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Friday 27 March 2015

明朝的民族政策/为什么说回回的祖先是色目人?(色目人就是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比如哈萨克斯坦)

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对前朝的蒙古人,回教徒进行灭绝性的民族政策,被杀的就不说了,大量蒙古人和色母人被贬斥为奴。
有明一朝,对回教徒的政策是灭绝性的,甚至到了汉人可以随意打死回教徒,而不受任何惩罚的地步。
你认为皇帝会用个信回教的郑和在身边,郑和很小就被阉割送进宫,怎么可能懂得什么回教。
你以为历朝历代,汉人就如同今天装孙子吗?
首先与回回们意淫的建立明朝的很多功臣是回回,甚至明太祖本人也是回回完全相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西平民,其势力壮大于江南南京一带。在这些地 方,的回回色目人的数量都极有限,虽然朱元璋后来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民族主义思想强烈。但由于对回回色目人缺少直观的第一印象,使朱元璋对回回以及其 信奉的伊斯兰教的认识都比较有限。
不仅朱元璋对伊斯兰教的内容不了解,包括当时的汉族人普遍对伊斯兰教的内容不了解,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虽然蒙元时期回回色目人的地位高于汉族人,但毕竟蒙古人才是最高统治民族,而蒙古人信奉喇嘛教,伊斯兰教得不到传播的机会。其次,也正是由于回回色目当时的地位高于汉族人,所以也没有向汉族传播伊斯兰教的热情,反而对将蒙古人拉入伊斯兰教做了许多工作。
再者,由于伊斯兰教内容的粗鄙,以及与中华文明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意识都极为抵触,使其从一开始就无法被汉族所接受。就拿伊斯兰教创教者穆罕默德生 平来说,无论是从年轻时为富商寡妇经商,倒为富商寡妇所招赘,以及与九岁女童性交的事实。在中华文明看来,别说与“圣人”相去甚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 看,也是无廉耻,无德义之徒。拿这种出身和行事的教主所写的处处虚妄无稽之词,来招徕汉族信徒,在中国实在是难上加难。后世的中国回回们,为此也大伤脑 筋,甚至有回回干脆不承认穆罕默德第一个妻子是寡妇,或是说成虽然是寡妇,但尚未与前夫同房,所以仍是处女之类。这些都可以看出为了能使伊斯兰教不致被汉 族彻底蔑视,回回们费了多少脑筋尚难自圆其说。仅仅是创建者本身的事迹就有如此之多为汉族文明所不容的地方,更何况其它?所以为了藏拙,伊斯兰教徒们也不 可能将伊斯兰教的内容向汉族人宣扬,这也是过去许多汉族人只将伊斯兰教视之为信奉某一神灵,不吃猪肉不喝酒的简单认识的原因。
除了边缘地区,汉族与回回色目人只打了百余年交道,而且也不是全面性的,所以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和认识远不及与其为敌八百年的西班牙人。我们看到,与 回回色目人接触较多的东南沿海,对伊斯兰教徒的态度就要严厉的多,如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对待回回就极为严厉。后来在明朝向回回数量较为集中的云南和西北光 复的过程中,与回回之间的冲突也是极为残酷的。如朱元璋义子沐英,在消灭云南蒙元势力的过程中,一次性阉割了三万回回,并将其中一些献给皇室当太监,其中 就有后来改信佛教的郑和。
这些回回与明朝的对抗无疑加深了明朝对回回的反感,但此时明朝所面对的主要敌人毕竟是蒙古人,所以回回问题还是被放到了后面。这是回回能得以存留的 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回回色目不是象在西班牙的摩尔人那样是所在国的主要敌人,所以难免会被忽略,躲过最有力的打击。就连西班牙虽然如此干净利落的清除了 穆斯林(穆斯林)和犹太人,甚至直到十七世纪后期,也保留了少量犹太人。
另外,解决民族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异族消失。这种消失又可以分为肉体上的消失和意识上的消失,前者需要通过屠杀和驱逐,后者则可以通过同化来实现。前 者可以快速有效并且彻底的解决民族问题,但是相对而言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承受社会混乱以及文明社会自身的道德压力。后者虽然暂时不会造成社会混乱,但其有效 性和彻底性是不确定的。
出于在大乱之后休养生息的考虑,从朱元璋后来“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 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皇明诏令》卷1)来看,为了这一目的,朱元璋是采取了打拉两手的,对停止与中国的对抗的异族是准备以同化方式解决的,这也是明朝对待回回的主要政 策。这种措施如谈迁《国榷》卷3的记载: “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 而《明会典》卷141刑部十六《律令•婚姻》: “蒙古色目人婚姻: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 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除非汉族人不与回回通婚,回回才可以自相嫁取,否则就要为奴。这种强制同化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汉族 人的血统观很强,良家大姓一般都不愿意与异族通婚,所以回回们往往通过与贫贱出身的汉族相嫁娶,以此使其能接受伊斯兰教,回回中的汉族血统来历就是这么形 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回回中混入了不少汉族血统,但并没有使其真正汉化,也没有起到这一政策削弱瓦解回回族群的初衷。
在《太祖实录》卷51的记载: “洪武三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诏曰:┅┅蒙古色目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 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诰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似乎是与前面禁胡姓名矛盾。但这其实有更深的政治考虑,由于明朝初建,授予一些 异族人官位是为了在表面上进行笼络。但此时中国刚刚光复,国内外异族其心难料,同化政策尚未生效。官员中回回和蒙人隐瞒出身,就会使朱元璋对官员的民族属 性不明,而可能造成隐患,这只是暂时的一种权谋,并没有改变明朝的国策。事实上,朱元璋对顽抗的回回压制也是越来越严厉的,除了前面的阉割回回色目人的事 例外,同时也将顽抗的蒙古和色目人贬为教坊青楼的贱民。前辈学者邓之诚先生在他的名著《骨董琐记》中,有《教坊司题名碑记》一条云:“南京古物保存所,有 万历辛亥教坊司是名碑记,凡二十色,有俳长、色长、衣巾教师、乐工等称。按洪武中建十四楼于京师,以处官伎,曰:来宾、重泽、清江、石城、鹤呜、醉 仙……。书传有碑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题名碑中,无此规条。”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回回的蔑视和严酷。
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对蒙元所遗的汉奸以及蒙古人和回回色目人的清算逐渐展开。明朝的“胡蓝之狱”,尤其是蓝玉一案,之所以牵扯面如此之大,固然有 明太祖铲除不法功臣的原因,但也未必不是借鸡生蛋处置降附军中的蒙古和色目人的一个契机。经此一狱,军队中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基本被清洗殆尽。不过明太祖对 回回虽然保持了警惕和巨大的压力,同化政策的强度和力度都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如果不根除伊斯兰教,就无法去除回回族群的根基,所以同化力度虽 大,但只是在回回表面上接受了汉族文化,但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中真正改变回回非中国认同的本质。而西班牙人由于受伊斯兰教残害极深,与其打交道的时间也要长 的多,所以对伊斯兰教了解,并认清其不可同化的本质,这一条件是明朝所不具备的。虽然明朝和西班牙都采取了以同化为主的措施,但西班牙将同化的基础一开始 就放在去伊斯兰教化上,虽然最后仍然出现了假皈依的穆斯林叛乱,但毕竟抓住了要点。但对明朝,我们应该理解其由于为认识所限,导致同化失败的客观原因,而 其主观做法和措施都是值得肯定的。
随着明太祖的去世,明朝也没有其它解决回回同化问题的新措施,所以回回接受了某些汉族文化的表面,而本质上仍是认同伊斯兰的族群特征就此形成了。但 回回族群既然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形成的没有血统基础的族群,又生活在汉族社会的大环境中,一但丧失了伊斯兰教信仰,其回回身份也就无以维系,必然会走 向汉族化。由于明朝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通过开放式的科举制度,从而在社会流动上是空前公平、公正和广泛的。而科举通过以儒家理学意识形态为中心,从而在潜移 默化中对进入上层社会的知识阶层灌输了中华道德伦理、思维模式以及汉族认同的理念。所以回谚中“官到五品必反教”,并非主要是地位的变化造成的,更多的是 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从回回对所谓回民历史人物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极端。在回回眼中重要的伊斯兰教首领,除了回乱时期的人物外,绝大多数 中国人毫不了解。而为中国人普遍了解的,除了回回意淫的那些明朝开国功臣外,真正能确认回回出身的如郑和、铁铉,以及出身存疑的海瑞和李贽,都是没有任何 伊斯兰教信仰迹象的,而完全成为了儒家信徒或佛教徒。所以明朝的回回族群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但也绝不是汉族,而是一个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血统 混杂的宗教性族群。无论将回回说成是信伊斯兰教的汉族,或是真正的民族或就是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本身都是错误的,将某些没有伊斯兰教信仰的回回出 身之人,归入回民或回族也都是错误的,因为回族、撒拉、东乡等由回回分化形成的民族,只是在现代才出现与伊斯兰教信仰非完全一体的现象,他们只是那些始终 保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回回,而郑和、铁铉之类的人物,称之为归化回回人更为贴切。
除了脱离了回回群体的少数归化人外,回回族群在明朝一直是处于社会低层。而回回之所以在明朝没有表现的象满清时期的时常作乱和对汉族人进行仇杀。除 了回回实力有所壮大之外,最主要原因恰恰是明朝由于是真正的汉族主导国家,回回们如果以对汉族屠杀的方式作乱,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最残酷的镇压。所以明朝虽 然时有回回作乱,但基本都是小规模和小范围的,而且也没有以民族屠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明朝小说留来的记录来看,回回普遍都有“贼眼溜溜”、“性情刁歪” 的特点,与今天回、撒拉等民族留给汉族人的印象极为类似。不过由于明朝时,汉族占绝对主导地位,回回只能招来汉族对其的厌恶和藐视,而回回并不能对汉族造 成实质的危害。
在与国外穆斯林打交道的过程中,回回的真正认同,也开始为明朝所认识。严嵩是嘉靖年间的一位奸臣,但也是一个聪明人。圣人云“不以人废言”,虽然严 嵩恶行不少,但也并非没有有识之论。在嘉靖十六年(西元1537年),严嵩就对任用回回担任与国外穆斯林翻译和接待工作所产生的问题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 其中明确的说:回回“视彼为亲,视我为疏。”甚至多方教唆,在京则教其分外求讨,伴回则教其贩卖违禁货物,肆无忌惮等等。这种表现与今天回族一味站在国外 穆斯林一方,为国外穆斯林充当翻译时表现出来的狗腿性和不法行为何其相似!如现在浙江义乌的回族女翻译甚至以给阿拉伯人免费陪床为荣,充分说明了其民族性 格的延续性。最后严嵩建议,应该禁止让回回充当与国外穆斯林打交通的中间环节,而以通晓国外穆斯林语言的汉族人担任这一任务,这样才会更好的维护国家利 益。不能不说,这一见解,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的。
综合评价,明朝对待回回的政策,有收效亦有不足。明朝回回问题不严重,是汉族处于强势时造就的,而并非回回对中国更有认同感。最后,在满清奴役汉族 时期,终于爆发了屠杀了上千万汉族平民的大规模的西北和云南回乱,教训惨痛,发人深醒。评价一个民族,不是看他在汉族强势时表现的是否驯服,这只是遇强则 服的禽兽之性。而应该看在中国和汉族最困难的时期,对汉族和中国是什么态度,回回(含回、撒拉、东乡)在满清时期屠杀汉族(还有不少的藏,蒙)平民,意图 分裂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在距今不远的印尼屠杀华人事件中,回族及中国穆斯林几乎全部站在印尼人的立场,都已经彻底宣告了其有教无国的本质,对其进行同化已 经没有了基础和可能。我们既然比明朝时的祖先更加了解回回和穆斯林,也应该由此采取同化以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方不愧对被穆斯林教徒所杀死和残害的 数千万同胞。
----------------------------------------------------
为什么说回回的祖先是色目人?
  回回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一切要从蒙元时期的当二鬼子色目人说起…..
  现在民间一直有种说法,认为回回其实就是信仰了伊斯兰教的汉人,用过去民间的说法就是所谓“汉回”。针对这种观点,我认为有必要谈一下事实真 相:回族并非汉人,因为回族的主源可以上溯到色目人,那是当初蒙古侵略中国时从西亚、中亚地区强征到中国来的不同的游牧民族。比如成吉思汗灭亡花剌子模 后,就强行把那里的人民迁居到中国来。蒙古人把这些中亚游牧民族编成“回回军”帮助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出力,说白了就是“皇协军”“*腿子”。可以 说色目人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是出了很大力的,而为了便于随时镇压汉人的反抗,蒙古人把“回回军”散布于中国各地随时监视、镇压中国人的反抗,这也就是为 什么今天回回是各少数民族中散布最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的根本原因。
  
  还须指出的一点是,当前许多回族坚持种说法,认为自己祖先其实就是唐朝时来自大食(阿拉伯)和波斯(伊朗)番商的后裔。其实这种观点是根本经不起历史 考验的。因为在唐代时来中国的西亚商人毕竟数量有限,这些人与中国人联姻,其规模也不足产生一个新型民族的雏形。况且,不得不提的是,在唐朝末年黄巢农民 大起义时,起义军曾在广州一带大肆屠戮这些来自西亚的胡商,可以说经过唐朝末年的战乱,这些中东商人在中国基本根绝了,少数一部分人因战乱的动荡也被中国 人融合了。所以说,现在有些人说回民祖先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说法完全缺乏历史依据,不过是对历史的简单附会而已,其目的不过是某些回族人想与阿拉伯人攀 亲套近乎而已。所以我们说,回民的真实起源应该是蒙古大军西征时期强制从中亚和西亚地区迁徙来中国的色目人,他们与汉族联姻才形成了今天的回族。
  
  说回回是汉人,通常只是从回族的血统出发而言。由于当初被蒙古人强行迁徙来的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很多,有阿拉伯人、波斯人、花剌子模人 等,这些民族不同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称谓。但是由于这些游牧民族眼睛颜色大多与黄种人相异,所以就被称为——色目人。又因为许多当初被强制迁徙到中国 来的这些游牧民族十分思念家乡,这些民族中又以中亚游牧民族为最多,特别是类似花剌子模的遗民,他们十分思念被蒙古灭亡的故国,时刻盼望回到家乡。那些被 强制迁到中国来的其他民族(如阿拉伯和波斯人)也有同样的思乡之情。因此,这些思乡心切的色目人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回回”, 即盼望回家之意,这也就是今天回族名称的由来。
  
  说回族之所以不是汉人主要是依据当初被强征到中国来的这些色目人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花剌子模人等中西亚游牧民族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穆斯林 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强制性的“内婚制”,即与穆斯林通婚的必须是穆斯林,非穆斯林与穆斯林联姻者必须皈依伊斯兰成为穆斯林后方可。因此说,当初大批色 目人来到中国后由于奉行了这种“内婚”制度,所以造成了许多于其通婚的汉人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了色目人的媳妇或女婿而鲜有穆斯林放弃信仰彻底皈依华夏的。
  
  色目人在长期与汉族联姻过程中逐步被“汉化”主要是指其在血统上越来越汉化,经过近千年的与汉族通婚,色目人已经名不副实了,因此“回回”反倒取代其 称呼了。而且,必须指出的是,为了确保本民族不被汉人彻底“同化”掉,色目人很注意保持本民族的父系认同。因此,在色目人与汉人联姻过程中由于大多是以色 目男子娶汉人女子为多,故民间素有“回爹汉妈”之称。因此我们说,回族尽管身体上汉人血统很多,但是主要是以汉族母系为主。
  
  而对于一个民族的确定标准,国际上通常流行的是以父系为准(犹太人例外,以母系为准)。所以我们说即使今天的回族身上有大量的汉人血液,他们在容貌上已经完全汉化了,但是其父系认同依然是色目人(主要以中亚地区游牧民族为主组成)。
  
  说回民是汉人,“信伊斯兰教的汉人”或“汉回”,那是典型的民间观点,只反映了大多数一般普通百姓的看法而已。显然,我们在研究一个民族史时仅仅通过 普通民间习惯性看法是不够的。民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认同问题,显然,我们通过近千年来色目人(回回)与汉人的接触中会发现,回回与汉人的差异还是很大 的,甚至于其差异比那些血统上与汉人更远一些的民族还大。而在最关键的民族心理认同度上回民更是没有一丝对汉人身份的认同,这恐怕也与回民信奉的伊斯兰教 有关吧。伊斯兰教指出只有穆斯林才是安拉的选民,死后可以升天堂,而其他的非穆斯林则是“卡菲勒”,死后下火狱。这种十分自我的“选民”意识也使其很难对 汉人有什么认同感(除非你也跟着信仰伊斯兰,中国被“绿化”),而相反确对中东圣地天方/麦加却心中无限向往。
  
  另,再以犹太人为例:自犹太人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个民族开始了世界大流亡,在以色列建国前,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大约流亡了两千年时间。犹太人与今天 的阿拉伯民族其实都是古代闪族后裔,所以在模样上这两个民族应该很相似。但是由于犹太人亡国后,他们被迫向世界各地迁徙避难,来到欧洲以后与当地人通婚就 成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来到非洲(今埃塞俄比亚地区)与黑人联姻就成为 “黑犹太人”了;来到亚洲地区以后在印度和中国分别与当地人通婚就形成了“棕色人种”和“黄种人”。
  尽管犹太人在不同地区因与当地人通婚而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其肤色血统差异很大,但是由于犹太人保持了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使犹太人千百年来 被称为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只有生活在中国的被彻底同化掉了)。所以说,尽管非洲的“黑犹太人”、欧洲的“白犹太人”,印度的“棕肤色犹太人”其相貌、血 统差异较大,但是凭借相同的犹太教信仰和犹太文化,这些肤色各异的犹太人始终保持着对犹太民族的高度认同度。可见,在对民族认同上血缘不是惟一的标准。相 同的文化风俗及信仰以及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于在某些程度上比单纯地依据血统为标准划分民族更可靠一些。
  
  据此,我们可以说其实回民其实并非汉人。回回的历史与犹太人何其相似,回回祖先色目人与犹太人都是亡国之民,他们都被迫辗转流亡他乡并与当地民族通 婚。相同的是,色目人和犹太人都由于自己强烈的宗教文化而拒绝被当地民族同化,相反却都因“内婚制”而反向同化了不少当地原住民。色目人在长期与汉人联姻 过程中逐步血统上汉化,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色目人了,但是却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最重要的是这些回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而已。
  
  色目人在元朝时期来到中国以后还需要靠与汉人联姻来繁衍自己族群,但是经过其“内婚制”的手段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兼并”,到了清朝时期回民人口规模 扩大,已经完全可以依靠本民族自身来繁衍壮大。由于回民规模的增大,其信仰又与汉人差异很大,势必与汉族产生矛盾。再加上满清的民族制衡政策,使得回汉关 系越来越紧张,这从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回汉双方的民族心理隔阂。可以说,后来“同治回乱”时期,回民在陕西、甘肃一带举事造反,对汉族进行针对性大肆屠杀, 使西北地区有近千万无辜汉族群众被杀害,后来官军和当地汉族团练武装及百姓也对回民进行了疯狂地报复,西北的回民也损失数百万。
  
  重新回顾“同治回乱”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回民造反之初针对汉人的种族灭绝再到后来汉族对回民的报复,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两个民族有巨大的信仰差异 及心理隔阂才酿成了这次巨大的历史悲剧。显然,我们不能否认“同治回乱”,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而在这次回乱中,回民非常明显地有针对 性的屠戮汉人的行为,致使汉人遭受千万人的损失,我们不难看出回民根本就没有任何对汉人的民族心理认同,一个承认自己是汉人的民族怎么会针对汉人进行种族 屠杀呢?至少,“同治回乱”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妄图在观众建立回教国家,这显然与汉人的“反清复明”是有巨大不同的。
  
  另外,必须补充一点的是:在“同治回乱”之前的咸丰年间,云南的杜文秀更是直接建立了以大理为中心的完全伊斯兰性质的“班赛苏丹国”,杜文秀被称为“苏丹苏莱曼”。后来,杜文秀更是直接向英国殖民当局求援。
  
  同治十年(1871年),刘道衡在缅甸组成了一个8人“使团”,赴英国求援。这个“使团”的“正使”是刘道衡,自称为杜文秀的“义子”,英国人则称他 为“哈桑亲王”,此外有阿拉伯翻译、随从等人。1872年三月,他们从印度加尔各答乘轮船出发,四月二十五日到达伦敦。五月初六日,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阿 吉尔公爵(Duke of Argyll)正式接见了这个“使团”。刘道衡向英方呈递了“杜文秀表”、刘道衡致英国官员函及大理政权文武官员品级表等表文。
  
  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馆资料显示:“杜文秀表”是以“中华总统兵马大元帅”名义向英王称臣,希望英国“发飞龙之师”,杜则“愿效前驱,襄成逐鹿之志”。 表文中并称,详情由刘面陈。刘道衡面见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无机会详谈,于是写了两封信。一则表示归顺,请英国或派兵,或暗助枪炮、银钱,二则献上大理的石 头四箱,表示大理山河归顺于英国。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回民在某地得势取得了对汉人暂时的优势,他们根本就不会有丝毫的对汉人身份的认同感。要么像“同治回乱”时期陕甘地区的白 彦虎、马占鳌那样掀起对汉族的种族灭绝,要么像云南杜文秀那样直接勾结英法殖民者为外援行分裂祖国之实,成立回教“班赛苏丹国”。显然,这些事例都表明回 民就群体性而言根本不认同汉族身份,即使有历史上有个别回民领导如白崇禧、马步芳、马鸿逵等人有所谓“回回就是汉人穆斯林”的说法。但是也大多为心口不 一,大多是为形势所迫矣。譬如,西北马家回族军阀,如马仲英、马步芳和马步青兄弟,马鸿逵、马鸿宾等其祖上就是“同治回乱”时期参与叛乱后在左宗棠大军压 力下被迫投降接受招安的马占鳌部的后代。显然,这些在“同治回乱”中失利的回回在形势所屈下为了苟活,生怕遭到汉族清算而言不由衷的所谓“知道吗?其实回 回就是汉人穆斯林……”有多少可信性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本人要阐明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我们认为回回是所谓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的话,显然有过于一相情愿之嫌疑。因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回民有自己 的民族心理认同,根本不接受自己的汉人身份说法。而且单纯以血统为依据(其实主要是汉族母系而已)确定回民的汉人身份,也显得认识问题过于表面化,完全是 民间看法而已。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试问,我们该如何解释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呢?要知道,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2000年,在欧洲与当地居民通婚现象更 普遍,其身上的欧洲各民族血统更庞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犹太人自己内部的民族认同。
  
  类似地,色目人自蒙元时期来到中国不过千年耳,与汉人联姻通婚时间远不及犹太人与欧洲人的时间更悠久。可是,欧洲的犹太人却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性依然 被称呼为犹太人(哪怕他们是金发碧眼),显然,生活在中国的色目人后裔——回回却被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还 总是被欧洲人视作异己份子,欧洲各国历来都频发强烈的排犹反犹事件呢?答案恐怕还在于犹太人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与欧洲人不一样,过大的民族差异以及犹太民族 强烈的排他性使得他们很难真正彻底地融入欧洲。难道生活在中国的回民不是一样吗?其宗教信仰依然保持完好,与汉族信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而且穆斯林民族的 聚敛排外性又与汉人的包容性、宽容心态格格不入,这一切都使回民很难融入汉族大家庭之中。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回族与生活在欧洲的、非洲的、北美洲的,甚至印度的犹太人十分类似。他们都有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区别于当地居民,所以尽管他们再怎 么与其他民族通婚,血统上由于融合了当地各民族成分而失去了原来的成色,造成了今天回回与色目祖先以及犹太民族与古希伯莱人相貌的很大差异。但是,由于对 宗教文化继承的不变,这些民族依然可以说是传承了祖先,不能说他们被当地人同化了。
  
  因此说,说“回回是汉族”与说“犹太人是欧洲人/非洲人/印度人”一样是不可信的,是缺少历史依据来支持的。
  
有部分人有种观点,说明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和汉人相处得不错。并以郑和、海瑞都是大明栋梁,甚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回回来加以佐证。只是到了清代由于满清的民族挑拨政策,才使回汉关系变坏,云云。
  
  窃以为,这实在是大谬不然。
  
  明朝时期伊斯兰和汉人并没有很好相处,准确地说是穆斯林蛰伏起来了而已。由于蒙古被明朝驱逐出了中国,作为蒙古人的帮凶色目人自然就处在了尴尬的位置,他们要么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要么在汉人强大的声势下收敛起来。
  
  伊斯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化号召力,所以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很强,在当时的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实际就是色目人而已,汉人基本上不搭理它,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伊斯兰教也主要是回族、维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而已,在汉人里基本上没有市场的。
  
  穆斯林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文化,游牧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崇拜暴力,所以伊斯兰文化对强权压迫表现为服从而对宽容视为软弱。总之,伊斯兰教是一种很势力的文化,只屈从强权而已。
  
  而在我国明朝时期,汉人终于从蒙古人手里拿回了本就该属于自己的神器,对蒙古人和色目人进行了系统地清算,仅在云南沐英就一次阉割了三万多回回,在全 国各地许多继续顽抗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被明政府贬为“堕民”——永远不得登仕,只能从事戏子、娼妓等下九流行业。在这个时期,留居中国的色目人和蒙古人要么 被迫改族融合入汉,要么低调地生活在中国。而且,有明一代,政府从未以官方形式刊刻伊斯兰教典籍,而这点却明显不同于对道教和佛教的态度。
  
  总之,在明朝时期,色目人或说伊斯兰教的地位很低贱卑微,而且这个时期他们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有限,根本不敢也没有实力挑战汉人。当时的明政府继续秉承 了以往汉人王朝的“夷夏之辨”思想,根本不允许任何少数民族在中原汉人世居的土地上滋事、挑衅。明初期,政府对回回的严厉惩戒,惩戒他们当初帮助蒙古人压 迫汉人的手段十分严厉,所以回回在明代基本上很老实。郑和被阉割为奴就是明朝惩戒回回的作品。可以说,拘谨、压抑是明代回回的主要特点。
  
  到了满清时期,由于满洲民族侵略了中华,出于民族制衡政策的需要,更主要是出于“防汉制汉”政策的需要,满清在回汉之间不断挑唆所以造成了很多的民族矛盾。
  
  另,就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回汉两族人口都增长迅速,双方因土地资源紧张而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此外回汉双方生活风俗差异太大彼此难以相容也是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自乾隆年间,随着马明心从中东(也门)回来,带来了原教旨主义思想——哲合忍耶,又称“血脖子教”,光听名字就够可怕的。使得回民在极端宗教思想影响下,变得愈来愈极端。为伊斯兰的传播进行“圣战”开始成为回民中一种普遍的时兴。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由于满清时期是异族政权,这个时期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亡国时期,汉人由原来的主人变成了奴隶身份,这也使得回回敢于平视汉人甚至瞧不起汉人了。在清朝时期,回回与汉人都是奴,而这明显不同于明代时期,汉人为中华正朔,是中国的主人而回回则是中国的臣服者。
  
  既然满洲人可以统治汉人而为什么回回不可以成为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变成伊斯兰王国呢?
  
  要知道,色目人当初被蒙古人强行迁徙来中国时,就是帮助蒙古人做帮凶来镇压汉人的。所以,色目人和蒙古人心中,更愿意把中国看作上自己的“战利品”, 自己更愿意拥有中国而不是从属于中国。明朝时期色目人遭到了清算有所收敛,但是到了满清时代,看到另一个胡人重新拥有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满人的战利品 时,这必然也极大地刺激了回回。
  
  为什么我们回回不能像蒙古人和满洲人那样成为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变为穆斯林的国家,凭什么要回回从属于中国呢?至今,在西北的回回中阿訇还一直教导回 回们:“在中国的各大民族中许多民族都有了自己的皇帝,而就是回回没有自己的皇帝,所以回回必须造反,要三十年一小闹,五十年一大闹,直到在中国出了回回 的皇帝为止……”
  
  以上这些原因,就是为什么明朝与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对汉人不同态度的原因。
  
  某些人可能又想说什么明朝开明,所以伊斯兰与汉人关系融洽而满清挑唆回汉关系,所以出现“回乱”……
  
  这个观点其实是谬误的,关键原因根本就在于明朝时期是汉人的江山,回回慑服于汉人的力量不敢于叛乱,回回对汉人是仰视的态度;而清朝时期,江山易主, 汉人沦为亡国奴,所以回回敢于平视甚至轻慢汉人。另一点,在明朝时期,回回人口少,正处于势力积累时期,还没有达到规模,而到了满清时期,回民人口增加, 造反有了足够的人口基数。
  
  记得以前看一篇文章谈到,到清代中叶以前,回民人口的发展主要靠与汉族联姻来实现。而到清代中叶以后由于回民人口基数足够庞大了,所以回民对汉族需求 降低,因此在处理双方关系时不会再有因顾忌民族关系破裂而导致无法繁衍本民族人口的问题了,恐怕这也是为什么清中叶以后回汉关系直线下降直至尖锐对立的一 点原因.
-------------------------
再次表明了 回回(伊斯兰教徒)是人类社会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