飘萍,这里的所谓乱象说到底其实是梦想、欲望、背井离乡的孤苦、对成功急切的渴求、对奋斗近乎酷刑般的执念和在残忍的现实里崩塌的希望搅在一起,互相碰撞的结果。
或者说,在那些摆着豆浆包子、参茸干货、两三元一包的内裤和一元一张盗版碟的小摊上,在那些密密麻麻的“中国快递”“中医坐诊”“无痛穿耳”“打折机票”的招牌中,在此起彼伏的中文叫卖、店铺里一播大半年的春晚录像里的笑声和掌声中,法拉盛缅街和罗斯福大道十字路口周边五条街的范围里,变着法儿的演绎着人世间最令人扼腕的悲欢离合。
正是因此,刚来美国那些年,法拉盛曾经是个让我害怕的地方。当时的男友住在这里,他是个“老外”,对他来说,这里有西方大都会里难得的异域风情。而我,每次来这里都会被街上躁动不安的氛围搅得心神不宁,感觉自己被卷入一种紧迫惶恐急功近利又怅然若失的古怪情绪中。
等到谈婚论嫁时,因为我的坚决反对,我们放弃了法拉盛,把房子买在了安静悠闲的Forest Hill,中国人把这个地名翻译成森林小丘。就这样我们错过了过去十年法拉盛地产暴涨的黄金期,每次提起都会悻悻地畅想一下那笔从未存在过的意外之财。就这样说着想着,我竟慢慢发现,不知从何时起,我站在法拉盛的街头看着熙来攘往的人潮时也可以气定神闲了。
我以为这是因为我变了,我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懵懂的新移民,已经沉入了生活之中,有了自己的角色、位置、方向和承担,不会再轻易被吸到一个有今天没明天的黑洞里。但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不是全部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法拉盛自身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因为这里的人在改变。如今这里中国新移民的主力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些手里拎个皮箱,口袋里装着几十美金前来背水一战的下岗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富裕阶层。
这些年,法拉盛闹市区新建了一大批豪华公寓,租金高昂,绝不是普通的蓝领阶层所能负担。但住得起的人有的是,时不时就能听说某某明星、某某官二代、某某体育健将的家人来了纽约,住进了法拉盛这个或那个豪华公寓。
那天我和朋友去法拉盛新世界商城里新开的香天下四川火锅吃饭,这是家以正宗九宫格重庆火锅著称的餐馆,装潢古色古香里透着低调的奢华。门口等位的都是华裔年轻人,他们打扮优雅入时,举止得体。
这家餐馆的人均价位在40美金左右,我刚来美国时,这样的价位在法拉盛的餐馆来说算得上天价,如今却已稀松平常。这当然不是当年那些下岗工人新移民们所能承担的饭费。
或许这几天热腾腾的火锅饭桌上也会有食客偶尔提起CiCi吧,毕竟出了人命上了报纸,但那个阅尽世事百味杂陈又让人坐卧不安的法拉盛,已经在人们茶余饭后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中渐行渐远了。
那些新来的蓝领移民呢?他们总归能找到新的落脚点吧,我安慰自己说,纽约大到足以让每个人都有活路,况且新移民的本事本来不就是在没路的地方开出路来吗?
和纽约其他地方一样,法拉盛有很多直接用数字序号命名的路。法拉盛的市中心有一条40路(40th Road),一个星期前,这条街上死了个女人,从临街的窗里跳下来,摔得满脸都是血,说是在四楼做“那行”的按摩女,说是警方扫黄时本想逃跑却慌不择路,说是来自中国东北,名叫CiCi。
40路相当于法拉盛的簋街,两旁都是中餐馆,每天缭绕着让人垂涎的烟火气,吸引着来自全纽约甚至整个美东的中国胃。
而在这些餐馆的缝隙里,还夹杂着一些面目模糊的窄小门脸,那就是CiCi她们工作的地方。食色性也,按摩院建在美食街上似乎是天经地义,两者间通常也都分租互惠和谐共生。
40路既是食街,也是烟花巷。有时候,那些按摩女还会站到路边来招徕生意。
CiCi跳下来的时候,就落在一楼的餐馆门前。这家餐馆正在歇业装修,我去的那天门前仍然摆放着施工时常见的塑料防护栏,柏油路上有些破损的坑洞,积着些污水,水坑里竟也能映出一角蓝天。
CiCi曾无数次进出过的那扇小门仍然敞开着,除了门牌号,没有任何标识,门里是一段楼梯,楼梯很陡,后半段隐没在看似无边无际的黑暗里。
但这条路上已经完全看不出CiCi留下的痕迹,路边停着的卡车上,各家店里的伙计们忙着上货卸货,旁边超市门前的货摊上,一个华人大妈正吆喝着叫卖翠生生的油麦菜,旁边的印度小贩正在边说边比划向一个几乎不会英文的华裔路人兜售廉价珠宝,对面的餐馆门前照样排着一队慕名而来等座的食客。
这家叫豫园的餐馆开了不到两年,已经算是这条街上的老字号,法拉盛餐饮林立竞争残酷,餐馆今天开明天关走马灯式的更换东主、厨师和菜式成了常事。
这是一个习惯了来来走走的地方,这里的人也是,他们都是远道而来,挣钱糊口各怀心事,即便搭伙合租平日里也难得见面,他们习惯了不问出处不问归处,不道一声再见就突然消失。CiCi的离去大概也不过是这种躁动不安的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环。
如果你不知道法拉盛在哪儿,想想《伟大的盖茨比》里盖茨比每次驾着拉风的跑车从安静的长岛奔向纸醉金迷的曼哈顿途中必经的那个广告牌,矗立在堆积成山的灰黑色工业垃圾旁边,上面一双眼睛,躲在圆镜片后面直勾勾盯着惨淡的人间,这个垃圾场旁边就是今天已经变成了纽约最大唐人街的法拉盛。
法拉盛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17世纪反抗荷兰殖民者钳制宗教自由的“法拉盛宗教自由陈情书”就是在这里诞生,这也使它成了美国宗教自由思想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中后期,这里的居民都是以白人为主,即使70年代台湾留学生和韩国移民开始在这里落脚,法拉盛的居民仍然以教育素质高于平均著称。
从90年代中开始,大量涌入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彻底改变了法拉盛的面貌,在很多老纽约的眼中,法拉盛就像一个家中突遭变故的富家子,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从峨冠华服举止风雅变成了破衣烂衫乱像迭出。
1996年,时任法拉盛市议员郝理升(Julia Harriso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甚至把这里的亚裔叫做“强盗”,说他们不是做血汗工厂就是做偷渡生意。
也难怪郝理升当时口不择言,相对之前中国移民大多来自广东福建的时代,90年代末中国的下岗风给纽约带来了更大一波的移民潮,这次他们来自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四面八方。那些不说广东话,因而在曼哈顿唐人街无法立足的新移民全都来了法拉盛。
2000年我刚到美国时,走在法拉盛的街头已经可以听到祖国各地的口音。人口结构变了,郝理升这样的白人政客难免紧张,事实上自2001年至今,法拉盛市议员的位子已经牢牢把控在华人手中。
但不管什么人坐江山,辛苦辗转的新移民多的地方,乱象总是不可避免。在法拉盛你几乎可以见到在中国街头所能见到的一切市井生态:卖盗版碟的小哥、算命的瞎子、把河南人当成脏字来对骂的路人、一步一岗派发“学英语”“免费美容”小广告的大叔大婶。
也是在这里,大概是2010年左右吧,我在街头偶遇过一个老熟人。他是中国南方一所大学文科系的教授,访学来美硬留了下来。那时候他大概已经在美国滞留了十年,还没拿到绿卡。
他说他找到了新工作,我说不错啊,他说,不好,跟专业无关,是一家电脑公司;我说那也不错啊,至少是高科技嘛,他说不是高科技,帮忙搬电脑;我说那就好好学英语然后换工作,他说年纪大了学不会;我说那要不就回国吧,他说,混得不好没脸回去……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只好跟他道别,看着他踯躅的背影消失在缅街的人海里。我从此再没见过他。
还有一些事更让人说不出话来。几年前一个叫张政的22岁东北移民因为一家叫“美中移民”的事务所帮他办绿卡时有所疏忽导致失败,一怒之下杀了两个人还放了一把火把这家罗斯福大道上的事务所烧了个干净。
还有个叫黄真的上海移民,就在CiCi跳下来的那幢楼附近,把为他介绍工作未成、还导致他背上了遣返令的职介所上海老乡吴芊的心肺掏出来装在袋子里扔掉了。
曼哈顿唐人街的老华侨们大多都是早就扎下了根,已经是美国公民,七大姑八大姨都已经在美国团圆了。而法拉盛的新移民更多是身无定所心无挂靠的飘萍,这里的所谓乱象说到底其实是梦想、欲望、背井离乡的孤苦、对成功急切的渴求、对奋斗近乎酷刑般的执念和在残忍的现实里崩塌的希望搅在一起,互相碰撞的结果。
或者说,在那些摆着豆浆包子、参茸干货、两三元一包的内裤和一元一张盗版碟的小摊上,在那些密密麻麻的“中国快递”“中医坐诊”“无痛穿耳”“打折机票”的招牌中,在此起彼伏的中文叫卖、店铺里一播大半年的春晚录像里的笑声和掌声中,法拉盛缅街和罗斯福大道十字路口周边五条街的范围里,变着法儿的演绎着人世间最令人扼腕的悲欢离合。
正是因此,刚来美国那些年,法拉盛曾经是个让我害怕的地方。当时的男友住在这里,他是个“老外”,对他来说,这里有西方大都会里难得的异域风情。而我,每次来这里都会被街上躁动不安的氛围搅得心神不宁,感觉自己被卷入一种紧迫惶恐急功近利又怅然若失的古怪情绪中。
等到谈婚论嫁时,因为我的坚决反对,我们放弃了法拉盛,把房子买在了安静悠闲的Forest Hill,中国人把这个地名翻译成森林小丘。就这样我们错过了过去十年法拉盛地产暴涨的黄金期,每次提起都会悻悻地畅想一下那笔从未存在过的意外之财。就这样说着想着,我竟慢慢发现,不知从何时起,我站在法拉盛的街头看着熙来攘往的人潮时也可以气定神闲了。
我以为这是因为我变了,我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懵懂的新移民,已经沉入了生活之中,有了自己的角色、位置、方向和承担,不会再轻易被吸到一个有今天没明天的黑洞里。但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不是全部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法拉盛自身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因为这里的人在改变。如今这里中国新移民的主力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些手里拎个皮箱,口袋里装着几十美金前来背水一战的下岗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富裕阶层。
这些年,法拉盛闹市区新建了一大批豪华公寓,租金高昂,绝不是普通的蓝领阶层所能负担。但住得起的人有的是,时不时就能听说某某明星、某某官二代、某某体育健将的家人来了纽约,住进了法拉盛这个或那个豪华公寓。
那天我和朋友去法拉盛新世界商城里新开的香天下四川火锅吃饭,这是家以正宗九宫格重庆火锅著称的餐馆,装潢古色古香里透着低调的奢华。门口等位的都是华裔年轻人,他们打扮优雅入时,举止得体。
这家餐馆的人均价位在40美金左右,我刚来美国时,这样的价位在法拉盛的餐馆来说算得上天价,如今却已稀松平常。这当然不是当年那些下岗工人新移民们所能承担的饭费。
或许这几天热腾腾的火锅饭桌上也会有食客偶尔提起CiCi吧,毕竟出了人命上了报纸,但那个阅尽世事百味杂陈又让人坐卧不安的法拉盛,已经在人们茶余饭后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中渐行渐远了。
那些新来的蓝领移民呢?他们总归能找到新的落脚点吧,我安慰自己说,纽约大到足以让每个人都有活路,况且新移民的本事本来不就是在没路的地方开出路来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