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18 February 2014

IT业“国产自主开发”:扶不起的阿斗

针对2014年4月8日起微软停止为XP推送安全补丁及系统修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称,这对中国是“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国应尽快推出国产操作系统及其生态环境来替代XP。此类观点一直在国内颇有市场,但收效却大都事与愿违。
将“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做“卖点”的IT企业,其意只在讨好政府乞求赏赐,并不在意中国普通消费者
正如前微软高管刘润所言,“中国自主”是民族感情的春药。很多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号称“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但这些企业实质上是把 “中国自主开发”的噱头当成“春药”卖给政府,换取政策、课题、资金等扶持,而不是把“功能体验”当成“产品”卖给市场。换言之,热衷“中国自主”的IT 软硬件企业,它们只在意如何讨好政府来换取专项采购和财政补贴,并不在意这种“自主”能如何投合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在这种趋势下,有的企业和开发者仰赖于 “核高基”等项目专项基金、政府采购订单,一旦失去政府哺乳就破产重组。更有的开发者为了汲取政府的科研项目拨款,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甚至直接抄袭、剽窃 他人的研究成果。
2006年,“中国首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P芯片”“汉芯”被曝造假,是将美国原产芯片商标磨掉后重新贴标伪造而成
关于“国产自主”的软硬件开发,除去最近饱受争议但尚未被证实的“COS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窃自HTC”以外,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汉芯造假”事件。原 上海交大博导陈进领头,于2003年——2005发布了“汉芯”系列芯片,官方宣称“这是中国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P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2006年1月,匿名举报人在清华BBS公开发帖,揭露陈进造假,在美国购买芯片,然后雇佣民工将表面的等字样全部用砂磨掉,再找浦东的一家公司将 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一号”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以此骗取中国政府一亿一千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到帐六千多万元。举报人称自己手中有足够的 证据,并已向官方告发。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虽然如举报贴一样从未披露造假细节,但 直接宣布“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
2006年.“国产自主开发”“内核拥有自主版权”的“麒麟操作系统”被证实是抄袭美国开放源代码的FreeBSD操作系统
“国产自主开发”桌面操作系统软件“麒麟操作系统”也曾被证实是抄袭和剽窃的产物。这款操作系统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中软公司、公司、浪潮集团和民 族恒星公司合作研制,是“863计划”重大攻关科研项目,在“863计划”《信息领域专项:”软件重大专项”第一期课题申请指南》中,对“麒麟系统”的要 求指标第一项就是“内核拥有自主版权”,官方也将其宣传为“中国独立研发成功”和“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内核”的操作系统。据称这一项目经费达8000万人 民币。
但2006年4月27日网友Dancefire在一篇技术分析文章中指出,通过对网上公开下载的麒麟操作系统简化版进行反汇编,麒麟操作系统简化版 与美国开放源代码的FreeBSD操作系统5.3版本相似度竟然在90%以上,在源代码上的相似度高达60%以上,在函数名上有99.45%的相似程度。 该网友指出,照此结果,麒麟操作系统简化版仅仅是对开源的FreeBSD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面对抄袭的指控,麒麟官方在之后发布的《关于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的说明》中承认采用FreeBSD的代码:“……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的系统服务层从SVR4.2 升级到当时正在研发中的FreeBSD 5.0,由于银河麒麟的系统服务层是基于FreeBSD 5.0……”“…..银河麒麟的核外软件,大部分是直接采用Linux 的核外软件……”。
2005年,国外专业调研机构称“龙芯处理器架构与美国MIPS 近似度达95%”。中科院在否认抄袭后,2006年从“意法半导体”取得MIPS64架构许可使用权,2009年直接从美国MIPS取得其MIPS32与MIPS64架构的授权
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开发的“龙芯”的名声比前两者稍好,因为官方和中科院一直没松口承认“龙芯”直接剽窃或侵犯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但“龙芯” 的知识产权争论持续数年方才告终。2005年7月,专业半导体调研机构In-Stat发布独立分析报告称,龙芯处理器架构与美国MIPS 近似度达95%,龙芯二号处理器与美普思10年前推出的产品非常相似。中科院立即否认龙芯2号是抄袭作品,声称是中国人自主研发而成,有意避开了国外已有 专利。但2006年,中科院计算所与拥有美普思授权的“意法半导体”达成合作,合作内容之一就是MIPS64架构许可使用权。时任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李国杰当时也称,双方签署的不是代销协议,而是技术许可协议。2009年6月17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直接与美国美普思(MIPS)签约,获得其 MIPS32与MIPS64架构的授权,宣布“将借此开发龙芯CPU”。中方此举,实在脱不了在知识产权上有“先上车后补票”的“变通”嫌疑。
据“中科红旗”的大股东中科院软件所称,“中科红旗”2010年、2011年收入主要来自“核高基”项目,2012年“核高基”项目资金用尽,资金链就断裂
除了等而下之的剽窃,更多“国产自主开发”的软件公司仰给于政府“哺乳”,一旦“断乳”即告“断气”。例如开发“红旗Linux”操作系统的“中科 红旗”公司一失去“核高基”的补贴,没多久就宣布解散清盘。“核高基”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主要目标 是“芯片、软件、电子器件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战略核心产品”。根据在“中科红旗”解散前与之反目的大股东中科院软件所的披露,“中科红旗” 一直经营困难,每年的市场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2010年和2011年的收入主要来自“核高基”项目,在2012年下半年,由于“核高基”项目资金基 本用尽,才曝出了资金链断裂问题。抛开纠纷问题。由于中科院软件所是“中科红旗”大股东,其公布的“中科红旗”多年1000万左右的市场营收数据相对可 信。否则如果“中科红旗”如果的确真的如员工自称的那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在盈利”,对于股东来说,大概不会跟利润分红过不去。
开发“永中Office”的“永中科技”公司,运转几乎完全依靠财政拨款与政府采购,甚至只根据政府补贴数额制定研发预算,自身不配套资金
曾经号称要挑战微软Office垄断、开发出“永中Office”的“永中科技”公司,其生存也主要依靠政府的输血。根据《中国经济周刊》2011 年的报道,2004—2006年,“永中科技”收到政府部门采购的金额有3000多万元人民币。而根据“永中科技”创始人曹参向媒体提供的数据,永中科技 2007年销售业绩为549万元,2008年仅为360多万元。曹参还称,“永中科技”只根据政府补贴数额制定研发预算,自身并未配套资金。而在“永中科 技”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先后投入接近1.5亿元,其中无锡地方政府先后以资本、科技拨款、担保、借款等方式投入人民币6000余万元,国 家部委、省有关部门以科技拨款和贴息借款等方式投入8000余万元。这种经营状况下的公司显然无法长久持续,2010年12月,无锡市人民法院裁定“永中 科技”公司破产清算
六十秒读懂专题
IT软硬件业界的“中国自主开发”噱头,实质多是讨好政府乞求专项采购和财政补贴,并不在意这种“自主”能如何投合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所以将“中国完全自主”作为“卖点”的企业和开发者或是只能靠“核高基”补贴维系资金链,或是直接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来换取课题拨款。 
---------------------------------------
它部分记述了2006年历时半年“汉芯造假案”背后的调查过程。

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奇案。首先,这系列报道已不是事件性新闻报道,在局势随时可能变化情况下,新闻报道本身可能带来力量博弈的变化,从而影响形势的 发展变化;其次,没有任何一个新闻媒体可以充当技术真伪的鉴定者,在这条道路受阻后,从财务商业信息着手成为推进整个调查的重要一环。
原谅当时我还有很多其它稿子要写。以下记者手记只记述了部分调查过程,甚至今天回过头去看,是很肤浅的一些部分。但即使这样,我也听到了历史车轮隆隆的声音。


“十面埋伏过,孤独感不赤裸”
2006年第一案
1月17日,当清华大学的BBS曝出“汉芯造假传闻”时(举报人称,所谓“汉芯一号”是陈进雇佣民工将从美国购回的MOTO芯片表面的字样磨掉随后加上“汉芯”标识),中国距离“哗然” 尚远。
“汉芯一号”涉嫌造假人、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负责人陈进对此“否认”的口气相当坚决,我也轻松地和他相约,将采访他“辟谣”的时间定在1月21日下午。
但此后两天,我的多个电话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与陈进的微妙转变不同,网络举报人渴望信息公开,然在其有生命安全隐患的时刻,造成我们之间最大的距离仍是:个人对媒体的信任感。
从1月22日下午开始,举报人始终未接我手机,直到当日晚上11时,我的手机出现回复,他们的短信仍语气狐疑:“如果我告诉你,你敢写么?”
在进入事件的门口,当一方“缺席”,那么与之搏弈的另一方是无论如何必须抓住的线索,因为这是深入事件的唯一可能。也就在这个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IT版面负责人丁秀洪给我打来电话。在听我说完情况后,他向我要了举报人的手机。
半小时后,丁秀洪来电:“今天晚上采访。”为最大程度地争取举报人的信任,我决定用手机采访,但这使录音显得十分困难。
“我们的通话是被监听的。”在一开始,举报人告诉我:“谈话必须尽量简洁。”1月23日凌晨1时,结束采访后,我表示希望能与他见面:
因为从当时掌握的情况看,即使有举报内容,但从法律角度都不能作为证据,如果能拿到书面资料,在保证“证据”的同时,也能尽可能弱化媒体报道的风险。但举报人沉默片刻,仅回答说:“我先看到报纸再说吧。”
动笔的同时,我心里十分沉重,因为如果事情属于诽谤,一个举报人能把“造假”描述得如此详细和具体是相当让人匪夷所思的。
1月23日,陈进的手机转为无人接听。23日中午,已初步做完稿子的我来到交大微电子学院,希望能遇到陈进,但与《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王如晨一起被陈进的助手栾先生礼貌地挡在其外,并被告知:“年初开学后,交大会为此做一次公开反驳的新闻发布会。”
当日下午3时,我听到《第一财经日报》和《东方早报》封杀“汉芯报道”的消息,想起22日听到《每日经济新闻》已被“封杀”。至此,陈进态度转变的原因已值得怀疑,我也开始真正意识到这个事情并非如想象中简单。
“深喉”现身与“未名空间”
1月24日,因为接到国务院网络监管单位通知:包括新浪、搜狐、TOM等国内网站同时删除了“汉芯”举报内容,并禁止转载任何其它媒体关于汉芯涉嫌造假一事的调查和报道。
同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篇“汉芯报道”《“汉芯一号”造假传闻调查》出炉,但鲜见网络转载,我在自己的博客贴出了报道,朋友Keso看到后,也在IT界颇有名气的网媒“Donews”上进行了转载。
与此同时,举报人终于同意见面。1月24日凌晨,我来到电话中约好的地点,对方在白色车中向我示意,为保证安全和隐秘,我们每谈话20分钟,车就往前行驶一段路。
这或许是举报人最为危险的一段时间,因为局势尚未明朗,而信息发布的渠道正在被堵塞,因此谈判中最关键的是——必须让他明白,与尚未被封杀的主流媒体保持密切接触,是保证其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而时至2006年春节,这是任何新闻最容易被冲淡和被公众遗忘的时间。
交流的两小时,举报人不时接电话,我尝试偷偷在口袋里打开录音笔,但被他机警地阻止了。令人失望的是,除了可以摄影和记录一份资料的文字内容外,他同样对是否能提供这份书面“证据”犹豫不决。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我与他见面的唯一一次机会,为了增加说服力,我偷偷给丁秀洪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站的编委王云帆发了短信,他们在第一时间与举报人通了电话,举报人最终把这份材料递到了我手里。
1月25日,第二篇“汉芯报道”《夜会“神秘人”》出炉,这是2006年春节前《21世纪经济报道》的最后一期报纸。
至此,事情的关键落在这份“证据”中提到的ENSOC公司身份上,因为举报人说这是陈进个人在美国注册的皮包公司,陈进通过ENSOC进行“左右手交易”,让资金流入了自己口袋,但怎样证明它呢?
“曾十面埋伏过,孤独感不赤裸”,互联网的应用此时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也是跑互联网的记者,所以第一个想到的是去Google Maps查询ENSOC公司地址,很快发现这是一片居民住宅,情况与举报人提供的信息相符。但我担心Google Maps会存在系统更新问题,那么如何证实这一信息?
我再次陷入了困顿,互联网上不仅没有这个“高科技”公司的任何营销信息(本身十分可疑),而即使如雅虎的“Yellow Page”也无法查出ENSOC的电话号码。
我在美国的表姐向我提议可以去“未名空间”求助,我想起以前朋友曾和我言,这个海外留学生的集中地潜藏了许多“技术怪人”。因为有人在“未名空间”抱怨了老婆一句,就有其它人将其姓名、地址、工作单位及其爱人名字、工作单位,甚至是其前女友的照片全部罗列。
那么,这正说明“未名空间”就是我要的地方。我深信,任何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能量也是有限的,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第二代互联网的精华在于“分享”:如果你能接受这个前提,就可能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帮助。
于是,我在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时留下了即时通讯工具Msn、Skype和Google talk,我希望留学生能帮我拍一张这个地址是私人住宅的照片,但结果远远超越了我的期望。新年伊始,大量留学生向我提供了类似中国“114”的美国 “411”号码网,甚至帮我找出了陈进导师 Jacob Abraham 的联系方式。
与此同时,关于陈进是否具备在DSP设计领域的能力?除了在官方网站寻找陈进的个人信息外,我开始用 Google 的 Blog 搜索收集他个人的求学经历和业内人士对他能力的讨论和观点,包括陈进在美国的博士论文地址,而这一篇论文正说明了陈进的求学方向在测试(test),而非 DSP 设计。
2月16日晚6时,我与举报人进行了第二次见面,和我一起去的还有本报上海站的编委王云帆。举报人告诉我们,国务院调查组已飞临上海,他们正在协助调查,并称:“调查组内部已基本确认‘汉芯一号’造假属实”。
当日晚8时,我来到调查组下榻的“富豪环球东亚”酒店,前台证实确有一批由上海市政府统一安排、从北京过来的专家。
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的第三篇“汉芯报道”——《陈进与jin chen的对敲游戏》出炉,文章罗列和质疑了陈进的能量以及ENSOC的相关信息,如该公司地址是陈进在美国读书时其师弟Robin Liu的私人住宅等。
2月19日,我意外发现我的博客当日浏览量已超过5000,原来“未名空间”贴出了我博客的URL,并从我博客搜集和转载了我从开始涉入这个题目的调查和报道的所有心路历程。
这是互联网“天下大同”梦想的后遗症,如果你从分享中获益,那么你也必须接受灾难,和我报道一起暴露的是我的私人信息。但事已至此,我就在博客上添加了私人联系方式,希望能取得更多线索。
很快,这个博客地址被贴到“天涯”,然后被各个博客者像大饼一样互相贴。此后,我的博客和即时通讯工具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人:有的是来骂我,有的是行业中人(感谢他们此后为我提供的IC技术支持),还有的是关心母校的交大学生。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报道的深入,一些真正与“汉芯”有涉的核心人士也成为了我MSN的“神秘人士”。
陈进的策略
2月24日早上10时,我在家里接到了一个重要电话,对方言:“陈进23日已秘密飞往深圳。”丁秀洪和王云帆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求证、然后先发一个短稿。”
但按照陈进住酒店的习惯,我们的搜索无果。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证实他已飞往深圳?只有航班记录。
24日下午,我开始想尽办法查询2月23日到24日之间飞往深圳的所有航班。终于,在上航获得一个信息,一位叫“陈进”的人在23日下午4时 10分飞往深圳,但订票并不通过上航,而是通过一个售票中心走的。
这时的问题是,必须证明此人就是交大的陈进,但售票中心的接线员拒绝提供客人的私人信息。
世界充满了戏剧性,当我决定再打电话直接告诉对方我是记者并在追踪 “汉芯一号”时,售票中心的一位接线员对我说,他看过报道,也十分希望帮忙,但表示,这个客人没有提供身份证号码,而我可以做的就是再给他们下面的一个售票分支打电话,因为那个地方是直接出票的地方。
当我与接电话的人周旋了10分钟后,对方突然冒出一句:”上海交大是我们的老客户,售票没有记录身份证十分正常。”
同时,陈进助手栾先生表示,陈进仍在上班,但24日没来。此前,我已从陈进身边人士获悉,陈进平时只见领导,客户之间的事情由专门团队负责,因此陈进公干可能性很小。
另外,我们从秘密的官方渠道已获知,陈进已被限制出境,但常识告诉我们,假设其通过深圳走香港,护照并不会成为困难。
此时是24日下午3时,我告诉丁秀洪已确认陈进飞深圳,但不能排除陈进是为私人原因。丁秀洪说,也许我们应该兵行险招,以前写陈进过去,现在追问他最新行踪,希望能激将其出来说话。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的第四篇“汉芯报道”——《陈进被限制出境?》出炉。我也未曾想到的是,丁秀洪的想法取得了引证,陈进很快通过中间人与本报北京站取得联系,表示希望能安排采访,但具体时间,言等其电话。
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从新闻完整性角度,自不必说;而在面对面的对话中,陈进将如何针对细节一一作答?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到一个问题,为何陈进这时候愿意出来说话?形势是否在发生变化?此时,通过陈进手机已能联系到他。
2月25日晚,我MSN上的神秘人士告诉我,26日早上陈进将出现在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搬迁仪式上(陈进是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CEO)。此时,同事左志坚和姚峰加入调查行列。
3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五篇“汉芯报道”——《陈进的私人档案》刊发,事情再次发生改变,一边是陈进再无与我们联系的消息,而他的手机再度恢复沉默。
至此,我们仍不明白究竟是陈进一贯的性格又试探了我们一次,还是形势再次发生变化。但我感触最深的是,自己也犹如亲历故事会,新的矛盾和线索不断出 现。而这一系列报道已不是一个事件性新闻报道,在局势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本身可能带来力量博弈的变化,从而影响形势的发展变化。
寻找“民工”
3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六篇“汉芯报道”《“汉芯之父”陈进背后的六个公司》出炉。
但形势依然不明朗,考虑到要找一个“不能翻案”的铁证,唯一方式可能就是寻找“磨芯片的民工”。如此看来,此前网易用“戏拟”形式做的大幅报道《寻找民工》是颇有前瞻性的。
但考虑到付出成本和收益很可能非常不匹配,我们内部对这个调查方向也有很多争议。3月5日凌晨,我和左志坚在办公室。突然,左志坚MSN上一位神秘人士告诉左志坚:“确实有必要寻找民工,而‘民工头’原来与陈进关系不错,且‘民工头’和陈进正在打官司。”
上海法院网站显示:2006年3月,闵行区人民法院有一起诉讼,被告为上海汉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原告为上海瀚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3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七篇“汉芯”报道《汉芯造假案即将水落石出 神秘工程公司现身》出炉。
3月7日深夜,我、左志坚和姚峰计划在办公室熬通宵,因为打算详细梳理陈进财富游戏并做一个相关稿子。就在此时,一位曾是“汉芯”团队的核心人士表示可以到我们报社来,我们非常激动。
因为核心人士的相关出现,3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八篇“汉芯报道”出台《汉芯成员爆料:陈进与台湾芯片公司的秘密交易》。3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九篇“汉芯报道”《陈进的财富游戏》出炉。
时已至此,虽然媒体对“汉芯一案”的监督已经起到一定作用,但若以国家最终公布的结论为标准,事情还远未结束。
有个问题始终困扰我们,即据陈进身边的多位人士称,陈进在回国前确实想成就一番大事。但为何他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选择了另一条“成功”捷径,中国的科研环境如何为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以及为何谎言迟迟不能揭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PS:调查历时半年后,国家发布新闻稿鉴定“汉芯”造假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