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6 March 2024

中美银行的巨大差异

 

从中国到美国之后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银行系统,有时我们甚至觉得美国人的金融脑回路与中国人完全不一样。

美国人的银行就是一个生意,是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部分,你只要有本事,能拿到执照,你也能开一个,如果你发现开不下去了,你可以转让出去,或者让它倒闭。而中国的银行首先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国家信誉在它的后面做或有或无的担保,其次它才完成整个国家的金融功能。

不少美国的银行都参加FDIC保险,如果银行倒闭,那个叫做FDIC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在银行失效时赔给每个储户不超过25万美元的损失,但在银行买理财的账户就没有这个保险。中国银行过去没有保险这一说,原则上国家银行也不会倒闭。不过随着后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不断出现,国家也不愿意这些野孩子兜底,十年前学习美国出台了一个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倒闭时赔付50万人民币,总算是和国际接轨了。有人笑称,存款保险制度出台说明银行存款今后不再保险啦!

在美国,真正的纸币现金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数额比例很低,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银行系统的支票传递和电子转账来完成的。整个国家也鼓励交易在银行体系内部流动,不论是公司发工资,普通人缴纳水电费,刷信用卡买东西,买卖股票这些操作,都不让你离开银行系统。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银行系统内部前的流动是透明的,这类现金叫做‌‌“白钱‌‌”。

当然,市场上还流通着另一类钱,主要是现金纸钞,这类钱叫做‌‌“灰钱‌‌”。你有时候街边买杯咖啡,或者住旅馆给的小费,基本上就是这类钱。它的持有和交易都不透明,它有可能是‌‌“没纳税‌‌”的钱。比如某些餐馆老板的营业收入和食材采购就是用的这种灰钱。美国的国税局特别头疼的就是这种不受监管的,可能没被征税的灰钱。

从技术上说,白钱和灰钱的转换大部分都是在银行柜台或者银行ATM上完成的。两种性质的钱的转换点就被美国各种法律盯的死死的。

你去美国银行柜台存现金,就是在把可能没纳税的灰钱变成白钱,法律要求银行在做这个转换的同时,把客户的纳税义务给锁定。换句大白话就是,银行要判断你这笔钱是不是个人收入所得。如果你存入大额现金(超过一万美元),银行就有报告的义务,你就有报税的义务。

按中国人的想法,我给你存二十万现金,你吸收了我的储蓄,银行应该很高兴。这完全错误,银行很害怕!你实际上是给银行带来了申报麻烦和违规风险。另一方面,当你要提取巨额(一万以上)现金时,这被认为是把白钱投入灰钱的大海中,你依然要准备好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如果你没有合理解释(其实在美国境内,你完全不需要这么大一笔现金),基本上银行会让你销户走人,礼送出门。

就算不是现金操作,美国银行在个人账户收钱时依然有很多限制。比如你的银行户头突然有一笔资金汇入,如果是不太可靠的国家,银行怕惹麻烦根本就不愿意收,甚至在跨国转账成功后,也有可能给你一张银行本票让你拿走,爱上哪存,上哪存。即使是可信国家的银行,你依然要说清这笔钱是赠予还是收入,便于纳税。就算是可信的国家的银行,就算是同名账户跨境转账,很多银行都会有后台监管部门的电话询问。

灰钱纳税后就变成了白钱。美国发达的金融系统让你的银行利息,债券收入,券商炒股增值,公司股份分红,都在纳税系统监管下。银行,券商,基金公司都会同步向国税局报告你的所得,如果和你的年度申报匹配上,这些白钱的增值(纳过税之后)始终是白钱,始终在银行系统监管之下。

还有一种纸币现钞是纯粹的黑钱,就是贩毒、军火、恐怖活动之类的钱,想把它们变成白钱,把它们带入美国境内和存入美国银行系统的努力,就是把黑钱变成白钱的过程,这个俗称‌‌“洗钱‌‌”。黑钱和灰钱的差别,一个是非法,一个是可能没纳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钱。大部分洗钱的手法是先把黑钱混入现金收入的灰钱中,然后再申报纳税变成白钱。

对美国政府来说,如何识别出洗钱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尤其是国际洗钱罪,这是联邦重罪。美国法典18卷1957款有详细描述,包括:把分散在不同账户的钱集中到一起的Promotional洗钱,把钱在不同银行的不同账户间倒来倒去(所谓洗三水就追不到了)的Concealment洗钱。

我们普通人经常要解释的不是黑钱,而是灰钱。在中国,黑钱、灰钱和白钱的区分很不明显。很多中国人经常在两个地方遇到新问题,一个是海关,一个是银行。海关和银行都有一个标准,超过一万就要填表申报,海关是105表格,银行是8300表格。美国海关不怕你带现金进入美国,只要你申报,就相当于把灰钱转换成了白钱,然后你再存入银行就没问题了

当年导演英达多次带现金入境美国超过一万不申报,结果手头积攒下来一堆现金。然后又把钱免申报,以每次不超过一万存入多家银行,就是为了规避这两个表格。这在美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叫做结构性操作,用人话说就是疑似洗钱。美国法典31卷5324和5316款说的就是这两件事。后来被起诉,最后先补税,又加罚款,再与检方和解。给中国人现场演示了中外银行的理念差异。

2

新千年开始,由于反恐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美国法律给了银行各大的压力,一个特殊的词语被创造出来,叫做KYC,英文的意思是:了解你的客户。估计是撞毁世贸中心的恐怖分子的活动资金通过银行系统进入美国,惹了大麻烦。

于是在美国银行开户就更复杂了。前面说了,美国银行本身也是企业,它既然多了个责任为美国政府看守大门,当然也就尽量少惹麻烦为妙。很多国家都被它列入金融不可靠的国家,意思是说,那些国家并不能阻止黑钱变成白钱。这些进入他国金融系统的白钱可能不太‌‌“白‌‌”,所以某些国家银行的跨境汇款就要受到更多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些跨国银行也因为各种相关原因被罚款。这些银行一段时间内也受到特别关注。银行自己也自我审查,不让那些看起来不可靠的人或者无法判断你是否可靠的人开户。以免被扣上与受限制公司做生意的罪名。

很多中国人会和已经在美国的华人做换汇操作,从中国汇给美国账户美元,然后再从中国账户向另一个中国账户划拨人民币,没出过国的人认为这种操作等价交换、天然合理。其实这种操作在美国会一头撞上灰钱变白钱的规则:突然出现的美元是账户所有者的偶然收入吗?纳过税吗?

不仅是银行,美国的所有金融机构都是持牌运营的。他们都和税务系统直接挂钩。换句话说,你在美国金融系统内赚到的每一笔钱都是双重申报的。

比如你在银行里面的存款利息就算你的个人收入。每年年底银行会寄给你一张1099表,里面列明你的利息收入和替税务局预扣的金额。你拿这张表并入你的当年收入申报。如果你买了债券或者货币基金这类理财产品,你会收到相关机构给你的1099表,上面列出你的利息收入或者分红收入。

顺便说一下,美国人可以在境内自由迁徙,不需要户口,基本上一张驾照走四方,但是他们有一样东西是伴随终生的,叫做社会安全号码SSN,这是一个9位数的数字,一般人看不出来什么规律,一般情况下也不用出示。可是这个号码后面关联着你的所有纳税情况

整个美国的纳税申报就像现代会计的‌‌“复式记账法‌‌”一样,你的收入你这方要申报,给你收入的(不论是工资、合同、利息、分红、增值)那一方也要申报。这种双重申报汇总到税务部们进行对照,你实际上无法隐藏任何‌‌“白钱‌‌”收入、因为另一方已经替你‌‌“申报‌‌”了

当然,灰钱收入就没有办法了,比如服务业的小费收入。很多餐馆的现金收入也都在此类。所以美国政府痛恨现金,总是鼓励你用信用卡。

目前出现的虚拟货币交易,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难题。这东西非中心化,完全匿名,跨境无碍,交易本身几乎无法监管,你是否赚了钱没人知道,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灰钱‌‌”交易。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美国政府采用的原则是:天上飞机怎么飞我不管,但我管理所有飞机场。只要你用法币买卖比特币,你个人和替你交易的交易所就应该双重申报。最近几年美国人的报税单中开始要求你填写虚拟货币的持有和交易情况。

中国过去的金融系统里面没有白钱,灰钱和黑钱的概念。我们的银行都是国有企业,我们有的原则还是银号最初级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个人账户资金随便跨银行调度,大额现金存入还被银行欢迎,不同名字的朋友之间转帐非常随便,甚至公司发工资也用现金支付。大量买卖(买楼买车买珠宝买字画)和馈赠都是纯现金方式。

很多贪官收受贿赂的钱也都在银行系统之外。实际上,没人知道这种灰钱和黑钱到底有多少。估计在国际犯罪分子眼中,这地方真是一个自由的洗钱天堂。当然,由于外汇管制,我们的这种‌‌“自由奔放‌‌”的方式并不会立即污染国际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后,一切才慢慢地规范起来,目前,企业发工资减少现金支付,个人银行增加开户限制减少垃圾账户,已有账户分级管理,大额转账受到监控,大额取款做出标记,新的金税系统让银行和税务机构连接起来。

3

话说回来,美国银行系统由于历史比较长,存在路径依赖,有些方面还真不如中国的银行系统。

最明显的是,美国银行间普遍使用的个人支票系统。华人到美国,找房子,考驾照,申请SSN,银行开户是标准四件套。在你的信用卡申请下来之前,在花现金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写支票,因为,这时候支票就是你大额付款的主要手段。

中国的所有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不一定先进,但信息化硬件建设绝对有后发优势。美国银行之间虽然也可以电子转账,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支票做交换。

当你去美国开户行存入一张支票,银行需要通过ACH交换机构确认对方账户上是否有钱,然后再进行真正的资金清算。即使速度再快,也是以几个工作日来衡量的。你去存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柜台可能会和你说,这个钱要三个工作日之后到账,在此之前,可以给你一个25美元的额度应急。

万一对方账上没钱,就会出现跳票,两方都会被银行罚款。相对的中国银行间转账,基本上是6秒钟之内完成。比起美国银行,绝对是光速,而且你立刻就可以使用这笔钱。在美国,这就是梦想。

还有一个差异。在中国,你在银行储蓄账户就是一个,它直接挂钩你的身份证和手机,你也可以得到一张储蓄卡,卡号就是你的帐号。所以,储蓄账号和储蓄卡就是同一回事。而在美国,你的帐户是一串号码,它实际上是一个支票账户,你的支票本和这个账户挂钩。这个Checking账户的钱几乎没有利息(很多人都说,那个账户利率是一个无限接近于零的羞辱性数字)。

如果你需要有那么一点点年利率的储蓄账户,那就要另外开一个Saving账户,这个账户号码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一串数字。如果你想像在中国一样,要办一张和账户关联ATM提款卡,这次你又得到了一串号码。这张卡在使用的时候,会从你的支票账户上扣钱。这张卡与支票的差异是:开支票不另外收费,使用这张储蓄卡(或者叫ATM卡),在某些时候会被另外收手续费。

自己家银行的储蓄卡还收手续费,真是逆了天了。不过你仔细观察,那张储蓄卡很可能是开户银行和VISA共同发行的,所以那个手续费(如果有的话)是被VISA收走了。

在美国银行系统之外,存在着几个专门管理卡片的机构:Visa,MasterCard,AmericanExpress这几家算是出名的。他们都是以发行各种信用卡赚钱的机构,和各个银行共同发行储蓄卡虽然只算是一个小小的副业,但是收服务费还是忘不了的

比如你在美国为房子交财产税,用支票交款没有费用,网上付款有两块钱手续费,用储蓄卡和信用卡交款都要另外多付一笔税额百分之几的费用。又比如,你在美国加油站加油,用现金和用信用卡缴费就是两个不同的价格。

中国与此对应的发卡机构叫做银联,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某些大银行共同创建的‌‌“银行间联合‌‌”机构。银联和银行比起来,发展的比较晚,话语权也比较弱,不论是储蓄卡还是信用卡想收点服务费都没那么容易。储蓄卡就完全和银行账户合一了,收费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美国的发卡机构比较强势,他们从商户那里收费,也从用户这里收年费或者透支逾期费。从商户哪里收的费用比例相当高,甚至每笔交易还收一个固定费用,所以,你如果用信用卡买一杯咖啡,基本上商户利润就会被切走一大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的收费。我刚来美国,朋友就建议我,这个场合最好用现金付款,也算一种‌‌“懂事‌‌”吧。

中国的银联卡对商户的收费相比就比较低,这算是中国银行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在中国,几乎看不到个人支票,所以支票系统的缺点也看不到。至于中国公司支间的支票结算交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4

说起银行倒闭,在美国是常事,在中国绝对是新鲜事,大家都没经验,只有到了真的倒闭那一天才能见到保险公司所谓的兜底存款保险制度是否真的有用。

一般来说,银行倒闭时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让另一个银行吃掉它,原来的存款兑付义务和贷款回收权利一并转移给新的机构,储户并没有受到影响,在美国,绝大部分倒闭银行都是这种股东出局,储户不受影响的结局。

如果没人愿意买,那就彻底倒闭,储户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进行核保,合格账户美国最高赔25万美元(中国最高赔50万人民币),更多的存款就损失了。

美国关于企业倒闭的法律规定非常清楚,对于资产还在,就是现金流断了(无法应付挤兑)的企业适应破产法第十一章(破产保护),银行基本上就是第一种结局,储户无碍。对于资不抵债,彻底无望的企业适应第七章(破产清算),这种银行的储户就真的要启动保险公司赔付了。

任何企业都有风险,任何银行也都有风险,美国的四大银行BOA、Chase、Citibank和Wells fargo破产概率很低,不过利息也很低。而一些社区银行或者互助银行会给出很高的利率,当然也有与之相配的破产概率。这一点,一定要在储户开户之前向储户讲清楚。在中国,由于银行破产和破产保险制度出台比较晚,很多储户都会误以为银行是国家机构,存款有国家背书,而不会仔细选择风险较低的银行。

去年,美国硅谷银行SVB就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它们把储户的存款投资于高风险标的,由于标的贬值,出现储户信任危机,大家一起挤兑,虽然资产总额高于储户所有存款,但有些资产不能变现,无法满足挤兑需求。在法治环境下:1)FDIC首先接管银行,可以按保险约定赔偿。2)由于这个银行在硅谷非常重要,和美联储商量后,决定可以全部赔偿。3)在和其他金融机构商量后,最后决定被另一家银行彻底吃掉,储户存款完全不受影响。这就是从合法最坏结果,走到合情中间结果,和合理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对于中国的银行拥有者来说,其实也没有经历过这个悲惨的局面,各级政府大概率会以维稳为目标处理这类灾难,而不像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法可依。可能会搞人工截访、搞舆论消声,甚至做出污名化储户等等奇怪的做法。

从纯粹法律角度看,银行的储户并不关心银行是否是某些诈骗行为的受害者,储户只是面对了一个倒闭的机构,作为保险公司该赔钱就赔钱,作为储户的其他损失要等到银行本身起诉诈骗者之后,看是否有可能挽回一些损失。在中国,往往让储户直接面对诈骗行为,把银行机构的风险责任转化为银行里面有坏人诈骗。尤其是中文‌‌“暴雷‌‌”这个词完全模糊了‌‌“破产‌‌”和‌‌“诈骗‌‌”。

补充一句,硅谷银行倒闭(美国媒体用了一个更准确的词Shut Down)只是现金流无法应付挤兑,如果有人承诺拿出足够的现金流应对挤兑,储户一旦有信心,就不会蜂拥提款,实际挤兑也就不会发生。银行新的接盘者反而会得到原来银行的资产(前面说过,资产远大于负债),赚取一大笔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格局,草原上一只动物倒下,总会有分食它的动物出现。倒霉的只是银行的老股东。

况且,接盘人完全不需要真的掏真金白银应对挤兑。它只要发行一个总额能覆盖预期挤兑额度特别债券,略微许以高息,就有更多的人支持他兼并破产银行。最后,支付有限的资金成本,自己基本不出钱,就能空手套白狼,得到一个新的银行。这才是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的高级信心游戏。

中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整体来看,中国银行在金融服务的深度上与美国银行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在某些方面,中国居然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地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首先是手机支付。

所谓手机支付就是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和微信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快速支付和转账的操作。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华人非常惊叹的三大件就是高铁、网购和扫码。这个扫码就是基于移动网络无处不在,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二维码充斥手机和商场。

在美国,由于信用卡支付已经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后来的手机支付抢占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尽管也有Paypal,ApplePay,Zelle,Vermo这些新手段的出现,但发展起来绝不会像国内那样摧枯拉朽,排山倒海。说到底,还是国内的银联系统太无能了,以至于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横行华夏。(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无能,让微信取代了短信)。

结果是,在中国现在手持现金买东西居然变成了一种不便。硬币和找零这两个词对年轻人慢慢就生疏了。我们小时候的超级心算找零技巧完全没用了(当年买东西价格七块五毛六,我们会先拿一张十元,再拿出六分钱支付)。当然,依托于携带现金的小偷行业和和支付现金的假钞诈骗也自动消失了。

带来的方便是,所有支付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私房钱的隐密变得更困难,甚至警察都能通过追踪嫖资支付,还原现场。个人隐私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完全消失了。如果移动支付进一步渗透,你的整个人生的金钱流动将完全透明。你不由得要问,方便换隐私到底值不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国,当年推动信用卡支付时也有过得到方便但是隐私消失的讨论。当年的信用卡只知道你去了那家店,并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如今的在移动支付的大背景下,你买的商品,甚至商品有多少折扣都一览无余。我们现在并没有法律规定,支付手段的提供者是否有权收集、分析和预测支付手段使用者的信息。

资本主义国家有两股力量在较劲,政府要透明可追踪,保证税收和反恐,舆论要自由和隐私。综合起来,隐私保护不会消失的那么快。而在中国,政府有意愿让一切交易透明,舆论(老百姓)也在说:既然没干坏事就不怕别人看。

两股劲拧在一起,于是召唤出一个怪物:数字人民币。

这是中国银行业走在美国银行业前面的另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6

数字人民币这个新发明,它不同于现金,不同于比特币,不同于信用卡,也不同于微信支付宝,它是基于手机这类电子设备的无确定面额、可溯源、可控制、可能有漏洞的电子支付手段。

公众概念中的所谓现金,就是那种装在密码箱里的纸钞。它最大的特点是双重不可追踪性:持有者和交易路径两者都不可追踪。正因为如此,贩毒、卖军火、贿赂这些黑色或灰色的交易都很喜欢它。

所谓比特币,只是持有者不可追踪,交易路径是在全网络公开广播,人人记账。如果你能管好你的钱包,它完全满足拥有者匿名的要求。当然,如果你要把他们和法币互换,政府在那里等着你纳税呢!

所谓银行转帐(包括刷卡),这种电子支付手段是持有者和交易路径双重可追踪的。你是谁已经确定,你和谁交易也已经确定。

到了支付宝和微信,这种新型移动支付的好处是有手机就能支付,无比方便,也继承了支付宝微信后面链接的账户和信用卡的绝对方便点好处和毫无隐私坏处。

数字人民币是受支付宝微信和比特币的启发,由银行发行‌‌“无确定面额‌‌”的、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进行‌‌“离线支付‌‌”的‌‌“电子支票‌‌”的‌‌“小额钱包‌‌”。加上这么多引号就是为了说清楚它的特点。它和支付宝微信的主要差异是支付宝和微信的付款方或者收款方设备至少一方在线联网,而数字人民币可以‌‌“双离线‌‌”。

在中国,手机不在线的情况比较罕见。所以数字货币的双方可以都离线交易的优点就显示不出来,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被先入为主的微信支付宝压制。如果坚持支持双离线交易,那就比微信支付宝方便了,但是在技术上就存在着‌‌“胎里带来的‌‌”所谓‌‌“双花‌‌”风险。也就是一女二嫁或一女十嫁的风险。

在离线的情况下,数字钱包里存上1000块钱,把它花掉,这时你的银行账户因为离线所以不知道这笔交易,当手机恢复出厂设置之后,钱就又回来了。虽然最终会银行会通过黑名单抓到你,但抓到你之前你可以把这个离线花钱、恢复出厂设置、重装软件的三部曲操作重复了100次,那银行就损失大了。

原来每张纸币上有唯一编号,由国家信用和法律来支持。数字货币是在花出去那一刹那,才产生了唯一的货币编号供双方记账。

去年的新闻说,某些城市数字人民币从公务员‌‌“全额工资‌‌”开始使用,这是数字人民币十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的进展过程中,第一个听上去靠谱而且奇妙的玩法。这次先在公务员体系内推广数字钱包一举解决了这个‌‌“双花‌‌”难题。我们不在手机上做技术文章,而在手机持有者上做管理文章,体制内公务员可以秋后算账,他们不敢‌‌“双花‌‌”。

公务员收入全部数字货币话之后带来了一个奇妙的附加好处。理论上,公务员花的每一笔钱都应该与现实收入有关,过去有一个面向公务员的罪名叫做‌‌“非法所得‌‌”,如果解释不清楚你家里保险柜里的现金是哪里来的。现在可以再发明一个延伸的新罪名:‌‌“非法所持‌‌”,你家里的买的任何一件摆设都应该说清楚是哪笔数字人民币买的。

数字人民币管控了货币的最后一公里。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隐私消失,货币持有和货币交易都变成完全透明的的事情,虽然普通人不会干走私、贩毒、洗钱的事情,但是等于大家都为这些犯罪陪绑了。尤其支付的同时,一旦和你的购物小票绑定,你每年喝几罐啤酒,吃几次烤串,去几次桑拿,和谁幽会,就完全公开了。

最可怕的是以下的情况。未来你钱包里的数字人民币是可以打上各种标签的。如果

打上类别标签,那就买粮的钱不能买肉;

打上时间标签,货币就可以像促销券一样带有效期;

打上地域标签,甲地钱到乙地不能花;

打上激活标签,你就必须打疫苗才能花钱;

打上封锁标签,你就不能转账给特定人;

打上注销标签,你的财产就消失了。

你可能会问,这还是钱吗?这不就是五十年前的管制票据(布票,粮票,油票,糖票,自行车票)吗?

下一步的前景是什么?

2016年,印度搞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废钞令。500和1000的大钞必须在指定期间换成新钞,过期作废,超过额度的兑换要说清楚来源,就是印度的一个绝招,强行把银行外的灰钱和黑钱逼入银行。当然,在印度这个操作造成了很长时间的混乱。

总结下来,当时印度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不够发达,新钞不足,强行换新钞没有平行保障方案。如果数字货币的支付和交易已经成熟,可以把旧钞纸币强行‌‌“单向‌‌”换成数字货币,并不耽误你使用,如果你需要纸钞,数字货币还可以‌‌“单向‌‌”受控换成新钞。

过渡时间一到,旧钞作废。保险柜和墙壁里边的旧钞就清零了,有主人的进入银行,没主人的变成古董。‌‌“金融可控‌‌”的老大哥时代到来了。黑钱,灰钱,白钱一律变成全过程透明的‌‌“红钱‌‌”。

这就是‌‌“数字人民币‌‌”的另一个妙用。

原帖地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