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美国来人了,结果没啥成果,那帮人第二天就打道回府了。回去干嘛?当然是向总统汇报中方的态度,然后总统做出评估,再提出反制措施。下周中方要去美国,还是谈判,不过,按现在的局面,尤其是"不放弃核心利益"的思路还占上风的时候,一次性谈成的可能不大。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谈判这么艰难?除了中方不放弃"核心利益"的态度以外,双方的思维现在还貌似在两个轨道上。其中对于一个词汇的理解就可能是现在谈判不顺的关键,这个词就是著名的reciprocal。【天佑私人微信号:hulanpangzi24】
reciprocal这个词的本意是'对等的,相互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却被翻译成互惠。WTO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reciprocal and mutual advantages,这里包含两个部分,reciprocal和mutual benefits,前者叫对等,后者才是互惠。尤其是reciprocal,在英语里面就是互相校验,意思是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不知道为什么,中国把这部分给忽略了,而现在的麻烦恰恰是从这个reciprocal的理解不同引发的。
大家知道,从特朗普上台后,第一次中美最高级别经贸对话中,"对等"成为美方常用的一个高频词汇了,而中方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在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在贸易问题上平衡、公平、对等原则将继续指引美国立场。"他们的态度很明确,然而,中方的媒体依旧将这一单词译为互惠。
于是,问题就来了。在中文中,互惠是一个笼统、中性概念,互惠并不一定要求平衡或对等。譬如,中美经贸关系是互惠的,但同时也是不平衡的。而对等则是指向精准的概念:强调双方给予的必须完全一致,你给我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美国财长在对话中明确地表示,对等的关系意味着"为美国公司在中国提供和我们为中国公司在美国提供相同的准入"。对话结束后,罗斯对媒体表示,美方对中方强调了特朗普总统想要一个"更加平衡和对等的"贸易关系。在美方表态中,reciprocity(reciproca为其形容词)这一单词并不是指笼统客套的"互惠",而是意图明确、颇具指向性的"对等"。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欧盟。前年欧盟对华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在评估之前跟中国领导人知会了评估的目的——评估之后可能完全调整对华政策,表示今后要对等,当时就用了reciprocal这个词。然而,中国领导人后来与欧盟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中方反应都是互惠,没把人家欧盟说的reciprocal当回事。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欧盟会怎么想?欧盟觉得中方太傲慢了,我们做了这么大的对华政策调整,他们表示根本就忽略,这不是看不起欧盟吗?
所以,直到美国也提出了reciprocal,中方还以为美方说互惠,就等于把对等、把整个基本贸易原则全部忽略了,美国人怎么能不恼火?其实,中方不是傲慢,而是没听懂。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中国某些人在强大的幻觉中太过于沉迷了。其实,reciprocal的呼声除了欧盟以外,美国国内reciprocal的呼声最早来自于美国商界。美中商会每年都会进行会员企业调查,在2016年的调查中,3/4的企业认为和此前相比他们在中国更加不受欢迎。该商会表示,他们的一些会员企业已转向支持特朗普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包括要求reciprocal原则,即中国应向美国企业提供与美国向中资企业提供的同等市场准入和待遇。商界呼声得到了学界和智库支持,他们呼吁对中国采取"投资对等"的强硬立场,按照对等原则在部分美国行业限制中国投资。然而,中国政府一直没有在意,即使是在特朗普表示要对中国某些商品提高关税时,他为了让中国的领导听懂,他特地用了mirror这个词,就是镜子,要镜像。不过现在看来,中国似乎还没听懂,他们还以为拿些所谓的反制措施就能跟对方讨价还价呢。
说白了,从欧盟发端,到特朗普发力的reciprocal要求,是"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对等",而不仅仅是贸易额的对等,而中方现在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是"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对等"意味着什么,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不放弃核心利益"的说法。当然,中国也象征性地说我们要开放金融和教育,给汽车减关税,然而,美国并不买账。
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在的问题的关键是,美国要求的不是中国在单个领域上的改变,而要求基本市场竞争机制的对等。美国人总是讲hinder US commerce,中国的某些关税外的东西对商业造成的影响那就大了,commerce不仅包括货物进口的货物,也包括投资和其他的服务条件,而就是那些所谓的服务条件,很容易就抵消掉削减关税的好处。所以,无论是在美国的企业,还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运营过程中都是有很多的抱怨,美国现在就坚决要求在市场竞争机制上完全对等。说白了,我怎么对你中国企业的,你中国也得怎么对我美国的企业。
那么,现在中国怎么跟美国谈?譬如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就存在很多问题,有国企问题、有党建问题、有民企问题、有外企问题......光是一个党建问题就是大事,你让党组织退出企业?再比如说互联网问题,外媒在中国的经营问题,这些要不要让外国互联网公司和媒体进来?以前我就说过,中美所谓贸易战其实就是中国政府想保住自己的税收,保住国企的地位,保住意识形态的问题,现在看来,谈判不是要坚决不放弃"核心利益"的问题了,而是要谈怎么建立完全对等的市场竞争机制的问题了。譬如在什么时间节点让什么企业进来?对国企的保护期改制期多长时间合适?在市场政策的制定上分几步走的问题了。
当然,这里还有个变数,那就是中方是不是真正理解了reciprocal的真正含义,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分开来,毕竟一面倒的政治挂帅是不会让谈判成功的。我相信,在中美双方的共同目标一致之后,美国会宣布不实施制裁措施,中方也会一样说不打贸易战了,然后,双方会坐下谈具体实施细则了,我相信,在制裁生效期之前,协议会达成。【天佑私人微信号:hulanpangzi24】
想想,因为对一个reciprocal理解的不同,双方搞得剑拔弩张的,多不值?中国的某些媒体或者是在国外读过书的官员,早点把reciprocal的真正涵义告诉领导,让领导充分理解欧盟和美国的意图,恐怕问题早解决了。对等有什么不好?尤其是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消费者,那根本就是天大的利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