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简介]
南宋大诗人叶绍翁 (1200年前后在世),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 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 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有《鄂王墓》诗:“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 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 分明。其《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其《西湖晚 秋》诗:“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层后船。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可谓上乘,颇得野趣。著有《靖 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后者记述南渡以后朝野事,可补史传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没有遇见。指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没能进入园中。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爱惜。
屐齿印苍苔: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印苍苔(tái):在苍苔上印下屐齿印。苍苔,青苔。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诗、诗意]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趁春日天气晴好,外出会友。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露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露了盎然的春色。
[赏析]
(一)
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此诗后半辞意颇同。陆游在南宋诗名极大,江湖后辈叶绍 翁多半读过《马上作》而有所沿袭。在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前人的语句。这有两仲情况:一是无心偶合,一是有意借用。前者如蔡宽夫诗话云:“元之 (王禹偁)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 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 身。’卒不复易。”后者如文天祥《集杜诗·自序》云:“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 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怀抱,这种文学现象当然是个别的,但沿袭前人创造的 某些境界、手法与语言,则是较普遍的。如果在沿袭中还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还是应该受赞赏的。正因为如此,读者便从来有意忽略晏几道《临江仙》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这位词人攘夺五代翁宏的诗句以为已有;也不追究和苛责叶绍翁这首诗和陆游那首诗的后半何以如此相近。广大文学爱好者这种宽 容,值得专业工作者深思。(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诗精选》)
(二)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 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 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 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 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 重重阴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 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 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三)
唐宋的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是园林, 其中修建池台,栽种花木。但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是私园,只供私人享乐,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是不能入内的。园林有大有小。这首诗中所写的,看来是一个小小 的花园。从“柴扉”两字推测,它的主人大概不是什么显贵。这时节,主人不在家,园门紧闭,诗人来游园,就不得入内。结果,给人们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小 诗。
园林所在的地方,自然比较幽静,树木浓密,空气湿润。门前的土地上,经春雨一洒,就长满了青苔,像铺了绿色的绒毯似的。诗人前来游园,但是“不值”,就是 没有遇上主人,敲门不开,却又舍不得离去,于是在门前徘徊,脚步来回地在苍苔上践踏。屐,是鞋的一种,底面有齿,古人常穿着它去登山玩水。游客既在门前徘 徊,足迹印在苍苔上面,使这平整的绿色绒毯有些破损了。作为这种寻幽探胜的游客,不仅对园里的花木,就是对门外的苍苔也格外怜惜。诗人在第一句中说:应该 爱惜苍苔呀,不让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印痕!
既是小园,园门也自然简朴,是用树枝儿编成的“柴扉”。扉,就是门扇。“小扣”是轻轻地敲门。寻幽探胜的人,行动自然不会鲁莽。而“久不开”,正照应到题 目中的“不值”。这个游客的来,为了和主人畅谈,欣赏园中春景。现在既然在门外怅然而返,那么,临去的时候,那种恋恋不舍的感情必然产生,于是多次回顾。 但是一堵围墙挡住了,对园内什么也看不到。
诗人真善于摄取镜头,最后,他在低低的墙垣上面,看到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于是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啊,春色到底是关不住的,纵使园门紧闭,居然还有红杏冲 破樊篱,伸过墙来。园中的花木高过墙垣的很多,为什么只说红杏?因为红色的杏花,就是春天的标志,引起人们的注目,给人们以鲜明的印象。从这一枝红杏,可 以推测园内一定繁花似锦、蝶舞莺啼,所以是“满园春色”。“一枝”和“满园”相对比,到底关住了的“春色”还有许多,所以不免还是露出惋惜的心情。
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往往给人们以无穷的联想,引出题外的暗示,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也许是读者的感触,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 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门也关了,墙也围了,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透出勃勃的生机。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简介]
南宋大诗人叶绍翁 (1200年前后在世),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 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 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有《鄂王墓》诗:“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 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 分明。其《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其《西湖晚 秋》诗:“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层后船。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可谓上乘,颇得野趣。著有《靖 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后者记述南渡以后朝野事,可补史传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没有遇见。指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没能进入园中。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爱惜。
屐齿印苍苔: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印苍苔(tái):在苍苔上印下屐齿印。苍苔,青苔。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诗、诗意]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趁春日天气晴好,外出会友。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露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露了盎然的春色。
[赏析]
(一)
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此诗后半辞意颇同。陆游在南宋诗名极大,江湖后辈叶绍 翁多半读过《马上作》而有所沿袭。在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前人的语句。这有两仲情况:一是无心偶合,一是有意借用。前者如蔡宽夫诗话云:“元之 (王禹偁)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 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 身。’卒不复易。”后者如文天祥《集杜诗·自序》云:“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 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怀抱,这种文学现象当然是个别的,但沿袭前人创造的 某些境界、手法与语言,则是较普遍的。如果在沿袭中还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还是应该受赞赏的。正因为如此,读者便从来有意忽略晏几道《临江仙》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这位词人攘夺五代翁宏的诗句以为已有;也不追究和苛责叶绍翁这首诗和陆游那首诗的后半何以如此相近。广大文学爱好者这种宽 容,值得专业工作者深思。(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诗精选》)
(二)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 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 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 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 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 重重阴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 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 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三)
唐宋的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是园林, 其中修建池台,栽种花木。但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是私园,只供私人享乐,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是不能入内的。园林有大有小。这首诗中所写的,看来是一个小小 的花园。从“柴扉”两字推测,它的主人大概不是什么显贵。这时节,主人不在家,园门紧闭,诗人来游园,就不得入内。结果,给人们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小 诗。
园林所在的地方,自然比较幽静,树木浓密,空气湿润。门前的土地上,经春雨一洒,就长满了青苔,像铺了绿色的绒毯似的。诗人前来游园,但是“不值”,就是 没有遇上主人,敲门不开,却又舍不得离去,于是在门前徘徊,脚步来回地在苍苔上践踏。屐,是鞋的一种,底面有齿,古人常穿着它去登山玩水。游客既在门前徘 徊,足迹印在苍苔上面,使这平整的绿色绒毯有些破损了。作为这种寻幽探胜的游客,不仅对园里的花木,就是对门外的苍苔也格外怜惜。诗人在第一句中说:应该 爱惜苍苔呀,不让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印痕!
既是小园,园门也自然简朴,是用树枝儿编成的“柴扉”。扉,就是门扇。“小扣”是轻轻地敲门。寻幽探胜的人,行动自然不会鲁莽。而“久不开”,正照应到题 目中的“不值”。这个游客的来,为了和主人畅谈,欣赏园中春景。现在既然在门外怅然而返,那么,临去的时候,那种恋恋不舍的感情必然产生,于是多次回顾。 但是一堵围墙挡住了,对园内什么也看不到。
诗人真善于摄取镜头,最后,他在低低的墙垣上面,看到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于是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啊,春色到底是关不住的,纵使园门紧闭,居然还有红杏冲 破樊篱,伸过墙来。园中的花木高过墙垣的很多,为什么只说红杏?因为红色的杏花,就是春天的标志,引起人们的注目,给人们以鲜明的印象。从这一枝红杏,可 以推测园内一定繁花似锦、蝶舞莺啼,所以是“满园春色”。“一枝”和“满园”相对比,到底关住了的“春色”还有许多,所以不免还是露出惋惜的心情。
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往往给人们以无穷的联想,引出题外的暗示,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也许是读者的感触,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 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门也关了,墙也围了,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透出勃勃的生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