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28 March 2015

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注释
[1]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天津蓟县,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今为蓟县。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译文
袅袅城边的垂柳,
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
凝思昨夜梦渔阳。

诗词鉴赏
鉴赏一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
诗意图诗意图
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2]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鉴赏二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作者简介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尤以《春闺思》和《秋夜曲》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