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去世,从延安时期算起含现任在内的11位中办主任,已去其四,尚存7人。
这11位中办主任中,杨尚昆毫无疑问是资历最老的宦海老将,唯一完整经历了毛邓两个时代,最终也攀爬到了程序意义上的国家元首位置。和守口如瓶的汪东兴相反,杨是留下文字资料最多的一位,纵是洁本《杨尚昆日记》,细读下来也可圈可点。
温作为三朝元老,服侍领导热播最多,最终也成为实质性权力最大的一位。这位还是在意识形态和个人形象上最具争议的一位。他的名字始终活跃在乌有之乡等机构的文宣靶圈中。温的回忆录刚出来第一本《温家宝谈教育》,系列如全部写完,有望赶超杨老主任。
曾是11人中对最高领导人最具实质性影响力的一位。26年前他那句“热血救不了中国”,在海外流传甚广,也让我印象深刻。曾的面目多维,形象多元,可能是其中著述最少的一位(甚至比汪还少),却成为唯一在主流意识形态中植入与留下了个人烙印的一位。海内外当代中国政治观察者普遍认为,第三代领导核心的资本家入党和三个代表理论等,都和这位大内总管有着密切关系。
令曾有“中南海之狐”的绰号,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似乎终究不脱精打细算的晋商本色,和杨老主任一起成为目前中办主任中唯二入过监的两位。
任何一届中办主任,核心任务都是为最高领导人服务,可以用政治学理论中的权力依附与人格依附的高度一致性来解释,也可以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谁是谁的人来解释,比如海老公就是顺治老佛爷的人,韦都统就是小玄子的人。但仍有些中办主任属于过渡时代的短暂充任。如在汪东兴之后,温家宝之前的四位中办主任姚依林、胡启立、乔石、王兆国,任职都在四年之内,在个人仕途上基本属于过渡性安排,对政局的影响不大,也未留下过多痕迹。
在曾后令前任职的王刚是个特例。王任职时间不算短,却面目最为模糊,在我的印象里,可能属于11位中办主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位。这位大内总管退居二线后,去年居然跑到福建一所大学任董事长,甚为罕见。甚至在百度百科上,他也屈居于那位和他同名的演员之后。
栗就不谈了,任期刚开始,中央指示不要妄议中央。
最后说几句刚去世的汪。
这位江西老俵起于草根,长于行伍,是11位中办主任中唯一实授少将军衔的军人(杨老主任作为党史界定的无产阶级军事家,虽然多次担任重要军职,但始终未获授衔,一直以党务与政务领导人的身份示人)。
汪也是11位中办主任中文化程度最低的一位,基本没读过什么书,也缺少必要的行政治理历练,一直居于深宫大内,从未在地方任过督抚之类的像样职务,所以他的老主子将厚重少文的周勃拿来和他比较。他始终在主子和众臣之间扮演着绝对忠诚的赏罚使者角色,毫无疑问是11人中将主仆关系定位和执行得最为自觉和彻底的一位。他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现代政治人物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对他的老主子而言,他的存在就像他这个名字一样,既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好口彩,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有力保障。这种自觉性和彻底性,让他赢得了主子在世时的顶级信任与无上威权,也成为他在主子走后迅速招致怨怼乃至黯然下台的主要原因。
他参与政变的更多动因,我相信是出于自保的本能,而非推动历史的政治自觉。死后如何去见老主子,又成为折磨他终身,始终念兹在兹的问题。
历史的吊诡在于,恰恰是这位为很多人所不喜的不打眼的江西老俵,在最关键的时刻和最敏感的部位,落下了一步反转乾坤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