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前央视记者柴静制作的一部名为《穹顶之下》反映中国雾霾的纪录片风靡国内,迅速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据称,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 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在微信群中的转发量更远高于此。此纪录片的发布时间拿捏得非常准,正好在“两会”之前、中国新任环境保护部 长履新之初。可以肯定它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引导今年“两会”的主题。
从专业角度看,柴静所谈的大气污染问题都是常识,其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也并不是完全的创新。但柴静所做的工作在中国仍有着了不起的意义——它以一种通俗而 系统的方式,在中国进行了一次极富影响力的大众环保普及工作。立足于拼图式的调查和大量数据,《穹顶之下》对社会公众重视大气污染问题起到了一种强烈的 “唤醒”作用,它展示了问题的系统性,把事情的本来面貌复原出来,摊开来看。遗憾的是,在中国,需要唤醒的“大众”群体并不只是市民、工人、农民等普罗大 众,还包括了企业家、教授、博士、各级官员甚至中央委员等特殊群体——他们都需要关于环境保护的常识性的唤醒。为此,新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向柴静表示 了感谢,感谢她所做的公众普及工作。
中国的环境问题往往有着异乎寻常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穹顶之下》在展示问题的系统性方面做得较好,这一点超越了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其实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经典冲突。
《穹顶之下》提供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据和事实。比如,国内货车排污限制的全面造假,深夜进京的货车90%的基本配置都不合格,其合格证是真的,车型也 是真的,环保部门也发了国四排放的绿标,但所有配置却都是假的,其颗粒物排放是国四车的500倍,颗粒物的致癌性极高。再比如,由于油企垄断,中国最好的 油品长期以来比发达国家要低2到3个等级,北京的柴油的硫含量是欧盟国家的25倍,只要提高一个等级我们的排放可以减少10%。而国家标准不够高的原因, 是因为中国的国家车用燃油质量标准是由石化石油行业主导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以来,其执行次数竟然为 零!直至2014年12月22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拟取消现行法律“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罚款,最高不 超过50万元”封顶的规定。中国的最新统计也支持了对中国雾霾问题的担忧。国家统计局2月26日刚刚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 示,2014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占10%,未达标的城市占90%!
在《穹顶之下》引发的热烈传播之中,也有一个令人担心的倾向在慢慢滋长——对环境问题讨论的政治化。在中国讨论环境问题是有边界的,如果一旦被高度政治 化,它往往会遭遇到额外的阻力,诸如经济发展、就业问题以及维稳问题等。实际上,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历史来看,对于环境问题的公开讨论和积极的公众参与, 往往是一个国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动力。
没有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很难想像环境保护会取得真正的进步。如果要说环境问题是政治问题,这在中国也不算错,如果中国人都生活在高度污染的大气之中,这 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正如中国首任环保局长曲格平所说,“不惩治腐败要亡党,不消除环境污染,不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亡党亡国。”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柴静的纪录片刺激了中国公众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可能揭开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公众参与环保的新的一页。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再是个孤立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如何发展、中国人怎样生活的重大问题。反腐败是政治上的治污,而环境保护则是现实中的治污!
--------------------------------------------
“2014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占10%,未达标的城市占90%!”
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经典冲突,所以共匪才不会在乎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为了你的健康,赶快GO 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