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王允的专题报道 - 今年恰逢朝鲜战争70周年,10月25日是中国官方所定的“抗美援朝纪念日”。中国官媒从去年就开始,铺天盖地地渲染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但中国所谓的胜利是一种什么胜利?中国真的赢了吗?
“对于这场战争,我的看法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的一场悲剧,”亲历朝鲜战争的中国老兵程干远前不久这样评价说。
但在纪念朝鲜战争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政府却在大力宣扬中国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央视在黄金时段同时播出两部相关的纪录片,老电影《上甘岭》、老歌《我的祖国》等也在网络上热播。
然而,朝鲜战争的真相却被掩藏在了这些精心编织的爱国主义说辞的背后。若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就不得不回溯战争的源起。
悲剧起源于误判
1948年,在冷战初期美苏对峙的格局下,在朝鲜半岛上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行南北分治。
南北双方都力图统一半岛。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希望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点头,让他实施统一南方的计划。斯大林起初担心美国参战,但由于一系列误判,随后又转变了态度。
“因为这个时候,苏联国防部已经得到了美国的计划:如果朝鲜发生战争,美国军队立即撤离,不在朝鲜半岛跟共产党打。就守住日本海就行了,他们认为朝鲜半岛没有什么军事意义。”
中国历史学家沈志华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根据苏联解密档案揭示了上述苏联误判的关键点。
1950年6月25日,在斯大林的首肯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率先发起了对韩国的进攻。
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迅速攻陷韩国首都汉城,并仅用两个月就突进到南边的釜山防御圈。
面对危局,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担心,共产主义独裁者的侵略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杜鲁门说,“希特勒和日本军人十年前严重误判,低估了我们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战胜侵略的决心。对于今天的侵略者,我们也要打消他们的狂妄野心。”
联合国很快组成了美国军队为主、16国军队参与的联军,加入韩国方面参战。
9月中旬,在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军成功在仁川登陆。联军很快扭转战局,并乘胜北上,越过了三八线。
中国参战的关键点
美军越过三八线成为整场战争的转捩点。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方面误判了中国的战略。
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研究员山姆·威尔斯(Sam Wells)2019年根据最新史料,出版了朝鲜战争专著《如临深渊:朝鲜战争如何转变了冷战》(Fearing the Worst: How Korea Transformed the Cold War)。他告诉本台,“斯大林和毛泽东,以及斯大林和金日成之间有关这场战争的秘密协商,美国无从知晓,美国在情报方面有所欠缺。”
美国不了解的是,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早在当年5月份,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时,就向对方表达了以美军越过三八线为标志,中国干预的可能。
美国史学家约瑟夫·古尔登在《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Korea: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知道中国有干预计划,美军可能不会越过三八线,中国可能也不会参战。
但历史无法假设。10月初,美国军队开始大规模进入朝鲜境内,朝鲜人民军全线溃败。
“在斯大林的敦促下,金日成向北京发了一封紧急求援的电报......这时候才引起中共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的认真关注,”美国空军战争学院教授张晓明指出了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当时的形势似乎让中国参战成为无法回避的选择。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就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引起了中共高层对美国的敌意,和对其意图的担忧。
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出现,也挑动了中共领导层对抗日战争的痛苦记忆,他们担心战争扩大,蔓延至中国本土。
张晓明从90年代就开始研究朝鲜战争,他分析说,“中国领导人在判断战略形势的时候,是依据历史经验。......当时中国是非常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重新返回中国。”
当时中国的战略重点放在东南沿海,为攻占台湾作准备,中共诸多将领认为参与朝鲜战争是横生枝节。
“斯大林做了很多工作,从国际共运,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台湾的地位等等方面,做了一些说服工作,从毛的角度来说也是认可的。......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决定出兵。”
为了争取斯大林的信任,稳固刚刚成立不久的中苏同盟,毛泽东最终下令开战,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为主,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
中国政府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在国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爱国主义情绪和对美国的同仇敌忾一时甚嚣尘上,著名豫剧艺人常香玉率团队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引起全国轰动。
1950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在朝鲜境内的北镇对联合国军队发起了突袭。
战争“绞肉机”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军队与朝鲜军队为一方,联合国军队与韩国军队为一方,进行了来回拉锯式的五次战役;双方最后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我是第五次战役的尾声进入朝鲜。我参与了上甘岭战役,总共40多天,我全程都投入了战斗,”进入朝鲜战场的时候,程干远年仅15岁。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相持阶段中的1952年10月至11月。由于死伤惨重,战役被林彪称为“绞肉机”。程干远当时在志愿军第九兵团炮兵第七师后勤运输连,在躲过了美国空军对运输线的狂轰滥炸之后,他侥幸存活下来。
“美国是死亡了4千多人,李奇微(联军总司令)有一本回忆录,是非常真实的,他说的就是4千人,但是志愿军这边死亡的是2万多人。是用2万多人去换4千人啊!”
大体而言,美方在军事装备和空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中方则采取了人海战术。中国官方统计的人民志愿军参战兵力为240万,但程干远两年前在接受美国明镜集团采访时,认为实际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正规部队,包括轮换的,将近270万人,后勤运输就有50万人,总共的兵力已经超过了300万,占当时全国兵力500万的70%。中国当时凭的完全是人海战术。”
苏联虽然主要通过中国军队来打这场所谓的“代理人战争”,但实际上苏军也秘密参战。驻扎在辽宁沈阳的苏联空军为中朝军队提供空中支援,但美国空军优势明显,让中朝军队损失惨重。
张晓明在2002年出版了朝鲜战争的研究专著《鸭绿江上空的红色羽翼:中国、苏联和朝鲜空战》,他介绍说,
“志愿军在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中以失利而告终,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不够;这不仅是因为战线拉长,补给线拉长,也是因为他们不停遭受美国空军的绞杀。”
就在第五次战役之前,联合国军队司令、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突然被杜鲁门总统解职。
在事后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莱德利上将(Omar Nelson Bradley)对麦克阿瑟说出了那句经典名句: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将使美国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句话至今仍然在中国被用来证明,美国对中国开战是错误的,并且是美国失败的原因。但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冯胜平1980年代初留学美国,看到了当时刚刚解密的美国朝鲜战争档案。
“尤其是布莱德利这个讲话完全被颠倒了。布莱德利这句话实际上是在什么场景下讲的呢?是他和麦克阿瑟有一个很大的争论,麦克阿瑟是主张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的。”
杜鲁门解职麦克阿瑟,使得麦克阿瑟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计划胎死腹中。(要是麦克阿瑟没被解职就好了,那样的话,战火引向中国,以美军的实力,共匪必被歼灭,就像日军被美军歼灭那样。然后,麦克阿瑟主政中国,扶持中国建立一个民主政权,就像日军被美军打败后,麦克阿瑟主政日本,在日本建立起了民主政权那样。可惜,历史不能假设。tmd,怪就怪该死的美国民主党,美国民主党某种程度上,有“共产党的基因”,所以它骨子里是亲近共产政权的,现如今的民主党也一样,无论是卡特时期,克林顿时期还是奥巴马时期,这些民主党政府在骨子里都是亲中的,远没有共和党那样反中/反共产政权)
多重意义上的悲剧
虽然战争止步于鸭绿江的朝鲜境内,但在五次战役后,相持阶段又整整持续了两年。从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到1953年7月停战,双方边谈边打。战俘归还问题成为中美双方争执不下的主要问题之一。
冯胜平从解密档案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第一次甄别的结果,美方发现80%中国的战俘都不愿意回去。......多次甄别之后,发现2万多战俘中,超过一半以上不是共产党的原始部队,而是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的部队,很多是原先四川刘湘的部队。”
与此同时,美中双方还有各自的战略考量,导致战争拖延不决,也让双方死伤人数大幅上升。
朝鲜战争的伤亡人数至今仍是争议的话题。联合国军队的死伤相对明确,美军死亡54000人,占联合国军队死亡人数的95%。
中方的死亡人数则出入较大。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在2010年出版的一期《文史参考》发表文章说,中国军队的死亡人数是18万人。据美国估计,这个数字应该超过40万。
但目睹了战场杀戮的程干远依然不认可这个数字,“我的判断是超过70万人死亡,这个是绝对有根据的。......你们不知道的是后勤的牺牲,这个在烈士名单上是没有的。我所在的运输连牺牲了49个人,你们去查,烈士名单上一个都没有。”
但这场战争制造的悲剧不止在战场。
程干远告诉本台,“他们就借对国外的朝鲜战争的动员,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镇压(所谓)反革命的运动,把这些对他们政权不稳定的因素去掉。”
这场镇反运动延续三年,时间与朝鲜战争几乎重叠。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镇反运动期间,被杀死的人有71万,其中多数为国民党旧政权投降后被“宽大处理的人”。
趁此机会,中国政府也加紧进行土改运动,导致民众非正常死亡100万到500万之间。
用时任中国中央政府副主席刘少奇的话说,就是“因为抗美援朝的锣鼓响起来,响得很厉害,土改的锣鼓、镇反的锣鼓就不大听见了,就好搞了。”
在另一面,为了筹措战争物资,中共政权对农村进行高额的粮食征购,并在惯性的作用下,在战争后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紧了对农民、农村的剥削,间接导致了1959年至1962年的大饥荒。
程干远认为,这些几乎与战争同时在国内展开的社会改造措施,对中国此后几十年产生了悲剧性的影响,“这个战争实际上是中国交了一个投名状,绑在苏共的战车上。他就是把苏联的这一套专制体制很快搬到了中国,他也借这个机会巩固了国内的无产阶级专政。”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953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当时的苏联政府指示中国停战。中国方面迅速接受了美国的和谈条件。
战争双方最后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并约定以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设立非军事区,恢复南北分治。
这场区域性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交战双方,而是世界性的。
山姆·威尔斯在新书中分析说:
“(这场战争)使得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政治斗争最终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冷战。”
朝鲜战争向西方世界显示出,苏联通过共产主义阵营国家不断扩张的影响力。这使得美国不但改变了其在东亚的战略,与日本、韩国,乃至台湾结成不同程度的盟国关系,也促使北约在欧洲扩编,成为具有超强军事实力的国际组织。
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张晓明认为,
“从国际政治上的利益考虑,如果在远东地区,和中国参加的任何地面战争,任何直接的较量,对当时美国的战略利益都是没有好处的。”
在此后的近三十年里,美中之间形成对峙关系。直到7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交恶,美中关系才逐步解冻,并在八十年代进入了蜜月期。
吊诡的是,近年来,随着两国贸易纷争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美中关系又再次恶化。
在朝鲜战争结束七十年后,朝鲜半岛依然是世界最具有变数的地区之一。如果朝鲜局势有变,朝鲜半岛是否会再次成为美中两国的战场,仍然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