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3 July 2018

全球的‘货币紧缩’政策效应开始凸显


随着全球主要央行进入紧缩,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正在改变,这使得全球宏观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在摩根士丹利首席利率策略分析师Matthew Hornbach看来,全球宏观市场变化的一个现象是,伴随着美元短缺,央行的紧缩政策终于开始传导到资产价格——比特币价格跌至今年以来最低点,而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同样跌向2017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在全球开始紧缩的时候,投资者开始加大抛弃资产,获取现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全球主要央行取消货币宽松政策、逐步收紧流动性之际,持有现金是多么珍贵。
有人会说,美国股市似乎是个例外,虽然美联储在一次次加息,但美国股市反而继续走高。在去年3月美联储升息,资产价格继续冲高之际,就连高盛也表示,“这不是美联储所期待的市场反应”。不过,观察全球金融市场不能只看美国股市,美国市场既是一个投资市场,也是一个避险市场,当世界动荡不安时,避险资金会大量涌向美国,推升美元资产价格。我们不难注意到,虽然美国股市维持了高位,美元也开始走强,但全球其他资本市场的表现则很糟糕,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从南美洲到东南亚,股市、货币都在紧缩政策之中开始下跌,资本也开始加速外流,甚至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现象。
全球范围的央行逐步紧缩流动性,是导致宏观市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美联储早已进入紧缩政策轨道,先是退出量化宽松(QE),然后是进入加息通道,这是全球紧缩的源头。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每月下降50亿美元(上一季为30亿美元)。欧洲央行也开始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虽然欧洲央行因为欧债问题和糟糕的经济复苏而不断推迟紧缩政策落地,但欧洲央行最终仍然确定了紧缩政策的方向和时间表,最近几个月欧洲央行购债规模急剧下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紧缩政策之所以并未让市场有明显感受,一是因为全球资本过剩程度高,从市场抽走流动性需要不短的时间;二是因为过去央行“大放水”释放的流动性,仍然在各个资本市场或资产市场“囤积”,市场交易仍然活跃,资本杠杆的效果仍然在发生作用。因此,投资者仍然能够享受到资本市场的盛宴,并未觉察到变化已悄然开始。
如果要使得上述宏观变化显性化,需要的就是一场大的市场动荡,或者一些震惊市场信心、改变市场预期的危机事件发生。如今,这些促成危机发生的条件在逐步集聚,条件在不断“成熟”。一个关键推动因素就是全球贸易摩擦迅速加剧——美中第一轮1000亿美元的贸易大战即将打响;美欧贸易大战也箭在弦上,而欧洲警告特朗普可能面临3000亿美元汽车关税的报复;此外,美国在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仍在坚持己见,不愿让步。
全球流动性下降和金融政策收紧,会导致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状况变得更为严峻。摩根士丹利发出警告,全球主要市场的风险可能增加。大摩的Andrew Sheets和摩根大通(JP Morgan)的John Normand不约而同对客户发出了呼吁——“容易钱的时代结束了”(End of Easy Money)。货币超发的时代已经结束,十年QE也不会再有,而前几年满地是钱找东西买的盛况肯定难再见。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紧缩和政策调整在中国市场也开始出现。美元升值的吸引力、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资管新规出台,再加上打击各种超越底线的“金融创新”,宣告中国市场满地都是钱的时代正式结束了。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国内财富创造的源泉就是涨价,无论是茅台也好,煤炭、粗钢等大宗商品也好,或者是房地产及股市也好,无一例外,买了就涨。资产涨价的根本原因是货币超发,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十多年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总量只有47万亿人民币,而今却膨胀达到174万亿,整整增加了3倍多,这也是过去10多年中国房价涨幅平均达到3倍以上的重要原因。随着流动性紧缩,中国的财富创造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靠涨价赚钱的方式将成为过去。
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看,每一次美元指数上升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就会出现资金外逃、货币贬值等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魔咒肆虐的对象可能指向了中国。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美元进入升值趋势,人民币汇率承受了极大的贬值压力。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就是对这种风险预期的一种反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