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原题为《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的讨论》。
一
至若"五四"时期,此等论述更是席卷一代思想言论风潮,如鲁迅说: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狡猾。
又如,以疑古之名而著称的北大教授钱玄同即云:
吾人一息尚存,革命之志总不容少懈。何以故﹖以中国人为根本败类的民族,有根本改造之必要。
诸如此类的批判及其倡言改造国民的言论,更广为人知。而又如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口号与行动的兴起,也显示知识分子对人民百姓文化价值观中某些陈腐不堪而又盘绕错结的成份,意欲改造、重塑的努力。
而至1930年代,颇受左派知识分子批评的,胡适的"五鬼乱中华"论,以为中国应该铲除的五大仇敌是贫穷、疾病、愚眛、贪污和扰乱,亦可谓同调。而又如1920、30年代出现的"乡建运动"等以广大农村之重建、农民之启蒙为对象的行动,虽与胡适之坐而论道颇有区别,但如晏阳初说中国农民之"愚贫弱私"为四大病症并有相互的连带关系,彼此论断观点的差别却也不是那样泾渭分明。
与"改造国民"此一论题相关的言论与行动,所涉亦广。例如,清季以兴学教育为"开民智"之资的运动的兴起;又如,自戏曲改良方面着手,以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新思潮的洗礼,以达"广开民智"的启蒙作用;王照等则对改革汉字的倡言与构思,为"开民智"运动另辟快捷方式;又如,禁绝鸦片行动的出现与妇女"不缠足运动"的兴起,或是像潘光旦提倡"优生学",皆显示其或在"开民智"方面下功夫,或在"鼓民力"方面倡说立论。由此更可知,"改造国民"此一论述所涉范畴颇为宽广,举凡教育兴革、文字改革、国语运动、社会风气改良或是西式优生育儿保健观念之引进等,与此一论述都有深切的关联,亦实颇有深掘整合之必要。
二
遗憾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界仍无具体完整的专题研究成果。
在提倡此等言论之论者的研究方面,亦未能着重此一专题而探究之。如一般分析严复思想的文献,都会讨论他关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观点。例如,周振甫即以为,此三者是严复的"养才"之本,与民主政治合之,即为严复的变法"治本四策";而美国史家史华慈(b. schwartz)在他那部学界公认的经典著作:《追求富强:严复与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一书中以"原则宣示"(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之论,总结严复在1895年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的涵意,但是未述及与此后论旨颇为一致的相关论述与行动之关联所在;大陆学者郭国灿在讨论中国近代"尚力思潮"时,即首举严复"鼓民力"之论的正面影响与贡献。
至于其它个别人物与主题的探讨也有可观之处。例如邹容之言论与地位,已有学者提出分析;而如鲁迅之"改造国民性"思想,则是中国大陆研究其思想的热门主题;如关于改革汉字,提倡国语以为启蒙、改造国民之资的言论与行动,也是学者考察的对象;对《河殇》的回响,不仅有文化思想上的反思,亦更产生现实政治的影响。
整体而论,如前文所指出的,近现代国史上大量出现的抨击国民公共事务层面与私人生活领域各项弊病的言论,并就其针砭所及,提出补救改正方案,对此等言论与行动的意涵分析与阐释,除个别探讨外,尚乏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是块尚待耕耘的园地。
三
如前所述,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这一论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自我的批判;一是民族自我的改造。统而论之,伴随民族自我批判言论而生的民族自我改造行动,其用心则是与现实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应该对这些言论与行动的意涵,进行参照时空环境进行分析与阐释的工作,也就是说,自有以历史学(特别是思想史)取向进行探讨的必要。但是,除了以历史学取向探讨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的历史意义外;另一方面,这个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畴,不仅是历史学的,更与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研究有密切的关联。
首先,从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中来看,此一论述的基本意涵,当是继承传统"民为国本"之论而别发意蕴。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倡言以民为本,然其视角系以君主为主体,故历代名儒论此,率皆陈言君主应视民如子,博爱泛仁,以免失其国本遂至招亡。所谓"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系此意。所以,探讨这一个课题时,当对传统中国思想相对应的范畴例如,"民本"思想进行分析,以解析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渊源在与差别所在。
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贰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严复的论证与根本思路所在,则充份地显示了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hebert spencer, 1820~1903)观点的影响,而又有自己的创见。
在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研究,自1940年代起愈趋重视所谓"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的研究,例如,米德(m. mead)之研究美国,潘乃德(r. benedict)之研究日本,皆是此一课题之巨著。尽管,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学者进行"国民性"的研究关心的重点,也有为现实所用的旨趣,然若与近现代中国史上提出"改造国民"论之论者的关怀焦点是中国民族的存亡问题相较,二者的现实意义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惟当我们探讨近现代中国史上"改造国民"论的兴起这个课题时,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学者的分析,还是有相当的参照价值。特别是学者关于传统中国国民性形成因素的研究,与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者提出之批判,比对二者论述的交光会影,应当纳入我们的思考。因此,必需注意当代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整合,以期提升、深化研究近现代中国史"改造国民"论述的思想意涵的评估。
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