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16 July 2018

央行对准财政部"开炮“

最近,央行研究局的徐z像一门大炮,炮口对准了财政部。
这本来也没什么奇怪,他就是这风格。而且,上个月底他在一个公开论坛的演讲,也已经开始把火烧到了财政部。当时市场的关注度不高,我的公号专门作了分析。
但我没想到的是,才隔了十来天,他的火力更猛了,央行和财政的混战明显升级。
半个月前,他的主要出发点其实等于是为央行挡子弹,也就是去杠杆给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呼吁央行货币放松,但是他把火烧到了财政部。
现在,他的最新的文章,显然不仅仅是“烧”到财政部,而几乎是对财政全面开火,对财政政策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包括减税、预算管理等等。
那么,这半个月里发生了什么?为何混战升级?这一轮央行和财政部的混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本文试图逐一解读。
01
要理解这轮的央行和财政部之争的纷争,必须要回到去年底。
去年底,在财新的年会上,已经到全国政协的前著名市长黄其帆突然开炮,炮火对准了央行。
他讲的是一个老问题,也就是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前些年,因为顺差扩大、人民币升值,热钱也不断流入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简直可以说是多得不得了。
因为当时还是要求强制结汇,企业的外储都是央行一家买,央行则通过吸收外汇储备,释放基础货币。这种被动的释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导致国内货币政策受到干扰,于是小川发明了个“池子论”,也就是用央票,把这些多发的货币存起来,不让其流到市场。
其实这几乎可以说是“上一个时代”的事了,因为外汇占款飙升的年代早已结束,连小川的池子工具“央票”也基本没有使用。相反,因为外汇占款带来的被动释放基础货币的数量不足,所以央行才创设了一系列的SLOMLFPSL等工具。
黄其帆说得有道理,也就是说,外储的管理不当,严重干扰了中国的基础货币的释放,严重干扰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运行。太多,或太少都带来了干扰。
这个问题讨论多年,并不新鲜。但是黄提升了它的高度——金融改革,“不仅是金融监管体制要改革,而且外汇储备体制也要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会造成中国通货膨胀、金融乱象、脱实就虚源头的源头的源头。”
也就是说,他认为这是各种乱象的源头,上纲上线了。黄给的药方就是把外储归到财政部去管——美国也是这样。他讲了四点好处,当然包括减少对货币政策的干扰。
所以,这次徐忠的文章在第一小节就开宗明义说了一句话,“思考财政问题,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而不能是部门的立场。中国的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强调自己的权利太小。”这句话显然是有所指的,指的是财政部学美国想扩权。黄对外储管理权的开炮,其实是财政部扩权的一个信号,放出来试试市场的反应。
但这是动央行根基的大事。要知道,上一轮银行改革,财政部是拿不出钱的,所以央行组建了“汇金”公司,来对银行进行大改组。为什么叫“汇金”,汇就是外汇的意思。
成立汇金公司,持有国有银行的股份,这是央行的设想,也是央行的操作。可是到了2007年,财政部发一笔特别国债,就把央行这单子给抢了过去。从此汇金归了财政,央行被砍了一只手臂。
现在纷争再起,黄其帆要动的根基不仅仅是汇金,而是直接把所有的外储都要纳入到财政部来管理,这还得了!
所以,黄的言论一出,当时在现场的徐zhong就马上进行了回击,说黄市长的言论,看起来逻辑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此后,外管局陆磊的发言也对黄的观点进行了反驳,社科院老余也参与了这场混战的讨论。
如果说这轮混战是徐zhong首先开的炮,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一轮的纷争,首先开炮的是财政而非央行,只不过徐的发言现在传播得广,被注意到了,所以外界以为央行要干涉财政的事。
02
徐zhong时隔半个月,先后对财政发言,这期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也就是金融国资统一管理的文件在上周发了。
针对这个文件,当天晚上本公号也进行了解读。这个文件的动作非常大,其目标其实并不是针对央行,而是针对其他的系统,比如国资系统、发改系统,包括地方政府等等,因为这些部门都直接掌控了大量的金融资产,今后全部都要划到财政口了。
徐zhong在最新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文件,称“写得非常好,关键在落实”。但是,他的本意显然并非去赞颂这个给财政部大扩权的文件,而是将财政部一军。
徐说履行出资人职能,一是要充实资本金。二是提高金融机构治理水平。然后,徐还不忘反讽地说,“如果光是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不能改善公司治理,我估计将来中央可能需要出另一个文件,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按道理,中央汇金归到财政部都已经十多年了,可是为什么徐又跳出来说事呢?并且直接提到央行呢?
这涉及到早年的恩怨,也涉及到当前银行业要面对的问题。早年的恩怨指上一轮对银行业的重组改制,将濒临破产边缘的银行救回来,财政可是一毛不拔啊。
当时,财政发了特别国债,可是这个特别国债银行买,然后财政再把这笔钱注入银行资本金。这纯粹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行为,财政没有拿一分真金白银。到现在,这个钱部分还挂着账,因为最后还是靠银行来自己来吸收。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银行业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资产质量比那时好很多,也没有那么高的坏账率,但是因为非标回表等原因,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越来越大。据估算,至少需要5000亿资本补充,有的估算甚至更高,未来数年可能要八九千亿。不同的银行面临的具体压力各不相同,但整体来看,这是银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既然有这么大规模的资本缺口,那么怎么办?央行可是在积极行动,今年3月份,央行联合三会和外管局专门发了一个文《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里面没有财政部。
现在,你财政竟然厉害,你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时候该你发挥作用了,你是不是该拿出真金白银来注资?徐zhong当然知道,这谈何容易,上次银行业那么危险的时候都一毛不拔,现在怎么可能呢?所以徐提前打预防针,不要搞得最后财政自己一毛不拔,然后还是金融系统自己消化,当然这种消化没有央行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虽然表面上看,徐提醒的是在补充资本这个环节。但是可能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财政部在金融系统的强势扩权明显。从23号文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端倪,现在这个预防针,不仅仅是针对补充资本的问题。
后面存在争议点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财政部统管,未来是不是人事任命的权力也要管起来?还比如,对金融基础设施类机构,要保持绝对的控制力,那么财政部在这类机构中有什么权力?这可能是正在博弈的焦点。
这背后需要关注一个重要人物,也就是去年到任的财政部掌管金融事务的大将王yi,出身央行副司长,到温州挂职,然后到guo办巡视员,然后再到金融司担任司长。财政系统人员的专业性导致封闭性比较强,这位出身央行,按道理说财政系统的外来户。但他是一员猛将。
在上述财政统管金融国资的文件出台之后,他发表了一篇解读文章《国有金融资本的基石——<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历史性意义》。
财政系统来了一个强人,这个强人出身央行。央行和财政的混战才刚刚开始。
03
徐的文章指出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地方债务整顿中,财政系统在甩包袱,将财政问题推给了金融系统,这个矛盾正越来越激烈。
这涉及比较复杂的三个方面:
第一,徐zhong延续了小川之前在美国演讲的观点,即中国的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问题,表面上是企业的问题,但实质上相当多的部分是地方平台的问题,只不过是统计上表现为企业负债。
那么,既然是地方平台的问题,就是财政部应该负起责任的问题,而不能只算自己的账,然后说,“政府杠杆率不高”。徐说,原因很清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信用担保和兜底预期”,实质上属于准政府债务。”
他认为,财政现在的做法就是将隐性债务划出去——“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这对化解风险本身没有帮助。这种做法可能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偿债意愿降低,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说到底这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徐代表金融系统说了句公道话。
这样的案例已经有了。前些天,湖nan常d的那个会议发言瞬间传遍金融业,然后当地马上出了声明,说是会按规矩来,但据说会还是开了。那个传言很野蛮,如果地方都那么做,那么金融机构没法活了。
确实,现在财政系统对于地方平台的问题,就是一句“切割”了事。这样做会带来很大问题,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平台根本不可能切割,没有地方的支持,平台就是空壳。财税体制不作深层次的改革, 地方平台这个脓包还会始终存在,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第二涉及到23号文,在之前那篇公号文章也分析过,财政部出的问题,板子打到了人家家里的孩子身上。本来是管地方乱融资的,结果你让借钱的债主不要乱借钱了。
徐说,“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
这等于是财政系统在推卸责任,自己的孩子管不住,却来给金融系统打板子。接着,他指出了地方财政的一连串问题,比如预算透明度、地方po产、预算软约束对利率不敏感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靠金融系统背去杠杆的责任,金融肯定背不动。
另外就更复杂,因为地方债很多并非财政系统惹的祸,更多地方平台直接归一级政府或者国资,财政根本插不上手。现在统统要财政来背锅,确实也挺冤。这就扯远了,战火也许还会继续往下烧,责任总会越辩越明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