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Friday, 5 December 2014

中国的大学老师群体

中国大学老师群体中的大多数都属于政治观点上的“稳健派”,他们一般都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既不想沦为彻底的“政工”人员,也不愿意冒政治 风险去触碰敏感的学术话题,即使内心深处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着很多负面的认知评价,大多也都选择在“小圈子”里进行交流,而很少会在课堂上公开畅谈。当 然,任何一个大学都难免会有极少数的老师承担“勇士”的角色,喜欢公开提出一些针砭时弊的话题并进行一些理论分析,比如知名的张鸣教授、贺卫方教授等,但 是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老师并不能获得多少话语权,加上高校党团和学工系统的强大能量发挥,这些教师的声音绝不可能成为大学的“主流”舆论,尽管大学生们 往往会更喜欢这些爱讲实话的老师。在我看来,中国大学的老师们不仅没有“抹黑中国”,而且还有一些对其“过度美化”的嫌疑,其原因很简单——当我们面对严 峻和尖锐的社会问题,“回避”本事就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老师的天职就是揭示社会的真实状况和内在规律!
   言及到此,我想到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实:当某位大学老师完全按照党和政府的政治口径开展教学工作时,哪怕是100%的学生都不满意,这位老师也不会受到 惩罚;而当某位老师没有按照这种政治口径上课时,只要有0.01%的学生不满意(向学校行政部门举报老师的政治错误),他都将面临很严重的处罚(包括被开 除)。在与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他们最讨厌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这样的通识①课程,但从未听 说哪所学校准备和学生座谈是否继续开设这些课程,而很多专业课程却经常被学校以“不受学生欢迎”为由而被取消。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怎样的基本事实?中国高 校本质上还是一种政治团体,而非学术机构,这注定了它不能容忍不同的政治声音,这才是《辽宁日报》恶狠狠地告诫大学老师们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的“底气”所 在!
   我们的大学既然不是真大学,而是被定位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那么它们当然有义务去传播最高领导层所界定的“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辽宁日报》的做 法确实没有错!但是我们一旦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早已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世界上,就会产生一种无名的悲凉之感觉——在这样的时代,偌大的中国竟然还能够 闹出“正能量”这样的笑话,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还处于中世纪!放眼寰球,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星球的绝大多数地方,人们心中的“正能量”和我们的 界定正好相反,那就是理性和启蒙精神的兴起、人性的复苏和对民主宪政理想的持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