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当然要走向世界。但是,为什么要走向世界,怎么样走向世界,现在还有不少模糊看法。那么,我们讲走向世界,最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一,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当初利玛窦时代、马可波罗时代,今天的世界已经构建多种途径来相互了解。尽管这样,世界各国甚至是美国与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了解你。比如美国人,知道上海已经不错了,再问他浦东,人家不做生意、不问政治,管你什么浦东。比如,有人还问我们,中国女人现在还缠脚吗?还有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的年轻人,认为中国人都像李小龙一样会武功。这是因为李小龙的功夫片在那里放映,所以都知道中国有个Bruse Lee。
所以,中国文化走出去,很重要的就是通过文化传播让人家了解中国,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现在大多数外国人对西藏的印象就是唱歌、跳舞,对真正的历史、文化其实不了解。比如我们的"春节"到欧洲,所展示的就是京剧、歌舞、杂技、包饺子,这个走向世界太简单了。要人家了解我们的文化,单靠教授去作报告、官员去做宣讲是不够的,其实最有用的途径是要接触外国人,让人家真正了解:中国不仅有豪华宫殿,也有普通民居;不仅有明星,也有普通人;不仅有光辉一面,也有缺点,甚至也有阴暗面,这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学习。这一点我们经常忽略。"三个代表"中有一个是要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那你有什么资格代表呢?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老是在提要展示中国,我却每次都强调,还要学习世界。展示中国那你出去展示好了,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中国来,这正是向世界学习多么好的机会。
走出去就是学习世界,如果我们总是一种心态,出去就是介绍,不向世界学习是不对的。很多文化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实际情况,那么你就会多一份理解。比如,我以前认识的伊斯兰教徒可以娶4位妻子,这个很落后、很野蛮,但是2003年到非洲去,雇用的司机是61岁的阿拉伯人,已经娶了三位太太。他专门配了一个当时很昂贵的卫星手机,用来给他太太打电话,而且每次给每位太太打电话的时间都必须同样长。我这才知道,照真主的话办,他在娶第二位太太时必须征求第一位太太同意,她不同意就不行,然后还要郑重起誓,保证平等对待这两位太太,娶第三、第四位也这样。在妇女地位非常低、不能出门又不能去干活,特别在城市里妇女普遍失业的情况下,一个男子能够养活四位太太,并且家庭和睦确实不易,当然他会受到尊敬。这不仅说明他有赚钱的本领,而且还有治家能力,尽了他的社会责任,与中国专制社会的三妻四妾比,未必更落后野蛮。中国历史上,皇帝后宫嫔妃几千上万,等级森严,康熙皇帝二十几个儿子,还有很多女儿,有的贵族大臣有上百个儿子。
而且文化也在改变。比如说突尼斯,2003年我们去时已实行一夫一妻制。我问他们,真主不是规定你们可以娶四位妻子吗?他们说,你错了,真主说最多可以娶四位,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娶四位,我们突尼斯人在现在条件下一夫一妻很合适。所以很多东西是会改变的。又比如,原来沙特没有电视,国王想引进时遭到大臣反对,理由是《可兰经》里没有电视。国王找他们开会,会后,宫殿门口的汽车统统开走了。大臣问,我们的汽车呢?国王通知说,《可兰经》里没有汽车,你们走回去吧!从此他们再不敢反对电视。所以,学习世界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解哪些是先进的,才可以学习。
要不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个现在最有争议。我认为,这不能作为我们走向世界的目的,我们还是要继承古代的传统,对中国文化传而不播。你愿意学我可以教,我不主动推销,不主动传播。为什么,各个国家情况不同,你认为先进,他不一定需要你。
历史上凡是把一种自己的文化大规模传播到国外的,全部是通过强制或暴力,中国也不例外。秦始皇的领土原来不包括现在广东、广西,是打过去的。现在儒家文化普及得那么广,其实以前西南、西北,甚至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的大部分,都不是儒家文化,是少数民族和当地自己的文化。后来改土归流,开学堂、考科举,少数民族要有地位就得学孔孟之道,就得考科举,都是自愿的吗?又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现在这么普及,手段之一就是靠"圣战",像十字军东征,像阿拉伯人兴起后的扩张,从两河流域一直打到大西洋边。希腊文化怎么传到印度、巴基斯坦?亚历山大建立帝国,然后文化传播,哪一个是通过和平手段的?
中国文化传到日本从未经过战争,是日本人自己来学习的。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不畏风浪,前赴后继。日本当时的典籍几乎都是唐朝传过去的,日本的文字是在唐朝时用中国楷书、行书的偏旁组成的片假名、平假名,日本人建首都干脆到长安、洛阳依样画图纸,京都就是洛阳,今天京都的西面叫洛西,南面叫洛南,这是他们自己来学,不是中国强制推行。
英文今天成为世界性语言靠什么?难道英文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严谨的语言文字?西方以前签约都用拉丁文、法文。要不是武力和殖民造就了遍及世界的大英帝国,二战后又有了强大的美国,英文能那么遍及吗?要不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怎么会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香港本来讲广东话,学其他语言并不容易,但在殖民统治下,读书、写状纸、签合同、办公务都要用英文,时间一长英文就普及了。今天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不可能用武力来推行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凭什么人家一定要来学习中国文化呢?为什么一定要去传播呢?我们要尊重人家,他愿意学我们就提供方便,不想学就悉听尊便。我们也想想,如果今天美国或哪个国家跑到中国来传播美国文化,我们接受不接受?
前年,我与汉语办主任到美国去参加美国汉语教学大会,会后驻美大使请吃饭,也请了美国客人。在酒席上,美国亚洲协会执行主席、前州长就问,你们在美国设立了70多所孔子学院,欢迎你们继续设立,但为什么我们要求在中国建立美国角(American Corner),放一点美国书,你们到现在都不同意?后来他用中文讲:"总得给我一点面子吧!"我们如果是这样一种政策与心态,怎么有资格跑到人家那里说要传播中国文化?德国的歌德学院就是德语培训,我们只勉强同意他们在北京设个分院。所以我曾在全国政协提案,建议孔子学院一定要准确定位,只是推广汉语,绝不是传播中国文化。我在给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培训时也强调这一点,对他们说,你们的任务就是教语言,当然在教语言中会涉及中国文化,这是为了让学员更容易学,更了解汉语,但不是推广中国文化。不过据说对这样的解释有的领导不满,"我们花这么多钱,不传播中国文化去干什么?"当然要花钱,但这些钱不算多。
我问了北京歌德学院院长,歌德学院规模比孔子学院小得多,但每年预算也差不多2亿欧元。所以我一开始讲,文化是吃饱了撑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原来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不传播文化干什么,那么中国是否准备让世界各国特别是让美国到中国来传播文化?否则,怎么叫文化交流呢?所以,不要轻易去提这个口号,你有本事不用这个口号,传播成了算你了不得。
我们往往被某种个别现象迷惑,认为世界上那么多人要学汉语。其实学汉语各有各想法,有的是好玩,比如美国家庭妇女对剪纸、毛笔字感兴趣;有的为了省钱,免得自己出钱学汉语;还有的是为了跟中国做买卖、打交道。我去意大利华文学校,见老外都在学,是为了找工作方便;还有人希望了解中国,而我们就认为人家是对中国友好,是汉语有很大魅力。有一年澳大利亚选了陆克文当总理,报上马上报道陆克文会讲中文,好像肯定对中国有利。
我曾写文章指出,"对外国政治家来说,也许懂汉语的人更难对付。"赖斯研究俄罗斯,她做了国务卿以后美国与俄罗斯就友好了吗?现在一讲到文化,往往把语言放到不恰当的地方,其实语言不过是个工具。
还有把血统放到很高的位置,对骆家辉就是例子。骆家辉讲他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而且特别像他这样更要强调,他与中国只有"姓"有关系,政治家是代表国家政治利益的。奥巴马有一半肯尼亚血统,就代表非洲?当然不是。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放在世界范围里,不要以为我是好意,我来给你传播中国文化。
有的学者提出我们的春节、中秋要走向世界。我们自己过好节就可以了,走向世界干什么,过节是我们自己的事。如果今天西方人跑到中国来,说圣诞节要走向中国,就会被当成文化侵略。还有更加极端的人士认为,世界不行了,要靠中国救世界,这是说梦话。去年在大连召开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也有记者问这个问题。我说,世界根本不需要我们来救,你自作多情干什么?人家也不愿意要你去救,中国人把自己救好就是了。
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或者还在探索。我们讲建立核心价值观,但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呢?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也救不了世界。别国别人的文化不是靠你的文化去救的,我们学马克思主义还要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别人也是这样。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文化制成文化产品,或者我们为外国生产他们需要的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就相当有意义,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今天在世界的影视、音乐、出版、创意,甚至一般的文化产品中,中国占的比例很低。中国的文化被人家包装、制成商品,再返销中国。
比如,好莱坞用花木兰的题材拍的卡通片风靡世界,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拍一个呢?我记得,上海搞《宝莲灯》,广告做得很响,我在中国台湾、法国巴黎也看到,结果最后怎么样?《宝莲灯》创造了多少产值,能够与《花木兰》相比吗?你的产品准备卖到法国,你了解法国文化吗?美国拍的《功夫熊猫》,如果不用功夫再加点实景,我们要不要?《哈利·波特》有什么国界?《阿凡达》有什么国界?你也可以生产。
我们现在有没有文化制造?产品制造当然有,而且已经相当普遍,据说美国很多州的国旗都是中国生产,价格便宜;美国军装、军人戴的胸章、肩章,好多都是中国生产。现在夏威夷、埃及等很多地方街上卖的工艺品其实都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去的,都是中国按来样生产的。中国本来就有这个本事,清朝时,欧洲很多贵族、皇室知道到中国订购瓷器价廉物美,当时广东专门生产外销瓷。产品好到什么程度?有个贵族到中国来订一种盘子,上面有他们族徽,但装箱前有人不小心在样品上面按了个指纹,结果全套产品都描了个指纹;还有一次一个小虫子粘在样品上面,中国的工匠也在每个盘子上描了一个小虫子。最近英国皇室大婚,发的纪念盘也是中国生产。
我们如果不仅是来样加工,还有创意,生产中国文化产品,让外国人自愿买,不是更好?全世界廉价的小提琴80%是中国产,西方现在一般的商品大多数是中国制造,可惜我们还缺少有创意的东西,这应该是我们需要改变的重点。
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封闭到近代开放,再到现在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交流已经不存在障碍,不要担心你有好的产品人家不要。匈牙利人发明魔方后,创造了多少财富,养活了多少人?美国的呼啦圈也一度风靡世界。但精神文明难分优劣,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有可能长期共存。
我们不要指望中国文化或者中国的精神文明能够取代其他文化或精神文明。全世界大多数人有宗教信仰,他可以赞扬你中国的儒家文化,赞扬你的精神文明,难道他因此会放弃自己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吗?不可能!靠暴力、经济压力来推广一种文化、宗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标准。那么今天,"己所欲"就一定要推广给人家吗?就是给人家,也要考虑怎么给,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学会互相理解,相互欣赏,这才是重要的。你不理解,不欣赏别的文化,一味认为自己了不得,怎么可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交流关系?西方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一直以西方为中心。今天,我们一方面不应该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向他们强制推行,中国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要保持不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因快速的高度的融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这些年,中国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过快地去接受外来文化,过快地把一些本土还可以存在的独立的文化消灭了。在这过程中,应该尊重主人的选择,并给予可能的帮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地确定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因为你不保护,它就完了。我们现在更要保护行将就木的文化,对内对外都一样。
软实力与硬实力
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软实力,但我的看法是,软实力也好,硬实力也好,关键是实力。没有实力,再软都没有用。这个概念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恰恰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因为他有足够的硬实力,所以他才强调软实力。在外交上甚至觉得软实力还不够,所以,希拉里·克林顿提出要用巧实力。我们说南海是我们的核心利益,希拉里马上回应,南海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我们只是讲,她还有行动,美国的航空母舰开到了南海,这就是他们的巧实力。离开了硬实力行吗?
所以软实力只有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有些东西它本身是软的,比如说语言,我自己说当然不成问题,但要向人家推广,就得有实力。如果每年没有一二十个亿,孔子学院办得起吗?软实力也得靠硬实力的支撑。当初美国人占领菲律宾时,借口菲律宾有80多种民族语言,使用不便,就推广英语,派300名英语教师到菲律宾,然后强势推广,这叫软实力吗?软实力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是软实力一定要转化为硬实力才有用。花木兰的故事你可以看成软实力,但通过好莱坞把它变成卡通片,就变成了实力,有了实力才能推广。所以软实力的重点不在软硬,在于实力。
一种文化如果要体现实力,一定要有相应的文化产业,相应的文化传播能力,相应的有文化素质的人才。最近,我参观洛杉矶的电影制片厂,很多设备还是比我们先进,更不用说它的生产能力。香港几乎能生产世界上所有影视片里的特殊材料,如一个人从玻璃中穿过,玻璃粉碎,声音哗啦啦,但人毫发无损,因为这种"玻璃"是糖做的,据说大陆还做不出来。你说电影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我曾经问许海峰,你是射击的奥运冠军,用的枪是哪国产的?他笑了,说除了一种训练用枪是仿造俄国的,其它统统是进口的。他现在负责自行车项目,自行车也全是进口的。滑雪运动用的滑雪板,比赛用的都是进口的,几十万元一块,平时训练舍不得,就用相对便宜一点的日本、韩国产品。
文化商品的推广在于其实用性和商品价值,千万不要过多考虑政治因素。文化商品的推广,必须人家能够接受,才能卖得出价钱,不能光讲实用性,因为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文化产品的使用者,早已不是衣食不济、嗷嗷待哺了,既可买也可不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通过文化产品向它输送什么价值观念,做什么宣传,不仅达不到目的,可能连东西也卖不掉。比如,我们不少出版物在外头都扔在那里没人要看,送给他都不要。他要的是实用产品,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花了很多钱,结果并没有多少用处。我们现在的海外商演,主要好处是那些承包商,演员拿不到多少钱,而且一般都是草台班,进不了高级演出场所。
另一方面,连国内中学的业余乐团也要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出,我们花费巨资到外面去为中国喝彩,但观众十之八九是华人或者他们的亲友,对当地的主流社会没有什么影响。还有的到大学里去演出,回来报道说引起什么轰动,其实不过是在大学俱乐部里找点人来看看,大家凑个数,说几句好话。我们现在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在世界上的比重很低,这是值得注意的。
文化观念和精神文明是无法向外国推广的,除非通过硬实力强制推行,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我们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还有一个误解,好像今天要传播中国文化非要通过汉语不可。其实,突破语言障碍的捷径就是翻译。你去教汉语,教到他能用汉语理解中国文化,第一是时间很长,第二是十人、百人里大概也就一个人。但你如果做了翻译就很简单,我们都知道《天方夜谭》,看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你们懂阿拉伯语吗?不懂,没有关系。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有的对戏里情节都很清楚。我们复旦的陆谷孙教授研究莎士比亚,但是知道朱生豪的人多还是知道陆谷孙的人多呢?当然是朱生豪,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他翻译的。复旦已故的蒋学模教授是经济学家,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但他以前翻译的《基督山伯爵》流传很广。
我们要重视翻译,把中国的传统经典和优秀作品译成各种语言,其在世界造成的影响比推广汉语不知大多少倍,但这样的捷径还没有被好好地利用。懂汉语的外国人往往比中国人翻译得好,因为他们更能理解对方的文化和接受能力。汉办要重译"五经",找来找去还是找了位外国学者。
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的地位
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究竟能有什么地位?我认为,有望产生更大的作用和更大的影响。为什么?因为国家的文化总体上与经济发展同步,就局部时间或方面而言,可以超越或落后于经济发展。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它的文化不可能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很富裕的国家只要能够重视文化,它的影响肯定是大的。所以,不要对我们的文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不要有过高的目标。纯粹的传统中国文化将不复存在,不仅在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在我们中国也不可能存在,只能通过历史学家和各方面的专家加以保存。我最近对年轻人讲,一种文化消灭了可惜不可惜,一点也不可惜。中国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民国初年,妇女都缠小脚,这是很纯的中国文化,世界上独一无二,一定要保存吗?我看没有女孩子愿意保存。但是,这种现象如果我们后人都不知道,那怎么能够理解历史上妇女的地位?怎么能够理解清朝进关以后就严格禁止满族妇女缠脚?所以慈禧太后是大脚,满人不缠脚。这不是我们找一批女孩子再缠个小脚作活标本,而是靠历史学家将其保存,对此我们要采取现实的态度。又比如,上海要保护沪语,我认为很难保护。你们自己讲的上海话是标准的吗?以什么为标准?现在的标准还是上世纪50年代或者40年代的标准?比如上世纪50年代,我们讲上海话,"再会"叫"唉息会","倒垃圾"叫"倒勒涩(le se)",现在怎么办?"垃圾"还是"勒涩le se",台湾还叫"勒涩le se",那么我们用哪一个才算标准呢?而且沪语还有不同阶层,现在我们讲"腔调",其实"腔调"比较多地用于市井,不是上流社会讲的,那你保护什么?实际上,上海话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已经吸收了很多外来语言。比如上海人自称"阿拉",这是学宁波话,上海人原来叫"伲"、"唔伲";还有叫"阿爸",也是宁波话,上海人原来叫"爷(ya)",都在变化。上海话有的是从英语过来的,屋顶上的天窗叫"老虎窗",是从"roof window"过来的;"spring"锁,是从"spring lock(弹簧锁)而来;还有"沙发"是由 "sofa"而来;工头叫"那摩温"(№ One);还有"肮三"、"嗲",都是外来语,那么你保护什么?现在找年龄70岁以上,并且家里没有外地人的,找他录音,作为某一阶段的标准保存下来这是对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会变,你要保护是保不住的。有的我们就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一些人记录保存,让他们带徒弟,把这种遗产传下来,但是这样也不过是延缓它的消失,因为大多数遗产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没有生命力。正因为这样,中国文化不可能在世界取得压倒性的、垄断性的、排他性的或最先进的地位,不要做这个梦,做这个梦就会导致文化侵略、文化沙文主义,甚至文化法西斯主义。特别是中国经济实力提高后,不要再做这个梦。同样,其他文明、其他国家的人也不要想主宰世界,这是我们对自己文明有信心的一种表现。所以,我非常赞同费孝通先生生前讲过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自己要尊重自己,对自己文化有自信,也要欣赏人家,"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大家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学习。这个天下大同,不是统一成一个,而是大家"各美其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