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4 July 2017

你所谓的奋斗,很可能是一种假奋斗

最近有不少人告诉我,自己不打算继续打工生涯,而想离职转行,或者干脆出来创业。为何呢?他们都抱怨,这些年,房价和物价的高涨,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工资增长水平。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也买不了几平米的房。这让他们每个星期一挤地铁上班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的奋斗就像是一种“假奋斗”,自己的玩命工作,仿佛为的并不是自己。
有这样想法的人大部分都是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朋友,高房价和高物价的压力让工薪一族成为了在经济上“有想法,没办法”的一群人。当工作压力的无力感逐渐侵蚀你的身心,令你彻底否认自己在职场上奋斗的价值时,或许我们真的应该重新审视自己这辈子的奋斗,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一、假奋斗是大多数职场人士的真实状况
什么是无效的假奋斗?无效奋斗就是指瞎忙、穷忙。这是大部分人面临的现实。普通的薪资收入阶层,单纯依靠加强工作强度带来的财富增长极为有限。
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和房价水平来比较。一线城市上海2013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60435元,月平均工资5036元。另外,北京市2013年社会平均工资为69521元,月平均工资为5793元。到2017年,仅仅以薪资在全国最高的京沪为例,薪资平均值仅仅为5449元。这4年下来,工薪族实际到手的平均薪资,似乎没有明显增加。
有人说,一二线城市薪水不代表全国水平,然而数据显示,有64.7%的大学生毕业首选一线城市,37.3%的大学生选择去二线及沿海地区。一二线是新劳动力最集中的地方,恰恰最有代表性。如果连一线二线城市的毕业生都只能拿到这么一点可怜的薪酬,其他地方的情况只会更差。
然而,计算房价的上涨,则又能明显看到一个“自行车追火车”的现象。近几年国内房价一路攀升,居高不下。北京房价从2013年的34768元每平,涨到2017年1月已突破天价。仅仅大兴区的价格已经突破45000万元每平,海淀区涨到76625元,朝阳区均价88774元每平。
对比工资的增长以及房价的增长,发现两者完全无相关性,打工者的薪资增长根本赶不上房价增长。然而,房子又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属于一种“生活必须品”。因此,人人都玩命工作,美其名曰奋斗,但本质上只是长期帮房东打工。
资本收益高于劳动收益,这已经是全球皆然的现象。也就是说,劳动收入肯定追不上资本回报,而一个劳动者想要蜕变成为资本食利者,前提是他必须攒下第一桶金。这恰恰是难点所在。对普通人而言,第一桶金的积累,依然是要靠劳动收入实现。
根据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统计,普通城市家庭总收入中,58.8%都是工资收入,社会性收入占约30%,资本投资回报只占到5%不到。然而,对于高净值家庭而言,超过50%的收入都是投资性收入。这便是不同阶层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本质。
现在你可以轻易的得出一个结论:你的“假奋斗”罪魁祸首是高房价和高资本溢价。但实际上,这个无用的答案帮不了你任何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是改变不了商品的价格的。所以,如果我们要积极的看这个问题,则需要从自己的收入端去检讨,为什么无论如何奋斗,到头来都沦为了“假奋斗”。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你必须站在企业和雇主的角度来思考。公司为什么要花钱雇员工?显然是因为员工能帮助公司创造价值,增强企业整体的盈利效率。如果员工本身是一条废柴,对公司毫无贡献,公司也没有理由养着你对不对?相反,假如你一个人能完成一个小组的工作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如此,那么老板肯定给你加薪升职。
二、大学教育的失败让你沦为廉价劳动力
实际上,雇主是从成本收益比去看薪水问题的,他们看重的主要是两点:首先,雇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单位生产力。第二,雇员能否长期保持这种较高的单位生产力。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并没有在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之前,花力气去培养他们的“单位生产力”以及“持续力和耐久力”。大学四年,本质上是向学生抽了一笔“智商税”以及“职场税”。
中国大学的教育,第一年耗费在马哲毛概邓论等垃圾课程上,第二年又不分方向的学习大量基础课程,第三年才有一点浅显的专业课程,最后一年学生又忙着实习。完全是在浪费宝贵时间
恕笔者直言,中国大学四年制的课程,完全可以浓缩在10个月左右结业。前提是学生必须进行高强度、专业性的学习。但现实中,中国大学的教育长期呈现抓瞎的状态。无方向、无针对、无技术含量,大学基本等于一传销公司。
再者,中国的这些大学教授,大部分知识结构极为陈旧,其沿用的教学方法可能是十年以上的旧知识。然而,中国这几年最吃香的职业包括游戏软件开发、互联网等等相关行业,其中的区块链和VR开发又是特别火热的行业。
但在五年前,这几个行业甚至都不存在,试问国内不思进取的大学教育怎可能跟得上职场的知识迭代节奏?就连传统的金融业现在都已经互联网化。笔者很想了解,大学里的那些与社会脱节的教授自己出来能否在他的专业领域找到理想的工作?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问这帮教授教出来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具有相关领域的“高生产力”?一个只能每月为公司创造5000元价值的大学毕业生,总不会有公司出6000元去请他吧。而且,即使得到职位,但这个“单位生产力”很低的雇员只能靠卖力气加班来挣点无技术含量的钱。
因此,不是公司抠门,是你自己不值钱。你不值钱不是由于你不够努力,而是错误的大学教育害了你。
我们反过来看:为什么在金融、IT、工程等等专业,就业的起薪水平较高?恰恰就是因为,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而言更符合市场需要,更有“职业化”的特征。哪些专业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哪些专业在就业市场就必定吃香。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奋斗是“假奋斗”,那么你应该立即调整思路,想一想自己到底真心热爱哪一个行业,这个行业需要哪些技能要求。然后,你应该不计成本的对自己进行“继续教育”。
这其实已经是很多职场人士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否则,中国的培训行业以及类似培训的短期教育行业不会在这些年如此繁荣。本质上,职业教育的繁荣其实是在为大学教育的“资源错配”补漏,也是在为中国高校的集体渎职擦屁股。
三、职业再培训是否能有效提高个人收入?
我们以职业培训当中最典型的MBA教育为例:内地从1991年具有MBA招生资格的9所院校,到现在的近两百五十所院校,MBA教育早已走上普及化之路。并且MBA扩招幅度已然赶超考生增速,录取人数达到4.5万人,招生规模是当年的近479倍。
可见,MBA学员增速高于大学扩招的速度。如果我们把其他各类的职业类教育培训都算上来,其增长率更是远高于大学本科教育的增长率。这就是典型的大学教育资源错配、大学教育无用的表现,否则不会出现昂贵的职业培训的人数增长高于便宜的大学教育人数增长的现象。
但根据统计,即使就读MBA后,仍有七成学员的薪资难以获涨,近三成学员薪资增长率为30-66%。教育投入与收入增益比例仍然不协调。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近期的调查,学员对于MBA教学最不满的地方包括:1企业实践,2案例教学,3学费。其实也就是说,即使花了较大成本投入职业再教育,但获得的知识与职场实践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不要以为只要接受了职业再培训教育,就万事大吉。没这么简单。
即使是职业教育,也无法直接给与你一样东西。那就是终生学习的能力。当你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职场需求不匹配的时候,能否有效的重新配置知识资源,摄入新知识,优化职业技能与工作之间的配置?这种能力,在未来将是人与人竞争的主要能力
学历,无论是本科名校还是MBA或其他的职业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进门了以后,依然是修行在个人。在一个知识扁平化、廉价化的时代,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一个普通人和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关键看你能否愿意沉下心来,花上相当长的时间进行专业性的学习
有人说,打工几年,靠关系混个管理层,然后坐享生活,岂不美哉。其实这种模式已经终结了。传统的管理层无前途,技术含量的工作才是未来趋势。
众所周知,不是每个人这辈子都能做到高管,也不是每个公司、每个行业都需要脑满肠肥的中年大叔做高管。实际上,IT等新兴行业的从业者年纪相当轻,管理扁平化,无中间管理层,三十岁以上的绝对算老员工。很多公司是实行996工作制,上午9点上班,下午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
显然,这节奏不适合中老年人,而更适合具有学习能力和超强体力的年轻人。近年来,不少新生的互联网公司强制辞退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磨洋工的老员工,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当你通过知识型的劳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财富,你才有可能逐渐改变自己的财富结构。将50%以上的工资收入转变为50%以上的投资收入。如此,你的财富结构,才开始接近于高净值人士,你才有资格开始谈投资、谈非劳动性收入。
所以,千万不要再相信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大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之地。以上说法绝错。素养和素质是要靠社会来培养的,不是靠大学。大学教育有两个目的:研究生以上是为了科研,本科生就是为了就业市场。除此以外的任何变换花样的素质教育,全是耍流氓。
大家不要再继续犯傻,不要再自己感动自己。你的努力而无所得,只说明了你奋斗方向的根本错误。及时调整、继续学习、重新上路才能令你将来的奋斗有价值。这注定艰难,但你别无选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