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Friday 3 August 2018

"内外有别"越来越难(尤其是你学会翻墙后)

内外有别是中国文宣的一个基本原则。说白了,就是对内对外两套不同的,甚至完全冲突的话语体系。比如,不定于一尊,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只适于对外,不适合对内。在国内讲的,比如定于一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肯定不能拿到国际上讲。此种两轨制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即有一道高墙,把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分开。国内的听不到国外的,国外的听不到国内的,国内外两个舆论场完全割裂。
这在过去的确管用,尤其在国际社会管用。国际社会尤其美国等发达国家,曾经对中国有好印象,认为中国还是一个讲道理的国家,友善的、可以合作的国家,迟早会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而不会对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挑战。所以,无论国内舆论如何翻江倒海,一般不会连累中外关系尤其中美关系,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会受大的影响。内政就是内政,外交就是外交,井水河水分得很清。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分割国内外两个舆论市场的高墙正在坍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舆论市场两轨制随即走向末路。但中国有关当局对此浑然不觉,还在不惜耗费巨资,全球布局大外宣,向全球尤其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讲述官方版“中国故事”,在全球重塑官方版“中国形象”。
这该是何等的不合时宜。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称,世界是平的。全球化不止创造了崭新的社会经济范式,创造了社会经济意义上的没有界限的整体;而且尤其创造了崭新的信息流通范式,创造了信息流通上的没有界限的整体。打造信息高墙,隔断国内外两个舆论市场以分而治之,跟这趋势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逆水行舟。
于是我们会发现,所谓内外有别越来越徒劳无功。高墙还在,但每年数千万国人因私因公出国“肉身翻墙”,及其他渠道,汇成的信息洪流,已经把高墙冲出了大缺口。至于国内信息,更是基本对外开放。国人能看到的,国外大致也能看到。这方面我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我个人的经历或能部分说明问题。我每次开通微信公众号,通常情况下,来自境外的订户总能达到总量的5%左右。不要小看这5%,他们可全是境外的精英、研究中国问题的行家,分布于广泛的领域。我如此,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和自媒体当然更如此。
总之,全球化互联网化格局下,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逐渐打通,信息落差逐渐消亡,这必然从根本上冲击内外有别的传统文宣体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