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光荣
此文版权归四川内江龙光荣老师所有。
一、《消失的地平线》(the lost horizon)
1933年4月,正值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英国伦敦爱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
小说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斯库(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飞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
机 上的四名乘客是:东方传教团的传教士罗波达·布琳克洛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英国领事馆的领事休•康韦,副领事查尔斯·马里森上尉……。飞机升空后不 久,进入了某条航线、转向东方飞去。十多个小时后,发动机熄灭,迫降过程中,因飞行员重伤,精通汉语的康韦只从飞行员口中得知这里是西藏的某个地方,叫 “香格里拉”,“拉”在藏语中是“山之通道”的意思,附近有一座喇嘛寺院。这之后,飞行员就死了。对这一切的发生,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说:“这是上帝的旨 意”。
正当他们不知如何摆脱困境时,阳光下走来一队东方的僧人(这正是作者安排的东方拯救者)将他们接到山上的寺庙里。小说里接下来叙述他们同张先生(即迎接他们的中国长者)及喇嘛高僧的交谈和文化碰撞中所领悟的佛经、教义。康韦发现了一些神奇的事:
喇 嘛高僧竟是19世纪初从欧洲来的传教士;一位看上去是东方满族少女的罗珍已经90岁了。在香格里拉,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道观、儒教祠堂。 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即使对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有着冰川峡谷、雪山湖泊、蓝天碧水、森林草甸、纯净空气、金矿、的美与和谐的世界。喇嘛高 僧在与康韦经过几次禅宗式的长谈后,决定将香格里拉的衣钵传给康韦,但他未能抵挡往马里森的诱惑,逃了出去。在小说的尾声中“我最后问道:你认为康韦最终 将能找到香格里拉吗?”作者最后的问题,震耳发聩。
小 说的伟大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一个人间乐土,和谐社会的意境。正如《不列颠文学家词典》在评述它时所指出的:他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 造了“香格里拉”——(汉译“世外桃源”)一词。小说出版后,立即被独具慧眼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摄制成电影,主题歌《那美丽的香格里拉》几乎是一夜之间唱红 全球 。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名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高贵象征之一。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小说在人文学的伟 大意义。
小说对人类现实生活的作用和影响通常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伟大的作品也不例外,然而《消失的地平线》的却是影响人类生活屈指可数的著作中的一部。
小说结尾的悬念,是对人类的召唤,在随后的大半个世纪中,引发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无论是寻找心灵上的香格里拉,还是地理上的香格里拉。
西 方人在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对东方世界的态度。他们发现了东方神奇的魅力。从中国的道教、中医、到日本的禅宗、印度佛教、瑜伽功,再到藏传佛 教。尤其是佛教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推崇。他们看到了佛陀与耶稣的不同,尽管都是以追求人类幸福为目的。基督教强调人类的原罪,一切都要依靠上 帝的拯救;佛教则认为人类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自救自度。佛陀对人的亲近,更使佛陀的精神或教义,直达人类生命的现实。而香格里拉就是佛陀的世界。
小 说中的故事和主要生活场景,就发生在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院里。“在遥远的天际,在晶莹剔透的冰川之间,雪山叠着雪峰,看上去就像漂浮在广袤的云海 之上。他们串成一个孤园形,朝西方与地平线融为一体。地平线上色彩绚丽,艳丽夺目,像似一幅天才的印象派大师抹出的五彩布景”(引自原作)那里就是神圣的 香格里拉!
二、寻找香格里拉
在世俗的认识中,香格里拉只是佛教传说中,位于西藏某地的一个理想古国,因此,一切地理上和自然景观上与香格里拉相似的地方,都会成为佛教徒朝拜的香格里拉。
藏传佛教典籍中,有许多地方被记述为香格里拉的圣地。
青 藏高原上,被列为香格里拉的圣山圣湖不计其数。比较有名的咱日圣山,它位于西藏东南部,被视作胜利和欢乐的宫殿,宗喀巴师徒曾在此湖朝礼;拉莫拉栖湖,此 湖被誉为预知未来之湖,转世灵童的转世过程中,僧人们常在此湖占卜 ,另外还有青海湖、纳木错湖、岗底斯山、玛法木湖等。最具神奇色彩的要算岗底斯山和玛法木湖,因为他们受到了佛教、苯教、印度教、耆耶教的四种宗教的同时 拥戴,因此,这两处是圣山圣水的典型。
在 东方,目前用以佐证香格里拉地理存在的神秘事多如牛毛。从十一世纪开始。由香格里拉之谜引出的关于理想国的阐释。开始出现在和众多古代历史学家,哲学家及 探险家的著作中。印度密宗的教典《时轮坦特拉》,据传是佛祖释迦牟尼晚年为说教而编写的,其中“香格里拉”的藏语意思是“环抱在幸福之源的地方”,就是佛 教的理想国。
随着香格里拉的探寻和发现,全世界的目光逐渐转向了雪域西藏----喜马拉雅山脊背那片广袤的雪域深处。
1923年-----1927年,俄国艺术家尼古拉雪里西从美国到印度、不丹进入西藏,在进入中亚地区,来回穿越的传奇经历。他的研究和弘扬,对欧洲的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被誉为“香格里拉的使徒”。
1920年,圣彼得堡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奥圣多夫斯基在蒙古高原的奇遇更增加了香格里拉的神秘色彩。
大卫·妮尔的奇遇:路经香格里拉。
亚历山大莉娅·大卫·妮尔是上世纪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探险家、特别是藏学家,在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被誉为“女英雄 ”。她终生对西藏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拜,曾先后五次到西藏从事考察和探险。
从 1891年起,大卫·妮尔开始了她终生探险漂泊的冒险生涯。她在印度和钖兰(斯里兰卡)学习佛教经典,并于1893年首次到达中印边界,开始了对西藏的探 险。1904年,他在罗马的妇女大会上,郑重宣布自己已皈依佛门。1910年,他开始了在布鲁塞尔大学主讲佛教的现代文化问题,立志成为佛教在欧洲的传播 的先驱。
1910 年8月,大卫·妮尔再次开始了东方之旅,历时15年,直至1925年才重新返回欧洲,其间,她的足迹遍布钖兰、印度、钖金和西藏。 1912年4月,她在噶伦堡得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接见,这是历代达赖首次会见一名西方女性。1916年7月,她进入西藏,又在日喀则受到了九世班禅的接 见。1918年7月至1921年2月,她居住在塔尔寺,潜心佛学研究。
1921 年,大卫·妮尔曾试图从康定进入西藏,后受阻返回羌塘。1921年6月,她同义子庸登喇嘛化妆进入了西藏腹地。她的著作《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就是 这期间的旅行纪录,也使她的第五次,即最后一次西藏之旅的纪录。由于她是由云南经康区入藏,本书更因此有独特的价值,书上描绘了她在整个入藏探险过程中的 神奇经历。
书中写道:“随着我们的行进,茂密的森林渐渐变得稀疏了。一轮红日高悬中天,照亮了灌木丛并透过林中空地而照亮了树叶。向下望去可以隐约见到河流的彼岸。我们惊奇的发现,河流彼岸似乎已被耕耘,因其方式独特,使之更具有一种王府花园而不是普通的耕地的外貌。
这天早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令人十分诧意,我们不觉延长了森林中散步的时间。
我们居于高处,可以遥望到这条河流的一个急转弯及对面一座建筑在山坡上的村庄。在那里,有几间孤零零的房屋位于紧靠我们的路旁。”
“这是什么村庄呢?它未被标注在任何地图上。在我出发之前,曾在地区做过调查的人从来没提起过它。其建筑寺样与农民住宅很不相同。这不是一般的庄园和茅屋,而是一些小型的别墅和城堡,既小又窄,却以其庄严的外表而引人注目。
这一神奇的建筑群沭浴在淡淡的金色光芒中。那里没有人的喧闹声,也没有的动物的嘶叫声······。”
“·······有一种勉强被人听到的银铃般的声音,不时地传到我们耳中。
我们呆若木鸡。这倒底是在西藏,还是到达了一个居住有美丽仙女的境地?``````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很可能会有人来到这里。我们应想办法不让外人在如此靠近边界军事哨卡的地方被人发现。谨慎行事的准则要求我们把对这一奇怪地区的考察推迟到傍晚。
一 条羊肠小道在山麓间盘旋,很难离开此道而向前赶路。我们发现自己被加于悬崖绝壁和一座几乎是垂直的山麓之间。我们好不容易登上了这座山麓,沿山岸和躺倒的 大树缓慢向上。一旦感到自己处于别人的视野之外,我便倒在铺在山崖之间的一层又厚又软的苔藓上入睡了,浑身发烧,甚至还说了一些胡话。”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们冒险夜间穿行在山间。
“那些优雅的别墅,庄严的小城堡和布置得非常美丽的花园······究竟在那儿呢?在我们面前,到处都是浑暗色的,使人感到茫然若失的森林。猛烈的狂风在树林间呼啸,所有这一切取代了银铃般和谐悦耳的声音。 ”
之后大卫·妮尔彻底复苏了。她对自己的神奇经历产生了梦幻般的感受。她的义子庸登喇嘛与她又一样的体验,在回味着神奇的体验时,有了一段这样的对话:
“我对庸登说:我们是在做梦吧。其实我们早上什么也没看到,这完全是我们睡觉时说产生的幻觉。”
“做梦!你说我们是在做梦!他大惊小怪的呼叫,我将向你证明我们是怎么做梦以及我们俩是怎么做了同一个梦的,今晨正当你在观看那座奇妙城市时,我在一块石板上以我手杖的铁杖头尖画了一个巫符,以求无论是神还是鬼都不能在我们通向拉萨的旅行中阻止我们。我能找到这个巫符。
他花了一段时间辨认方向,然后凝视着位于一棵松树下的一块平石说:“那不是吗?”他带着胜利的口吻呼叫;“请看”!
巫符确实是用铁杖头很清楚的画在石头上的,看到后,我沉默了。不知说什么好。
“你将怎么对待这一切呢?”年轻人向我发问。
“我将用魔法降伏它们,并使他们看到幻影,完全如同非天对我们说做的那样。
在稍后的几天,事态确实是如此发展的。”
大卫•妮尔在他的探险中,的确进入了香格里拉秘密的时空通道,但她很快就被香格里拉人转移到了远离香格里拉的地方。在她清醒后,再也找不到香格里拉了,只留下了一片茫然和无奈。
大卫•妮尔在探险集中描写和《消失的地平线》中对蓝月山谷的描写非常一致,这也决不是偶然的 。
三、《香巴拉王国指南》
《维摩经•佛国品》的经义是:心静则土静,“婆娑”即“常寂光”净土,如果众生心不清静,则此土就会污秽不堪;佛陀所看到的净土,即成就为无量功德的庄严。
藏 传佛教经典中《法华经》中的灵山净土,《华严经》中的华藏世界,《大乘密严经》中的密严净土等,都以“心静则土净”作为经义的根本。但《无量寿经》说在婆 娑世界之外,还有更高深的净土,它是未来当众生成佛时所成就的净土,这些都是菩萨依照本愿经修行功德圆满之后所完成的最幸福的国土,是所有世人都愿意寄生 的地方。至于其他净土,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阿閦(chu)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等 。
藏佛传教所信佛的净土,超越于一般佛陀所看见的净土,被称为“香巴拉王国” 。
藏 经记载,香巴拉王国隐藏在西藏北方的雪山深处的某个隐秘之地,整个王国四周被双层雪山环抱,有八个成莲花花瓣状的区域,城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中央又耸立 着内环的雪山。这里是卡拉巴宫,住着国王。这里的人们有着超凡的智慧,摒弃了偏执、痴迷和贪欲。国王领导的香巴拉王国保持有世界的最高佛法。
早在十六世纪时,雅旺•吉达王子,曾用藏文创作了一部史诗,描述了前往香巴拉的奇妙旅程,讴歌了香巴拉美丽的景致和崇高的境界。然而他后来却被人背叛篡位。
公元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贝丹益希根据大藏经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转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的“指南”。
《香巴拉王国指南》是这样描绘的:行者可由印度或西藏出发,要经过不毛荒地和危险四伏的神秘地区,要进入香巴拉必须先修持自己的精神,使身心得到佛性的变幻,才有可能找到香巴拉王国。
时 轮密法和香巴拉是格鲁派的主要修练内容。该派最大的寺院叫哲蚌寺,沿用了印度南部的一个地名,因为传说释迦牟尼曾在该地为香巴拉第一位国王授法。扎什伦布 寺是弘扬香巴拉的中心。而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都被当作是香巴拉国王的转世。预言中说,班禅将会转世为香巴拉国王,以带领香巴拉人摧毁恶魔势力,建立佛陀的 黄金时代。
香巴拉即今称的香格里拉。
六世班禅所撰写的《香巴拉王国指南》把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
1、 前往香巴拉的路途。
2 、香巴拉王国的景况。
3、香巴拉的历史和预言。这种分法一直赋与西藏人民以精神启迪的意义。
昭示着不畏艰险寻找人间净土,最终迎来人类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多数西方作家和学者相信,“香格里拉”这一概念来自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一词,意指“偏远山林中的一处理想完美的地方”。此词在用梵文,藏文写成的有类生命轮回的描写中经常被提到。
藏经对此有过大量的介绍。但对香格里拉的明确方向,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即使是六世班禅所写的《香巴拉王国指南》也不例外。
四、香巴拉并不遥远
对香格里拉理想国最高境界的描绘,无疑是释迦牟尼理想中的佛国净土,也即弥勒净土。他把这一理想寄托于未来,他对诸比丘说:
“未来久远当有人们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州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一鸡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岁时乃当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垫、大小便、饮食、老、更无余患。”
在弥勒美景中,佛陀弟子阿夷哆尊者自愿报名,愿来世转作弥勒圣王——螺。
这样美好的世界仅靠圣王的教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靠一位佛陀辅佐,他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阿含经》提到的唯一菩萨就是弥勒。经中说“弥勒出现时,声闻三会。初会之时,九十亿比丘之众;第二之会九十四亿比丘众;第三会九十二亿比丘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
这便是著名的“龙华三会”。说弥勒在一株“龙华”树下说法三次,度众极多。
这个佛陀的弥勒净土“四海咸清肃,无有战兵戈 ”,“王有四大藏,各在诸国中。”无疑是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
1930 年一位叫刘曼卿的国民政府官员兼女探险家。就已经勇敢地在迪庆留下她的足迹。她背负国民政府调查藏区及疏导汉藏关系的使命。于1929年7月15日从南京 启程前往西藏。1930年到达迪庆境内。在探险游记《康藏轺征》中,这位才女对中甸的仙境作了生动地描绘,与《消失的地平线》相同,而希尔顿是不可能看到 这篇探险游记的。
她 在探险游记《康藏轺征》一书中,“中甸”一节是这样写的:“自丽江西行,路皆巉岩峻坂,如登天梯。老桧交柯,终岁云雾封滃,行者不见马首,几疑此去必至一 混濛世界唉。讵三日后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此何地 耶?乃滇康交界之中甸县城也。
在 出了中甸城北门,有一广约十余里之草原,四面环山,如居盘底,有小溪一道,曲折流于其中,分草原为若干份,牛羊三五垂首以刍其草。沿溪设水磨数所,终日粼 粼,研青稞为糌粑之所也。草原之上,多野鹜,低飞盘施,鸣声咿哑,与水磨之声相和答,在此寂静之广场中,遂亦如小儿女之喁喁私语,益显其悠闲况味。草原尽 头,则是一片巍峨建筑,横亘于山麓之下,则著名之归化寺也。寺为清廷所敕建,外墙尽染赭色,正中大殿,屋顶为赤金镀成,灿烂夺目。中有喇嘛千余人 ••••••。”
这段描述与蓝月山谷惊人的一致:环绕的群山,山坡上巍峨的建筑,赭色的外墙,赤金镀成的屋顶••••••。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脚下这块土地就是神奇的香格里拉!
美丽的土地永远不会寂寞,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欧洲的探险家学者,传教士来到达这里。
1879年(光绪五年)匈牙利泽切尼伯爵已到达中甸,所著《东亚旅行的科学成就》共三卷,第一卷中对中甸,德钦的天象、气温、动植物、地貌及人文均详细描写。
1985年,法国植物学家叔里欧,神父孟培伊二人到过中甸,维西一带。
1900年3月,英国牛津一位步兵少校到达中甸和德钦。他撰写的《云南、印度与杨子之谜》一书中,对中甸的宗教、城镇、社会风貌均有详尽的描绘,书中还有他探险、游览的线路图。
1904年,号称“植物学家探险家至尊”的英国人傅利斯来到德钦辗转中甸、丽江一带,并先后七次到过迪庆。
美国著名学者,探险家洛克所著《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的时间就晚一些了,1920年后,就有大批的学者、考古家、探险家、科学家来到迪庆。
在 历史上,中甸是云南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镇。这里是雪域高原和云南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之处,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地带。 秦朝的统治即达迪庆,那时的滇西已是巴蜀与印度通商的必由之路,史书上称“蜀身毒道”(即蜀天竺道)。直到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西藏的达赖喇嘛、蒙古首 领,平西王吴三桂及丽江木氏土司都把迪庆当作战略要冲、商业通道。
直 到今天,康藏地区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沿线,依然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相容局面。犹如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走廊。居往在迪庆及附近地区的二十多个少 数民族,随着商贸往来、文化碰撞、汉文化、氐羌文化、百越文化、百濮文化,相互融合滋润,在此形成了本土特色的藏文化、汉文化和纳西东巴文化。后来又融入 了外来文化,如西亚文化,印度文化及东南亚文化,使这块土地更加熠熠生辉。
1997 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中甸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这条爆炸性新闻,立刻震动了世界。当天夜里,英国广播公司(BBC)就向世界 广播了这条新闻,随后国内各大媒体以及英国“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西雅图邮报”、“基督科学箴言 报”、“时代周刊”、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香港“南华早报”、“亚洲周刊”、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南 洋商报”的各大媒体,都用大幅版面迅速做了报道。
香格里拉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考古学家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找到许多重大的发现。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考古学者对迪庆的人文地貌,历史遗迹等展开了全方位查验。最后得出了结论,迪庆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与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说描写的完全一致。
对 于“香格里拉”(汉译:世外桃源)这一名称出处,经过众多语言学家全面考验,证实英语中的香格里拉,只有在中甸的的藏语中才有它准确的发音,该词由藏语经 中“香巴拉”一词演变而成,其发音属于中甸藏语的方言 ,意为“心中的日月”。其中的“香”和“格”的音节,只有康藏地区南方方言群的中甸方言中才有。英语的香格里拉一般读作“森志尼达”。
中甸县城的古称即为“尼日宗”意为“日月城”,与中甸藏语中香格里拉的意思完全相同。
小说中描写到了驿道、溜索、马帮、脚夫、木桥,以及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的事实,经考古家证明,希尔顿描绘的就是“茶马古道”。
考 古学家还在中甸找到了小说中那个张姓管家的原型,他叫张依那觉,在小说中的那个年代,他是中甸茨中教堂的总管家,他的整个家族,他的妹妹,他的后人,至今 还生活在茨中村中。在茨中村,一个人成为天主教徒时,神父便按天主教的教规,为他们取教名。张依拉觉的孙女,教名为张若旺娜的女士回忆道,张依拉觉曾向家 人提起过,他们有一架飞机在中甸的草甸上面跌下来了,机上的人一个也没死,他们还在前茨中教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才走的。考古学家断定,小说中的飞机迫降事 故是真实的,大约的确来源于一次真实历险的记录。
几 年后,中甸县经民政部批准改为“香格里拉县”,中甸机场改为“香巴拉机场”。香巴拉机场建成后,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迪庆州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 一个庆祝大会------“香巴拉并不遥远”,有两万多人参加,中央电视台两次播出,盛况空前。这次庆祝大会的主题歌“香巴拉并不遥远”,已经唱红全国。 如今,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传唱这首歌。
自从《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热”中,印度、尼泊尔等国先后声称,他们已经找到了香格里拉的真实存在。
1957年,印度国家旅游局就向外界公开宣布,位于印度一侧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冰峰下的巴尔蒂斯镇为香格里拉。印度旅游部门对该镇进行了大量投资,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30多年中,为印度创汇七亿多美金。
1992年,尼泊尔旅游部门公布,该国的边陲小镇木斯塘,就是香格里拉的原型。借此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旅游者。
某国的推销手法更是离奇,在他们自称为香格里拉的区域内,摆放了一架老式飞机,并注明小说中这就是小说中康韦一行迫降的飞机。
然而,在这些地方,旅游者大失所望,因为小说与现实相差太大了。
真正的香格里拉在哪里?
当 世人纷纷涌入迪庆的香格里拉时,云南省怒江州,经中外学者考证,认定香格里拉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丙中洛处在滇藏交界处的怒江峡谷处,离谷口的泸水县 六库镇700余里。境内层峦叠嶂,江河纵横,大小雪峰延绵盘亘,四周是一片冰雪世界。“卡娃卡拉”峰海拔5128米,直插云霄,呈圆锥形金字状,银光闪 闪,神圣平和,被列为藏区十大神山之首。山高云低,纵横幽邃,汹涌奔腾的江水流经大峡谷。
丙中洛最著名的景观是“怒江第一湾”。千里怒江,汹涌而下,流经丙中洛的玉箐大绝壁,由于大绝壁的阻挡,猛然向西突拐,又被丹拉大山的陡坡阻挡,在转向南方,在崇山峻岭中开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大转弯。江湾两岸树木葱茏,桃花盛开,有一座桃花岛和天主教堂。
丙中洛座落在怒江流经贡山的第一台地上,一块“群山怀抱的小坝子”,土地肥沃,阡陌相连,村庄毗邻。山野青翠,树木葱缘,一幅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景象。
藏 语“丙中洛”,意思是“藏族居住的村寨”。西藏的喇嘛称丙中洛为“甲格里拉”,意为“佛教圣地的一块飞地”。在这个坝子里,藏、怒、傈僳、独龙、纳西、汉 6个民族共居,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各民族的原始宗教等多种宗教并存,人们和平相处,各种宗教相互宽容,互不相扰。这里雪山环抱、江河为池、土地肥 沃,民风纯朴,风光迷人,犹如世外桃源。二战时也有美军驼峰航线的飞机迫降,飞行员被当地的人民救助,后来送回重庆的佳话,这是笔者亲赴当地考察的成果。
考古学者在丽江也找到了香格里拉存在的有力证据。
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的约瑟夫•洛克在他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希尔顿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而且,洛克认为,丽江的香格里拉,比中甸和怒江的香格里拉更像希尔顿笔下的“蓝月山谷”。
丽江有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和喇嘛庙,这里的雄古村被考古学者认定为香格里拉,林中有农舍参差有致,有葱茏的翠竹,成荫的桃李、一派田园景色。
在雄古村发现了一块清朝光绪34年(公元1908)镂刻的石碑,上面的“香各(格)里拉”的字迹仍十分清晰,这是丽江香格里拉最有力的证据。
正当各地争炒香格里拉的同时,四川省稻城县也爆出了新闻,考古学者们在这里发现,稻城有着与小说中香格里拉完全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观。这里的雪峰、峡谷、草甸、湖泊、寺庙、以及恬静的村庄,更似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稻 城境内的小贡嘎雪山,被称作“雪域神峰”、山势挺拔,直插蓝天。 主峰为“仙乃日”即观音菩萨之意。海拔6032米为四川境内第五高峰。南峰为“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海拔5958米。东峰为“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 萨,海拔5978米。峰名都是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所封。峰顶交错着条条冰川,峰腰是茂密的森林,峰脚是肥美的草甸。在仙乃日和央迈勇两座云峰之间,还有 一个闪烁着七彩光韵,色泽变幻的美丽湖泊,湖光山色,令人恍入世外桃源。
村落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平相处,这里的确也像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圣地。
根据《香巴拉王国指南》,很多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西藏地域外也进行探寻。于是更多的香格里拉被发现了。
他们沿着阿富汗与原苏联的阿木达雅河河岸向前寻找着。据称已有考古学者在撒马尔罕东边的帕米尔高原找到香格里拉,不过,那只是遗迹而已,目前还无具体资料。
有人称在塔里木盆地找到了香格里拉。
有人称在吐鲁番盆地找到了香格里拉。
也有人称在西伯利亚找到了香格里拉了。
真正的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
去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规划,包括西藏东部的两个地区,云南的迪庆州,四川的阿坝州,共20多个县的范围,面积达八十万平方公里。
去年,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准备用十年时间来建设,投资规模超过五百亿元,在川、藏、滇三省交界处重现“香格里拉传说”。
地理上的香格里拉似乎很多地方都有,心灵上的香格里拉在哪里?它就在你的心中。
香格里拉,它是生命的阳光,照耀着人类光明的未来,人们将永远寻找下去,直到永远!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期望。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各族人民在这里生长。这里四季长青,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没有痛苦,没有忧伤,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香巴拉并不遥远》的歌声激励着人类前行。
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正在探索。
人类将唱着那首温馨的歌谣,走在寻找香格里拉理想彼岸的地平线上:
这是美丽的香格里拉,
这可爱的香格里拉,
我深深地爱上了它。
你看这山隈山涯,
你看这红砖绿瓦,
仿佛是装点着神话。
你看这柳丝差参,
你看这花枝低丫,
分明是一幅彩色的画。
啊,还有那温暖的春风,
更象是一袭轻纱,
我们在它的笼罩下。
我们歌唱,我们欢笑,
这可爱的香格里拉,
这美丽的香格里拉,
是我们理想的家••••••
------《美丽的香格里拉》歌词
选自《千年老树更著花》一书,龙光荣著
作者简介:龙光荣
籍贯四川省安岳县。海南省佛学会创办人、首任会长。长期致力于宗教、文化、教育、经济、旅游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开发、项目策划及运作。
吃过糠,下过乡,受过伤。沉迷书翰,性喜漫游。慕马东篱之豪气,仰徐霞客之壮游,然行止于海南、云南、西藏、北京。啸傲江湖,一事无成,独卧书斋,倾听历史之涛声依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